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放女囚往返數千裡,為啥衙役都要爭著押送?實情令人唏噓

2020-12-17 孟娜敘史

《史記·殷本紀》:「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尊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對我國的發展影響極為深廣。從周代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統治等級和庶人、工、商、皂等被統治等級到清代的公、侯、伯、子、男的官級,無不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在封建制度的統治下,普通老百姓可能因為提到了避諱的名字或者不小心衝撞了當時的貴族就會被抓進牢裡。朝廷官員除了要認真當差外,還得會察言觀色,正所謂「伴君如伴虎」,若是惹惱了皇帝,輕者「丟了烏紗帽」,斷送了自己的前途,重者「株連九族」,禍及家人。

抄家、流放看似保全了性命,實則是對犯人精神和身體的長期折磨,是僅次於死刑的一種刑罰,囚犯們幾乎談之色變,甚至有很多囚犯寧可選擇死亡也不願接受流放。

古代交通不發達,流放意味著長途跋涉,犯人身上帶著枷鎖,行動不便,痛苦難當。而嚴苛的流放制度又會遵循「南人發北,北人發南」的原則,將北方的犯人流放至南方的煙瘴癘氣之地,將南方的犯人流放至北方的苦寒荒蠻之地,以體現其刑罰的懲罰性和威懾性,這對於曾經衣食無憂的達官顯貴們無疑是生不如死。

在漫長的流放之路中,犯人要面對難以預測的自然災害和日復一日的痛苦煩悶,有時候還不得不忍受衙役的身心折磨。這樣曉行夜宿、旅途顛簸的日子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著名史學家宋濂就在流放茂州的途中,因年事已高、積勞成疾,於夔州(今重慶奉節)不幸病逝。

而同樣是這樣的環境,還要往返數千裡,這份差事卻是衙役們眼中的「香餑餑」,若押送的是女囚,更是爭先恐後地搶著。

雖不用同囚犯一般戴著沉重的枷鎖,但負責押送的衙役也要風餐露宿,千裡奔波,其中的艱苦可想而知。尤其是唐律中針對女性的「妻無七出義絕及有三不去而出之」的相關條例,明確指出女性犯法比一般犯人罪加三等,意味著她們會被流放到更遠的地方,這也說明了衙役們的押送時間會更久。在我們看來這實在是一件苦差事,為何就變成了「搶手活兒」呢?究其原因,列舉有三。

其一,相較於面對頤指氣使的縣大人只能點頭哈腰的衙役們,在囚犯面前無疑是「翻身農民把歌唱」。他們平時在衙門的日常工作無非是陪同縣令大人審理案子或在外抓捕犯人,這需要長時間的站立或奔走,隨時隨地,隨叫隨到,以供上司驅使,少有休息時間,非常辛苦。而在押解途中,面對著淪為階下囚的流人,雖不說一定有掌控全局的權利,但起碼沒有隨時待命的緊張感。兩相對比,押送囚犯會有更加自主的權利,有何不可。

其二,通常家境富裕的囚犯為了讓自己在流放的途中少吃些苦頭,會給衙役們打點一筆銀兩,而且往往數目不菲。若是押送女囚,其家人出手更為闊綽,以確保女囚免遭凌辱。紀曉嵐在流放西藏的途中,若不是有財物傍身,也許根本到不了烏魯木齊,更不會有後面「賜環」返京的機會。因此對於衙役們來說,某一次押送途中,就可能得到全家人下半輩子豐衣足食的本錢。由此可見,押送囚犯會有更多額外的收益,何樂而不為呢?

其三,相對於底層出身的衙役,從小錦衣玉食的達官貴族更不能忍受流放途中的艱苦生活,若想成功抵達流放之地,只能「出資」改善條件,此舉受益最大的便是負責押送囚犯的衙役。用馬車代替徒步,或許養尊處優的貴族們還會覺得馬車顛簸,但對於平日裡奔波勞碌的衙役們,衣食住行安排妥善,已是足夠的安逸悠閒。相較而言,押送囚犯會有更舒適的環境,衙役們何以言拒。

康有為先生說:「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 兩千多年的封建等級制度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往往弊大於利,等級特權被明確地寫入法律極大地剝削了人民平等的權利,從官場叱吒風雲的人物到身無長物的階下囚,或許只是天子的一句話罷了,反觀當下,人人平等,如此美好,足以珍惜。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刑法史》

