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王進喜照片洩密,讓日本一舉中標?謠言!

2020-12-12 河北網信管理執法

現在網絡上依然充斥著「王進喜照片洩密案」、一張照片引發的「洩密」案、全球著名洩密事件等傳言,這是一則屢被提起的「舊聞」,卻也讓廣大石油人哭笑不得。在此不妨細查究竟,還「鐵人」和攝影者一個清白。

微博截圖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所有文章無外乎都是這樣一個劇情:1964年《中國畫報》封面刊出了一張照片。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握著鑽機手柄眺望遠方,在他身後散布著高大井架。

日本情報專家據此解開了大慶油田的秘密,他們根據照片上王進喜的衣著判斷,大慶油田位於齊齊哈爾與哈爾濱之間;並通過照片中王進喜所握手柄的姿式,推斷出油井的直徑;從王進喜所站的鑽井與背後油田間的距離和井架密度,推斷出油田的大致儲量和產量。當中國政府向世界各國徵求開採大慶油田的設計方案時,日本人一舉中標。

所謂的「洩密照」,就是下邊這張。

故事玄乎其玄,有鼻子有眼

讓我們吃瓜群眾瞪大了眼睛:

真相真是這樣的麼?

那麼王進喜的照片透漏了哪些秘密?

今天,就為大家一一揭曉

1

《中國畫報》封面是否刊登過這張照片

幾乎所有文章開始都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1964年《中國畫報》選取了鐵人照片作為封面。事實是這樣麼?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人民畫報》。《人民畫報》是我國第一家大量使用彩色膠片和彩色印刷的期刊,1950年7月正式創刊,毛澤東親自為《人民畫報》題寫刊名。當時為了適應形勢和對外宣傳的需要,《人民畫報》於1951年1月創辦了英文版,叫做《中國畫報》。

兩本畫報有何不同?輾轉聯繫了《人民畫報》中國專題圖庫編輯聞禮華老師,聞老師介紹這兩本畫報在1999年以前封面和內容完全一致,只不過一本是中文版,面向國內發行,一本是英文版,面向國外發行。

打個比方,《人民畫報》和《中國畫報》就像是一對雙胞胎,一個說中國話,一個說英語,介紹的都是中國。這樣事情就簡單了,只需查找到1964年的《人民畫報》,就可以知道同樣封面和內容的《中國畫報》是否刊登過王進喜的照片了。

1964年的《人民畫報》是月刊,全年共發行12期。下面就是全年期刊的封面。

照片帶有很強的年代感和當時的審美。全部翻看一遍之後發現,根本就沒有王進喜的那張照片作為封面!難不成是年代過於久遠,記錯了日期?

又把1960年至1966年的《人民畫報》封面全部查找了一遍。還真找到了一張!可這張也不是王進喜站在鑽臺上打井的照片啊。是王進喜在北京出席會議期間,探望北郊一個幼兒園時拍攝的照片。

這張照片能看出什麼來呢?

結論:假的!

2

王進喜的照片能看出啥秘密?

不管照片來源是不是《中國畫報》,假設日本人真的看到了這張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出以下「機密」麼?

所謂「機密」之一:根據照片上王進喜的衣著判斷,只有在北緯46°至48°的區域內,冬季才有可能穿這樣的衣服,因此推斷大慶油田位於齊齊哈爾與哈爾濱之間。

照片中王進喜穿的是當時石油工人普遍穿的棉製「槓槓服」,這樣的工服保暖性好,可以適應野外寒冷惡劣的自然氣候。但是,只有北緯46°至48°的齊齊哈爾與哈爾濱之間才可能穿這樣的衣服麼?

