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上海輪渡迎來110歲生日。對今天生活在上海的人們而言,仍在運行的18條對江輪渡線,是可以帶著孩子去偶爾體驗一下的遊樂項目,外地遊客也會乘坐輪渡觀賞浦江兩岸風景。如果把時間倒回幾十年,在黃浦江上的各種隧道和大橋通車之前,輪渡是往返於浦東和浦西之間唯一的交通工具。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上海眾多工廠企業位於浦東,而「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人們,寧願每天上下班擠輪渡,也不願住到浦東。那是上海輪渡客流的高峰時代,記錄了幾代人的上下班通勤歷程。
乘輪渡上下班通勤的歲月
退休船舶工程師周新民最早一次乘船過黃浦江,是在上世紀50年代初。不過,那時周新民乘坐的不是現在常見的機械船,而是人工搖櫓的小舢板,一艘小舢板上只能坐3-4個人。
「當時年紀小,坐這樣的船不覺得危險,只覺得有趣。尤其是旁邊有大船經過的時候,一陣一陣的浪頭把小舢板掀得搖搖晃晃,越晃越開心。」周新民說,記憶中這樣的乘船經歷只有兩三次。到上世紀50年代後期,浦江上基本就都是機械船了,但船的速度比現在慢得多。
小孩子第一次坐輪渡,總是感覺非常新奇,搶著要佔據船頭看風景的有利位置。周新民如此,原黃浦區房管局職工鄒衍也是如此。早年輪渡上的人又多又擠,但孩子們個頭小、身形靈活,要從人群中鑽到船頭並不是難事。「天熱的時候尤其要去船頭吹風、看風景,旁邊擠著的也都是小孩子。」鄒衍說。
上世紀60年代,上海大量的工廠企業都在浦東。當時家裡沒老人帶小孩,兒時的鄒衍就每天跟著父母乘輪渡一起上下班,白天就自己在廠區附近玩。鄒衍記得,上下班早晚尖峰時段的輪渡上,多是往返於各個工廠通勤的人們,衣服的色調主要是藍、白、灰,夏天穿的確良衣服的人比較多。通常只要看看他們身上穿著的各種廠服,就能大致知道這是哪家廠的員工。
輪渡客流高峰時,船的班次並不少,經常是好幾艘船來回開,客滿就出發。不過,當時的黃浦江非常繁忙,除了擺渡船,各種貨輪、駁船、往返於長江和黃浦江的大客輪也不時碰到。有時遇上一艘長達幾百米的拖輪,擺渡船就只能先等拖輪慢慢駛過,這是當時趕著上班的人最頭疼的。遇到霧天,能見度不高但船又還能開,就非常考驗輪渡駕駛員的技術。「當時碼頭邊都有大鐘,船開得很慢,駕駛員基本是靠著聽鐘聲來辨別碼頭的方向。」周新民說。
待到輪渡船即將靠岸,孩子們最喜歡的一幕就會上演。那時的輪渡船相對原始,不像今天的船那樣可以前後左右騰挪直到順利靠岸。在距離岸邊還有十來米遠時,船員就得抱起一捆粗大的纜繩,將繩結往岸上的纜繩樁上用力甩去,套住岸邊的纜繩樁,然後再慢慢將船拉近靠岸。孩提時代的鄒衍最喜歡看船員們甩纜繩,並對他們每次都能準確無誤地套住繩樁欽佩不已。
船在變,人在變,岸更在變
令鄒衍印象深刻的是,當時輪渡船上雖然擠,但有很多人利用上下班坐船的時間看書學習。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很多人下班後還會去夜校進修,就會在船上看書。多數人看的書和職業有關,船上啃機械書籍的,多半是某個船廠的工程師;看外文書的,大致能猜出是廠裡的技術員……
除了普通的客運船,浦江上還有汽輪渡。在大橋、隧道通車前,兩岸的轎車、大型貨車過江,都需要走汽輪渡。周新民說,自己的父親是駕駛員,當時往返於浦江兩岸送貨卸貨,走的都是寧國路附近的汽輪渡。交通上的不便,也成為浦東浦西貫通發展的一大障礙。
時光荏苒。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延安東路隧道、南浦大橋等相繼建成通車,浦江兩岸的人們,終於結束了過江只能走輪渡的歷史。原本只有帆布做頂棚的輪渡船,也不斷升級,漸漸有了室內空間,裝上了空調。曾在上海建設延安東路隧道時參與居民動遷動員工作的鄒衍,也成為隧道開通後的受益者。90年代初,原本住在大世界附近的鄒衍一家搬到了浦東,一條「隧道5線」公交車正好從他浦東的家門口開到位於浦西的單位旁,同事們笑稱「隧道5線就是為你開的」。
如今,黃浦江上的輪渡更多變成了人們休閒觀光的一種選擇。2000年前後,大型長江客運航線告別浦江,豪華郵輪進入了北外灘。變化更大的,是浦東的天際線。曾經,從輪渡上看浦東,最高的建築是陸家嘴渡口樓和東昌路救火站的瞭望塔。浦東開發開放後,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組成了小陸家嘴地區的「四高」建築。浦江兩岸船廠或者大型工廠林立的塔吊,很多都只剩下一兩座,作為紀念性的景觀。濱江綠道上,多的是步行、騎遊的人們。
今天,這些風景不僅時刻出現在影視劇和遊客的鏡頭中,上海本地居民坐輪渡遊浦江時,也依然會被浦江兩岸的美麗風景所震撼。110年間,上海輪渡見證了上海城市的發展,也記錄了百餘年來的人們生活的種種變遷。
【來源:解放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