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交通工具變成遊樂項目 110歲上海輪渡見證發展記錄變遷

2021-01-12 瀟湘晨報

1月5日,上海輪渡迎來110歲生日。對今天生活在上海的人們而言,仍在運行的18條對江輪渡線,是可以帶著孩子去偶爾體驗一下的遊樂項目,外地遊客也會乘坐輪渡觀賞浦江兩岸風景。如果把時間倒回幾十年,在黃浦江上的各種隧道和大橋通車之前,輪渡是往返於浦東和浦西之間唯一的交通工具。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上海眾多工廠企業位於浦東,而「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人們,寧願每天上下班擠輪渡,也不願住到浦東。那是上海輪渡客流的高峰時代,記錄了幾代人的上下班通勤歷程。

乘輪渡上下班通勤的歲月

退休船舶工程師周新民最早一次乘船過黃浦江,是在上世紀50年代初。不過,那時周新民乘坐的不是現在常見的機械船,而是人工搖櫓的小舢板,一艘小舢板上只能坐3-4個人。

「當時年紀小,坐這樣的船不覺得危險,只覺得有趣。尤其是旁邊有大船經過的時候,一陣一陣的浪頭把小舢板掀得搖搖晃晃,越晃越開心。」周新民說,記憶中這樣的乘船經歷只有兩三次。到上世紀50年代後期,浦江上基本就都是機械船了,但船的速度比現在慢得多。

小孩子第一次坐輪渡,總是感覺非常新奇,搶著要佔據船頭看風景的有利位置。周新民如此,原黃浦區房管局職工鄒衍也是如此。早年輪渡上的人又多又擠,但孩子們個頭小、身形靈活,要從人群中鑽到船頭並不是難事。「天熱的時候尤其要去船頭吹風、看風景,旁邊擠著的也都是小孩子。」鄒衍說。

上世紀60年代,上海大量的工廠企業都在浦東。當時家裡沒老人帶小孩,兒時的鄒衍就每天跟著父母乘輪渡一起上下班,白天就自己在廠區附近玩。鄒衍記得,上下班早晚尖峰時段的輪渡上,多是往返於各個工廠通勤的人們,衣服的色調主要是藍、白、灰,夏天穿的確良衣服的人比較多。通常只要看看他們身上穿著的各種廠服,就能大致知道這是哪家廠的員工。

輪渡客流高峰時,船的班次並不少,經常是好幾艘船來回開,客滿就出發。不過,當時的黃浦江非常繁忙,除了擺渡船,各種貨輪、駁船、往返於長江和黃浦江的大客輪也不時碰到。有時遇上一艘長達幾百米的拖輪,擺渡船就只能先等拖輪慢慢駛過,這是當時趕著上班的人最頭疼的。遇到霧天,能見度不高但船又還能開,就非常考驗輪渡駕駛員的技術。「當時碼頭邊都有大鐘,船開得很慢,駕駛員基本是靠著聽鐘聲來辨別碼頭的方向。」周新民說。

待到輪渡船即將靠岸,孩子們最喜歡的一幕就會上演。那時的輪渡船相對原始,不像今天的船那樣可以前後左右騰挪直到順利靠岸。在距離岸邊還有十來米遠時,船員就得抱起一捆粗大的纜繩,將繩結往岸上的纜繩樁上用力甩去,套住岸邊的纜繩樁,然後再慢慢將船拉近靠岸。孩提時代的鄒衍最喜歡看船員們甩纜繩,並對他們每次都能準確無誤地套住繩樁欽佩不已。

船在變,人在變,岸更在變

令鄒衍印象深刻的是,當時輪渡船上雖然擠,但有很多人利用上下班坐船的時間看書學習。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很多人下班後還會去夜校進修,就會在船上看書。多數人看的書和職業有關,船上啃機械書籍的,多半是某個船廠的工程師;看外文書的,大致能猜出是廠裡的技術員……

除了普通的客運船,浦江上還有汽輪渡。在大橋、隧道通車前,兩岸的轎車、大型貨車過江,都需要走汽輪渡。周新民說,自己的父親是駕駛員,當時往返於浦江兩岸送貨卸貨,走的都是寧國路附近的汽輪渡。交通上的不便,也成為浦東浦西貫通發展的一大障礙。

