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晉祠!自然山水和歷史人文融匯的人間瑰寶|晉地寶藏

2020-12-22 山西晚報

人們常說:

三晉之勝,

以晉陽為最。

而晉陽之勝,

全在晉祠。

這是一句關於美的宣誓,

銘刻在西周和北齊,

銘刻在盛唐和大宋,

銘刻在李世民的筆走龍蛇,

銘刻在李白和範仲淹的吟唱間……

俯瞰,近觀,

細審,概覽,

無論以哪個視角,

晉祠之美,

美在無處不美,

美在大美而無言。

深沉,壯闊,

古典、靜穆,

各個朝代的無數光影疊加,

一座博物館的厚度,

仿佛便是天空的厚度,

從西周延伸到本世紀的今天。

水的難老,金的鐵人,

土的雕塑,石的碑刻,

火的陶瓷,木的古建……

如此精彩絕倫!

在這座山水圍繞的博物館,

這些來自不同歷史深處的元素,

幻化、提純、組合、凝聚,

歸攏成懸甕山下的一個宇宙,

一部傳世千年的詩篇。

▲航拍晉祠

▲ 晉地寶藏·晉祠博物館 直播現場

掃碼看直播回放

▲山西晚報12月18日報導版面

晉祠博物館:自然山水和歷史人文融匯的人間瑰寶.mp3來自文博山西00:0015:36

晉祠之於山西,

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

及其母后邑姜而建的,

是一座具有紀念價值的「祠堂」。

晉祠之於中國,

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園林建築群,

現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築98座、

塑像110尊、碑刻300塊、

鑄造藝術品37尊,

是集莊嚴壯觀與清雅秀麗,

宗祠祭祀建築與自然山水完美結合的典範。

晉祠之於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誓師起兵,

留下千年唐碑;

白居易、李白、司馬光、

歐陽修、範仲淹曾在此駐足,

寫出千古名句;

梁思成和林徽因途經晉祠,

不斷感慨它是「美麗輝映的大花園」

……

這就是千年之園——晉祠,

也是此次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的目的地。

晉祠,

位於太原市西南25公裡的

懸甕山麓晉水源頭。

在歲月滄桑、文化積澱中,

晉祠融自然山水和歷史人文於一體,

以園林、古建、碑刻、雕塑和古樹名泉,

組成了獨具風姿的歷史文化遺產群落。

1961年,

晉祠被國務院公布為

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1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

全國首批4A級旅遊景區。

大美晉祠,

美在無法言說,美在無處不美。

▲晉祠

晉祠之美,美在千年古建築

山西素有中國古建築藝術寶庫之稱,晉祠就是這個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中國古建築博物館。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祠廟建築群,晉祠現存有北宋、元、明、清、民國6個時期的古建築精品,反映了木構建築技術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

▲晉祠博物館外景

晉祠的建築布局基本採用了中軸線對稱布局:中部建築,結構宏偉,以藝術價值高貴而著稱;北部建築,依山勢而建,錯綜排列,以崇樓高閣而取勝;南部建築,既有樓塔聳峙,又有泉水環流,以風景誘人而馳名。這些建築雖不是同一時期所建,卻都服從於一個精巧的總體設計,布局緊湊,錯落有致。

其中,宋代建築的代表作聖母殿、舉世罕見的十字形古橋魚沼飛梁和金代建築獻殿,被文化部鑑定為三大國寶建築,統稱為「晉祠三寶」。

步入晉祠,順著遊園方向,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明清時代的戲臺水鏡臺,這座戲臺不僅建築布局巧妙,還有一個最大的奧妙,就是戲臺下的八口大甕,算得上是中國最早的「擴音器」了,折射了古代工匠的智慧。行經此處,也建議大家抬頭望一望,戲臺中央有一塊牌匾,上書「水鏡臺」三個大字,蒼勁有力,出自乾隆年間言官名吏的楊二酉之手。順著中軸線繼續前行,就來到明代對越坊了,這是「晉祠三匾」之二,位於金人臺的西側。坊的作用是舊時用來宣傳封建禮教所謂「忠義節孝」的,俗稱牌樓。「對越」二字出自《詩經·清廟》中「對越在天」之句,「對」是報答,「越」是宣揚,合起來就是宣揚報答之意。這塊牌匾是由高應元書寫的,筆力遒勁,氣勢磅礴,宛如遊龍。

