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押送犯人那麼辛苦,但是遇到女犯人衙役都搶著去,這是為何?

2020-12-14 騰訊網

引言

法律是由一個國家制定並且得到很多人認可,為保護本國長治久安的一個重要武器,它能夠使人們的生活幸福安定,如果發現有什麼人違反了法律,做了不利於社會發展的事情,那他就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但是也有很多的人都喜歡抱著僥倖的心理去犯法,自認為絕對沒有人能夠抓到他,因為這個世界是非常的大,躲藏的地方也非常的多。

但是在現在的社會上,這個想法無異於是異想天開,在以前古代的時候可能因為交通或者信息傳遞不發達,可能會讓很多的犯人在外躲避很久,但他們最終一定會被找到,接受法律的制裁,畢竟法律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壞人的,他們必須要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一、 古代的刑罰非常殘酷

在古代的時候,很多的刑罰都是非常的嚴重的,而且花樣也非常的多。我們很多人在看電視的時候,都經常能聽到把誰誰誰流放邊疆這句話,這個差事對現在來說非常的輕鬆,

但是在古代衙役們都要步行去把犯人押送過去,非常的辛苦,但是每當押送女犯人的時候,很多的衙役都一直搶著要去,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在我國歷史上注重法家思想的皇帝秦始皇一定是第一位,因為他在那個時代商鞅變法後制定的《秦律》可以說非常的殘酷,裡面收錄了很多難以想像的刑罰。

在秦始皇看來,只有通過殘酷的法律才能讓人們感覺到害怕,為此他們才不敢去犯罪。因為殘酷的法律秦朝也存在了幾十年,但很快矛盾激化就被人們所推翻了。

在我們很多現代人的眼中,最殘酷的刑罰應該是槍決,但是在古代卻有很多不同的死法,每一個說出來都比現在的殘酷很多,像凌遲、炮烙、剝皮、車裂等,

古代折磨人的方法可以說非常的多,但是還有一個刑罰不光要在精神上受到折磨,在肉體上也同樣非常難以忍受,這個刑罰就是——流刑。

二、殘酷的流刑

在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宋江就因為一些事情而慘遭流放。

流刑就是把犯人押送到很遠的地方,因為路途遙遠所以犯人在途中就一直遭受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並且就算他們走到了那個地方,還要去努力的做工,不是享福,並且他們還拿不到一點點的工錢。

在古代交通可以說非常的不方便,很多人都非常害怕去很遠的地方,而這也正是流刑的殘酷之處,對所遇到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在很多的犯人聽到自己要去很遠的地方的時候,他們就會自己內心先產生一種恐懼心裡。再加上在流放途中所處的環境也在一直不斷的變化,氣候也很難去預測到,而且身上還要戴著一個笨重的枷鎖防止逃跑,這很容易損害到犯人的身體健康。

衙役存在的作用一方面是為了監管他們,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證犯人的吃穿,

但是有的衙役往往在行進的途中還非常喜歡把自己的怒氣發洩到犯人身上,嚴重的可能會把他們虐待而死。再加上犯人在來的路上都由衙役負責,很可能就會缺衣少食,但衙役絲毫不在乎,還要催著你上路,所以很多的犯人往往都死在了來的路上。

三、衙役們搶著押送犯人

雖然流放的路程非常的遙遠,但是還是有很多的衙役非常喜歡這個刑罰,

因為那些流放的犯人還沒有死,有的可能還有價值,很多的人可能就會為了讓他們過得好一點而給衙役塞銀子,從而保障他們的生命安全,讓他們平安到達,尋找日後翻身的機會。

這些銀子最後肯定都是這些衙役的,他們才不會傻傻的交上去,而且流放的地方肯定遠離京師,在路上沒有人能管得了他們,他們就是最大可以隨意的打罵或者侮辱這些犯人。

而且還有很多的衙役都非常的喜歡女犯人,因為女性更加的嬌貴,她們的親人往往會花更多的錢去賄賂,而且對於那些沒有錢的女人,他們就可以肆無忌憚的折磨和欺負這些女人,所以遇見女囚犯的時候衙役們都非常喜歡去爭搶。

結語

很多的人在犯法之後,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千萬不要有僥倖心理,但是這些本該代表法律的衙役卻因為一些錢財和美色而丟失了原本的自己,這就好像是在諷刺以前的法律一樣。但是在現在社會上,法律對每個人都是非常公正的。

參考文獻:

