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五年(641),太宗下詔準備在來年二月去泰山,晉陽父老聞訊赴長安上表,請太宗在泰山事畢後臨幸故地一遊,太宗在武成殿設宴款待鄉親。席間,他對侍從說:「朕少在晉陽,喜群聚博戲,暑往寒逝,將三十年矣。」當時,宴會上有太宗的舊時相識,他們回憶往事,談笑風生。席間,晉陽父老再次提出請他回晉陽看看。他說:「飛鳥過故鄉,猶躑躅徘徊,況朕於晉陽起義乎。」於是他保證有時間一定要回故地一遊。
《晉祠之銘並序》的由來
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徵高麗,無功而返,途中生病。鬱悶中,唐太宗想起幾年前答應晉陽父老回太原,決定履行諾言。
晉陽,在太宗心中有揮之不去的情結。在這裡,他曾與父兄並肩作戰,擊退過賊兵;在這裡,他更是與父兄一起起兵橫掃天下;這裡的父老鄉親曾一批批地派出了「并州遊俠兒」隨他徵戰萬裡。故而太宗皇帝曾言:「晉陽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自始至終對晉陽存在著一份感恩之心。
於是唐太宗不顧眾人的反對,遵守了與晉陽父老的約定,回到了闊別二十多年的晉陽城。
想當年,風華正茂,雄姿英發,如今故地重遊,百感交集,出師不利的鬱悶一掃而光。他寫下的詩篇中,有「迴鑾遊福地,極目賞芳晨」的愉悅,也有「對此留餘想,超然離塵俗」的清靜,晉陽之於唐太宗,不僅是王業之「福地」,也是心靈之「福地」。
這一年的春節,唐太宗就是在晉陽度過的。除夕之夜,他招來群臣守歲,並賦詩《於太原招群臣賜宴守歲》:「四時運灰,一夕變冬春。送寒雨雪盡,迎歲早梅新。」
貞觀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太宗率群臣遊晉祠,觸景生情,追古撫今,感慨萬千,欣然命筆,潑墨揮毫,於是,千古一帝寫下了如今晉祠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晉祠之銘並序》。
《晉祠之銘並序》既展示了唐太宗的文採,更彰顯了他的書法水平。
在其書寫的《晉祠之銘並序》中,有悠遠歷史的回望,有自然景物的欣賞,有個人情感的抒發,有治國理念的闡述,有萬世永昌的期盼,一千餘字,堂堂皇皇,洋洋灑灑,情景交融,意味雋永,文字優美,朗朗上口。
《晉祠之銘並序》開創了我國以行書上碑板的歷史,而唐太宗的高超書藝也得以流芳百世。
李世民一生南徵北戰,久經沙場,雖戎馬倥傯,對書法仍一往情深,對王羲之更是推崇再三,尤其是他做了皇帝以後,大力倡導書法。自己也身體力行,甚至在史官編《晉書》時,還親自撰寫《王羲之傳論》,在史上也僅此個例。他對王羲之書法的評價也非常的高,王羲之的「書聖」地位,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確立的,這與唐太宗的推崇顯然是分不開的。
在參研古人、心追手摹的過程中,太宗有了自己的書法心得。他強調書法的筋骨,的同時,還主張書法要有「衝和之氣」。
《晉祠之銘並序》無疑是太宗的代表作之一。它勒石成碑於晉陽古城,後移至晉祠,並建了一座「貞觀寶翰」亭護之。碑由碑額、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額部分高60釐米,寬50釐米,有太宗親書飛白體隸書「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為世存僅有的李世民飛白書體;碑身高196釐米,寬122釐米,上刻碑文;碑座高51釐米,寬138釐米。碑文由題、序、銘三部分組成,共計29行,每行44字至50字不等;全文共1203字。
在序文及銘文中,太宗借對宗周政治的歌頌、對唐叔虞的敬仰,宣揚了李唐王朝的文治武功,表達了自己的為政理念,融述史、寫景、抒情、論政為一體,文美字更美。如此才情,「稍遜風騷」乎?
《晉祠之銘並序》書法秀麗遒勁,神氣渾淪,觀其筆力、筆勢、筆法,頗得王體精髓,正如清人錢大昕說:「其心摹手追乎右軍者深矣。」
太宗書寫此文,開始時還抱著肅穆之心,有些拘謹,寫得端莊,後來,意到興會,情傾筆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收放自如,遂成名品。清代楊賓《大瓢偶記》云:「今觀此碑,絕以筆力為主,不以分間布白為何事而雄厚渾成,自無一筆失度。」
與《蘭亭集序》相比,《晉祠之銘並序》中有著王羲之的影子,如《蘭亭集序》中有20個各具姿態的「之」字,而在《晉祠之銘並序》中竟然寫出了39個「之」字,無一雷同,形神各異;其他如「於」「夫」等字亦如此,均展示了太宗書法用筆的豐富性和結字之妙。
太宗書法,真、草、楷體皆精。正如宋人朱長文《續書斷》中所論:「翰墨所揮,遒勁妍逸,鸞飛鳳,虯龍騰躍,妙之最者也。」他在王羲之書法的基礎上,加以一代帝王之英武氣概,形成了自己「不守成規、雍容典雅、遒勁秀麗、朗潤流美」的風格,且開創了行書上石的先河。
《晉祠之銘並序》成後,太宗也頗為自得,引以為豪,曾將此作的拓本作為禮物贈送外國使節。
結語
如今,矗立在晉祠博物館的《晉祠之銘並序碑有兩通,一為唐碑,一為清碑。新舊兩塊碑安放亭內,兩塊《晉祠之銘並序》碑相互陪伴,共度風雨。從公元7世紀到公元18世紀,再到21世紀,晉祠之銘並序》碑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而散發出的文化芬芳卻愈久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