▲對越坊

通過牌樓,晉祠的第一大國寶「獻殿」就出現了。獻殿,是供奉祭品的場所,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寬三間,深兩間,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層平梁,既簡單省料,又輕巧堅固。殿的四周除中間前後闢門外,均築堅厚的檻牆,形如一座涼亭,靈巧而豪放,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的瑰寶。

▲獻殿

穿過獻殿,跨越幾層臺階,你定然會眼前一亮,直入眼帘的就是晉祠最具代表性、最恢弘的建築——聖母殿了。1934年夏天,中國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去山西汾陽考察古建築,乘車路過太原時,原本以為晉祠作為名勝已遭破壞,卻在顛簸的汽車上被晉祠聖母殿的側影驚豔。只是驚鴻一瞥,二位先生卻見到了聖母殿非常飄逸的屋簷,看到雄大的鬥拱,他們非常震驚,一眼斷定,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建築。一個月後,二人從汾陽回來,再次經過晉祠,在這裡做了現場考察,並在《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一文中加以記錄,首次從學術角度向世人呈現了晉祠的偉大與精妙。

▲晉祠聖母殿

聖母殿,背依懸甕山,前臨魚沼,左、右是善利泉和難老泉,坐西朝東,獨居中軸線末端,冠於全祠。它始建於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崇寧元年(1102年)重修,是現存晉祠內最古老的建築。大殿莊嚴古樸,氣勢宏偉,蔚為壯觀,其形制、規格和構築方法以,是我國宋代建築中的典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殿堂梁架採用「乳栿對六椽栿用三柱」形式,是中國現存古代建築中惟一符合《營造法式》殿堂式構架形式的孤例。殿周柱子均向內傾,形成側角,平柱至角柱逐漸升高,造成升起,致使屋簷曲線弧度顯著,打破建築輪廓僵直的格調,增強了建築造型的藝術美和穩固力。殿頂覆蓋黃綠色琉璃剪邊,脊上飾各種動物走獸。廊下高懸的楹聯匾額,古香四溢。遠看飛閣流丹,氣勢十分雄偉。此外,大殿前廊柱上雕飾有八條蜿蜒欲動的木龍,豪放健美,雕於宋元祐二年(1087年)。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鱗甲須髯,仍躍躍欲飛,不能不叫人嘆服木質的優良及工藝的精巧。

▲聖母殿

▲木雕盤龍

感慨完獻殿,不妨來回頭看看「晉祠三寶」中的魚沼飛梁。魚沼飛梁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魚沼是晉水三泉之一。古人以方形為沼,圓形為池,因其是方形,水中又多魚,故名魚沼。沼上架有十字形橋,古人本有「架橋為虛,若飛也」「飛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說法,故曰「飛梁魚沼。」東西橋面寬闊,為通往聖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橋面下斜如鳥之兩翼翩翩欲飛。沼中還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橋邊綴勾欄。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梁,實為罕見。梁思成曾說:「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很多人也說,這座四通八達的橋,就是中國最早的「立交橋」。

▲聖母殿前的魚沼飛梁

▲魚沼飛梁

此外,晉祠內還有鐘樓、金人臺、會仙橋、朝陽洞、三臺閣、關帝廟、昊天祠、文昌閣、勝瀛樓、景清門、唐叔虞殿等等,整個布局形成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一組祠廟建築群。慢慢細品這些古建築,沉澱著歷史最本真的厚度,透露著歲月的印記。