《商鞅變法》

相關焦點

  • 古代押送女犯人時,來迴路程幾千裡,為何衙役還要搶著做?
    更何況,那些流放之地多半都是祖國邊疆,荒涼的未經開墾的土地,在哪些地方生存是多麼艱難啊。犯人都如此艱苦,押送他們的衙役們也要經歷差不多的苦,但是實際上,這份並不輕鬆的差事衙役們都是搶著要去做的,原因是什麼呢?古代的縣衙除了縣令以外有四種官員,而衙役屬於最低的一級,衙役又分為好幾種。
  • 古時候犯人被流放,押送的衙役也要走那麼遠嗎?這豈不是十分受罪
    古代發配犯人,衙役是不是也要同行押送?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衙役職責就是押送犯人到目的地。因此犯人發配到什麼地方,需要走多遠的路,同行的衙役就需要走一樣的路程。有人認為如果衙役也跟著犯人走,那麼一個來回豈不是活受罪?
  • 流刑位列古代五刑之一,囚犯流放千裡之外,為何衙役還搶著押送?
    生理上的迫害,還能有藥可治,可心理上的摧殘,給人帶來的痛苦卻是持久而深遠的,於是在古代,歷代統治集團參照這一邏輯,設立了流放之刑。所謂「生不如死」,就是指流放之刑這樣的刑罰。犯人雖不會被處以極刑,但被流放到千裡之外的蠻荒之地,此生再也無法回歸家園,這對許多囚犯來說,都是精神和生理上的雙重折磨。
  • 古代押送流放犯人時,為何獄卒都搶著押送女犯人,原因太現實
    在這5類的刑罰當中,流刑堪稱僅次於死刑的一種殘酷刑法,相比死刑而言,這種刑法不會讓犯人立刻死去,但是卻讓犯人生不如死。僅次於死刑的刑罰——流放足下當固守於古,而勿流放於今。——司馬光流刑被大眾所熟知的名字叫做流放,是指將犯人流放到某一處地方進行勞作。倘若犯人所犯之事沒有出現平反的情況下,這名犯人的命運將是在這流放之地孤獨終老地死去。
  • 古代押送發配邊疆犯人的官差千裡跋涉,為什麼還認為是個美差?
    這些被發配的犯人需要經歷長途跋涉、條件惡劣的環境,有的吃不了苦會死在半道上,即使有幸到達了目的地,也很難在惡劣的環境裡生存,基本都是有去無回。古代犯人被發配邊關,衙役是必須要押送的。首先,被發配的犯人必須有人看管,防止逃跑。
  • 古代流放囚犯來回數千裡,為何衙役們卻爭著押送?原因太現實
    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規則。如果所有人都不按照規則去行事的話,就像一條道路沒有交通法規做約束,很有可能就會亂成一鍋粥。既然有了法律,自然就會有一些犯人存在。話又說回來,古代那些要押往很遠地方的女囚犯們,來來回回讓衙役們跑一趟要行幾千裡路,為什麼那麼遙遠的路程,有些衙役們卻想要搶這一份差事呢?難道這一份差事是美差嗎?
  • 古代流放女囚往返數千裡,為啥衙役都要爭著押送?實情令人唏噓
    抄家、流放看似保全了性命,實則是對犯人精神和身體的長期折磨,是僅次於死刑的一種刑罰,囚犯們幾乎談之色變,甚至有很多囚犯寧可選擇死亡也不願接受流放。古代交通不發達,流放意味著長途跋涉,犯人身上帶著枷鎖,行動不便,痛苦難當。
  • 古時候被流放的犯人太傻?為何不能偷偷逃回家?犯人:誰逃誰才傻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一般到達流放的目的地,大多都是長年累月的事。但古代的衙役可喜歡幹這事了,幾乎是搶著去押送犯人,這個過程來回一趟並不好受,但為什麼這些衙役會如此的熱衷呢?
  • 古代流放囚犯時,為啥衙役都喜歡爭搶押送女囚犯?原因讓人唏噓
    但古代法律卻多種多樣,比如流放,鞭刑,杖刑,死刑,這也是古代所運用的大多數刑罰,相比於其他幾類情況來講,流放是非常能折磨人身心,在流放的途中很可能發生一些未知的事情。一般流放的路程非常的遙遠,流放則需要衙門衙役的監督,在現代人的印象中,這樣的苦差事很少會有人去,但放在古代這可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美差,尤其是流放女犯人,押送中路途可能長達千裡,為何還是很多衙役去搶著幹?
  • 古代女囚流放千裡苦寒之地,為何官差還要搶著押送?原因太現實
    話說回來,流放刑罰比起死刑能換來輕鬆,但恐懼的感覺卻是讓犯人們最為怕的,即使是有很多機會求生,但很多的犯人都會在遙遠的路途中死去,過程之中,還會存在有官差的欺負與毆打等。官差油水:按理來說,押送流刑犯人的官差得到是一份鬧心的事吧,而結果卻恰恰相反,很多的官差卻都想做此差事,尤其說押送女犯人。
  • 古代發配犯人到邊關,來回幾千裡,衙役是不是也非常受罪?
