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王進喜洩密讓日本人得逞?還原謠言背後這段歷史

2021-01-10 上遊新聞

現在網絡上依然充斥著「王進喜照片洩密案」、一張照片引發的「洩密」案、全球著名洩密事件……等傳言,這是一則屢被提起的「舊聞」,卻也讓廣大石油人哭笑不得。在此不妨細查究竟,還鐵人和攝影者一個「清白」。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所有文章無外乎都是這樣一個劇情:

1964年,《中國畫報》封面刊出了一張照片。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握著鑽機手柄眺望遠方,在他身後散布著高大井架。日本情報專家據此解開了大慶油田的秘密,他們根據照片上王進喜的衣著判斷,大慶油田位於齊齊哈爾與哈爾濱之間;並通過照片中王進喜所握手柄的姿式,推斷出油井的直徑;從王進喜所站的鑽井與背後油田間的距離和井架密度,推斷出油田的大致儲量和產量。當中國政府向世界各國徵求開採大慶油田的設計方案時,日本人一舉中標。

所謂的「洩密照」,就是下邊這張。

故事玄乎其玄,有鼻子有眼,讓我們吃瓜群眾瞪大了眼睛:真相真是這樣的麼?那麼王進喜的照片透漏了哪些秘密?今天,就為大家一一揭曉。

《中國畫報》封面是否刊登過這張照片

幾乎所有文章開始都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1964年《中國畫報》選取了鐵人照片作為封面。事實是這樣麼?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人民畫報》。

《人民畫報》是我國第一家大量使用彩色膠片和彩色印刷的期刊,1950年7月正式創刊,毛澤東親自為《人民畫報》題寫刊名。當時為了適應形勢和對外宣傳的需要,《人民畫報》於1951年1月創辦了英文版,叫做《中國畫報》。

兩本畫報有何不同?輾轉聯繫了《人民畫報》中國專題圖庫編輯聞禮華老師,聞老師介紹這兩本畫報在1999年以前封面和內容完全一致,只不過一本是中文版,面向國內發行,一本是英文版,面向國外發行。

打個比方,《人民畫報》和《中國畫報》就像是一對雙胞胎,一個說中國話,一個說英語,介紹的都是中國。這樣事情就簡單了,只需查找到1964年的《人民畫報》,就可以知道同樣封面和內容的《中國畫報》是否刊登過王進喜的照片了。

1964年的《人民畫報》是月刊,全年共發行12期。下面就是全年期刊的封面。

照片帶有很強的年代感和當時的審美。全部翻看一遍之後發現,根本就沒有王進喜的那張照片作為封面!難不成是年代過於久遠,記錯了日期?

又把1960年至1966年的《人民畫報》封面全部查找了一遍。還真找到了一張!可這張也不是王進喜站在鑽臺上打井的照片啊。是王進喜在北京出席會議期間,探望北郊一個幼兒園時拍攝的照片。

從王進喜的照片能看出啥秘密?

不管照片來源是不是《中國畫報》,假設日本人真的看到了這張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出以下「機密」麼?

所謂「機密」之一:根據照片上王進喜的衣著判斷,只有在北緯46°至48°的區域內,冬季才有可能穿這樣的衣服,因此推斷大慶油田位於齊齊哈爾與哈爾濱之間。

照片中王進喜穿的是當時石油工人普遍穿的棉製「槓槓服」,這樣的工服保暖性好,可以適應野外寒冷惡劣的自然氣候。但是,只有北緯46°至48°的齊齊哈爾與哈爾濱之間才可能穿這樣的衣服麼?