這麼說太武斷了!在中國北方,冬天只要在鑽臺上站著,又颳風又下雪,鐵架子冰冰冷冷,到處都是泥漿,肯定要穿棉衣。

了解一下我國幾個油田的冬季平均溫度:

·克拉瑪依油田:冬季月平均氣溫為-15.4℃,極端最低氣溫為-40.5℃;

· 玉門油田:極端最低可達-28.7℃;

·青海油田:冬季平均最低溫度可達到-20℃;

· 大慶油田:最冷月平均氣溫-18.5℃,極端最低氣溫-39.2℃。

哈爾濱和齊齊哈爾之間?北疆的冰雪、內蒙古的嚴寒、青海的隆冬讓你得出結論:假的!

所謂「機密」之二:通過照片中王進喜所握手柄的姿式,推斷出油井的直徑。這是一個比較專業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鑽機。鑽機是在石油鑽井中帶動鑽具破碎巖石,向地下鑽進,鑽出規定深度的井眼,供採油機或採氣機獲取石油或天然氣的機器。

在石油系統中,鑽井隊的番號一般是按鑽機的序號排列的。例如王進喜帶領的貝烏5隊,使用的鑽機是蘇聯的БУ-40型鑽機,提升能力為40噸,可打井深1200米。貝烏是俄語БУ的漢譯音,5隊是按井隊成立的先後順序排列出來的。

3

當時我國普遍使用的鑽機有哪些?

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玉門油田被列入全國156項重點工程,除陸續從蘇聯進口烏德3200米大鑽機和貝烏1200米的中型鑽機外,還從羅馬尼亞進口不少鑽機。

如果從整體外觀來看,只能大概猜測出鑽機型號,無法看出鑽井深度,而油井的直徑主要取決於鑽頭大小,和鑽井深度並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全世界的油井直徑就那幾個固定尺寸,知道了有啥意義?

王進喜所握的手柄,也叫「剎把」,是用於提拉鑽具的工具,通過「所握手柄的姿式,推斷出油井的直徑」更是無稽之談。

結論:也是假的!

所謂「機密」之三:從王進喜所站的鑽井與背後油田間的距離和井架密度,推斷出油田的大致儲量和產量。這就不用過多解釋了,小編把圖片放大至整個電腦屏幕,從一張霧氣騰騰、不甚清楚的照片根本看不到鐵人背後的任何東西……誰說能通過照片後方背景看出「井架密度」什麼的?

結論:還是假的!

4

日本向中國出口過石油設備?

中國與日本在石油勘探開採技術上的合作始於1973年,也就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

1979年中日籤署備忘錄,日方向中國提供貸款,貸款以機械設備的形式提供給中國,用於華北油田、勝利油田等地的石油開發。大慶油田不在1979年的第一批名單中,大慶油田第一次出現日本產石油機械是1984年的事情了。

1963年底大慶油田結束試驗性開發,進入全面開發建設階段,到1976年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

大慶油田發現的時候,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中日兩國還沒有建交,日本並沒有也不可能給大慶油田出口石油設備。

再次得出結論:假的!

近些年來,網上網下總有一些人披著「還原真相」的外衣,肆意歪曲歷史、抹黑先烈、汙損英雄,種種無恥言論好比精神世界的霧霾,挑戰正義和良知的底線,衝擊社會的價值判斷,擾亂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知!散布所謂的「鐵人」洩密照片的言論也是一樣的。

5

日本在中國東北到處找油

上世紀20年代末,盛傳在中國東北發現石油。「9·18事變」後,日本政府經營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內有一個名為「滿鐵調查部」的機構,它的探礦隊在東北肆無忌憚地尋找戰略資源,石油是主要目標。

當時,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的高橋純一是公認的石油權威,他的石油生成理論是所謂的「海底腐泥起源說」。根據這個理論,日本將找油重點放在遼寧南部地區。

日本選擇的集中勘探區是遼寧阜新地區,就是後來屬於遼河油田的邊緣構造帶上。但遼河油田的高流動性原油埋藏在地下6000米處,而當時日本的技術只能下探到2000米。所以後來日本人聽說遼河油田被發現後感嘆說:「當時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