時光荏苒。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延安東路隧道、南浦大橋等相繼建成通車,浦江兩岸的人們,終於結束了過江只能走輪渡的歷史。原本只有帆布做頂棚的輪渡船,也不斷升級,漸漸有了室內空間,裝上了空調。曾在上海建設延安東路隧道時參與居民動遷動員工作的鄒衍,也成為隧道開通後的受益者。90年代初,原本住在大世界附近的鄒衍一家搬到了浦東,一條「隧道5線」公交車正好從他浦東的家門口開到位於浦西的單位旁,同事們笑稱「隧道5線就是為你開的」。

如今,黃浦江上的輪渡更多變成了人們休閒觀光的一種選擇。2000年前後,大型長江客運航線告別浦江,豪華郵輪進入了北外灘。變化更大的,是浦東的天際線。曾經,從輪渡上看浦東,最高的建築是陸家嘴渡口樓和東昌路救火站的瞭望塔。浦東開發開放後,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組成了小陸家嘴地區的「四高」建築。浦江兩岸船廠或者大型工廠林立的塔吊,很多都只剩下一兩座,作為紀念性的景觀。濱江綠道上,多的是步行、騎遊的人們。

今天,這些風景不僅時刻出現在影視劇和遊客的鏡頭中,上海本地居民坐輪渡遊浦江時,也依然會被浦江兩岸的美麗風景所震撼。110年間,上海輪渡見證了上海城市的發展,也記錄了百餘年來的人們生活的種種變遷。