▲金人臺

▲晉祠鐵人

晉祠之美,美在古代雕塑藝術

晉祠有三絕,周柏、宋代彩塑、難老泉。接下來,我們就要說說這彩塑藝術了。

在聖母殿內,最為出名的就是四十多尊侍女像了,她們中有的持印侍奉,有的肩負文職,有的灑掃梳妝,有的奏樂起舞,生動再現了宋代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不過其中一尊侍女像,被稱為「雙面俏佳人」,她雲髻高聳,頭包紅色錦帕,身穿寶藍色長裙,低垂娥首,姿態優美。最令人稱絕的,當數她的面部表情,一邊是含羞帶笑,似乎受到了聖母的誇獎,但另一面的眼角裡則滿目憂傷,眼角中強忍了淚水,這種特殊而絕妙的神情,讓人不禁浮想聯翩。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曾在這尊侍女像前感慨,「一顰一笑似訴生平」。

▲聖母殿內塑像

和其他中國古代名勝多遭重修破壞不同,這些侍女像,大多是宋代原塑像,所以彌足珍貴,但從另一個側面反映,晉祠在歷代擴建過程中都能對前朝建築保持高度尊重,聖母殿的中心地位始終得以凸顯,創下了中國建築史的奇蹟。

除了侍女群像外,殿內供奉的聖母塑像也非常有代表性,她就是姜子牙的女兒、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親邑姜,塑像頭戴鳳冠、身著蟒袍,面部靜謐慈祥。每年農曆七月初二,當地民眾都會舉行盛大儀式祭祀聖母。聖母殿前兩尊高約4米的站殿將軍分立左右,據傳說是《封神演義》中的方弼方相。這些宋代原塑像雖歷經千年顏色褪盡,卻依然威猛,乃不可多得的佳作,只是光芒被43尊侍女像掩蓋住了,不為人注意。

▲侍女像

晉祠之美,美在園林之間

前文中提到,晉祠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園林建築,梁思成、林徽因說過,晉祠是「說不出的美麗輝映的大花園」。這裡是中國最優美的古典園林之一,尤其是在四季之際,晉祠園林之美,美在骨子裡。

▲晉祠美景

晉祠的水景布置別出心裁,包括點狀的泉眼、線狀的水渠和面狀的水池,最出名的就是晉水源頭——難老泉了。難老泉清如碧玉,晝夜長流不息。在早些年編纂的《晉祠志》上是這樣記載的:「北齊顯祖文宣帝臨幸晉祠,雅愛清泉,賜錢造亭於泉源頭上。」於是,就有了八柱單簷攢尖頂的「難老泉亭」,要知道帝王出錢建亭子,這規格肯定是很高的。站在亭子裡抬頭一望,能看到名為「難老」的匾額,是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傅山先生題寫的,如今掛在此處,也成為晉祠的「三匾」之一,令人感慨時光之流逝。

▲難老泉

難老泉的水,從亭下石洞中流出,注入石塘,常年不息,也由此貫穿整個晉祠,讓這所園林頗具江南水鄉的意境。對於缺水的北方來說,能在一所園林裡盡覽古建築之雄渾,又能體會水鄉之溫婉,著實是難得的享受。

千年晉祠,萬物皆具靈性,就像園中的古樹名木一般,默默地在園內「駐紮」,守望著它們的故土。比如聖母殿兩側的周柏,已經有三千歲了,見證了繁華盛世,也體會了人間百味。時至今日,柏樹依然濃蔭疏影,枝幹蒼勁,是晉祠悠久歷史的見證。王瓊祠內,有一雄一雌兩棵銀杏樹,它們已經有600多歲了,每到深秋之際,一樹明黃,滿目燦爛。相傳,這兩棵銀杏樹,也是明朝重臣王瓊本人親手栽種下的,而他就是地道的太原人。

▲晉祠銀杏

館長推介

晉祠之美,

不光是古建山水和歷史人文,

珍藏在館中的鎮館之寶和精彩文創,

也是吸睛的亮點。

現在,

就請晉祠博物館館長王新生來重點推薦吧!

