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困難為什麼不想跟你說?父母不會「同頻共振」,說了也白說

2020-12-15 雅雅媽媽說育兒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年幼的時候,孩子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會第一時間找父母說。可是長大以後,很多孩子開始慢慢地不願意和父母說心裡話,以至於犯了錯誤,遇到問題也不願意和父母溝通。而往往父母追問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不耐煩地說:「別問了,說了你也不會懂!」

有一次,姐姐忙著加班,把7歲的小侄子送來我這裡,讓我帶孩子去上補習班。上完課回來的路上,小侄子和我說,下學期他的媽媽計劃要讓他上四個補習班,簡直比平時上學還要累,慶幸的是比上學期少了兩個,現在一說起補課孩子都想吐。

我聽完小侄子的一頓抱怨,和他說:「既然那麼累,為什麼不和媽媽提出少上幾節課呢?」小侄子無奈地看了我一眼,耷拉著腦袋和我說:「說了也白說,媽媽肯定會批評我不上進不努力,然後又是一頓挨罵,不想和她說!」

小侄子這一句「不想和她說」,也說出了很多孩子的心酸。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孩子長大以後,表達能力變強了,為什麼反而和自己沒有話說了呢?父母在疑惑的同時也免不了失落。

01孩子不願跟父母說心裡話,多半是這些原因

1)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了代溝問題

處於年幼時期的孩子沒有那麼多的心思,對於外界事物也很好奇,這時候的孩子們遇到問題都會和家長說。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思想,並且會隨著社會的潮流發展有很大的改變,自然會和父母存在理解上產生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產生時代代溝。

2)孩子的朋友圈比較廣,心裡話會轉移訴說對象

孩子從上幼兒園到大學畢業,會結交各類同學和朋友,與他們相處的時間會比父母更多,一起經歷的事情也更多,因此當孩子遇到困難,下意識尋求幫助的人就是朋友們。而父母這一輩經歷的事情和孩子現在所經歷的差太多,還有的父母固執己見,不僅不願去了解孩子各種新潮的想法,還嗤之以鼻。所以很多時候,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把心裡話與朋友訴說。

3)打罵式的教育讓孩子從心裡對家長產生了懼怕

有時候孩子做錯了事情,或者考試成績不理想,家長一生氣就動粗,開始對孩子各種打罵,家長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失去信心,失落感倍增。久而久之,孩子不但不和家長傾訴,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疏遠。

很多時候家長還是需要多些耐心,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思考結果。家長要學會和孩子「同頻共振」,和孩子一起成長。

02父母和孩子 「同頻共振」會帶來哪些影響?

「同頻共振」通俗地講,就是家長和孩子要站在同一個頻道想問題,相互理解、相互傾聽。那這樣的溝通方式對孩子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能夠讓孩子更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站在一個角度看問題,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朋友一樣對待,這樣孩子會更加自信。當家長把孩子當大人一樣看待,和孩子偶爾訴說一些社會上處事的艱辛,孩子能夠更早地理解生活的真諦,理解父母的工作,他們也就更能體諒父母的難處,同時也為長大以後走上社會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能夠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在大人的世界裡,責任是很重要的一個話題,相對於孩子來說,大人如果能夠和孩子在同一頻道溝通,他們就該知道在不同的年齡需要承擔不同的責任,這樣一來更容易理解責任就是生活裡的一部分,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能夠讓孩子大膽地表達自己

父母總是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讓孩子做一些不理解、不情願的事情,這樣的單方面的口頭說教只會讓孩子厭煩、逆反。家長應該放下身份,讓孩子參與家庭管理、家庭會議,給予孩子表達的權利,讓他們發自內心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家長對他們命令性的指指點點。從小事做起,讓孩子能夠更大膽地表達自己。

03父母怎樣做到「同頻共振」,跟孩子好好溝通

■家長要學會耐心傾聽

生活中,大多數的家長都認為孩子年齡還小,所以孩子一旦參與事情,發表自己的見解時,家長的常態都是敷衍的,根本不用心去聽孩子的意見。俗話說言傳身教,孩子自然也會學會家長的態度。當家長主動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孩子也會是一樣的態度來敷衍。因此,家長首先就要學會耐心地傾聽孩子所說的話。

■家長學會換位思考

父母總是習慣性地站在大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可對於孩子來說,大腦中的知識和社會經驗很少,故而大人們說的話,孩子常常理解不了。因此大人應當換個角度去思考,儘量減少「必須,一定」這樣的詞語,要通過發散性的問題去開導孩子,這樣孩子會容易理解。

