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正」「轉型」「轉強」——透視2020中國經濟運行高頻詞

2020-12-27 中國臺灣網

  又是一年奮鬥歷程,又是一段新的徵程。

  臨近歲末,「十三五」收官,不平凡的2020年即將過去——

  -6.8%、3.2%、4.9%……前三季度國民生產總值的同比增速走出了一條先抑後揚的「微笑曲線」。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從餐飲零售到汽車建材,「轉正」成為中國經濟運行的高頻詞,也是今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十四五」啟航,充滿希望的2021年即將到來——

  作為中國經濟「主戰場」「主動脈」的主力軍,在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交織下,中國企業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讓「正增長」成為強大的中國經濟的關鍵詞,而中國經濟令人信服的表現也讓企業家們更加從容、務實、堅定。

  來之不易的「轉正」成績單

  綠色太陽能路燈點亮夜空,新能源車在路上穿梭,「雲軌」從頭頂疾馳而過……這是在廣東深圳的坪山總部內,比亞迪用技術打造的「新能源世界」。

  9月23日,「雲巴」行駛在深圳比亞迪總部園區內。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電動車正迎來百年不遇的發展機遇,未來我們將堅持技術創新,通過應用新能源汽車和軌道交通全產業鏈核心技術,用電動車治汙,雲軌雲巴治堵,為全球城市治理貢獻更大力量。」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說。

  特殊之年,唯有堅持創新之路才能保持領跑姿態。3月,搭載「高集成刀片動力電池技術」的「刀片電池」突破了電池能量密度與安全性的掣肘。首搭刀片電池的比亞迪漢EV7月上市以來銷量節節攀升。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正是中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預計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會與去年持平甚至略高於去年。今年被定義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的元年,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強,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工信部工業一司汽車發展處副處長馬春生說。

  新能源汽車產業逆勢上揚的向好景象,折射出疫情大考下中國經濟強勁復甦態勢更加明朗。

  復甦,源自主要指標向上攀升——

  觀察「三駕馬車」,二季度,投資率先轉負為正,同比增長4.8%;6月,外貿進出口增速雙「轉正」;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復甦,源自就業民生不斷改善——

  前11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9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城鎮調查失業率降至5.2%,連續4個月下降;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復甦,源自市場預期持續向好——

  11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和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雙雙上升,均連續9個月高於臨界點。

  不斷轉正的經濟指標,釋放著內需持續回暖,生產加快復甦,新興動能崛起的鮮明信號。

  3月19日,技術人員在呼和浩特市蒙牛聖牧高科乳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檢查產品的包裝情況。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疫情如同對各類市場主體的一次壓力測試,一年來的風雨洗禮,身處一線的企業感觸頗深。

  2月,返崗多人助力武漢抗疫;6月全面復產;9月投資新建產能亞洲第一的低溫奶工廠——蒙牛武漢生產基地跑出的「加速度」,讓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直呼「不易」。

  「今年二季度蒙牛就實現了V型反彈,是國家一系列『穩鏈』『固鏈』扶持政策以及我們承諾上遊產業鏈的奶農『不拒收一滴奶』與提供30億元免息資金等措施,確保乳業供應『不掉鏈』。」盧敏放說。

  應時調整、危中尋機,韌性十足,中國企業以極強的靈活性和敏銳的市場嗅覺,盡顯新時代企業家迎難而上的「勇者本色」、創新實幹的「智者底蘊」,有力支撐著經濟復甦。

  化危為機 「轉型」是關鍵

  又是一個豐收年,秋糧收購正有序推進。

  「今年收了500噸燕麥,300噸藜麥,1200噸玉米,全年銷售額達350萬元,同比去年增加15%左右。」來自「中國雜糧之都」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衡達湧金有限公司負責人高海俊喜上眉梢。

  近年來,忻州雜糧通過精深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農業的高質量轉型將無數種植戶送上發展快車道。作為當地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龍頭企業,高海俊介紹,公司先後為超1萬戶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其中貧困戶1833戶。「種地有奔頭,致富有信心,大家的幹勁更足了。」