這麼說太武斷了!在中國北方,冬天只要在鑽臺上站著,又颳風又下雪,鐵架子冰冰冷冷,到處都是泥漿,肯定要穿棉衣。

了解一下我國幾個油田的冬季平均溫度:

克拉瑪依油田:冬季月平均氣溫為-15.4℃,極端最低氣溫為-40.5℃;

玉門油田:極端最低可達-28.7℃;

青海油田:冬季平均最低溫度可達到-20℃;

大慶油田:最冷月平均氣溫-18.5℃,極端最低氣溫-39.2℃。

哈爾濱和齊齊哈爾之間?北疆的冰雪、內蒙古的嚴寒、青海的隆冬讓你得出結論:假的!

所謂「機密」之二:通過照片中王進喜所握手柄的姿式,推斷出油井的直徑。這是一個比較專業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鑽機。鑽機是在石油鑽井中帶動鑽具破碎巖石,向地下鑽進,鑽出規定深度的井眼,供採油機或採氣機獲取石油或天然氣的機器。

在石油系統中,鑽井隊的番號一般是按鑽機的序號排列的。例如王進喜帶領的貝烏5隊,使用的鑽機是蘇聯的БУ-40型鑽機,提升能力為40噸,可打井深1200米。貝烏是俄語БУ的漢譯音,5隊是按井隊成立的先後順序排列出來的。

當時我國普遍使用的鑽機都有哪些呢?

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玉門油田被列入全國156項重點工程,除陸續從蘇聯進口烏德3200米大鑽機和貝烏1200米的中型鑽機外,還從羅馬尼亞進口不少鑽機。

如果從整體外觀來看,只能大概猜測出鑽機型號,無法看出鑽井深度,而油井的直徑主要取決於鑽頭大小,和鑽井深度並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全世界的油井直徑就那幾個固定尺寸,知道了有啥意義?

王進喜所握的手柄,也叫「剎把」,是用於提拉鑽具的工具,通過「所握手柄的姿式,推斷出油井的直徑」更是無稽之談。

結論:也是假的!

所謂「機密」之三:從王進喜所站的鑽井與背後油田間的距離和井架密度,推斷出油田的大致儲量和產量。這就不用過多解釋了,小編把圖片放大至整個電腦屏幕,從一張霧氣騰騰、不甚清楚的照片根本看不到鐵人背後的任何東西……誰說能通過照片後方背景看出「井架密度」什麼的?

結論:還是假的!

日本真的向中國出口過石油設備?

中國與日本在石油勘探開採技術上的合作始於1973年,也就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

1979年中日籤署備忘錄,日方向中國提供貸款,貸款以機械設備的形式提供給中國,用於華北油田、勝利油田等地的石油開發。大慶油田不在1979年的第一批名單中,大慶油田第一次出現日本產石油機械是1984年的事情了。

1963年底大慶油田結束試驗性開發,進入全面開發建設階段,到1976年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

大慶油田發現的時候,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中日兩國還沒有建交,日本並沒有也不可能給大慶油田出口石油設備。

再次得出結論:假的!

近些年來,網上網下總有一些人披著「還原真相」的外衣,肆意歪曲歷史、抹黑先烈、汙損英雄,種種無恥言論好比精神世界的霧霾,挑戰正義和良知的底線,衝擊社會的價值判斷,擾亂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知!散布所謂的「鐵人」洩密照片的言論也是一樣的。

日本在中國東北到處找油

上世紀20年代末,盛傳在中國東北發現石油。「9·18事變」後,日本政府經營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內有一個名為「滿鐵調查部」的機構,它的探礦隊在東北肆無忌憚地尋找戰略資源,石油是主要目標。

當時,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的高橋純一是公認的石油權威,他的石油生成理論是所謂的「海底腐泥起源說」。根據這個理論,日本將找油重點放在遼寧南部地區。

日本選擇的集中勘探區是遼寧阜新地區,就是後來屬於遼河油田的邊緣構造帶上。但遼河油田的高流動性原油埋藏在地下6000米處,而當時日本的技術只能下探到2000米。所以後來日本人聽說遼河油田被發現後感嘆說:「當時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