▲晉祠博物館館長王新生

鎮館之寶

李世民御書《晉祠之銘並序》碑

在晉祠的參天古柏之中,掩映著一通稀世國寶碑刻。它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御製御書的《晉祠之銘並序》碑,俗稱唐碑,是太原市晉祠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晉祠之銘並序》碑

唐太宗為什麼會在晉祠立碑呢?唐太宗李世民起兵之前,在太原度過了兩年的美好時光,人稱「太原公子」。可以說太原是李世民一生最為懷念的地方。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淵與兒子李世民從晉陽起兵時,曾在唐叔虞祠祈求唐叔虞能暗中保佑,助他們一臂之力。果真,在第二年就攻取了長安,建立了唐王朝。唐代諸帝對「王業所基」之晉陽尊崇有加,先後在晉陽設北都、北京,晉陽成為當時僅次於長安、洛陽的第三個重要城市。公元645年,時值大唐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親徵高麗返回途中,留在了太原過春節。正月,他率群臣重遊晉祠。當時太宗皇帝已經51歲了,他遙想18歲起兵,發跡神祠,不禁感慨萬千,於是在貞觀廿年正月廿六,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親撰銘文,感恩之情溢於碑文:「……爰初鞠旅,發跡神祠。舉風電之長驅,籠天地而遐捲。一戎大定,六合為家。雖膺籙受圖,彰於天命,而克昌洪業,實賴神功……」

唐碑的碑身高1.95米,寬1.2米,厚27釐米。碑額左右各雕螭首一對,齊頭下垂,為唐代碑額的典型特點。額首書「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屬罕見的龍頭飛白隸書。碑陰列長孫無忌等七位隨行功臣的親筆籤名。《晉祠之銘並序》的主題思想,是通過宗周政治和唐叔建國的史跡,以達到宣揚唐王朝文治武功,鞏固政權的目的。序文1003字,為駢儷體。銘文200字,為四言體,共計1203字,28行。整篇文章鏗鏘上口,縱橫自如,引論古今,富有哲理。閱讀銘文,感覺李世民不僅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富有政治思想的文學家,而且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書法藝術家。《晉祠之銘並序》碑是一通集史學、文學、政治、書法為一體的豐碑巨碣。它歷經了1300多年的漫長歷史,目睹了人世間的滄桑巨變,在墨香書海的文物寶庫中,以其深邃的歷史價值和神奇的藝術魅力流傳後世。

武則天主導的《花嚴石經》碑刻

在晉祠博物館內,藏有一組大型的石刻群,演繹了一段精彩的唐傳奇。它們鐫刻於武周時期,由女皇武則天親自作序,海內外高僧大德32人翻譯,詩人宋之問等人協辦,這就是135通《大方廣佛花嚴石經》石碑。

▲《大方廣佛花嚴石經》石碑

該石碑群原藏於古城晉陽西一公裡風峪溝風洞之內,1940年移入晉祠保存,發掘時工程出土了135塊,是首尾完整的八十卷《大方廣佛花嚴經》方柱形石刻群,鐫刻於武周稱帝晚期(約700-704)。晉祠藏風峪《花嚴石經》,每卷鐫刻兩石,應有160塊經石,連同後世補刻、復刻石,石經數量應略多於此數。石經無蓋、無座、無雕飾,上下一致,高低參差,寬窄不一,多數為平頂,也有略成穹廬弧形頂。石經多為四稜方形石柱,也有少數五稜、六稜和八稜的。最高的130釐米,最低的83釐米;最寬的59釐米,最窄的31釐米;其中14個武周造字在石刻中多次出現、使用,少數石刻頂部或末尾有題記或題名。

據明《永樂大典》轉引《元一統志》記載,在元代《花嚴石經》已保存在晉陽古城西三裡的風峪洞內,並專設石經藏院予以保存,明確記載所藏為「唐人所書《花嚴石經》」,以經定名。清康熙五年(1666)初,學者朱彝尊曾入洞考察。1940年秋,日軍侵華時將大部分石經盜挖出洞外,草袋包裹,準備劫運,在當地愛國人士的努力下,虎口奪「石」,迫使日軍放棄劫運計劃,《花嚴石經》運抵晉祠珍藏。

該石碑群之所以珍貴,一是因為有武則天親自作序,並且邀約當時的大德高僧、文人墨客一起完成。二是石碑中呈現了很多武周時期的新創字,對於歷史而言是一種完整的體現和傳承。第三,如此大規模和大體量的碑刻作品在國內較為罕見。第四,碑刻頗具書法價值。