  回想起幾個月前的疫情困境,農戶們一度對今年的收成和銷售心裡沒譜,是網店銷售和直播帶貨解了他們的後顧之憂。高海俊說,「觸網」的效果超出預期,今年線上渠道銷售額達150萬,讓農戶吃下「定心丸」。

  「雜糧具有康養功能,消費市場還未完全釋放出來。此次疫情激活了全民健康意識,有信心未來會擺到更多人的餐桌上。」高海俊堅信,疫情防控將推動雜糧成為中國人的「健康糧倉」。

  關注健康、投資健康,這既是疫情催生的新需求,也是消費升級的大趨勢。諸多企業藉此契機,開發有助於提高自身免疫力的產品與服務,激活健康消費的「一池春水」,從而以消費升級帶動供給升級、製造升級。

  「我們在保留老字號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新數位化生產,實現了智能化配料、數位化管控、自動化生產,進而提升產品質量標準,逐步降低糕點的糖分與含油量,符合『健康生活』的消費理念。」稻香村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周廣軍說。

  由「製造」向「智造」的轉變,是數位技術賦能傳統企業的生動寫照。得益較早的數位化布局和全渠道新零售模式,疫情期間稻香村展現出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周廣軍介紹,今年銷售業績同比去年增長了20%,僅中秋節期間就售出近2.6億塊月餅。

  4月30日,網絡主播毛華豔(右)在貴州省餘慶縣白泥鎮春景村郊外的茶園直播,助推山區茶葉銷售。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從「局外人」到「趕浪人」,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積極轉型、加強創新、危中尋機,新的增長點競相湧現。

  春節後開工第一周,超3億人使用在線辦公軟體;僅半年,全國電商直播超1000萬場;前10個月,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20%以上,網上零售額增長10.9%;「雙11」當天,快遞量再創新高,達6.75億件……

  以轉型促發展,中國經濟的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電商直播、在線辦公、在線教育、5G等以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動能呈現逆勢而上、激流勇進的韌勁,成為中國經濟基本盤的有力支撐。

  一滴水裡觀滄海。透過實體企業,可以感受到經濟的內生質變——加大對數位化投資、注重自主創新與轉型升級、敏捷捕捉市場需求,這些主動識變、變中求新、新中求進的積極變化,反映出實體企業聚焦發展的堅定信心。

  信心「轉強」 開啟新徵程

  企業勇闖難關,政策傾力馳援。今年以來,一連串助企紓困的政策「組合拳」密集打出,「真金白銀」的幫扶舉措為企業減壓釋負,為中國經濟穩定復甦提供了堅實保障。

  減稅降費政策成為「及時雨」——

  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超2萬億元。國家稅務總局近日監測的10萬戶重點稅源企業景氣調查問卷顯示,89.4%的重點稅源企業預計四季度生產經營形勢為「平穩」或「好轉」。

  保住市場主體,就保住了中國經濟的源頭活水。「之所以在疫情衝擊之下沒有出現大量企業倒閉,這與前所未有的減稅降費是分不開的。」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說。

  貨幣信貸支持為企業解「燃眉之急」——

  數據顯示,前11個月我國企業貸款累計新增近12萬億元;前10個月,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

  交通銀行副行長郭莽說:「一系列『量增、價優、投向準』的『精準滴灌』舉措為實體企業提供了強有力支持。」

  9月8日,遼寧自貿區瀋陽片區「渾南會客廳」內景。「渾南會客廳」實現一個機構、一枚印章統管審批事項,為企業辦理各種證照和許可提供便利。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營商環境改善讓企業輕裝上陣——

  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數量由151項減至131項、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聯通46個部門與所有省區市、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讓企業成本持續下降,讓企業獲得感更強,市場活力不斷激發。

  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的排名,中國從2018年的第78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31位,連續兩年躋身全球營商環境改善最快的前10個經濟體之列。

  回暖的中國市場,成為跨國投資的「穩定器」和「避風港」。「儘管疫情有短暫衝擊,但我們在中國的淨銷售額從上半年起就開始恢復增長。」寶潔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裁馬睿思說,在現有8家製造工廠和1家研發中心基礎上,將繼續加大對中國投資。