而位於松嫩平原中部的大慶,也就是當年日本石油公司找過油的所謂「北滿地區」,是典型的陸相沉積構造,理論上是「貧油」地區,不是重點找油地段。當時駐紮在哈爾濱附近的日本陸軍航空隊的飛行航線就在大慶(當時叫安達縣)上空,能夠經常看到草甸子的水面上漂著黑色的油膜狀漂浮物,於是他們向「滿鐵調查部」通報了此事。

「滿鐵」方面回答很乾脆:「這個地方不存在生成石油的條件。」「滿鐵調查部」因此沒有去實地勘探。

6

石油引發日美太平洋衝突

轉眼到了1940年,此時的日本已深陷中國戰場。為了備戰,日本儲備了可維持2年的石油,但如果不儘快找到新的石油資源,日本的戰爭機器將後繼無力。於是,日本軍部將視線轉向東南亞。

1940年,東南亞的石油總產量為1040萬噸,是日本年需要量的3倍。1940年日本攻佔法屬印度支那,名義上是切斷國際上的「援蔣通道」,實際意圖是奪取荷屬東印度(即印尼)的大油田。

美國看穿日本的意圖,於1941年8月1日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日本每年約290萬噸的石油進口渠道被完全封死。日本「忍無可忍」,9月6日,裕仁天皇正式決定對美開戰。日本時間12月8日凌晨,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到1942年2月,日本佔領了印尼境內主要的油田和煉油廠。完成對東南亞油田的控制後,日本計劃阻斷美國與澳大利亞間的海上運輸線以孤立澳大利亞,日美兩軍在索羅門群島和紐幾內亞群島展開爭奪戰,這場戰爭極大消耗了日軍的戰鬥力和戰略資源,日本從此失去進攻能力。

7

石油夢「悲壯」破碎

大日本帝國的石油夢破碎得「如此悲壯」,以至於後來不少日本人為侵華期間沒能找到大慶油田「痛心」和「遺憾」。實際上,日本「滿洲石油公司」曾在大慶油田的邊緣地區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來的是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王進喜所在的1205鑽井隊的第一口井的深度為1100米)。

日本在中國東北找不到石油還有一個原因。日本當時有相當不錯的探礦公司,比如「日本礦業」是採用最先進美國設備找油的公司,但是日本軍方擔心在東北找油的消息一旦被美國人知道,就勢必暴露自己的戰略目標,所以沒用這家公司。

有人提出:如果日本當年發現大慶油田的話(大慶油田高產期年均產油5000萬噸),不僅能滿足日本國內的需要還可以出口換外匯,最高統帥部也絕對不會做出「偷襲珍珠港」的計劃。

如果不同美國開戰,太平洋戰爭也根本不是這個打法了……然而,歷史不是由「如果」構成的。退一步說,即便日本當年找到大慶油田,它也終究難逃失敗的宿命。

來源:微博@中國歷史研究院、團中央權益部

河北省網信辦開展「軟色情」和

「有償刪帖」專項整治

(點擊此處了解更多詳情…)

新聞推薦

·這些人5年內禁用支付寶、微信支付!

·河北網絡害蟲「二次開發」謝小平被依法逮捕

·驚!帶你看直播間帶貨數據怎麼刷

·掃一掃就能免費領禮品?你的信息可比小禮品「值錢」!