經典文創

「三寶」「三絕」「三匾」,千年晉祠有著豐富寶藏,對於文創人員來說,這些寶藏無疑是研發熱點,搖身一變,就能使其變成各類的文化創意品,成為獨具特色的「晉祠禮物」。

「難老」,送給長輩的愛

傅山先生所題寫的「難老」二字,是晉祠最著名的匾額之一。以此書法作品為主題,「難老」二字直白表述了對長輩的祝願——永錫難老,福壽綿長。在文創開發上,「晉祠禮物」中有「難老」為主題的絲巾及便攜包,這是可以送給媽媽的禮物;還有「難老」主題的手工水紋杯具及餐盤,雕刻貼金字,大氣而厚重,也是贈送給男性長輩的首選。

▲「難老」主題的絲巾

▲」難老「主題的手工水紋杯具及餐盤

在晉祠裡,著名的「齊年柏」與「長齡柏」樹齡近3000年,它們閱盡晉陽滄桑,是最具權威的見證者,更是古老晉祠歷史的檢閱者。在「晉祠禮物」中,它們的形象也被開發成了柏樹花插、水杯、香薰系列套裝,是送給長輩最好的禮物。

▲柏樹花插、水杯等

「侍女像」,美女子伴書香

晉祠宋塑侍女泥像,為宋代泥塑的精品之作。在文創產品專區,就能看到以侍女像為模板研發的各種禮物。比如有印有侍女像的文具,書籤、紙膠帶等等,讓你在工作和學習之餘,有佳人相伴。此外,還有手機支架,這也是很多女生的最愛,在手機殼上貼一個復古的支架,也是優雅大方呢。

▲晉祠侍女書籤

▲晉祠侍女手機支架

這尊「雙面俏佳人」的侍女像還被做成了卡通原型,擺放在家裡就是一件精美的裝飾,宛若把晉祠的珍寶留在了自己的家中。

「晉祠鐵人」,守護平安

▲晉祠鐵人開瓶器

晉祠鐵人,就是在金人臺上的四位鐵鑄武士。他們身披鎧甲,十分英武,而這四尊鐵人也被喻為「第一美男子」。以晉祠鐵人為創作藍本,開發了樹脂擺件、鑰匙扣、開瓶器,因為鐵人代表力量,他們守護平安,所以這些文創禮物,也代表了一份美好的寓意。

「聖母殿」,古建築與飾品完美結合

聖母殿是晉祠的主殿,大殿前簷的八根廊柱上,各飾一條木雕盤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雕盤龍。在「晉祠禮物」中,以此為主題的文創品有飾品、絲巾、魔術巾、冰袖等等,盤龍既可以作為飾品和絲巾當中的裝飾品,也可以作為書籤、馬克杯上的耀眼的圖案,而聖母殿的造型也被賦予了各種不同的色彩,印製在絲巾上,很有特色。

▲「木雕盤龍」主題的胸針

▲「龍興之地」馬克杯

此外,以聖母殿為設計主題,還開發出了「榫卯玩具」,讓人們越發了解中國古代工匠們的智慧。

晉祠博物館地圖

晉,是山西簡稱,

源於西周時期晉國分封於此,

晉國初期勢力範圍

以山西南部的臨汾、運城為核心,

隨著文公稱霸領土擴張,

不僅覆蓋山西全省,

同時河北河南陝西的部分地區

也在晉國統轄範圍內。

晉祠,

是紀念供奉晉國的開國領袖唐叔虞的祠堂,

他有別於宗教寺觀,

形成了獨特的民間崇拜,

歷代帝王對於晉祠多有重建修繕,

才形成了如今看到的大型建築群,

集園林、古樹名木、碑刻、建築於一體,

其價值不可估量。

今天我們繼續跟隨文博達人閆鑫,

從晉祠出發,

品味晉祠的千古風韻。

▲山西文博達人閆鑫

1、水善為神

晉祠原是供奉唐叔虞的祠堂,隨著後世重建,晉祠主神易位成為了一方水神,而主神也由唐叔虞變為了顯靈沼濟聖母。這種易位移神的現象在古代也是極為罕見的,當然,在北方乾旱缺水的地區絕大多數的神職都賦予了降雨解旱的神性,形成了獨特的社會現象。

