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押送流放犯人時,為何獄卒都搶著押送女犯人,原因太現實

2021-01-13 雲興說史

引言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軻

在一個法治的社會當中,因為法的存在,使得人們可以在一個規定的範圍內自由自在的生活下去,只是一旦超過了法的範圍,這些人將面臨著嚴重的處罰,處罰的力度則是看人所犯下的罪行來定奪。法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它的出現使人類社會進了一大步,使得人類擺脫了原始社會。正式進入了文明社會初步階段。

古代針對犯人制定了嚴苛的刑罰

在古代,每個王朝都會制定一系列嚴格制度以及刑法。一方面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百姓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穩定的事情出來。這些刑法出現的同時也是在告誡人們不要做出違反制度的事情,倘若做了一些違反制度的事情,就會遭受到嚴厲的懲罰,在這些處罰中最嚴重的莫過於死刑以及酷刑。古代的酷刑十分的殘忍,許多犯人會在受刑的過程中無法忍受其痛苦而死去。再加上古代制度不完善的原因,很多人會經常因為被冤枉而慘遭酷刑甚至丟掉自己的性命。

不過古人若是犯了一些並不是特別嚴重的錯誤之時,讓其遭受到酷刑難免顯得有些不近人情,甚至容易引發群眾的抵抗情緒,因此為了給這些情節較輕的人做出懲罰,就出現了一些相應的刑罰制度。以秦朝為例,其刑罰基本分為5類,即笞刑、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在這5類的刑罰當中,流刑堪稱僅次於死刑的一種殘酷刑法,相比死刑而言,這種刑法不會讓犯人立刻死去,但是卻讓犯人生不如死。

僅次於死刑的刑罰——流放

足下當固守於古,而勿流放於今。——司馬光

流刑被大眾所熟知的名字叫做流放,是指將犯人流放到某一處地方進行勞作。倘若犯人所犯之事沒有出現平反的情況下,這名犯人的命運將是在這流放之地孤獨終老地死去。流放這種刑罰不僅僅只是折磨犯人的身體,也十分折磨犯人的精神,就有一些犯人是在流放的途中,由於忍受不了路途的艱辛在路中累死,那些身體強壯之人,即便是可以活著走到了流放之地,也會因為其繁重的苦力,最終死在了流放之地。除了折磨犯人的肉體和精神以外,流放還有一點非常的殘酷,那便是流放的地點,這些地點一般都位於一個非常偏遠且人煙稀少的地方,並流放之地的氣候十分惡劣。

對於犯人而言,這更是另外一種折磨。只要犯人被判處流刑以後,這些犯人會帶上沉重的枷鎖,在獄卒的押送之下,長途跋涉來到流放之地,在前往流放之地的途中,犯人不可避免的會遭受到獄卒折磨以及虐待。吃不過穿不暖這樣的事情更是家常便飯。在這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之下很多犯人正是忍受不了這種痛苦早早死去。只是即便如此流放相比於死刑而言,也是一種較為輕的刑罰,畢竟死刑對於犯人來說,就代表著已經無法再次平反只能等著被處死,流刑則不一樣,流刑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犯人的性命,為日後平反做了準備。

獄卒非常喜歡押送犯人

在外人看來流刑不僅對於犯人來說是一種折磨,對於獄卒來說同樣也是一種折磨,路途過於長遠加上途中的孤寂讓很多獄卒不願意長途跋涉。只是與所有人想的不同的是,古代獄卒不僅不討厭這項工作,反而都會搶著去押送犯人。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利益的原因,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獄卒並非是正式的朝廷官員,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僅僅只比普通的老百姓高一點點,同時古代獄卒的工資低得可憐,這些工資甚至連自己都養活不了。為此如果想要繼續幹下去,勢必會尋找一些可以撈油水的途徑。