■大聲地把對孩子的愛表達出來

有一句話叫做「愛在心口」難開,很多父母明明是非常愛孩子,但就是羞於表達,覺得家長應該要有家長的權威。然而,你不說,孩子又不可能會「讀心」,他怎麼會知道父母有多愛他,也許還誤解了父母。

因此,父母還是需要大聲地把對孩子的愛表達出來,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有多愛他們。尤其是在孩子沮喪失落的狀態時,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多從孩子的角度安慰他們,理解孩子的難處,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和家長說話。

家長和孩子在溝通的時候,換個角度理解孩子,多尊重孩子及時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只有家長和孩子成為朋友,孩子才能真正和家長敞開心扉。

今日話題討論:作為父母,你是否做到了和孩子「同頻共振」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的話總被誤解?不是代溝,而是沒做到「親子同頻共振」
    這是因為家長往往只憑自己的想法來判斷,沒做到"親子同頻共振"。 什麼是「親子同頻共振」? 看字面意思,就是說當彼此的頻率達到一致時,就會形成相同的震動。而"親子同頻共振"就是要摸準對方的思維方式,在思想和行為上與之產生共鳴。
  • 家長無法理解孩子的搗蛋行為,其實是沒有和孩子做到同頻共振
    在家長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人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有時候家長覺得自己根本理解不了孩子的行為,認為孩子就會調皮搗蛋。其實這是對孩子的誤解,造成這樣想法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了解到孩子的內心的想法,也就是沒有做到心理學上的,同頻共振。
  • 「算了,我就知道跟你說了也白說」:育兒用錯「共情」,傷害很大
    女人哭著說。「體溫測了沒有?發燒了嗎?叫你出去買菜時小心一點嘛!該不會是被感染了吧?」男人很急躁。(——這是在說教、觸動焦慮情緒)「家裡體溫計壞了,我現在真的很難受,也很害怕。」「現在不能去藥店、醫院,醫院現在是最危險的地方,你知道吧?你說你這不是添堵嗎?別哭了!」
  • 《阿文的小毯子》:對孩子最好的養育是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
    有小毯子陪著阿文,他心裡就很安穩,也不會整天黏著媽媽和爸爸。《阿文的小毯子》故事雖短,但是每次讀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值得細細品味。阿文的小毯子封面我在這個故事裡看到了: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 孩子說「髒話」「狠話」,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同一個世界,同一款孩子。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說髒話、狠話的階段。  可這種扼殺和制止,反而會強化孩子說髒話、狠話的行為。  父母過激的反應,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厲害,以為這樣會讓大人生氣,他們下次會把髒話當成武器。  有一次,兒子對我說了一句「壞媽媽」,還說要「打死你」,我很崩潰。  我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很辛苦,不說功勞也有苦勞吧,兒子這樣說我真的很難過。
  • 讓青春夢與中國夢同頻共振
    在五四青年節前夕,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共同頒授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表彰青年中優秀典型和模範代表,就是向人們傳達一個信號:那就是新時代中國青年是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有品格的一代人。  在歷史的長河中,從救亡圖存到矢志復興,中國青年的奮鬥之旅、追夢之路,始終與國家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與中國夢緊密相連。
  • 別總對孩子說「你要加油」?——一位心理專家說出了真相
    各位,當孩子說這東西不好的時候,你怎麼說?  可不可以說:「不學不行,英文必須要學會,你哭有用嗎?」  不行。因為她學不會,本身就很難過。  如果每次學不會的難過,再跟你罵她的痛苦聯結,長此以往,學英文就不是「學不會難過」,而是「面對英語就不想學」。
  • 姜文談起母親,幾度哽咽:不會說「好話」,是中國父母的絕症
    你要說姜文的母親,不愛自己的兒子,那肯定不可能。要不也不會總念叨兒子,在電影中「窩著難受」。也不會在臨去世前兩年,把兒子叫到一旁,把積蓄塞到他手裡。可心中有情的她,為什麼就不肯表達出來對孩子的關心和愛呢?
  • 孩子為什麼怕被說?了解聚光燈效應,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孫先生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一些,他最討厭孩子跟別的小朋友打架,而且關於這件問題孫先生已經反覆強調了很多次。可明明這一次又是孩子犯了錯誤,他卻並不希望被孫先生教育。反而在孫先生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說道:「你能不能別老說我?真是煩死了!」這讓孫先生表示非常無奈,你要是不犯錯的話,我不就不會說你了嗎?
  • 孩子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別只會說別怕
