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之銘並序》,39個「之」無一雷同,唐太宗書法直追王羲之

2021-01-11 輕言留史

貞觀十五年(641),太宗下詔準備在來年二月去泰山,晉陽父老聞訊赴長安上表,請太宗在泰山事畢後臨幸故地一遊,太宗在武成殿設宴款待鄉親。席間,他對侍從說:「朕少在晉陽,喜群聚博戲,暑往寒逝,將三十年矣。」當時,宴會上有太宗的舊時相識,他們回憶往事,談笑風生。席間,晉陽父老再次提出請他回晉陽看看。他說:「飛鳥過故鄉,猶躑躅徘徊,況朕於晉陽起義乎。」於是他保證有時間一定要回故地一遊。

《晉祠之銘並序》的由來

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徵高麗,無功而返,途中生病。鬱悶中,唐太宗想起幾年前答應晉陽父老回太原,決定履行諾言。

晉陽,在太宗心中有揮之不去的情結。在這裡,他曾與父兄並肩作戰,擊退過賊兵;在這裡,他更是與父兄一起起兵橫掃天下;這裡的父老鄉親曾一批批地派出了「并州遊俠兒」隨他徵戰萬裡。故而太宗皇帝曾言:「晉陽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自始至終對晉陽存在著一份感恩之心。

於是唐太宗不顧眾人的反對,遵守了與晉陽父老的約定,回到了闊別二十多年的晉陽城。

想當年,風華正茂,雄姿英發,如今故地重遊,百感交集,出師不利的鬱悶一掃而光。他寫下的詩篇中,有「迴鑾遊福地,極目賞芳晨」的愉悅,也有「對此留餘想,超然離塵俗」的清靜,晉陽之於唐太宗,不僅是王業之「福地」,也是心靈之「福地」。

這一年的春節,唐太宗就是在晉陽度過的。除夕之夜,他招來群臣守歲,並賦詩《於太原招群臣賜宴守歲》:「四時運灰,一夕變冬春。送寒雨雪盡,迎歲早梅新。」

貞觀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太宗率群臣遊晉祠,觸景生情,追古撫今,感慨萬千,欣然命筆,潑墨揮毫,於是,千古一帝寫下了如今晉祠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晉祠之銘並序》。

《晉祠之銘並序》既展示了唐太宗的文採,更彰顯了他的書法水平。

在其書寫的《晉祠之銘並序》中,有悠遠歷史的回望,有自然景物的欣賞,有個人情感的抒發,有治國理念的闡述,有萬世永昌的期盼,一千餘字,堂堂皇皇,洋洋灑灑,情景交融,意味雋永,文字優美,朗朗上口。

《晉祠之銘並序》開創了我國以行書上碑板的歷史,而唐太宗的高超書藝也得以流芳百世。

李世民一生南徵北戰,久經沙場,雖戎馬倥傯,對書法仍一往情深,對王羲之更是推崇再三,尤其是他做了皇帝以後,大力倡導書法。自己也身體力行,甚至在史官編《晉書》時,還親自撰寫《王羲之傳論》,在史上也僅此個例。他對王羲之書法的評價也非常的高,王羲之的「書聖」地位,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確立的,這與唐太宗的推崇顯然是分不開的。

在參研古人、心追手摹的過程中,太宗有了自己的書法心得。他強調書法的筋骨,的同時,還主張書法要有「衝和之氣」。

《晉祠之銘並序》無疑是太宗的代表作之一。它勒石成碑於晉陽古城,後移至晉祠,並建了一座「貞觀寶翰」亭護之。碑由碑額、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額部分高60釐米,寬50釐米,有太宗親書飛白體隸書「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為世存僅有的李世民飛白書體;碑身高196釐米,寬122釐米,上刻碑文;碑座高51釐米,寬138釐米。碑文由題、序、銘三部分組成,共計29行,每行44字至50字不等;全文共1203字。

在序文及銘文中,太宗借對宗周政治的歌頌、對唐叔虞的敬仰,宣揚了李唐王朝的文治武功,表達了自己的為政理念,融述史、寫景、抒情、論政為一體,文美字更美。如此才情,「稍遜風騷」乎?

《晉祠之銘並序》書法秀麗遒勁,神氣渾淪,觀其筆力、筆勢、筆法,頗得王體精髓,正如清人錢大昕說:「其心摹手追乎右軍者深矣。」

太宗書寫此文,開始時還抱著肅穆之心,有些拘謹,寫得端莊,後來,意到興會,情傾筆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收放自如,遂成名品。清代楊賓《大瓢偶記》云:「今觀此碑,絕以筆力為主,不以分間布白為何事而雄厚渾成,自無一筆失度。」

與《蘭亭集序》相比,《晉祠之銘並序》中有著王羲之的影子,如《蘭亭集序》中有20個各具姿態的「之」字,而在《晉祠之銘並序》中竟然寫出了39個「之」字,無一雷同,形神各異;其他如「於」「夫」等字亦如此,均展示了太宗書法用筆的豐富性和結字之妙。