押送流刑的犯人便是他們撈油水的項目之一,因為犯人在流放的過程中,其生死大權也掌握在了這些獄卒的手中,畢竟在流放過程中,很多罪犯也因為忍受不了路途的艱辛死在了押送過程當中,即便是將這些信息上報給朝廷之後,上面也不會多加追究。同樣假如獄卒對一個犯人十分的不滿將其殘害致死,最後謊報稱其因為無法忍受其痛苦死在了押送途中上面也不會為了一個犯人特意追查一番,這也是為何獄卒在押送途中,可以肆無忌憚的折磨犯人而沒有任何事情的原因。相比男囚獄卒更加喜歡押送女囚

犯人的家屬同樣也是知道這點,因此為了犯人在押送過程中可以免受一些虐待,這些犯人的親屬會在看犯人最後一眼的時候,給獄卒悄悄地遞上一筆錢財,希望獄卒可以在押送的途中照顧一下犯。同樣在歷史當中,流刑犯人中的女性是要少於男性的,只是相比於男性而言,獄卒更加喜歡押送女性囚犯。

這是因為女性本身其身體素質相比男性而言就比較的弱,尤其她們在戴著枷鎖的時候更是沒有絲毫的反抗能力,這些犯人的家屬為了可以使得這些女性犯人在押送過程中免遭這些獄卒的侵犯,就會拿出比男性囚犯家屬數倍的錢財給這些獄卒,希望這些獄卒可以在路途中不要過度的為難這些女性犯人。因此這些獄卒相比於押送男性犯人,就更加地喜歡押送女囚犯,畢竟這裡的油水可令他們十分的心動。

完善的制度促進社會的發展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一一 萊蒙特

因為制度的不同,後世無法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這種制度是否合理,一個制度的建立,勢必會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產生的一些變化,在當時這種制度可以盛行,也說明這個制度在當時是一種較為合理的存在,即便是以現在目光看待這種押送方式的確有些殘酷,只是在當時而言,這卻是一個較為好的辦法。不過也正是因為其制度的不完善,讓其產生了一些較為黑暗的幕後操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於其他的囚犯而言產生了一些不公平,不過伴隨時代的發展,如今的社會制度變得也越來越完善,只有在完善的制度下,每個人才會更加和諧的生活下去。

引用文獻:

《孟子·離婁上》《答齊州司法張秘校正彥書》

相關焦點

  • 古代押送犯人那麼辛苦,但是遇到女犯人衙役都搶著去,這是為何?
    我們很多人在看電視的時候,都經常能聽到把誰誰誰流放邊疆這句話,這個差事對現在來說非常的輕鬆, 但是在古代衙役們都要步行去把犯人押送過去,非常的辛苦,但是每當押送女犯人的時候,很多的衙役都一直搶著要去,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古代押送女犯人時,來迴路程幾千裡,為何衙役還要搶著做?
    流放在古代的刑法機制中屬於與杖刑並列的一種重刑,而且流放分為很多種,按照距離,自過了皇城後,沒遠離了五百裡就會升一等。流放之所以稱為重刑,並不是因為他多麼可怕,而是因為對於犯人來說,流放就像一種慢性死亡,簡直要比直接死去還痛苦。
  • 古代女囚流放千裡苦寒之地,為何官差還要搶著押送?原因太現實
    之後的流放刑則也是如此規定,被流放的犯人必須選擇很遠的地區。宋朝之時,不夠發達的嶺南一帶是流放犯人的第一選擇地點;元朝之時,由於疆域過於大,此規定了北方的犯人流放地帶選擇在南方,而南方的犯人也同樣相反如此;清朝之時,當時最出名的烏裡雅蘇臺寧古塔是最為貧窮的地方。
  • 流刑位列古代五刑之一,囚犯流放千裡之外,為何衙役還搶著押送?
    生理上的迫害,還能有藥可治,可心理上的摧殘,給人帶來的痛苦卻是持久而深遠的,於是在古代,歷代統治集團參照這一邏輯,設立了流放之刑。所謂「生不如死」,就是指流放之刑這樣的刑罰。犯人雖不會被處以極刑,但被流放到千裡之外的蠻荒之地,此生再也無法回歸家園,這對許多囚犯來說,都是精神和生理上的雙重折磨。
  • 古代流放囚犯來回數千裡,為何衙役們卻爭著押送?原因太現實
    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規則。如果所有人都不按照規則去行事的話,就像一條道路沒有交通法規做約束,很有可能就會亂成一鍋粥。既然有了法律,自然就會有一些犯人存在。話又說回來,古代那些要押往很遠地方的女囚犯們,來來回回讓衙役們跑一趟要行幾千裡路,為什麼那麼遙遠的路程,有些衙役們卻想要搶這一份差事呢?難道這一份差事是美差嗎?
  • 古代女囚犯被流放,為何官差爭著去押送?彰顯人性醜陋的一面
    對於發配流放這樣的刑法,很多古代電視劇中就有過這樣的故事情節,一些犯了罪的犯人,被押送到荒涼的邊疆,或者是環境比較惡劣的地方,不但遠離故鄉和家人,而且在嚴酷的環境中做工,以達到懲戒的作用。在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詩詞,就有描述這種故事情節的,比如說「可憐無定河邊谷,猶是春歸夢裡人」,描述的就是唐朝的無定河,就是當時犯人被發配的地方。
  • 古代流放囚犯時,為啥衙役都喜歡爭搶押送女囚犯?原因讓人唏噓
    但古代法律卻多種多樣,比如流放,鞭刑,杖刑,死刑,這也是古代所運用的大多數刑罰,相比於其他幾類情況來講,流放是非常能折磨人身心,在流放的途中很可能發生一些未知的事情。一般流放的路程非常的遙遠,流放則需要衙門衙役的監督,在現代人的印象中,這樣的苦差事很少會有人去,但放在古代這可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美差,尤其是流放女犯人,押送中路途可能長達千裡,為何還是很多衙役去搶著幹?
  • 古代流放女囚往返數千裡,為啥衙役都要爭著押送?實情令人唏噓
    抄家、流放看似保全了性命,實則是對犯人精神和身體的長期折磨,是僅次於死刑的一種刑罰,囚犯們幾乎談之色變,甚至有很多囚犯寧可選擇死亡也不願接受流放。古代交通不發達,流放意味著長途跋涉,犯人身上帶著枷鎖,行動不便,痛苦難當。
  • 古時候犯人被流放,押送的衙役也要走那麼遠嗎?這豈不是十分受罪
    古代發配犯人,衙役是不是也要同行押送?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衙役職責就是押送犯人到目的地。因此犯人發配到什麼地方,需要走多遠的路,同行的衙役就需要走一樣的路程。有人認為如果衙役也跟著犯人走,那麼一個來回豈不是活受罪?
  • 古代押送發配邊疆犯人的官差千裡跋涉,為什麼還認為是個美差?
    這些被發配的犯人需要經歷長途跋涉、條件惡劣的環境,有的吃不了苦會死在半道上,即使有幸到達了目的地,也很難在惡劣的環境裡生存,基本都是有去無回。古代犯人被發配邊關,衙役是必須要押送的。首先,被發配的犯人必須有人看管,防止逃跑。
  • 古時候被流放的犯人太傻?為何不能偷偷逃回家?犯人:誰逃誰才傻