《唐律疏議·戶婚律》

相關焦點

  • 古代流放囚犯來回數千裡,為何衙役們卻爭著押送?原因太現實
    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規則。如果所有人都不按照規則去行事的話,就像一條道路沒有交通法規做約束,很有可能就會亂成一鍋粥。既然有了法律,自然就會有一些犯人存在。話又說回來,古代那些要押往很遠地方的女囚犯們,來來回回讓衙役們跑一趟要行幾千裡路,為什麼那麼遙遠的路程,有些衙役們卻想要搶這一份差事呢?難道這一份差事是美差嗎?
  • 古代流放囚犯時,為啥衙役都喜歡爭搶押送女囚犯?原因讓人唏噓
    但古代法律卻多種多樣,比如流放,鞭刑,杖刑,死刑,這也是古代所運用的大多數刑罰,相比於其他幾類情況來講,流放是非常能折磨人身心,在流放的途中很可能發生一些未知的事情。一般流放的路程非常的遙遠,流放則需要衙門衙役的監督,在現代人的印象中,這樣的苦差事很少會有人去,但放在古代這可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美差,尤其是流放女犯人,押送中路途可能長達千裡,為何還是很多衙役去搶著幹?
  • 流刑位列古代五刑之一,囚犯流放千裡之外,為何衙役還搶著押送?
    生理上的迫害,還能有藥可治,可心理上的摧殘,給人帶來的痛苦卻是持久而深遠的,於是在古代,歷代統治集團參照這一邏輯,設立了流放之刑。所謂「生不如死」,就是指流放之刑這樣的刑罰。犯人雖不會被處以極刑,但被流放到千裡之外的蠻荒之地,此生再也無法回歸家園,這對許多囚犯來說,都是精神和生理上的雙重折磨。
  • 古代押送犯人那麼辛苦,但是遇到女犯人衙役都搶著去,這是為何?
    我們很多人在看電視的時候,都經常能聽到把誰誰誰流放邊疆這句話,這個差事對現在來說非常的輕鬆, 但是在古代衙役們都要步行去把犯人押送過去,非常的辛苦,但是每當押送女犯人的時候,很多的衙役都一直搶著要去,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古時候犯人被流放,押送的衙役也要走那麼遠嗎?這豈不是十分受罪
    古代發配犯人,衙役是不是也要同行押送?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衙役職責就是押送犯人到目的地。因此犯人發配到什麼地方,需要走多遠的路,同行的衙役就需要走一樣的路程。有人認為如果衙役也跟著犯人走,那麼一個來回豈不是活受罪?
  • 古代押送女犯人時,來迴路程幾千裡,為何衙役還要搶著做?
    流放在古代的刑法機制中屬於與杖刑並列的一種重刑,而且流放分為很多種,按照距離,自過了皇城後,沒遠離了五百裡就會升一等。流放之所以稱為重刑,並不是因為他多麼可怕,而是因為對於犯人來說,流放就像一種慢性死亡,簡直要比直接死去還痛苦。
  • 古代女囚犯被流放,為何官差爭著去押送?彰顯人性醜陋的一面
    對於發配流放這樣的刑法,很多古代電視劇中就有過這樣的故事情節,一些犯了罪的犯人,被押送到荒涼的邊疆,或者是環境比較惡劣的地方,不但遠離故鄉和家人,而且在嚴酷的環境中做工,以達到懲戒的作用。在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詩詞,就有描述這種故事情節的,比如說「可憐無定河邊谷,猶是春歸夢裡人」,描述的就是唐朝的無定河,就是當時犯人被發配的地方。
  • 古代押送流放犯人時,為何獄卒都搶著押送女犯人,原因太現實
    流放這種刑罰不僅僅只是折磨犯人的身體,也十分折磨犯人的精神,就有一些犯人是在流放的途中,由於忍受不了路途的艱辛在路中累死,那些身體強壯之人,即便是可以活著走到了流放之地,也會因為其繁重的苦力,最終死在了流放之地。除了折磨犯人的肉體和精神以外,流放還有一點非常的殘酷,那便是流放的地點,這些地點一般都位於一個非常偏遠且人煙稀少的地方,並流放之地的氣候十分惡劣。
  • 古代發配犯人到邊關,來回幾千裡,衙役是不是也非常受罪?
    流放也好,充軍也好,一般選擇的地點都是比較偏遠的或者孤立的島嶼,比如西北荒漠之地、嶺南煙瘴之地、西南蠻荒之地、東北苦寒之地等等肯定是要有人押送的,比如水滸傳裡林衝不就是被押送一路嗎? 這肯定是苦差事,因為一路上危險極多,生死未卜。 不過也要看押送的是誰 如果是窮人,那麼沒什麼油水。
  • 古代女囚流放千裡苦寒之地,為何官差還要搶著押送?原因太現實
    流放刑罰:如此之下,古代由於沒有具體的刑法規定,導致了很多可怕的刑法出現,例如在電影之中出現的場景「五馬分屍」等。但話說回來,有一種刑法相當於其他刑法皮肉精神的痛苦減輕多了,這就是「流放「,在一定程度上犯人的皮肉之苦不會直接造成影響。
  • 古代押送發配邊疆犯人的官差千裡跋涉,為什麼還認為是個美差?