太宗書法,真、草、楷體皆精。正如宋人朱長文《續書斷》中所論:「翰墨所揮,遒勁妍逸,鸞飛鳳,虯龍騰躍,妙之最者也。」他在王羲之書法的基礎上,加以一代帝王之英武氣概,形成了自己「不守成規、雍容典雅、遒勁秀麗、朗潤流美」的風格,且開創了行書上石的先河。

《晉祠之銘並序》成後,太宗也頗為自得,引以為豪,曾將此作的拓本作為禮物贈送外國使節。

結語

如今,矗立在晉祠博物館的《晉祠之銘並序碑有兩通,一為唐碑,一為清碑。新舊兩塊碑安放亭內,兩塊《晉祠之銘並序》碑相互陪伴,共度風雨。從公元7世紀到公元18世紀,再到21世紀,晉祠之銘並序》碑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而散發出的文化芬芳卻愈久彌香。

相關焦點

  • 晉祠之銘和金人臺
    在晉祠中軸線會仙橋正西是金人臺,古稱蓮花臺。因臺上四隅各鑄鐵人一尊,亦稱鐵太尉。臺是正方形,四周砌欄板,正中設琉璃焚帛爐,高約4米。四隅金人以西南隅的形象和和鑄造質量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紹聖四年鑄」銘文。
  • 晉祠!晉祠!自然山水和歷史人文融匯的人間瑰寶|晉地寶藏
    ▲晉祠博物館館長王新生鎮館之寶李世民御書《晉祠之銘並序》碑在晉祠的參天古柏之中,掩映著一通稀世國寶碑刻。它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御製御書的《晉祠之銘並序》碑,俗稱唐碑,是太原市晉祠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晉祠之銘並序》碑唐太宗為什麼會在晉祠立碑呢?唐太宗李世民起兵之前,在太原度過了兩年的美好時光,人稱「太原公子」。可以說太原是李世民一生最為懷念的地方。
  • 《蘭亭序》實為王羲之隨手作品,全文324字,一字多體,無一雷同
    真正卓越的書法作品,十分奇怪,常常無意於書法而卻獲得書法之妙。王羲之此後,據說在他的書齋裡又寫了幾遍《蘭亭序》,結果沒有一件比得過他在蘭溪岸邊急就的這一幅妙,於是把後寫的幾幅全部撕毀,只留下最初的那一幅。
  • 王羲之7個兒子,書法各個有一套!
    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 書聖王羲之書法八字真言,姿態殊異,圓轉自如
    王羲之一生酷愛書法,重點在於對書法的理解和創新,他改變漢魏以來的樸質書風,開晉後的妍美勁健之體,創楷、行、草之典範。後代之人,無不尊崇和遵循他的書法宗旨。一、王羲之學習書法的故事。在王羲之學書的漫長過程中,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老師,是他一生都沒有忘記的,那就是—白雲先生。
  • 晉祠:跨越千年的歷史之美、文化之美
    一個月之後,兩人從汾陽回來,再次經過晉祠時,「無論如何不肯失之交臂」,便拖著沉重的行禮,「帶著一不做、二不休的拼命心理,下了那擠到水洩不通的公共汽車」,對晉祠作了現場考查,並在《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一文中加以記錄,首次從學術角度向世人呈現晉祠的偉大與精妙。中軸之美晉祠建築群的核心區西倚懸甕山,分為中、北、南三路。
  • 《聖教序》教你:王羲之的結字之法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 高清| 1937年險遭日本鬼子掠奪的書法瑰寶《瘞鶴銘》,據傳是王羲之...
    領冠古今之作 引無數名家折腰 據宋代著名書法家黃長睿考證,《瘞鶴銘》鐫刻於南朝梁天監十三年(514)。內容雖不出奇,但書法卻非同一般:落筆超逸,點畫靈動;寬綽舒雋,恬淡衝融;古拙奇峭,飛逸偉雄;超凡脫俗,道骨仙風。前承魏晉,後啟隋唐。既有北朝書法的奇肆縱放,又有南朝書法的圓轉瀟灑;既有隸書的厚重古樸,又有楷書的規矩端莊。源自
  • 全國著名書法評論家傅徳鋒書法專著(四本)出版
    傅徳鋒先生系甘肅張掖市人,是活躍於當代書壇的書法評論家,十多年以來,他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書法》《書法導報》《中國書法》《書法報》《書法導報》《美術報》《青少年書法報》《中國書畫報》《羲之書畫報》《青少年書法》《中國書法報》《中國書畫》《中國書畫博覽》《東方藝術》《中國篆刻》《書畫世界》《書法賞評》《中國篆刻·鋼筆書法》《北京晚報》《江西日報
  • 《九成宮醴泉銘》:楷書之極則,正書第一
    歐陽詢書寫《九成宮醴泉銘》時已是七十五歲,書法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該碑書法體現了歐陽詢書法剛勁險絕、法度森嚴的特點,被譽為「楷書之極則」、「正書第一」。一、《九成宮醴泉銘》的由來及碑文的主要內容九成宮,位於今陝西省麟遊縣城西約五裡處,原為隋之「仁壽宮」,始建於隋文帝楊堅開皇十三年(593年),建成於開皇十五年(595年)。據史載,仁壽宮建築極其豪華壯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工匠死者以萬數。