晉祠(聖母崇拜)—太原竇大夫祠(竇犨崇拜)—清徐縣狐突廟(狐突崇拜)—平遙縣利應侯廟(狐突崇拜)—介休市源神廟(水神崇拜)—靈石縣晉祠廟(水神崇拜)—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明應王崇拜)—侯馬市臺跆廟(水神崇拜)

2、晉地橋梁

著名的古建學家梁思成先生曾在晉祠考察,對晉祠中軸線的三座主要建築做了詳盡的測繪,其中溝通獻殿與聖母殿的十字形橋梁引起了他的特別關注,梁先生在筆記中這樣描述:在建築史上,這「飛梁」是我們現在所知的孤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僅此一處,給予了這座獨一無二的十字橋高度評價。

太原市晉祠魚沼飛梁(全國唯一的十字形古橋)—榆次區的太平橋(明代石樑橋)—忻州忻府區鐵梁橋(元代拱橋)—原平市普濟橋(金代拱橋)—朔州市青蓮橋(明代石拱橋)—右玉縣平豐橋(明代磚石混構橋)—天鎮縣通惠橋(清代梁橋)

3、石刻驚天

晉祠是國內少有的集碑刻古樹建築於一體的古建築群,碑刻中尤以武則天時期《花嚴石經》、李世民御筆《晉祠銘並序》、楊二酉《柏月山房記》三大石刻最為出名。縱觀三晉大地,名碑名帖更是遍布全省,而晉祠則是集大成者。

太原市晉祠(三大石刻)—太原市純陽宮(石刻長廊)—太原市雙塔寺(寶賢堂古法帖)—太原市兒童公園(崇德廬帖)—太原市碑林公園(傅山書法帖)—榆次區李光顏碑(唐代楷書)—汾陽市太符觀郭君碑(唐代名碑)—浮山縣大唐龍角山慶唐觀紀聖銘(李隆基御筆)—新絳縣龍興寺碧落碑(唐代篆書代表)—稷山青龍寺姚公神道碑(元代書法代表)—萬榮縣后土廟《二聖配巧銘》(宋朝楷書,宋真宗趙恆御筆)—芮城縣城隍廟王顏碑(唐代書法精品)—夏縣司馬溫公祠《忠清粹德碑》(蘇軾親筆書法)

微信號 : chinajinci

晉祠博物館

● 掃碼關注我們

微信號 : ShanxiMuseums

山西省博物館協會

● 掃碼關注我們

微信號 : sxwbwbsx

文博山西

● 掃碼關注我們

|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呂國俊 孫軼瓊 南麗江

通訊員 楊敬

博物館外景| 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胡續光

海報及地圖設計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王辰翔 趙曼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音頻|盧文雨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南麗江 實習生 權嬌陽

