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過程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孩子進入了青春期,不少問題也會隨著發生。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青春期的孩子抱怨父母管的太多,但是父母也會覺得委屈,自己一心一意為孩子著想,孩子卻不理解自己。
家長和孩子之間為什麼總是存在如此大的理解誤差呢?不是試音代溝,很大原因都是彼此都只看到表面的現象,沒有深入去了解導致誤會發生。
小俊平時比較愛玩,今天又是一身泥土灰塵的跑回家,媽媽看見了不由分說就給了孩子一頓數落,而孩子聽到批評也一直不做聲。媽媽見孩子這副模樣罵得更是起勁,於是開口道:"你看看樓上王伯伯的兒子,整天都是乾乾淨淨的,學習成績又好,你能不能學學他"。
孩子一聽立馬眼眶就紅了,大吼道:你每次都只會說我,我這次就是因為看他被欺負為了幫助他才弄髒的。媽媽聽後也是一愣,隨即也為自己的衝動而後悔不已。
生活中這類現象並不少見,孩子和家長之間缺乏溝通。為什麼孩子的話總被誤解?這是因為家長往往只憑自己的想法來判斷,沒做到"親子同頻共振"。
什麼是「親子同頻共振」?
看字面意思,就是說當彼此的頻率達到一致時,就會形成相同的震動。而"親子同頻共振"就是要摸準對方的思維方式,在思想和行為上與之產生共鳴。
平時在生活中,家長們都會發現孩子更願意向同齡人表達自己心中所想,這就是因為同齡人之間具有"同頻共振"。而家長和孩子之間頻率差距過大時,誤會也會隨之產生。因此家長要是想和孩子建立起好的溝通,就要去主動了解孩子的想法。
為什麼家長和孩子之間總是存在誤解,無法溝通呢?
原因1:容易被固有的思維模式束縛住
面對一個相同的問題,孩子和大人之間的思考方式都是不一樣的。而當家長只固步於自己的思維模式時,就不會想要去理解孩子的想法,而雙方各抒己見都不想退讓最終只會造成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更加無法形成同頻共振。
原因2:容易忽視孩子的內心想法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是自己生下來的,所以孩子必須無條件地聽從自己的想法,可是家長們往往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家長們總是用自己的想法束縛著孩子,不肯靜下心來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而當孩子長大有了足夠的認知能力時,他們就會想擺脫這樣的束縛,更加不想和自己的父母溝通了。
原因3:缺乏了對孩子的尊重
有時候父母為了想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威嚴,就會把自己置於一個高度上,刻意拉開自己和孩子的距離。家庭中,家長要是缺少了對孩子的尊重,自然無法形成"同頻共振",如果家長試著去了解孩子的想法,用同樣的頻率和孩子溝通,就會發現親子溝通其實並不是很困難。
那麼父母如何才能消除和孩子的誤解,達到「親子同頻共振」?
首先,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
父母總是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來訓導孩子做事,卻忘了孩子也是有自己想法的,他們和大人的思考方式並不同。家長固然有自己的考量,但是孩子對事情也會有自己的理解。
家長不妨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為孩子想想,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好好聊聊,交換彼此之間的想法,那麼孩子才會更願意和大人溝通。
其次,正確和有耐心的溝通
教育孩子並不是嘴上說說而已,真正的教育是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理解孩子做一件事的目的和想法。只有孩子覺得自己是被理解的被尊重的,才會真正打開自己的心扉。
值得注意的是,在溝通的過程中,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強行打斷孩子。試著以朋友的角度去關心和理解孩子,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最後,學會跟孩子認錯
人都是會犯錯的,為什麼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會要求孩子立馬道歉,家長犯錯就不可以道歉呢?家長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是對的,適當地服軟和認錯也可以促進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
而且家長有時候和孩子之間產生誤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自己先誤會了孩子,要想起到好的教育目的,家長自己就要做好的榜樣,主動和孩子道歉。
家長教育孩子時不要採用強硬的方式教育孩子,以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的反彈程度也會更大。試著用同頻共振的方法加強親子之間的溝通,有時候孩子拉不下面子,就需要大人主動走進孩子,傾聽孩子的想法。其實只要試著和孩子站在同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親子溝通並不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