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人們崇拜太陽,晉祠聖母殿順著山水的走向而建,面水背山,坐西朝東,面向日出的方向。這與近代建築的坐北朝南完全不同,一看就是遠古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建築模式,一派大家氣度與風範。
正殿的聖母,端坐在正中的鳳椅上,宛若坐鎮皇宮,臨朝聽政,服裝色彩穩正和諧,整體形象雍容華貴,儼然就是一位尊貴的婦人形象。兩旁站立著四十二尊男女侍從,各有專職。
這就是晉祠三絕中的其中一絕「宋代彩塑像」。親眼所見,才知果真是名不虛傳。從彩塑像的性別、身份、性格、形象來看,各不相同,各有特點,卻又都是極其生動傳神、栩栩如生。從裝束上看,侍從中有兩名太監,太監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人群,他們出現在這裡,說明他們在服侍的是皇宮中的人物。
這些侍從根據宋朝宮廷中的六尚制度,排列依次有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尚書,分別掌管著主人的梳妝、起居、飲食、灑掃、樂舞、印章、文墨方面的事務。這群塑像清晰地映射了北宋時代的宮廷生活。她們表情恣態所傳達的豐富信息,用簡單的語言很難準確描繪。
1954年雕塑藝術大師劉開渠教授參觀之後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盛讚晉祠侍女像是「中國古代雕塑的傑出作品」,文中寫道,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體的豐滿與俊俏,臉型的清秀與圓潤,各因性格和年齡大小而異;口有情,目有神,姿勢自然,衣紋輕快隨身體動作而轉動。遊人站在這些雕像中間,不但能看見她們輕巧的動作,還像聽見了她們清脆的笑聲,快樂的言談,或不樂意的小小地諷言諷語,清楚的了解她們彼此間的思想感情關係;這是……令人難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古今中外歷史上最偉大的雕塑品之一。」
我國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對其中一個雕塑像也曾評價道:「一笑一顰,似訴平生」。雕塑用寫實、傳神的手法刻畫了一個女戲子複雜的內心世界。
但是,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他們還傳達著另一個更為重要的信息,他們不是一般寺廟的崇教塑像,而是宮廷侍女的真實寫照,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他們維護的也應該一個真正的主人,而不是一個虛構的神像。
從這些細節來看,聖母似乎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而且還是一個來自宮廷中身份地位顯赫的人物。這似乎也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宋朝最高統治者的利益。如果能夠在削弱當地唐叔虞崇拜的同時,在晉祠中又能供奉趙家的人物,讓晉陽老百性心悅誠服地去朝拜,豈不是更能消除當地不易臣服的民風嗎?真的是一舉多得。
聖母如果不是邑姜,那麼誰最有可能是聖母殿中聖母的原型呢?
關與聖母像,當地流傳著一種說法:說她是宋真宗趙恆的妻子、宋太宗趙光義的兒媳、宋仁宗趙禎的母親劉娥。
據說,劉娥是被自己做銀匠的丈夫所賣,後來又被轉賣到了劉恆的府上,劉恆對劉娥一見傾心。一日宋太宗趙光義到了劉恆的府上,看到劉恆對劉娥魂不守舍的樣子,大加斥責。劉恆只好把劉娥給偷偷的送出府藏在別處。
這時的劉娥就想找一個地位顯赫的貴族認門親,找一個說辭,用以來掩蓋一下自己卑微的出身。找了幾家後,終於在晉陽城裡找到了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糊裡糊塗地認了一門親。
我個人認為,家喻戶曉的戲曲《狸貓換太子》,所講內容應該不是換孩子的故事,而是映射劉娥換身份的這件事。
公元1022年,宋真宗劉恆駕崩,遺詔劉娥處立軍國大事。這才開始劉娥長達十一年的垂簾聽政。後世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這個歷史評價應該對劉娥是比較公正的。
劉娥本是山西人,又認了晉陽貴族的一門親,當地地方官為了巴結劉太后,想方設法把晉祠中供奉的唐叔虞像換成了劉太后的形象,說這是有求必應的聖母。表面上是宣揚聖母的德風,暗地裡卻是彰顯劉太后的功業,而這也正是出身卑微的劉太后內心所渴望得到的東西。
這樣正殿中的一切才有了合理的解釋。
但是,這裡有一個讓人不容忽視的關鍵細節,晉陽官吏是如何取而代之換掉正殿中人們時時朝拜著的唐叔虞像的呢?公開調換是肯定不行的,必須要找一個合適的機會。
那麼如何讓聖母名正言順的出現呢?這是晉祠又一個最大的謎團。
喵足跡實地遊晉祠,探究晉祠背後的歷史真相之(六)就到這裡。帶著這個謎團,喵足跡將繼續接下來的晉祠探秘。歡迎對晉祠歷史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在下面的留言區評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