每一個大型城市的建設,都離不開這類小金剛自卸車的功勞。城市建設需要他們,然而實際上,它們在城市中卻處處受限,在沒有替代品的情況下,不敢跑、不能跑。
小金剛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它是真正被需要的車
城市建設,除了高樓大廈、公路橋梁這類大型工程外,更多的應該是一些路面的修修補補,這個住在大城市裡的朋友應該深有感觸,耳邊經常傳來咚咚咚的聲音,以及一些辦公場所、商超、住宅的裝修,這些小型工程幾乎無法使用目前合規的大型泥頭車。
為什麼說小金剛自卸車型是硬需求,我在這裡就列兩個真實的使用場景:
小金剛的優勢:體型小,裝載量大(相比三輪、微卡等),而且帶有自卸貨箱,裝卸更方便。
另外藍牌車的限行範圍也更小,更方便在城市內通行,畢竟這也是小金剛的主要運輸領域。
道路施工,處於丘陵地帶的南方城市,除了寬廣的主幹道外,還存在著大量4車道乃至2車道的「小路」,這些路往往也會伴隨著人行道,無論是人行道還是路面需要整修,都需要頻繁運輸建材、渣土,而且無法使用現在常見的大型泥頭車,原因有二:
一是普通道路或者人行道的整修,涉及的建材、渣土大多是通過多次小量運輸實現;這些路段普遍路面較窄,使用大型泥頭車容易堵塞路面,造成擁堵,而像人行道鋪設,需要多次小量卸建材,大型泥頭車無法靈活調頭裝卸貨。
其次則是商場、辦公樓、住宅等地方的裝修,需要進到場內、地下車庫,這些工作需要的是體型小的車型。
總體來看,在城市建設的某些領域,小金剛目前是硬需求,也少有產品能替代。
小金剛在城市中的遭遇
即便是在城市建設中是硬需求,監管部門對小金剛可是毫不客氣,我們從卡友口中了解到,目前外形相對「合規」的小金剛,在城市內非限行時段行駛,即使沒裝貨仍然提心弔膽,罰不罰有可能全憑運氣了。
而在上牌方面,這類車型已經不能在深圳正常上牌。
小金剛的弊端
多年以來,小金剛在很多人眼中,並不是遵守規則的人,超載、超限、沿路撒漏時有發生,而且以往的小金剛自卸的尺寸真不小,除了長度控制在6米內以往,其它尺寸方面,基本跟中卡無異。
最重要的一點是,貨箱容量高達6-7方,深圳目前標載泥頭車也才不到11方的裝載量,還是個四軸車,而小金剛則是兩軸車,按照規定,車長不能超6米,車貨總重不能超4.5噸,但僅憑這個貨箱,裝滿就近10噸,再加上車身自重,15噸不為過,無論哪項指標都遠遠超出了標準。
這就讓這類車輛成為了標準外的存在,也容易誘發其他安全問題,因此監管部門對這些車輛進行嚴厲查處完全正確。
這類超標的車型,不僅僅擾亂了正常的運輸市場,更重要的是遠超標準裝載量的車型,整套行駛系統並不足以支撐,不夠安全,簡單來說就是滿載剎不住,更易引發意外。
當然這些都是之前的車型,這幾年新上牌的在用的大多已經是標準的藍牌輕卡的尺寸了,更接近微卡的尺寸,能下地庫、能跑巷子,貨箱的容量也能下降到3-4方左右,雖然尺寸標準了,但明眼人一看,就能發現,這車裝滿肯定超。
有無替代品
對於這類車型來說,即便是車輛儘可能做到輕量化,那麼也只能裝一噸多點的貨,也就一立方,這要是在某些北方地區,這點量的渣土,一輛小三輪就能完成了,可深圳不能跑小三輪。
而在深圳這類監管嚴格的城市中,如果有一天真的限制小金剛的運營,那麼用戶預計只能選擇一些由微卡車型為基礎打造的自卸車型,體型更小巧,貨箱容量也夠「標準」,表面看來確實能滿足城市使用要求。
但問題核心是,近兩年買小金剛運輸的用戶怎麼辦?
據我們的了解,近兩年買的小金剛幾乎是外形尺寸相對合規的車型,使用年限不長,讓用戶主動置換可能性不大,畢竟還未回本,而且需求量擺在這,全部換為小車,運力也會減少。要想迅速整治,還需從長計劃。
嚴管可以,但有計劃的引導走向正才是正道
我始終認為,存在即合理,縱使小金剛自卸車有種種的不足,但在目前的背景下,它有它不可替代的用處,一刀切,不僅僅會讓一部分人失去生計,還有可能讓一部分城市建設工程無車可用。
在城市發展中,很多時候需求與禁止並存,特別是卡車,在城市中存在很多矛盾的點,這頭貨車是剛需、城市建設需要使用,另一頭,卡車是城市中不受待見的一員,被各種規章條令限制,而其中的卡車司機,更像是夾縫求生的人,很多時候由不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