策劃 審核|呂國俊

相關焦點

  • 千年歷史之美古建明珠——晉祠
    後人以享受的待遇立為姓氏晉王之王也就顯得名正言順!我們研究晉祠歷史目的在於挖掘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傳承和宏揚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晉陽文化,因為晉陽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我們研究晉祠文化或者說晉陽文化,其重點和核心是什麼呢?
  •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第十三站
    晉祠之於山西,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而建的,是一座具有紀念價值的「祠堂」;  晉祠之於中國,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園林建築群,現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築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塊、鑄造藝術品37尊,是集莊嚴壯觀與清雅秀麗,宗祠祭祀建築與自然山水完美結合的典範;  晉祠之於歷史,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誓師起兵,留下千年唐碑;白居易、李白、司馬光、歐陽修、範仲淹曾在此駐足
  • 晉祠:跨越千年的歷史之美、文化之美
    「人文清華講壇」的專家學者帶領觀眾走進晉祠,領略延續千年的古代建築群多面之美。張小琴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本場演講策劃人、主持人。「不肯失之交臂」的晉祠晉祠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祠廟建築群,位於太原西南郊的懸甕山東側山腳下。這裡是晉水的發源地,故而《山海經》記載:「懸甕之山,晉水出焉。」
  • 風洞藏石陣、朱彝尊的痴迷、武周造字,晉祠《花嚴石經》七大秘密
    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向有「不到晉祠,枉到太原」之說。這是一個無處不寶藏的地方,也是一個隨時可以發現寶藏的地方。但如何以新的視角,去發現和認識「新」的寶藏?這次,我們發現了武則天巨製《花嚴石經》。
  • 晉祠之銘和金人臺
    在晉祠中軸線會仙橋正西是金人臺,古稱蓮花臺。因臺上四隅各鑄鐵人一尊,亦稱鐵太尉。臺是正方形,四周砌欄板,正中設琉璃焚帛爐,高約4米。四隅金人以西南隅的形象和和鑄造質量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紹聖四年鑄」銘文。
  • 太原市晉祠博物館、晉祠公園恢復開放
    山西晚報訊(記者 孫軼瓊)3月1日,山西晚報記者從太原市文物局了解到,根據目前統籌防疫和開放工作部署,太原市晉祠博物館、晉祠公園等露天區域景區正式恢復開放,廣大遊客可以按照遵照新冠肺炎相關防控工作的安排,有序進行參觀。
  • 文化十分丨太原晉祠:梁思成林徽因「不肯失之交臂」的千年之美
    作為中國營造學社的重要成員,梁思成、林徽因為中國古建築研究和保護作出了卓越貢獻。今年恰逢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清華師生跟隨梁林二人的腳步,來到他們曾考察過的地方,從太原晉祠到雲岡石窟,從應縣木塔到五臺山佛光寺,清華師生一邊考察,一邊把「人文清華」講壇的公開課帶到了這裡。
  • 太原北大寺村300畝荷花競相開放,聞名遐邇的晉祠大米口口飄香
    太原北大寺村位於晉源區晉祠鎮,與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晉祠隔路而望。北大寺離太原市區不算太遠,就在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晉祠博物館的東面。因村內有座始建於北齊年間的崇福寺而得名。歷史上這裡的荷花盛景非常有名,被譽為「大寺荷風」,被稱作晉祠外八景之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漫步堤岸,透著些許花香的微風拂面吹來。
  • 晉祠最大謎團之一,聖母殿中端坐的聖母是邑姜嗎,還是另有其人?
    遠古時代人們崇拜太陽,晉祠聖母殿順著山水的走向而建,面水背山,坐西朝東,面向日出的方向。這與近代建築的坐北朝南完全不同,一看就是遠古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建築模式,一派大家氣度與風範。宋代彩色泥塑像1954年雕塑藝術大師劉開渠教授參觀之後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盛讚晉祠侍女像是「中國古代雕塑的傑出作品」,文中寫道,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體的豐滿與俊俏,臉型的清秀與圓潤,各因性格和年齡大小而異;口有情
  • 晉祠正殿供奉的神像再次被換,是什麼樣的機會讓當權者得償所願?