    孩子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同的孩子就會有不同的表現,有些孩子非常的積極,但是有些孩子的反應就非常的極端。比如說他們總是在打退堂鼓,總是在跟父母說我不敢我不行,家長看著一再拒絕的孩子真的是非常的著急,非常的生氣。有的時候大人們都已經告訴他們不用害怕了,家人們會保護他們,為什麼他們還是不敢嘗試呢?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能夠讓孩子膽子大一些呢?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最好的關係從溝通開始
    比如: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有幫助的回應:一定是有什麼事情才不想去學校吧。沒有幫助的回應以孩子說的這句話為例沒有幫助的回應:為什麼不上學啊?哪有孩子不去學校的?當你的回應給到孩子一劑信心的時候,孩子往往會將所有的不開心表達出來。「今天在學校,老師批評我了,他說我不遵守規則。」只有當孩子表明自己的真正想法時,父母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更大的幫助。「老師說你不遵守規則?你願意告訴我具體發生了什麼嗎?」
  • 父母如何說,孩子才會聽?(乾貨滿滿)
    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孩子告訴媽媽,他的鉛筆被偷了。媽媽問她:「你確定不是自己弄丟的嗎?」或者「誰讓你亂丟東西的?」孩子會感到十分不滿,跟媽媽吵起來。因為媽媽的回應方式,是充滿責問的。孩子思考一番說:「我下次要把筆放進鉛筆盒裡,就不會丟了。這個做法的好處是,家長通過溫柔地聆聽和積極的回應,中間不參雜任何評判和責備,鼓勵孩子把事情經過詳細地講述出來。最終你會發現,其實這都不是什麼問題,因為孩子在你積極的互動中,他們就會自己找到解決方法。
  • 為什麼說:每個人都處於修行之中?
    美國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的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說:生活中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組成,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有這樣的一個例子:男人因為早晨的手錶被孩子摔壞了,他打了孩子,責備了妻子。
  • 當孩子問你:「為什麼要讀書?」這3句話,請說給孩子聽
    而這一代的父母,對他們的期望與要求就是:好好讀書!可是孩子為什麼要好好讀書,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讀書的意義在哪裡?很多父母卻沒有告訴他們。如果今天你沒有好好學習,那麼老師和父母所付出的一切就付諸東流,而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自己。
  • 孩子,你過來,媽媽有話對你說
    翻開孩子作業,不由得怒火中燒,簡單的題目被他做得簡直慘不忍睹,我恨不得將作業撕個稀巴爛,然後讓他反省後重做。我真做過撕作業的事情,題做錯也就罷了,那字寫得是慘不忍睹,歪歪扭扭,像蝌蚪一樣,挑釁著我的底線。題做錯是你的能力問題,人都會犯錯,題目太難,我不會怪你,可是,寫字不用心,胡寫八寫,抄題都會抄錯,簡單題目也錯得離譜,低年級,又有什麼難的呢?
  • 越是「無能」的父母,越喜歡對孩子說3句話,孩子都被說廢了
    沒本事的父母,會經常對孩子說這些話1、「你這樣做是錯誤的」總有一些父母自以為是,看不上孩子做的任何事情,在他們眼裡,孩子做什麼都是錯誤的,只有按照自己說的做才是正確的,這樣的父母眼界狹隘,用自己的認知來判定孩子,這顯示是無知的表現。
  • 當孩子被人欺負,父母別再說「沒關係」,記得教會孩子說這句話
    但是從兒童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這句話並不妥當,主要有這兩個弊端:一、讓孩子懦弱膽小。當孩子每次被欺負時,父母如果都安慰他說「沒關係」,會讓孩子認為別人欺負了自己,自己也沒啥辦法,只能忍氣吞聲,可能會導致他的性格膽小懦弱。二、讓孩子討好迎合。有的孩子本來非常生氣,或者有其他的辦法,但父母說了沒關係,反而強行壓抑住其他的念頭。
  • 有人,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對不起
    他和我講話,說了三句還不吼我已經是奇蹟了,五句還沒威脅要打我已經讓我懷疑他吃錯藥了,十句還沒打我就會讓我覺得他不是我爸了。而且,打我的原因都很奇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至今還有無數我都不知道為什麼被打的事件,他一點不在乎我是不是女孩子,會不會留疤。
  • 為什麼說慈母多敗兒?父母應控制自己的欲望,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
    為什麼說慈母多敗兒?父母應控制自己的欲望,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鄰居小紅的孩子今天被學校勸退了,理由是孩子在校表現目無尊長,欺負同學,並且是屢教不改。還未得到這個結果的時候,小紅也多次跟我探討過育兒方法,但由於小紅自己的心軟,不想多要求自己的孩子,才會導致"悲劇"的發生。
  • 父母常說這4種話,就別怪孩子沒出息!
    語言是有力量的,一句話可以溫暖人,也可以傷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其說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對孩子產生影響,影響孩子的性格以及人生觀的形成。 家長要切記,以下這四種話,是教育最大的災難,對孩子的傷害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