而位於松嫩平原中部的大慶,也就是當年日本石油公司找過油的所謂「北滿地區」,是典型的陸相沉積構造,理論上是「貧油」地區,不是重點找油地段。當時駐紮在哈爾濱附近的日本陸軍航空隊的飛行航線就在大慶(當時叫安達縣)上空,能夠經常看到草甸子的水面上漂著黑色的油膜狀漂浮物,於是他們向「滿鐵調查部」通報了此事。「滿鐵」方面回答很乾脆:「這個地方不存在生成石油的條件。」「滿鐵調查部」因此沒有去實地勘探。

石油引發日美太平洋衝突

轉眼到了1940年,此時的日本已深陷中國戰場。為了備戰,日本儲備了可維持2年的石油,但如果不儘快找到新的石油資源,日本的戰爭機器將後繼無力。於是,日本軍部將視線轉向東南亞。

1940年,東南亞的石油總產量為1040萬噸,是日本年需要量的3倍。1940年日本攻佔法屬印度支那,名義上是切斷國際上的「援蔣通道」,實際意圖是奪取荷屬東印度(即印尼)的大油田。

美國看穿日本的意圖,於1941年8月1日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日本每年約290萬噸的石油進口渠道被完全封死。日本「忍無可忍」,9月6日,裕仁天皇正式決定對美開戰。日本時間12月8日凌晨,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到1942年2月,日本佔領了印尼境內主要的油田和煉油廠。完成對東南亞油田的控制後,日本計劃阻斷美國與澳大利亞間的海上運輸線以孤立澳大利亞,日美兩軍在索羅門群島和紐幾內亞群島展開爭奪戰,這場戰爭極大消耗了日軍的戰鬥力和戰略資源,日本從此失去進攻能力。

石油夢「悲壯」破碎

大日本帝國的石油夢破碎得「如此悲壯」,以至於後來不少日本人為侵華期間沒能找到大慶油田「痛心」和「遺憾」。實際上,日本「滿洲石油公司」曾在大慶油田的邊緣地區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來的是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王進喜所在的1205鑽井隊的第一口井的深度為1100米)。

日本在中國東北找不到石油還有一個原因。日本當時有相當不錯的探礦公司,比如「日本礦業」是採用最先進美國設備找油的公司,但是日本軍方擔心在東北找油的消息一旦被美國人知道,就勢必暴露自己的戰略目標,所以沒用這家公司。

有人提出:如果日本當年發現大慶油田的話(大慶油田高產期年均產油5000萬噸),不僅能滿足日本國內的需要還可以出口換外匯,最高統帥部也絕對不會做出「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如果不同美國開戰,太平洋戰爭也根本不是這個打法了……