  多家國際組織近期紛紛上調對中國2021年經濟增長預期。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三大國際組織對2021年中國GDP增速預測值分別為8.2%、7.9%和8%,充分彰顯了全球對中國經濟增長充滿信心。

  面對明年新形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議作出「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要辦好自己的事,堅持底線思維」等重要判斷,既傳遞出發展的自信,也透出對未來徵程的清醒認識。

  多位企業家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的部署安排,為未來經濟發展指明了行動方向,企業自身要危中尋機、迎難而上,堅持實業為本不動搖,堅持創新引領不動搖,堅持務實改革不動搖,信心滿滿而又腳踏實地去攻克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回眸2020年,一個個奮力突圍、迎風搏浪的故事令人振奮,讓人堅定前行的信心。展望2021年,面對「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企業家們不約而同認為,保持定力、堅定信心,乘勢而上、開拓進取,就一定能穿越風雨,書寫更多與新時代同頻共振的生動故事。(李函林)

相關焦點

  • 中國經濟站穩2020:GDP增速由負轉正 中國經濟彰顯強大韌性
    >原標題:中國經濟 站穩2020丨GDP增速由負轉正,中國經濟彰顯強大韌性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復商復市,中國經濟增速因何能迅速實現由負轉正?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一語道破其中的深層原因。「全面轉正證明了我們疫情阻擊戰、經濟保衛戰這些戰略和政策的正確性,顯示了中國顯著的制度優勢,同時也證明了中國經濟的彈性、韌性。」
  • 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交織 中國迎難而上、眾志成城
    面對極其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迎難而上、眾志成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這一年,中國經濟扛住壓力測試,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為全球經濟貢獻了積極力量,顯示了中國經濟韌性足、活力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特點。
  • 這個唯一正增長來之不易(2020,穩步走向高質量發展①)
    面對極其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迎難而上、眾志成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這一年,中國經濟扛住壓力測試,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為全球經濟貢獻了積極力量,顯示了中國經濟韌性足、活力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特點。
  • 視評:「三個轉正」再次證明中國經濟韌性
    在12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國民經濟數據中,有「三個轉正」非常亮眼:前10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累計利潤同比增長0.7%,首次由負轉正;前10個月,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3%,增速年內首次轉正;1—11月,民間投資同比增長0.2%,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 從工業企業數據看中國經濟晴雨表——增速負轉正 企業活力增
    受訪人士普遍認為,這一數據表明,我國工業企業累計利潤同比增速年內已經實現首次由負轉正,這預示著我國工業企業開始復甦,也再次印證了我國經濟的回暖趨勢。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落地走實,恢復態勢會日趨向好。預料之中—累計年內首次回暖2020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國,企業停工停產、復工延長、經營管理遭遇巨大挑戰,成為經濟運行中突發的不可抗力。與此同時,在國家層面,各項復工復產政策出臺,積極釋放政策紅利。
  • 「從稅收大數據透視經濟活力」系列觀察二 稅費優惠落實落地 助力...
    編者按:國家稅務總局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累計超過2萬億元。隨著各項宏觀政策的加力提效,我國企業銷售收入增速總體呈現逐季回升向好的態勢。作為觀察經濟運行的「一扇窗」,稅收大數據既能反映經濟運行總體情況,也能助力市場主體有效對接資源、提升效率。
  • 視評:「三個轉正」再次證明中國經濟韌性-新聞中心-北方網
    在12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國民經濟數據中,有「三個轉正」非常亮眼:前10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累計利潤同比增長0.7%,首次由負轉正;前10個月,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3%,增速年內首次轉正;1—11月,民間投資同比增長0.2%,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 第十六屆中國機械工業百強、汽車工業整車二十強、零部件三十強...
    財見2020年9月16日,第十六屆「中國機械工業百強、汽車工業整車二十強、零部件三十強企業信息發布會」在重慶銅梁召開。過去的一年,機械工業經過全行業的拼搏努力,保持了行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轉型升級持續推進的良好態勢。
  • 「稅收大數據透視經濟活力」系列觀察——減稅降費紅利直達市場...
    編者按:國家稅務總局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累計超過2萬億元。隨著各項宏觀政策的加力提效,我國企業銷售收入增速總體呈現逐季回升向好的態勢。作為觀察經濟運行的「一扇窗」,稅收大數據既能反映經濟運行總體情況,也能助力市場主體有效對接資源、提升效率。
  • 前三季度泉州經濟增幅由負轉正
    記者從市發改委、市統計局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泉州經濟增幅由負轉正,全市地區生產總值7472.25億元,同比增長1.5%,三次產業均實現正增長。  經濟運行呈復甦態勢,總體成效顯現。1—7月全社會用電量增幅實現轉正,1—8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幅度實現轉正,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和建築業總產值增幅實現轉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主要指標降幅逐月收窄。  今年以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六穩」「六保」和省委「八項行動」部署要求,將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放在首要位置。