    流放也好,充軍也好,一般選擇的地點都是比較偏遠的或者孤立的島嶼,比如西北荒漠之地、嶺南煙瘴之地、西南蠻荒之地、東北苦寒之地等等肯定是要有人押送的,比如水滸傳裡林衝不就是被押送一路嗎? 這肯定是苦差事,因為一路上危險極多,生死未卜。 不過也要看押送的是誰 如果是窮人,那麼沒什麼油水。
  • 古代女囚犯被流放,為何官差爭著去押送?彰顯人性醜陋的一面
    對於發配流放這樣的刑法,很多古代電視劇中就有過這樣的故事情節,一些犯了罪的犯人,被押送到荒涼的邊疆,或者是環境比較惡劣的地方,不但遠離故鄉和家人,而且在嚴酷的環境中做工,以達到懲戒的作用。在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詩詞,就有描述這種故事情節的,比如說「可憐無定河邊谷,猶是春歸夢裡人」,描述的就是唐朝的無定河,就是當時犯人被發配的地方。
  • 古代被發配的犯人,為什麼路上不跑?
    我們看水滸會發現,一些好漢在被逼上梁山前,都曾被發配到遠地方。比如林衝、朱仝、盧俊義、宋江、武松、楊志等,發配之地,近的也有五百裡,遠的有幾千裡路,甚至是幾乎沒有生存希望,號稱死亡之地的沙門島。一路上,他們吃盡苦頭,甚至還有被奸臣、衙役害死的風險。
  •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為何如此可怕
    無論之前如何顯貴,到了這裡,都只能卑微的活著,卑微到塵埃,換取那一線生機。「流放」是古代刑罰的一種,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在隋朝,成為五大主刑之一,清朝時沿用。「流放」又稱「流徒」,簡稱「流」,論處罰的程度,稍高於「死刑」,但比之死刑,悲慘的程度也絲毫不差。如果說」死刑」快速有效,那麼,「流刑」便是慢性毒藥。
  •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什麼總能抓住犯人?你瞧最後一句說的啥
    看過中國古代電視劇的朋友們,大都看到過這一場景,就是官府在捉拿犯人的時候,都會讓衙役們拿著一張畫像去捉拿犯人,並且將這張畫像張貼在牆上,讓群眾們都看一下,利於抓到犯人。但是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的通緝令都是又醜又抽象,那麼官府又是如何捉到犯人的?
  • 在古代,有一刑罰比死刑還要可怕,犯人哭著嚷著要自殺
    經常看古裝劇的都會知道,古代的犯人除了判處死刑之外,最常見的就是發配邊疆。許多犯人聽到自己被發配邊疆的消息後,犯人都會十分絕望,甚至哭著嚷著能夠從輕處理,否則自己就當場自殺。看起來都是風景優美的地方,但其實被發配邊疆會經歷許多難以讓人忍受的工作。在邊疆主要主要是被發配充軍,或者從事一些苦力,但是這並不是簡單的苦力,反而要經歷難以忍受的折磨,再加上自己是犯人的身份,自然得不到好的待遇,甚至會得到加倍的苦力。
  •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真能抓到犯人嗎?你仔細看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在電視裡面大家看到的,也是在捕捉犯人的時候,那些衙役們都會拿著一張畫像去捉拿犯人,並且還會將畫像貼在牆上,讓大家看一下,可是那些畫像都那麼抽象,是怎麼依靠它來抓住犯人的?在古代的時候,其實老百姓們也是有自己的身份證的,像秦朝時候的商鞅就在公元前359年的時候發明了「照身貼」這種東西,這就是證明身份最好的東西,也就相當於是現在的身份證了。
  • 古代通緝令上的畫像那麼醜,為何還能抓到犯人?因為電視劇在騙你
    常常關注社會新聞的朋友就會知道,警方在捉拿在逃犯人時,通常都會發布通緝令,在逃罪犯的照片也會被公布出來,讓民眾保持警惕,同時儘可能為公安部門提供有效線索,協助捉拿罪犯。通過發布通緝令來捉拿犯人的方式不僅僅存在於現代,我國古人早就用過這種方式了。
  • 為什麼犯人都懼怕這個地方?
    清朝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寧往黃泉路,不去寧古塔。犯罪的人寧願被砍頭一了百了,也不願意前往寧古塔,寧古塔到底是什麼地方?為什麼讓那麼多人懼怕?
  • 古代犯人為什麼寧願被判斬立決也不願意斬監侯?
    古代的犯人為什麼寧願選擇斬立決也不願意被判個斬監侯呢?這斬監侯可是讓犯人活一段時間然後再殺,比如秋後處斬。可是這斬立決就不同了,可是要立馬掉腦袋的。這裡面有什麼秘密嗎? 古代法律對於那些陰謀危害皇權的,欺君的,通敵賣國的,貪汙巨大的和殺人的犯人,一般都處以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