然而,歷史不是由「如果」構成的。退一步說,即便日本當年找到大慶油田,它也終究難逃失敗的宿命。

相關焦點

  • 「鐵人」王進喜照片洩密,讓日本一舉中標?謠言!
    現在網絡上依然充斥著「王進喜照片洩密案」、一張照片引發的「洩密」案、全球著名洩密事件等傳言,這是一則屢被提起的「舊聞」,卻也讓廣大石油人哭笑不得。在此不妨細查究竟,還「鐵人」和攝影者一個清白。微博截圖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 近代以來最大的洩密,鐵人王進喜照片事件,讓日本人獲利上千萬!
    鐵人王進喜當年這句豪言壯語,讓我們後輩真的體會到了老一輩偉大的獻身主義精神。今天我們就事論事,王進喜當年在油田的照片卻成了我國近代以來發生的最大洩密事件,讓日本人從中牟利上千萬。
  • 鐵人王進喜的一張照片,卻讓日本人獲利千萬,造成我國最大的洩密事件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有時候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就有可能暴露出極其重要的線索,比如曾經鐵人王進喜的一張照片,就讓日本人知道了一個重要的消息,還靠著這個消息獲利上千萬,造成了中國史上最大的洩密事件,這是怎麼回事兒?
  • 當年鐵人王進喜因一張照片, 讓日本獲利千萬, 成國內最大洩密事件
    曾經網上盛傳,當年鐵人王進喜,因為一張照片不慎被日本人獲得,在日本人的仔細研究下竟然獲利了千萬,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鐵人王進喜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他的事跡曾讓無數的國人感動。當年他作為玉門解放後成為一名新中國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體制伏井噴而家喻戶曉。
  • 【鐵人精神】王進喜是怎樣煉成「鐵人」的
    王進喜和1205隊工人們的英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附近的鄉親們。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隊長累不垮、壓不倒,沒白天沒黑夜地幹,就對住在他家的工人說:「大娘活了大半輩子,沒見過這麼拼命的人,你們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啊!」從此,「王鐵人」的名號就叫開了。
  • 一張普通的「鐵人」王進喜照片,為何日本人能根據它獲利千萬
    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僅用三年時間就拿下大油田,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最後日本製造商贏得了大單,為大慶油田供貨裝備,牟利千萬元。日本人為何能贏得大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原來,日本人只是靠著我國「鐵人」王進喜的一張照片,他們從這張照片看到了信息。在專業的情報人員眼裡,無論多麼普通的照片,都能讀出很多有用的信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後,非常重視情報的搜集。
  • 王進喜迷霧:「鐵人的事跡都是真的」?
    這首詩以宋振明名義發表過,但最開始是王進喜喊號子喊出來的。被大家稱作王進喜「秘書」的孫寶範對南都稱,「王進喜的那些詩,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寫的。個別找知識分子潤色了一下。」   2010年11月15日,和40年前的舉國哀榮比起來,這一天,冥冥中的「鐵人」王進喜顯得有些落寞。   當日,在甘肅玉門市,進行了「爭做新時期鐵人」誓師活動。
  • 邂逅「鐵人」王進喜的長子王月平
    一遇孫玉國——名列珍寶島自衛還擊戰十大英雄之首;再遇王月平——「鐵人」王進喜的長子。作為一個媒體人,我有點喜不自禁。要知道,孫玉國和「鐵人」王進喜都在黨的九大主席臺上和毛主席握過手,今番邂逅雖然事隔多年,但一位英雄本尊、一個模範的長子,確是可遇不可求啊!
  • 遊覽 黑龍江省 大慶市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鐵人王進喜是大慶油田的一位普通鑽井工人,但是他卻用自己樸實奉獻的精神感動了整個中國,他曾經用自己的身軀攪拌泥漿堵住了井噴,從而被贊為「鐵人」。王進喜的一生是短暫的,他因為胃癌,在47歲就離開了我們,但大慶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優秀楷模,就修建了一座王進喜紀念館。
  • 鐵人王進喜一生:密集表彰後遭批鬥
    當日,在甘肅玉門市,進行了「爭做新時期鐵人」誓師活動。在黑龍江大慶,則有數百名各界人士來到鐵人廣場王進喜塑像前,手捧燭光進行追思。除了這兩個王進喜 曾工作過的城市,全國其他地方已經淡忘了這位曾任中央委員的模範石油工人。他更多已屬於歷史,而非現實。
  • 中國60年代的「照片洩密案」,日本間諜破解後,日商靠此大發橫財
    這是成語見微知著的出處,講述了一種能夠從細枝末節的細小之處發現事情背後更大真相的能力。人們往往把這種能力成為洞察力,亦或是舉一反三,對它良好的應用能夠帶來非常多的好處。照片、身份、通話記錄,這都是每個人最為隱秘的私人消息,倘若這些東西被能夠見微知著的人得到並分析,那麼我們的隱私將會被大肆侵犯。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就有這一樁著名的「照片洩密案」,日本間諜破解照片後,讓日商大發橫財。 在如今的世界裡,石油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能源。這種能夠追溯到公元前10世紀以前的古埃及的物質,引發了全球的重視,每一處油井都潛藏了無限商機。
