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秦國剛寄語東技學子:興趣和服務,是科學需要的兩種態度

2021-01-20 騰訊網

11月28日下午,由廣東院士聯合會與東莞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2019粵港澳大灣區院士峰會暨第五屆廣東院士高峰年會系列活動之一——秦國剛院士校園行講座在東莞市技師學院舉行。全國著名半導體、器件和物流學家秦國剛院士前來,為學院師生帶來《今日的半導體》主題報告。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劉海光帶領相關領導和學院350名師生共同聆聽。

參觀過程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劉海光向秦國剛院士介紹了學院基本辦學情況。他指出,學院通過實施「品牌化、國際化、人才化」三大戰略,將國際合作辦學、校企合作辦學作為兩大驅動力,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以專業群對接產業鏈為理念,創立了「市場化的導向,國際化的標準,工廠化的教學」的辦學模式。

「學校非常有特色,在東莞這樣一個工業發達的城市,有這樣一所應用型學校,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此次前來,收穫頗多。」秦國剛院士在參觀學院bbw學習型工廠、雲展智能學習型工廠時說到。

秦國剛院士與學院領導共同栽下一株南楊楹,寓意東技學子能保持一顆「仁心」,筆直挺立地茁壯成長。

「我一生都只在做一件工作,那就是半導體研究。」

主題報告會上,秦國剛院士從半導體的重要性、優越性、應用性等方面等深入淺出的用自身的科研經歷勉勵廣大東技師生。秦國剛院士表示,除生活中常見的手機、計算機、家電外,虛擬實境、人臉識別、人工智慧、機器人、3D列印、航天航空、飛彈火箭等,幾乎每一件高科技產品,都有幾個乃至成百上千個晶片。可以說,半導體是電子學和光子學材料的核心,起著關鍵作用。秦國剛院士今年已經85歲高齡,至今為止他仍堅持每天保持6小時的科研時間,正如他所說的,「我一輩子都在做半導體研究這件事。」

「興趣和服務,是科學需要的兩種態度。 」

在這難得的機會,同學們暢所欲言,紛紛就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向張國剛院士請教。

「秦院士,您說,科學創造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請問是什麼力量支持著您一直不斷前進?」在座學生提問到。「就拿我這小小的半導體成果來說,首先是興趣,此外還要有為人類長遠利益服務的心,科學需要這兩種態度。」秦國剛院士勉勵同學們。「科研很重要,但它不是賺錢的武器,而是為全人類服務的一件事有意義的事。」 整場講座形式生動有趣,秦院士以親身鑽研的經歷分享吸引了在座的師生。

秦國剛院士強調,「手敏足捷,勤於思考。探索不輟,貴在創新。」東莞市技師學院的學子在這裡,是能學到實實在在的東西的,希望學生們能保持創新的熱情,學會動腦的同時勤動手,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學會解決問題,調動自身的能力。

活動結束後,學生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收穫與感悟。

17中德機電201班趙傑義同學:今天聽了院士演講,我收穫了很多,我知道我國的半導體研究落後於歐洲國家。明白了什麼是半導體,半導體的應用領域等。明白到要對學習感到興趣,勇於創新,才能有所建樹。

18中德機電202班蘇彥銘同學:今天參加院士講座前,對秦院士做了一點了解。但當秦院士站在我面前時,我的心裡十分震撼,沒想到秦院士是這麼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今天我收穫頗豐,不僅學到了知識,也學會了如何做人。

18電子301唐文梅同學:聽了秦院士的講課,學到了很多關於半導體的知識。尤其秦院士講的那句「如果想要錢,就不要知識」激勵了我學習的決心!