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書」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書」中國書法史上有「天下三大行書」之稱,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第二行書是顏真卿的《祭侄稿》,第三行書是蘇東坡的《寒食帖》。這些讓王羲之意興勃發,心情舒暢。慢慢的,王羲之想到,時間的長河永無盡頭,暮春的花兒就要凋謝了,而自己的人生也就象一季短暫的春天,他不由自主的感到一些惆悵和憂愁。當時,王羲之將這些感受都寫進了《蘭亭序》這篇文章,並且用上好的鼠須筆書寫在精潔的蠶繭紙上。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十二、中國書法的種類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十二、中國書法的種類中國書法是我們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由實用性的文字演變而來。後經幾千年的演變,為了使用方便和適應欣賞的要求,產生了不同的字體種類以及書寫風格流派。筆畫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蠶頭」「燕尾」的筆畫。在字的結構上改變了小篆抑橫揚豎的趨勢,字勢橫向伸展,成熟的漢隸在書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把漢字的基本形態確立了下來。隸書的特點就是,方拙樸茂,峻抒凌厲,典雅凝整,法度森嚴,奇古渾樸,詭異多變,嚴謹壯闊而又舒展靈動。代表人物有蔡邕、金農等。
  • 【聽歷史遊南京】王獻之書法地位曾超過父親
    但是他們在姐姐面前大氣不敢出,因為她的書法巾幗不讓鬚眉,被稱為「女中筆仙」。第三、她的愛情和婚姻如果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完美」。她和王羲之是真正的「天設一對,地造一雙」,算得上絕配。不僅是帥哥美女,而且才氣相當、情投意合,有共同的語言和愛好。王羲之共有7子1女。兒子是:玄之,凝之,渙之,肅之,徽之,操之,獻之。女兒是:王孟姜。
  • 千年歷史之美古建明珠——晉祠
    另一方面有人建議北宋政權要大修晉祠,並且新封唐叔虞為「汾東王」,這是什麼意思呢?一是說明晉陽是一個藏龍臥虎之地。二是也可以間接證明他們也是唐叔虞的後代。三是報著贖罪的心理來大修晉祠,後來的事實再一次證明北宋毀滅晉陽古城之錯誤,以及其釀成極其嚴重的後果,致使中原北門洞開,無險可守的被動局面!
  • 渾厚遒勁,豐腴妍麗,唐玄宗李隆基《鶺鴒頌》書法欣賞
    唐玄宗李隆基作為唐朝最有故事的皇帝,李隆基也是位書法高手。書法上,李世民遒勁瘦硬,而唐玄宗則流麗秀美。唐玄宗的行書寫得豐厚腴美,這恐怕與盛唐經濟繁榮而蘊育出「以肥為美」的審美觀有關係。在這一審美觀念的驅使下,繪畫表現出人物仕女的豐腴肥美,書法上也出現了肥厚取代初唐「瘦硬通神」的新書風。
  • 王羲之的哪一部書法作品,被稱譽為「神乎技矣」、「二十八驪珠」?
    我們現今看到的王羲之書跡大都是唐人雙鉤填墨的精摹本。在一個冬日裡,下了一場快雪之後,王羲之給朋友張侯寫了一封手札: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全函只有二十八字,字字珠璣,乾隆皇帝譽為「二十八驪珠」。這二十八中,除去稱謂、問候敬語和收信者之外,就只有15個字──「快雪時晴佳。想安善。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唐太宗時,為得到《蘭亭集序》的真跡,曾派監察御史蕭翼前往越州的一所寺院,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從王羲之的後人智永和尚的弟子辯才手中得到《蘭亭集序》真跡,交給唐太宗。唐太宗亦將《蘭亭集序》視為珍寶,令當時的書法名家們臨摹書寫。相傳,唐太宗死後,將《蘭亭集序》作為隨葬品帶進了陵墓,即唐昭陵。
  • 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書法功力直逼王羲之,流傳1000多年
    在初唐年間,就有這樣一位書法奇才,他是虞世南的外甥,草聖張旭的外祖父,被世人冠以「文書雙絕」的稱號,此人就是陸柬之。陸柬之出身於江東世家吳郡陸氏,少時跟隨舅舅虞世南學習文學,後入仕隋朝,官至朝散大夫。在那個時代,陸柬之的書法相當有名氣,入唐之後,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盛讚。
  • 無上神品與傳奇父子:千百年的疑問,答案在這裡
    原文來源: 故宮出版,原文作者: 王佳爽、於路,原文發布於2019年5月30日原文標題:無上神品與傳奇父子:千百年的疑問,答案在這裡「天下第一行書」誕生過程究竟如何?衛夫人是王羲之的姨母嗎?王羲之的死因是什麼?王獻之是個怎樣的人?現存《唐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碑》是復刻嗎?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評論王獻之的?王羲之的書作和北碑有著怎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