    這些被發配的犯人需要經歷長途跋涉、條件惡劣的環境,有的吃不了苦會死在半道上,即使有幸到達了目的地,也很難在惡劣的環境裡生存,基本都是有去無回。古代犯人被發配邊關,衙役是必須要押送的。首先,被發配的犯人必須有人看管,防止逃跑。
  • 古時候被流放的犯人太傻?為何不能偷偷逃回家?犯人:誰逃誰才傻
    在每個朝代都有著自己的秩序,國家會制定出規章制度,如果有人觸及到這些紅線,就會被官府給抓起來。不過處理的刑罰是多種多樣的,如果是罪大惡極會被秋後處斬,小偷小摸可能關個幾天就把你放了,而咱們今天要講的是流放。相信看過水滸傳的朋友對流放應該就很有印象,比如裡面武松在殺了潘金蓮和西門慶之後,就被衙役帶著去邊疆服刑。
  • 古代一個縣需要養活多少官員和衙役?
    古代的一個縣衙需要供養多少人,不說不知道,一說肯定會嚇一跳的。不信您看完再吐槽!古代的縣政府的人員也是像現代一樣由國家幹部、合同工、臨時工和「隱形人」組成,以清朝為例:一、公務員首席公務員:知縣(首府知縣,六品;一般知縣,七品)一名,即「正印官」,或者「正堂」。
  • 實情令人唏噓感慨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對峙於官渡,孫策暗中盤算奇襲許都,於是秘密整頓軍隊。期間吳郡都尉、太守許貢想要暗中送信給曹操,卻被孫策發現而被殺。許貢的幼子和門客趁機逃亡。一日,孫策在丹塗山中打獵,遇到許貢的三個門客,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面頰中箭。孫策的傷勢實在是太重,他心裡清楚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於張昭等人託付後事。
  •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為何如此可怕
    無論之前如何顯貴,到了這裡,都只能卑微的活著,卑微到塵埃,換取那一線生機。「流放」是古代刑罰的一種,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在隋朝,成為五大主刑之一,清朝時沿用。「流放」又稱「流徒」,簡稱「流」,論處罰的程度,稍高於「死刑」,但比之死刑,悲慘的程度也絲毫不差。如果說」死刑」快速有效,那麼,「流刑」便是慢性毒藥。
  • 在古代,有一刑罰比死刑還要可怕,犯人哭著嚷著要自殺
    經常看古裝劇的都會知道,古代的犯人除了判處死刑之外,最常見的就是發配邊疆。許多犯人聽到自己被發配邊疆的消息後,犯人都會十分絕望,甚至哭著嚷著能夠從輕處理,否則自己就當場自殺。看起來都是風景優美的地方,但其實被發配邊疆會經歷許多難以讓人忍受的工作。在邊疆主要主要是被發配充軍,或者從事一些苦力,但是這並不是簡單的苦力,反而要經歷難以忍受的折磨,再加上自己是犯人的身份,自然得不到好的待遇,甚至會得到加倍的苦力。
  • 流放逸話|520特輯:盤點《流放之路》中那些令人唏噓的愛情
    文丨屋頂上的貓先生@bigfun社區前言雖然5月20、21日並非法定的節日,但其特殊的蘊意也不言而喻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就讓貓先生帶大家來細數一下《流放之路》裡那些令人唏噓的愛情故事吧~如果這個故事就此結束,那麼魅影船墓中的殘骸將會越來越多,孤獨的海妖將會荼毒更多的流放者……然而這一切都因為玩家的到來而改變。
  • 古代通緝令上畫像根本不像,為啥還能逮捕罪犯?原因其實很簡單
    很多人都喜歡看一些古裝影視劇,在這類影視劇中有時候會涉及到官府拿著嫌疑人的畫像,或者直接在公告處張貼通緝令的手段去追捕犯罪嫌疑人的橋段,但很明顯古代通緝令上畫像壓根不像,而且還很抽象,既然如此為啥還能抓到罪犯呢?雖然覺得比較好笑,但畢竟古代沒有現在的成像技術以及監控技術,因此基本上沒有辦法百分百還原嫌疑人的樣貌特徵。
  • 古代懲治女性的4種侮辱刑:不流血不脫衣,但受刑者卻常羞愧自盡
    這是因為受封建倫理道德的影響,歷朝歷代對女性犯罪都採取最大限度地保護。比如明朝就規定:「凡婦人犯罪,除犯奸及死罪收禁外,其餘雜犯責付本夫收管。如無夫者責付有服親屬、鄰裡保管,隨衙聽候,不許一概監禁」。即便是那些犯了重罪必須處死的女囚,也規定了「若婦人犯非斬者,皆絞於隱處」,可謂是最大限度地保護了隱私。而那些被判處徒刑和流刑的女性,其實並不會真正執行。
  • 為何女囚犯寧死也不願意流放,而官吏卻認為押解她們是「美差」?
    而流放比死刑的限制範圍更大,死刑可以用作任何人,而流放基本都是用於官吏以及官吏家屬的。古代流放作為一個大罪,也是很重的刑罰。大家看過《水滸傳》的,應該對武松被流放的事情印象深刻。武松被流放的時候,不僅穿的破衣爛衫的,同時還要扛著一個幾十斤重的大木板,帶著腳鏈。這樣做是為了防止流放的犯人在半途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