15中德機電201班楊桂生:秦院士的講座條例清晰、生動有趣、時常舉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淺出、滲透人心,我被深深的吸引了,長達一個半小時的講座,聽起來一點累的感覺都沒有,反而覺得是一種享受,我們要好好學習,推動祖國科學事業發展,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

16中德機電201何舒毓:秦國剛院士從大學四年級開始就致力於半導體學習和研究,幾十年來,他潛心鑽研,即使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也從不退縮,堅持攀登科學高峰。在他的身上,總能看到一種勤奮和創新,一份堅定和自信。他認為,科學創造只有第一,沒有第二,他追求的就是第一,這為期一個小時的報告使我受益良多。

(報導:何小華;攝影:廖雯樺)

【作者】

【來源】 東莞市技師學院南方號

相關焦點

  • 三位在蓉院士寄語 「院士開講·蓉城科普『探索號』」班列首發
    歷經一個月籌備、一周線上線下報名參與, 由成都市科協主辦的「院士開講·蓉城科普『探索號』」班列活動今天在中科院成都分院正式啟程。「廣大中小學生要志存高遠,努力學習,增長才幹,為國家美好明天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敢為人先,持之以恆,追求卓越,頂天立地」……院士們的寄語通過一張張明信片傳遞給中小學生,院士們的科學精神同樣在傳遞。
  • 鍾南山院士對學子們寄語:恰同學少年,願風華正茂
    可鍾南山院士完全顛覆了這個觀點,他的健身照在網絡刷屏,你敢相信這一身的肌肉,能是84歲嗎?在媒體的鏡頭裡,他身體挺拔健碩,思維清晰活躍,鍾南山院士與外國醫生們分享經驗,一口流利的英語讓許多網友自愧不如。但更重要的,是鍾南山院士在疫情中不懼困難的態度和藐視疫情的決心。
  • 科學VS工程院院士,誰含金量高?高福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工程院士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方面,最高學歷為博士,與世界接軌,在學術榮譽上,應該是院士最高了,因為院士稱號是終身的,能評上院士說明在各自的領域裡面都有很強的實力,對於科技方面有重大和突出的貢獻,大家在評價大學的時候,都是以這所高校有多少院士作為一個衡量標準,那麼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那麼院士是什麼級別幹部的待遇呢?1院士的級別待遇院士沒有行政級別,只是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於副部級。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 鍾南山院士開學寄語 我有國士 天下無雙
    鍾南山院士寄語全國中小學生 正值全國多地陸續復學之際,鍾南山院士通過中國教育電視臺,深切寄語全國中小學生。孩子們,快一起來聽聽鍾爺爺有話對你們說......
  •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聯合華為雲,發布AI藥物聯邦學習服務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聯合華為雲,發布AI藥物聯邦學習服務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聯合華為雲,發布AI藥物聯邦學習服務 2020-09-30 17:58:21  來源:網際網路
  • 中科院副院長等12位院士專家:守護論文質量,捍衛學風道德
    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消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等12位院士專家,近日聯合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等倡議。中科院近日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會上發布了題為《不忘職業初心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
  • 隆回七江人王赤,新當選中科院院士!
    2001年至今為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百人計劃」入選者。200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7年成為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2012年成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作為「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子午工程的總師,為建設國際先進的地基空間環境綜合監測系統做出了突出貢獻,2014年獲得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 中科院院士趙鵬大看雙曬視頻花絮感嘆江津變化大 當年重慶求學立志...
    或許很多人並不清楚,作為中國著名數學地質學家、礦產勘探學家和地質教育家的趙鵬大,就是在川渝求學時開啟了他的地質夢。回憶往事:江津求學是過得最安穩的一年中科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克倫賓獎章獲得者……趙鵬大的身上有太多榮譽和標籤。
  • 追憶揭西籍中科院院士曾毅院士:勤勞儒雅 和藹可親
    從1984年起開展愛滋病毒(HIV)和愛滋病(AIDS)的研究,證明1984年HIV已傳入我國。1987年分離到第一個中國的HIV-1毒株。建立了HIV的快速診斷方法。他一生與各種危險病毒打交道,愈「戰」愈勇:「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於自己的職責,我研究病毒,越嚴重、越危險的,更要好好研究。」
  • 外灘教育論壇科創專場上,汪品先院士寄語青少年:沒了好奇心也就沒...