  • 深圳電網供電量「轉正」 折射經濟持續向好
    用電量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近日,記者從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獲悉,截至11月23日24時,深圳電網今年累計供電量達到852.6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03%,在全國一線城市中率先實現同比轉正,這是電力數據反映深圳經濟發展持續向好的又一信號。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年初全市全社會用電量受到較大影響。
  • 「中國經濟穩健運行將助力世界經濟復甦」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謀劃中國經濟發展大計,提出2021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部署重點任務,為開局「十四五」、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定向領航。
  • 「四個輪子」一起轉 「人才」和「質量」將成為高頻詞
    12月10日,貴州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志宏在貴州省委新聞發布會上說,「人才」和「質量」這兩個關鍵詞註定將成為貫穿貴州高質量發展全過程的高頻詞。中國共產黨貴州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明確提出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要「堅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遊產業化四個輪子一起轉」。如何實現這「四化」?
  • 一張世界矚目的經濟答卷 ——網友熱議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12月15日,新華網一篇題為《逆風破浪開新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2020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述》的文章,記錄了今年中國經濟的「轉正」歷程: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出口增速轉正;5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和工業利潤增速轉正;6月,外貿進出口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轉正……7月16日上午10時整,「轉正」二字在網上刷屏,這條消息令人振奮:在一季度回落6.8%
  • 率先由負轉正!中國經濟答卷世界矚目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 題:滄海橫流顯本色——2020年中國經濟亮眼答卷的啟示新華社記者於佳欣、劉紅霞、鄒多為、杜靜2020,極不平凡,一個「極」字道出艱難險阻之不易,也飽含非凡成就之難得——面對空前衝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領航定向,駕馭「中國號」經濟巨輪破浪前行。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
  • 中國三大經濟指標「轉正」,明年可衝刺110萬億大關
    來源:金十數據中國三大經濟指標"轉正"!7國紛紛點讚表態近期,中國三大經濟指標實現首次"轉正",坐穩了全球經濟復甦頭把交椅。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0.7%,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3%,民間投資增長0.2%。在西方經濟體面臨疫情二次爆發的挑戰時,中國早早就控制住疫情,且在年內就實現了以三大核心指標轉正為標誌的經濟回歸,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強心劑"。
  • 信心、決心、恆心——從「三心」透視中國實體經濟發展脈動
    新華網北京12月25日電 題:歲末年初看經濟|信心、決心、恆心——從「三心」透視中國實體經濟發展脈動新華網 李函林這是一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5.6%,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2%,其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4.1%。
  • 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發布,安克創新再度上榜「500強」
    日前,由中國企業評價協會、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商務廳主辦的「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發布會在杭州舉行,發布了「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榜單」及發展報告,知名出海品牌企業安克創新入選「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榜單,這是安克創新繼入選「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榜單後,又憑藉科技創新能力及綜合實力在「500強」榜單獲得排名。
  • ...未來中國經濟復甦能否持續?白巖松對話宏觀經濟學家劉元春
    國家統計局19日公布,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中國的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如何評價前三季度GDP增速由負轉正?下一步,我國怎樣實現經濟穩固回升?
  • 萬字長文獨家解讀:2021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五大基本邏輯
    世界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國超常規政策的常態化、中國發展戰略的轉化和調整、內生新動能的逐步抬頭將成為左右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最核心的4大力量,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將在低基數效應和趨勢回歸的基礎上,呈現「總體偏高、逐季回落」的顯著特徵。2020年很多經濟運行的邏輯將在2021年反轉地、非對稱地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