我知道你在看

相關焦點

  • 近代以來最大的洩密,鐵人王進喜照片事件,讓日本人獲利上千萬!
    鐵人王進喜當年這句豪言壯語,讓我們後輩真的體會到了老一輩偉大的獻身主義精神。今天我們就事論事,王進喜當年在油田的照片卻成了我國近代以來發生的最大洩密事件,讓日本人從中牟利上千萬。
  • 鐵人王進喜洩密讓日本人得逞?還原謠言背後這段歷史
    現在網絡上依然充斥著「王進喜照片洩密案」、一張照片引發的「洩密」案、全球著名洩密事件……等傳言,這是一則屢被提起的「舊聞」,卻也讓廣大石油人哭笑不得。在此不妨細查究竟,還鐵人和攝影者一個「清白」。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所有文章無外乎都是這樣一個劇情:1964年,《中國畫報》封面刊出了一張照片。
  • 鐵人王進喜的一張照片,卻讓日本人獲利千萬,造成我國最大的洩密事件
    ——雨果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有時候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就有可能暴露出極其重要的線索,比如曾經鐵人王進喜的一張照片,就讓日本人知道了一個重要的消息,還靠著這個消息獲利上千萬,造成了中國史上最大的洩密事件,這是怎麼回事兒?
  • 當年鐵人王進喜因一張照片, 讓日本獲利千萬, 成國內最大洩密事件
    曾經網上盛傳,當年鐵人王進喜,因為一張照片不慎被日本人獲得,在日本人的仔細研究下竟然獲利了千萬,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鐵人王進喜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他的事跡曾讓無數的國人感動。當年他作為玉門解放後成為一名新中國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體制伏井噴而家喻戶曉。
  • 一張普通的「鐵人」王進喜照片,為何日本人能根據它獲利千萬
    井噴而被稱「鐵人」。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僅用三年時間就拿下大油田,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最後日本製造商贏得了大單,為大慶油田供貨裝備,牟利千萬元。日本人為何能贏得大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原來,日本人只是靠著我國「鐵人」王進喜的一張照片,他們從這張照片看到了信息。在專業的情報人員眼裡,無論多麼普通的照片,都能讀出很多有用的信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後,非常重視情報的搜集。
  • 「鐵人」王進喜照片洩漏了啥?為何日本人從中能夠牟利千萬
    然而它能夠值這個價格,只是因為不小心拍到了一個傳奇罪犯——比利小子,無獨有偶,當年日本也是靠著「鐵人」王進喜的一張照片牟利千萬,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1964年,隨著大慶油田的開發,我國石油已經能夠自給自足,為了慶祝這一事件,王進喜接受了採訪和報導,《大慶精神大慶人》一文就表彰了王進喜的是石油工人不懈奮鬥的精神。
  • 中國60年代的「照片洩密案」,日本間諜破解後,日商靠此大發橫財
    照片、身份、通話記錄,這都是每個人最為隱秘的私人消息,倘若這些東西被能夠見微知著的人得到並分析,那麼我們的隱私將會被大肆侵犯。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就有這一樁著名的「照片洩密案」,日本間諜破解照片後,讓日商大發橫財。 在如今的世界裡,石油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能源。這種能夠追溯到公元前10世紀以前的古埃及的物質,引發了全球的重視,每一處油井都潛藏了無限商機。
  • 遊覽 黑龍江省 大慶市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鐵人王進喜是大慶油田的一位普通鑽井工人,但是他卻用自己樸實奉獻的精神感動了整個中國,他曾經用自己的身軀攪拌泥漿堵住了井噴,從而被贊為「鐵人」。王進喜的一生是短暫的,他因為胃癌,在47歲就離開了我們,但大慶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優秀楷模,就修建了一座王進喜紀念館。
  • 【鐵人精神】王進喜是怎樣煉成「鐵人」的
    當時的會戰工委敏銳地抓住這個典型,決定樹立王進喜為大慶會戰的第一個標兵,發出了「學習鐵人王進喜,人人做鐵人,為大會戰立功」的號召,一時間,一個學鐵人做鐵人的熱潮在油田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在油田開發建設過程中,鐵人精神一直是鼓舞石油職工戰勝困難,勇往直前,不斷取得新勝利的巨大精神力量。
  • 王進喜迷霧:「鐵人的事跡都是真的」?
    王進喜流傳最廣的照片,在1960年一次井噴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雙拐,跳到泥漿池,搏鬥近3小時制服井噴。南都記者 韓福東 翻拍這首詩以宋振明名義發表過,但最開始是王進喜喊號子喊出來的。被大家稱作王進喜「秘書」的孫寶範對南都稱,「王進喜的那些詩,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寫的。個別找知識分子潤色了一下。」   2010年11月15日,和40年前的舉國哀榮比起來,這一天,冥冥中的「鐵人」王進喜顯得有些落寞。   當日,在甘肅玉門市,進行了「爭做新時期鐵人」誓師活動。
