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這本電影史上最成功的黑幫電影《教父》。
電影改編自馬裡奧·普佐的小說,整體內容和架構相對比較龐大,涉及的人物也比較多,但是主體是圍繞在40年代的美國,「教父」維多·柯裡昂(馬龍·白蘭度飾)和他帶領的柯裡昂家族在數十載時間裡的沉浮。
教父總共有3部,圍繞著柯裡昂家族的興衰更迭進行,故事跌宕起伏,情感飽滿,可以找來看一看。這篇文章主要是針對《教父》第一部當中的一些鏡頭做一些分享。
鏡頭一
教父的小兒子(麥克)在醫院幫助父親化解危機的情節裡,朝門外警覺的觀望的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側光直接打在make的半張臉上,周圍是一片漆黑,麥克像極了潛伏在暗處的獵人,警覺的張望著周圍。整體的三分構圖也十分標準。
當然,做為電影,劇情和演員的表現力,演技和氛圍營造都是息息相關的。
2
鏡頭二
仍然是教父的小兒子麥克,幾乎令人窒息的光影。首先,光線十分硬朗,明暗交界明顯,這樣的光線特徵就直接烘託了異常激烈的情緒。
這樣的陰陽臉在一般都不會用,不過這裡是為了突出麥克的「狠」。
3
鏡頭三
又是電影中一處十分經典的構圖,除了十分工整的構圖以外,遠處的自由女神像實在是諷刺。因為此處的場景是幫派內部槍殺內部叛徒的場景。
自由的國度裡,總有女神照不亮的黑暗。
4
鏡頭四
此時的教父已經從位子上退了下來,小兒子麥克已經接替了教父的位子,在義大利老家,父與子的談話象徵著這樣的一種「交接」儀式。
一老一少的對比,加上麥克的人物正臉處在光明裡,老教父處在陰影裡也暗示了新老教父的更迭。
5
鏡頭五
這個鏡頭可能是最具有史詩感的鏡頭了。
這個鏡頭出現在電影結尾,潛藏著許多構圖上的技巧,配合光影的明暗層次,打造了一個十分「史詩感」的鏡頭。如果看過原片,就知道這裡的剪輯幾乎「封神」。
我們可以利用箭頭來標註一下畫面裡的構圖和光影,燈和椅子本身可以看做點,但是點多了自然構成了線,引導著觀眾的視線,同時相比於整體環境,主體是一個高亮狀態。
6
鏡頭六
可能是我最喜歡的一個鏡頭了。
老教父退位,小兒子麥克上位,成為新一代的教父。不過麥克的妻子並不是幫派成員,和麥克在一起時,麥克還不打算參與幫派事務,想要做個正經人。但是麥克終究還是坐上了這個位置,妻子仍然愛著麥克,不過妻子心裡對麥克的隔閡和芥蒂也逐漸蔓延開來。
畫面通過一前一後,一實一虛的構圖,以及中間的這一扇門可以看成妻子的心房,房子裡的麥克逐漸變的「兇殘」和「陌生」。如此構圖把這樣的一種微妙關係表現的伶俐精緻。
實在是妙!
7
尾記
《教父》這部電影註定載入史冊,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構圖和光影,還有整體的故事架構,人物關係等等。有太多的話語也無法描述這部電影的偉大,這篇文章只是拋磚引玉,十分推薦大家觀看原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