  • 不朽的鐵人精神——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有感 作者:張正雄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為了紀念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王進喜而建。在鐵人誕辰95周年之際紀念館舊貌換新顏,以全新的面貌對外開放。在「鐵人」故鄉參觀鐵人紀念館,實地緬懷英雄,學習「鐵人」精神,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和教育意義。 在新中國60、70年代成長的一代人,對王進喜的先進事跡可以說無不知曉。
  • 「鐵人」王進喜照片洩漏了啥?為何日本人從中能夠牟利千萬
    然而它能夠值這個價格,只是因為不小心拍到了一個傳奇罪犯——比利小子,無獨有偶,當年日本也是靠著「鐵人」王進喜的一張照片牟利千萬,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1964年,隨著大慶油田的開發,我國石油已經能夠自給自足,為了慶祝這一事件,王進喜接受了採訪和報導,《大慶精神大慶人》一文就表彰了王進喜的是石油工人不懈奮鬥的精神。
  • 三種精神融於一身,他是王進喜,「鐵人」稱號背後還有一個小故事
    鐵人精神什麼是英雄精神?是「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是「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的奉獻精神,更是「臥薪嘗膽」的奮鬥精神。而這一切,都在「鐵人」王進喜的身上完美體現。「鐵人」,是1960年大慶石油會戰中人民給予鑽井隊長王進喜的稱號,在人們心中,王隊長是在豁出命來為人民謀利益,是建設時期的革命戰士,也是黨和人民的老黃牛。「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對於那些曾與王進喜並肩作戰的工人來說,王進喜不僅是傳奇的「鐵人」,更是親切的老隊長。
  • 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原標題:   身穿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巍然挺立——這是王進喜留給世界的一幅「鐵漢寫真」。  6月下旬一個平常的上午。
  •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上演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上演12月11日,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縣上演。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由市委宣傳部、玉門油田黨委宣傳部、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鐵人精神研究會指導,肅州區委宣傳部、玉門市委宣傳部組織,鐵人精神研究會理事、劇作家何奇編寫劇本,秦腔藝術家馬友仙、李東橋擔任藝術指導,70多名演職人員歷經數月傾力打造,以傳承「鐵人」精神為主線,歌頌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工人階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忘我拼搏的崇高精神和為國家分憂
  •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精彩上演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  新甘肅客戶端瓜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通訊員 馬晶晶 王婷)「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日前,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縣精彩上演,一句激人奮進的怒吼,將演出推向高潮。
  • 【民族脊梁】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身穿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巍然挺立――這是王進喜留給世界的一幅「鐵漢寫真」。6月下旬一個平常的上午。氣流水流裹著泥漿沖天而起,如果不及時制止,勢必導致井毀人亡。壓井需要重晶石粉,可是現場沒有。王進喜當機立斷決定加水泥來提高泥漿比重,可水泥加進去就沉了底不能融合。見此情況,王進喜穿著工服、拖著一條傷腿縱身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1960年6月1日,大慶首列原油外運。
  • 大慶職業學院與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聯合開展《石油魂》雲課堂緬懷...
    為傳承和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緬懷石油先烈,4月5日上午,大慶職業學院團委和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聯合開展《石油魂》雲課堂緬懷宣講活動,文化集團、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和學院的各級領導、以及300名師生共同參與本次活動。
  • 王進喜逝世50周年!線上、線下共緬懷:鐵人,我們想您……
    身在這片土地上的大慶人,對王進喜的名字再熟悉不過。1960年,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玉門闖將王進喜於3月25日到達薩爾圖火車站。「身在大慶學大慶,鐵人身邊學鐵人。」一代代大慶人踏著鐵人的腳步,把鐵人的心願逐一實現。而今,我們可以自豪地向鐵人匯報,大油田拿下了,「把井打到國外去!」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