  • 邂逅「鐵人」王進喜的長子王月平
    一遇孫玉國——名列珍寶島自衛還擊戰十大英雄之首;再遇王月平——「鐵人」王進喜的長子。作為一個媒體人,我有點喜不自禁。要知道,孫玉國和「鐵人」王進喜都在黨的九大主席臺上和毛主席握過手,今番邂逅雖然事隔多年,但一位英雄本尊、一個模範的長子,確是可遇不可求啊!
  • 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原標題:   身穿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巍然挺立——這是王進喜留給世界的一幅「鐵漢寫真」。  6月下旬一個平常的上午。
  •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上演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上演12月11日,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縣上演。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由市委宣傳部、玉門油田黨委宣傳部、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鐵人精神研究會指導,肅州區委宣傳部、玉門市委宣傳部組織,鐵人精神研究會理事、劇作家何奇編寫劇本,秦腔藝術家馬友仙、李東橋擔任藝術指導,70多名演職人員歷經數月傾力打造,以傳承「鐵人」精神為主線,歌頌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工人階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忘我拼搏的崇高精神和為國家分憂
  • 鐵人王進喜一生:密集表彰後遭批鬥
    王進喜,1923年生於甘肅玉門赤金區巷口子村,14歲開始為油礦做臨時工,新中國成立後,聲名鵲起,綽號「鐵人」,被譽為中國工人階級典範。1970年11月15日,他因胃癌 病逝於北京301醫院。生前身後,王進喜的名字一直和「工業學大慶」聯繫在一起。
  • 不朽的鐵人精神——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有感 作者:張正雄
    不朽的鐵人精神——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有感作者:張正雄 金秋10月,到玉門市出差,有幸到玉門市老城區參觀了「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併到赤金鎮參觀了鐵人故居。 玉門油田是中國最早的石油工業基地之一。
  • 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新華社哈爾濱1月15日電(記者董寶森)「頭頂藍天、腳踏荒原,滿懷愛國豪情,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創造了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蹟。」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講解員向遊人的介紹,正是當時石油工人的真實寫照。
  •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精彩上演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  新甘肅客戶端瓜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通訊員 馬晶晶 王婷)「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日前,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縣精彩上演,一句激人奮進的怒吼,將演出推向高潮。
  • 【民族脊梁】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坐落在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裡參觀者絡繹不絕,館內的錄音機前,十幾位來自黑龍江省大慶市方曉社區黨員服務站的老同志們排著隊,輪流拿起聽筒傾聽鐵人當年在人民大會堂作報告的實況錄音。「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 王進喜逝世50周年!線上、線下共緬懷:鐵人,我們想您……
    1970年11月15日23時42分,王進喜因病醫治無效不幸病逝,享年47歲。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前的47級臺階,正是寓意著他47年短暫卻不平凡的人生。電影《鐵人王進喜》、話劇《鐵人軼事》、電視劇《奠基者》、情景劇《又見鐵人》……一批具有強烈鐵人烙印的文化精品,被搬上舞臺。鐵人塑像、鐵人廣場、鐵人公園、鐵人大道、鐵人學校……穿行在大慶市區,人們常常會與鐵人「不期而遇」。
  • 「鐵人」王進喜享年47歲,留下2子3女,如今現狀如何了?
    這一句詩出自於我國石油工人王進喜,說到王進喜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由於他工作時不要命的幹勁,他被工友們親切的稱為「鐵人」。作為中國最著名的石油工人之一,王進喜這名「鐵人」的故事也是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