【來源:解放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上海民生輪渡站設計解析
    輪渡站與貫通橋相連相通民生輪渡站位於民生路東端,北臨黃浦江,西側連接新華綠地,東側通過慧民橋連接入民生藝術碼頭。民生輪渡站及其周邊的公共開放空間,在承載基礎設施的交通功能同時,也為濱江遊憩提供多元的遊賞體驗。 項目圖紙
  • 閱讀蘇河丨上海郵政博物館:見證百年郵政業發展
    北面一組雕塑三人,手執火車頭、輪船鐵錨和通信電纜,一方面是指發展成熟的交通行業;另一方面是象徵新興的無線電通訊業的發展。南面一組雕塑也是三人,正中為信使,戴帽、手執帶和棒、腳生翅,左右為愛神,執筆和書信,旁有一地球,寓意郵政為人們溝通情愫。雕塑群曾於六十年代被破壞,後予以恢復。
  • 從爬坡上坎到軌道穿樓 看時光裡的交通變遷
    陳顯明說,「如今我家早已今非昔比了,三哥的預製場發展壯大成為建材公司,二哥也不開採石場了,承包了一家頁巖磚廠。」輪渡(遊宇 攝)交通工具變景點路通了,交通方便了,越來越多像陳顯明一家人的老百姓,生活變了樣。
  • 展現無軌電車百年發展與變遷 高中生繪製"辮子電車"地圖
    東方網11月14日消息:「坐辮子電車,遊文化上海」。今年11月15日恰逢上海無軌電車運行100周年。近日,七寶中學一群高中生繪製了一張無軌電車線路圖,將一個世紀的「辮子電車」發展史串聯了起來,展現了申城無軌電車百年發展與變遷的生動情形。
  • 看國漫如何見證徐匯變遷→
    看國漫如何見證徐匯變遷→ 2020-12-05 1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慢新聞·人物|嘉陵江上老水手:輪渡也曾有臥鋪 聽聲看水大半輩子護...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朱婷 文 李化 圖乘坐軌道交通最早的班次到達小什字,然後步行到嘉濱路,上船前,先遙望嘉陵江水,然後再觀察躉船吃水位有無變化,上船後,船頭船尾溜達一圈,就能確定錨鏈調不調整、釋放長度多少……57歲的重慶人陳建,大半輩子都在跟船隻打交道,從以前的輪渡到現在的躉船,年輕小夥變為老水手,他不僅練就了一系列「水上技能」,也見證了水上交通的發展變遷
  • 30年:記錄城市的變遷 30年:見證我們的芳華-新客站 1986年 旅客...
    航拍2017年上海站。今天,這座當年軟硬體設施國內領先的車站迎來了30歲生日。  30年間,在那些飛機還不普及、長途汽車沒幾個班次的悠長歲月裡,新客站一直是上海最重要的門戶。在這裡,上演過無數人離別和重逢的瞬間,也見證了鐵路和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如今,儘管上海已經又有了更寬敞、更漂亮的上海南站、上海虹橋站,但對很多市民和旅客來說,新客站仍是記憶裡一個特別的存在。
  • ——記渤海輪渡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於新建
    這裡是渤海輪渡所在地,也是於新建航運事業的起點。出身貧寒的於新建,在求學期間得到了黨組織的幫助,也從骨子裡對黨滿懷感恩之心。1989年,28歲的於新建擔任煙臺市航務管理處處長,成為當時山東省交通運輸系統也是煙臺市最年輕的處級幹部,仕途前景光明。彼時的煙臺海運公司,瀕臨倒閉困局,員工怨聲載道。於新建服從組織的安排,調任煙臺海運公司總經理。
  • 西藏拉薩市曲水縣才納鄉才納村村史館見證時代變遷
    靳敏攝老舊的藏犁、酥油茶桶、馬鞍、蒙塵的織布機、青稞酒壺……走進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曲水縣才納鄉才納村村史館,多種不同年代的老物件被整齊地碼放在展示桌上,一件件富有泥土氣息的物件,不僅記錄著才納村歷史的發展變遷,也承載著村民們的時代記憶。「你看那各式各樣的老舊物品,都是幾十年前的老物件,好些年輕人都沒見過呢。」才納鄉下沉幹部次旺對記者說。
  • 朝外攝影作品記錄時代變遷
    近日,朝外街道「時代見證」國際攝影展舉辦,50位攝影師的158幅攝影藝術作品以朝外地區為縮影,打造了一場光與影的視覺盛宴,用鏡頭見證時代發展與歷史變遷。「時代見證」朝外國際攝影大賽暨老照片徵集活動於2019年11月26日正式啟動,轄區駐華使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師生、轄區居民的攝影愛好者及北京各區縣的攝影發燒友們紛紛響應,收到參賽作品共計1896幅。
  • 安徽首家自行車博物館:見證時代的發展變遷
    安徽首家自行車博物館:見證時代的發展變遷 2020-10-01 16:08:23 韓蘇原 攝  永久牌自行車,藤製自行車兒童座椅,自行車打氣筒,自行車供應證……10月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南崗鎮梁墩村,安徽省首家自行車博物館內陳列著自行車誕生以來各類自行車展品數百件,包括自行車主題的報紙、郵票、明信片、珍貴照片等,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變遷。館內藏品大多來自一些騎友和自行車達人們收集、捐贈,藏品中年代最久的是一輛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德國自行車。
  • 【見證2020 我們與貧困告別】錫伯族市民何曉東:見證美好生活變遷
    【見證2020 我們與貧困告別】錫伯族市民何曉東:見證美好生活變遷 2020-11-10 12: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上海迪士尼樂園大部分遊樂項目已恢復運營
    上海迪士尼樂園的大部分景點、遊樂項目、娛樂演出以及商店和餐廳都已恢復運營。
  • 70歲大爺一天坐43次過山車,刺激性遊樂項目是否應設年齡限制?
    視頻中,這位盧大爺在北京歡樂谷乘坐過山車時大膽放開雙手,並笑稱,「慢的(項目)我不坐,越是刺激越敢玩,坐過山車去病,身體血壓、心臟、胃病都好了,我明年就能坐滿10000次。」視頻曝光後,有網友質疑,過山車這類遊樂項目對乘坐者身體素質要求較高,70高齡的盧大爺搭乘過山車,是否符合規定?
  • 上海文脈的傳承,走進《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見證著上海文脈的傳承,其歷經了跑馬廳、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美術館,留存了城市發展中重要的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承載著幾代上海人的記憶。
  • 戶外兒童拓展遊樂項目
    一說到戶外遊樂設備,大家腦海中肯定會閃過過山車摩天輪等遊樂設備的身影。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地眾多景區的開發越來越多,收費的遊樂設備項目逐漸被景區所淘汰,越來越多的景區開始向戶外拓展遊樂項目大力發展。2020年以來,各地的戶外拓展遊樂項目很快就火爆起來了。
  • 渤海輪渡於樹傑獲全國十大「最美海員」
    渤海輪渡於樹傑獲全國十大「最美海員」膠東在線2月18日訊(記者 賈楚航 通訊員 王建波 杜春華)近日,在交通運輸部海事局
  • 《好客山東——居民生活變遷展》展品徵集
    過往時光,承載著我們的悠悠往事;回首翻看一個個老物件,無言地記錄著歲月崢嶸;一張張老照片,承載著一代代人的美好回憶。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種代表性實物見證了山東社會的發展變遷。一張老照片,一段老記憶,一個老地方,一些老故事......這些,無不承載著燦爛的精神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物證,見證了社會的發展變遷。為進一步保管、展示、研究,呈現山東社會的變化,形成有特色的山東記憶,山東博物館將於2021年舉辦《好客山東——居民生活變遷展》,近日向社會各界發出徵集老物件的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