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年幼的時候,孩子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會第一時間找父母說。可是長大以後,很多孩子開始慢慢地不願意和父母說心裡話,以至於犯了錯誤,遇到問題也不願意和父母溝通。而往往父母追問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不耐煩地說:「別問了,說了你也不會懂!」
有一次,姐姐忙著加班,把7歲的小侄子送來我這裡,讓我帶孩子去上補習班。上完課回來的路上,小侄子和我說,下學期他的媽媽計劃要讓他上四個補習班,簡直比平時上學還要累,慶幸的是比上學期少了兩個,現在一說起補課孩子都想吐。
我聽完小侄子的一頓抱怨,和他說:「既然那麼累,為什麼不和媽媽提出少上幾節課呢?」小侄子無奈地看了我一眼,耷拉著腦袋和我說:「說了也白說,媽媽肯定會批評我不上進不努力,然後又是一頓挨罵,不想和她說!」
小侄子這一句「不想和她說」,也說出了很多孩子的心酸。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孩子長大以後,表達能力變強了,為什麼反而和自己沒有話說了呢?父母在疑惑的同時也免不了失落。
01孩子不願跟父母說心裡話,多半是這些原因
1)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了代溝問題
處於年幼時期的孩子沒有那麼多的心思,對於外界事物也很好奇,這時候的孩子們遇到問題都會和家長說。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思想,並且會隨著社會的潮流發展有很大的改變,自然會和父母存在理解上產生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產生時代代溝。
2)孩子的朋友圈比較廣,心裡話會轉移訴說對象
孩子從上幼兒園到大學畢業,會結交各類同學和朋友,與他們相處的時間會比父母更多,一起經歷的事情也更多,因此當孩子遇到困難,下意識尋求幫助的人就是朋友們。而父母這一輩經歷的事情和孩子現在所經歷的差太多,還有的父母固執己見,不僅不願去了解孩子各種新潮的想法,還嗤之以鼻。所以很多時候,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把心裡話與朋友訴說。
3)打罵式的教育讓孩子從心裡對家長產生了懼怕
有時候孩子做錯了事情,或者考試成績不理想,家長一生氣就動粗,開始對孩子各種打罵,家長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失去信心,失落感倍增。久而久之,孩子不但不和家長傾訴,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疏遠。
很多時候家長還是需要多些耐心,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思考結果。家長要學會和孩子「同頻共振」,和孩子一起成長。
02父母和孩子 「同頻共振」會帶來哪些影響?
「同頻共振」通俗地講,就是家長和孩子要站在同一個頻道想問題,相互理解、相互傾聽。那這樣的溝通方式對孩子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能夠讓孩子更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站在一個角度看問題,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朋友一樣對待,這樣孩子會更加自信。當家長把孩子當大人一樣看待,和孩子偶爾訴說一些社會上處事的艱辛,孩子能夠更早地理解生活的真諦,理解父母的工作,他們也就更能體諒父母的難處,同時也為長大以後走上社會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能夠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在大人的世界裡,責任是很重要的一個話題,相對於孩子來說,大人如果能夠和孩子在同一頻道溝通,他們就該知道在不同的年齡需要承擔不同的責任,這樣一來更容易理解責任就是生活裡的一部分,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能夠讓孩子大膽地表達自己
父母總是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讓孩子做一些不理解、不情願的事情,這樣的單方面的口頭說教只會讓孩子厭煩、逆反。家長應該放下身份,讓孩子參與家庭管理、家庭會議,給予孩子表達的權利,讓他們發自內心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家長對他們命令性的指指點點。從小事做起,讓孩子能夠更大膽地表達自己。
03父母怎樣做到「同頻共振」,跟孩子好好溝通
■家長要學會耐心傾聽
生活中,大多數的家長都認為孩子年齡還小,所以孩子一旦參與事情,發表自己的見解時,家長的常態都是敷衍的,根本不用心去聽孩子的意見。俗話說言傳身教,孩子自然也會學會家長的態度。當家長主動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孩子也會是一樣的態度來敷衍。因此,家長首先就要學會耐心地傾聽孩子所說的話。
■家長學會換位思考
父母總是習慣性地站在大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可對於孩子來說,大腦中的知識和社會經驗很少,故而大人們說的話,孩子常常理解不了。因此大人應當換個角度去思考,儘量減少「必須,一定」這樣的詞語,要通過發散性的問題去開導孩子,這樣孩子會容易理解。
■大聲地把對孩子的愛表達出來
有一句話叫做「愛在心口」難開,很多父母明明是非常愛孩子,但就是羞於表達,覺得家長應該要有家長的權威。然而,你不說,孩子又不可能會「讀心」,他怎麼會知道父母有多愛他,也許還誤解了父母。
因此,父母還是需要大聲地把對孩子的愛表達出來,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有多愛他們。尤其是在孩子沮喪失落的狀態時,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多從孩子的角度安慰他們,理解孩子的難處,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和家長說話。
家長和孩子在溝通的時候,換個角度理解孩子,多尊重孩子及時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只有家長和孩子成為朋友,孩子才能真正和家長敞開心扉。
今日話題討論:作為父母,你是否做到了和孩子「同頻共振」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