    當年的宋太宗趙光義在重修晉祠後,為了消除晉陽城中的唐叔虞崇拜,及其崇拜所帶來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他做夢都想換掉晉祠的正神唐叔虞像。但是要顧忌民眾反對,又不能公開調換。所以這個心願直到他去世也沒有達成。但是,到了趙光義去世後的第三十二年,他的兒媳劉娥執政時期,卻幫他完成這個心願。
  • 86版《西遊記》奔波兒灞與沙和尚竟然是在晉祠金人臺玩的捉迷藏
    其中有一集《掃塔辨奇冤》的取景地就在山西晉祠。劇中九頭蟲讓手下奔波兒灞投毒,意圖將拴在金光寺的白龍馬毒死,沙僧在後面看到了他,他們在金人臺玩捉迷藏那段,就是在山西晉祠的金人臺拍攝的。晉祠金人臺, 也稱「蓮花臺」。臺為方形,四面圍磚砌低欄,東西闢臺階,遊人可通行。
  • 晉祠供奉的正神,為什麼沒有端坐在正殿的正位上,他又去了哪裡
    晉祠聖母殿而這晉祠也是唐叔虞的兒子和當地的民眾,為感念唐叔虞在此地的不凡政績而建造的。但是大殿當中正位上端坐著的卻是一位女性,這和殿前描繪的不是同一個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一直以來的寺廟和祠堂中,這是從來沒有過的現象。而且正座臺子底端的琉璃雕飾也是一位騎馬彎弓,馳騁疆場的男士。按照正常的邏輯思維,比如關帝廟及四周牆壁上的繪畫,兩者一定會是有關聯並統一的。但是聖母殿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
  • 《晉祠之銘並序》,39個「之」無一雷同,唐太宗書法直追王羲之
    於是他保證有時間一定要回故地一遊。《晉祠之銘並序》的由來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徵高麗,無功而返,途中生病。鬱悶中,唐太宗想起幾年前答應晉陽父老回太原,決定履行諾言。晉陽,在太宗心中有揮之不去的情結。在這裡,他曾與父兄並肩作戰,擊退過賊兵;在這裡,他更是與父兄一起起兵橫掃天下;這裡的父老鄉親曾一批批地派出了「并州遊俠兒」隨他徵戰萬裡。
  • 關於太原市晉祠博物館 在工作日期間對全國遊客免費開放的公告
    來源:晉祠 近日,山西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快促進服務業恢復穩定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2020年下半年全省國有A級以上景區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期間對全國遊客免首道門票。」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晉祠博物館結合工作實際,就落實有關文件精神公告如下。
  • 晉祠宋代鐵將軍丟了什麼兵器?大開腦洞猜一把
    這裡是山西太原晉祠的門口,今天「你不知道的山西」要說什麼?您別急,我先帶大家去拜見幾位宋代的將軍。現在我們就站在了晉祠金人臺的前面,大家可以看到上面站著四位威風八面的鐵將軍,要說他們的歷史有將近900年了,現在是無可替代的國寶,代表著宋代鑄鐵藝術的最高水平。當年的「花花正定府,錦繡太原城」可不是浪得虛名。
  • 重慶最有特色的老街,能看到山城的歷史人文,是新晉寶藏網紅景點
    說到龍門浩老街,它是重慶這座城市的瑰寶之地,包含著許多特色,是這座城市美好生活記憶的表現。只要來到這裡,你幾乎就能知道重慶最深的感情大概的樣子。這麼久的街道,背對著大山,表達它最真實的感情,俯瞰長江是最美麗的表現,安靜舒適的胡同裡依然留有生活的記憶。
  • 汾水流經的城市 古代的錦繡都城 來龍城看看這裡的晉祠和石窟
    來到這裡,先來晉祠看看吧。晉祠位於晉源區,旺季的時候8點到18點開放,淡季的時候8點半到17點開放,門票70元,是一個4A景區。這座祠堂在西周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建立了,在漢朝的時候因為地震而有所毀損,在之後的各個年代裡又各有增建,到了現在,這裡仍舊保留著幾十座建築,其中不乏唐宋時期的宮殿。這裡的主殿是宋朝建立的宮殿,裡面還依然有著精美的彩塑,兩旁四十個侍女的塑像沒有一個是重複的。
  • 太原打造一文化新地標,距晉祠僅5公裡,提供免費講解服務
    ,所以這裡的山很多,而太原作為山西的省會城市,龍頭城市,自然也有很多風景很漂亮,名氣很大的山分布在這裡。它地處於太原市的西南角,大概20公裡處有一個地方名叫風峪溝,距離太原市最有名的風景區「晉祠」只有5公裡,也作為了一個重點保護的單位來打造。這裡距離植物園還有蒙山也都很近,這個景區一年四季都有屬於它的獨特風景。
  • 晉地寶藏·第七站|介休博物館:造像琉璃映丹青 三賢故裡落彩虹
    這裡是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院之旅,這裡是介休博物館。 視頻 晉地寶藏·介休博物館 視頻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往期回顧▼晉地寶藏·第一站|山西博物院:三晉大地的硬核「網紅」(附視頻音頻地圖)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晉地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