    與大院士對話的是五愛高級中學高三學生高建瓴和格致中學高一學生劉文舟,他倆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上海青少年科學研究院小研究員,人稱「小院士」。「海底還有沒有孕育出新的生命、衍生出新的物種的可能呢?」「是什麼在支撐著您那麼大歲數了仍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拼搏?」……其實,「小院士」向大院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是發自內心的。
  • 中科院團隊: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承載比實現大幅提升
    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當天下午舉辦「率先行動故事匯」微視頻(第二季)優秀作品交流分享會。張璐代表承擔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研製工作的年輕團隊以《十年磨一劍 今朝試鋒芒》為題分享微視頻故事時透露了上述信息。三位巾幗科學家講述人張彌曼院士(中)、鍾瑾研究員(左)、仲乃琴正高級工程師在活動結束後合影。
  • 留日學子學習習近平主席五四寄語精神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主席寄語新時代青年,強調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留日學子第一時間學習領會習主席寄語精神,表示將努力學習,不負重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奉獻青春。
  • 南京大學校長陳駿寄語畢業生:「嚼得菜根香,立志做大事」
    「今天是一個終身難忘的日子,它標誌著你們經過四年的學習,圓滿完成了學業,在人生的徵途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6月20日,南京大學2017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仙林校區體育館舉行,中科院院士、校長陳駿寄語南大學子「嚼得菜根香,立志做大事」。儀式由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劉鴻健主持。
  • 中科院增選院士向交叉學科傾斜,全國高校已...
    中科院2021年增選73名院士中,除了數學院士增加外,另一個關注點就是交叉學科領域受到主席團重點關注。 從2017年至2021年三屆中科院院士每年增選的6個新興與交叉學科來看,共計18個學科,其中化學生物學、環境科學和能源科學這3個學科每年都有,每年有3個學科各不相同,其中由數學物理學部推薦的分別是數理與信息安全
  • 中科院院士、南大物理學院教授祝世寧 嚴師的另一面是可愛老爺爺
    面對面 | 中科院院士、南大物理學院教授祝世寧 嚴師的另一面是可愛老爺爺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祝世寧身上,充滿著有趣的「反差萌」:研究生組會上,他對於實驗數據的嚴格提問會讓學生們緊張到出汗祝世寧院士的辦公室,位於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唐仲英樓的一角。在這棟充滿科技感的大樓裡,物理學院、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師生來來往往,和你擦肩而過的任何一個學生,都有可能是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過論文的「牛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祝世寧,也曾是南大物理系研究生中的一員。青年時期,祝世寧從學校到農村,又進入工廠,直到1977年才參加高考。
  • 達摩院青橙獎結果揭曉:鍾南山院士寄語,DenseNet作者黃高獲獎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頒獎嘉賓是鍾南山院士。在為青橙獎頒獎的前一天,84 歲的鐘南山院士剛剛因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的傑出貢獻被授予「共和國勳章」。在 9 月 9 日線上頒獎典禮現場,鍾南山以 VCR 寄語的方式表達了他對青年科學家的期待:「我 35 歲以前還在農村做鍋爐工,完全沒有機會搞科研。
  • 馮端院士去世——這位物理學泰鬥留下了他的詩書與傳說
    ,姐夫是中科院院士、著名大氣物理學家葉篤正;   二哥馮康,中科院院士、著名數學家;   老么馮端,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   正是大哥送的科普讀物,給馮端做了科學啟蒙,使他對地理、天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業之餘,馮端總愛熟記地圖,觀察星象,無論是各國首都疆域,還是星座名稱位置,他都能如數家珍。而文史哲書籍的廣泛涉獵,更是拓展了他的視野和想像力,成為馮端深沉的文化積澱和精神指引,形成了他寬容開放的人生態度。
  • 院士領銜為大一新生上課!南大「科學之光」通識課火爆開講
    一踏入大學校門,就能和中科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零距離!南京大學2020級本科新生,就享受到了授課陣容極為「奢華」的新生通識課程教育。   「科學之光」通識課的開課時間定在了晚上6:30,記者提前到達教室時發現,興奮的學生早已將教室裡坐了個「滿坑滿谷」,熱切期待院士們的到來。  正式開課前,中科院院士、南大校長呂建還為邢定鈺院士、祝世寧院士和陳鵬飛教授頒發了南京大學首批 " 科學之光 " 首席教授聘書。
  • 浙江大學瞄準數學,從中科院引進最年輕院士,目標直指北大復旦
    根據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在數學一級學科中, 排名A-以上的高校共18所,其中A+高校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山東大學,排在為A即第二檔的高校共6所,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以及C9成員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而浙大和南大等9所高校處於A-的第三檔,這顯然與浙大在總體排名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