    在那個年代流放是常有的事,這其實就跟二戰末期,蘇聯把日軍俘虜帶回西伯利亞幹活一樣,這些犯人一旦被流放,一輩子也沒什麼機會回家了。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一般到達流放的目的地,大多都是長年累月的事。但古代的衙役可喜歡幹這事了,幾乎是搶著去押送犯人,這個過程來回一趟並不好受,但為什麼這些衙役會如此的熱衷呢?
  •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為何如此可怕
    距離北京約4000裡之外,是滿清的「龍興之地」,同時也是清朝流放犯人最多的地方。而來到這裡的人,大多是被」流放」而來,這裡匯集了全國各地的「人才」,無論還是南方的文人,還是西北的戰將,亦或者前明的舊臣,這裡無所不包。當然他們更多的身份,是犯人,是奴僕,是失去自由的一群人。
  • 在古代,有一刑罰比死刑還要可怕,犯人哭著嚷著要自殺
    經常看古裝劇的都會知道,古代的犯人除了判處死刑之外,最常見的就是發配邊疆。許多犯人聽到自己被發配邊疆的消息後,犯人都會十分絕望,甚至哭著嚷著能夠從輕處理,否則自己就當場自殺。看起來都是風景優美的地方,但其實被發配邊疆會經歷許多難以讓人忍受的工作。在邊疆主要主要是被發配充軍,或者從事一些苦力,但是這並不是簡單的苦力,反而要經歷難以忍受的折磨,再加上自己是犯人的身份,自然得不到好的待遇,甚至會得到加倍的苦力。
  • 為什麼犯人都懼怕這個地方?
    寧古塔 寧古塔並不是指一座塔,而是一個地方,一個流放犯人的地方。 有人可能會問,只是流放而已,又不是死罪,為什麼人們那麼怕寧古塔這個地方?流放之苦關鍵在於這個流字,既然是懲罰,那麼肯定不會讓犯人那麼輕鬆自在。
  • 古代被發配的犯人,為什麼路上不跑?
    明明知道前途無望,甚至面臨生命危險,為什麼這些被發配的犯人,中途不跑呢?為什麼都沒嘗試跑,或者說根本沒想過跑掉呢?是他們太笨了想不到嗎?永遠不要覺得古人笨,被發配的犯人之所以半路上不跑,不是因為他們笨,而是因為他們不能跑,當然他們也不敢偷跑。
  • 古代發配犯人到邊關,來回幾千裡,衙役是不是也非常受罪?
    流放也好,充軍也好,一般選擇的地點都是比較偏遠的或者孤立的島嶼,比如西北荒漠之地、嶺南煙瘴之地、西南蠻荒之地、東北苦寒之地等等肯定是要有人押送的,比如水滸傳裡林衝不就是被押送一路嗎? 這肯定是苦差事,因為一路上危險極多,生死未卜。 不過也要看押送的是誰 如果是窮人,那麼沒什麼油水。
  •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為何如此可怕?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時在此駐紮軍隊。康熙五年(1666)遷建新城於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城地。寧古塔新舊兩城相距25千米,一直是清朝時期邊疆重鎮,並在此地設有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時期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經濟、軍事、政治中心。
  • 凌遲要挨3357刀,犯人不早點自盡解脫?獄卒:沒人能做到
    無論是行刑者還是受刑者,都是極大的考驗。有一個十分古怪的想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過,那就是古代確有人被執行凌遲之刑,為何從未聽說過有凡人中途自殺,來減少苦痛的呢?  比如行刑前,犯人會被戴上鐐銬、枷鎖,這些刑具都是特製的,沉重到讓他們連起身都十分困難,再派獄卒時刻監視,他們想自殺都難。
  • 清朝犯人大都被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神秘的披甲人是什麼人
    而這些犯錯的大臣,有些是被責令處死,也有一些從輕發落的,就是被皇帝下令,流放到寧古塔,終生不得入關。這讓的犯人,雖說命是保住了,但是下半輩子就不好受了,因為他們要去一個極寒的地方,給「披甲人」當奴隸。
  • 古代犯人為什麼寧願被判斬立決也不願意斬監侯?
    古代的犯人為什麼寧願選擇斬立決也不願意被判個斬監侯呢?這斬監侯可是讓犯人活一段時間然後再殺,比如秋後處斬。可是這斬立決就不同了,可是要立馬掉腦袋的。這裡面有什麼秘密嗎? 古代法律對於那些陰謀危害皇權的,欺君的,通敵賣國的,貪汙巨大的和殺人的犯人,一般都處以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