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我們知道的教室是長這樣的!▼
但面對快速變遷的全球化時代,教育已經在發生變革。各種數位化科技推動新興創新教學,未來人才更注重培養社會適應性及技能。教室作為學習的場域,更悄悄地產生變化。
你知道未來的教室是長什麼樣的嗎?
谷歌教育最新發布了《教室的未來:全球K12教育的新趨勢》報告,該報告的目的是識別和研究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課堂教育的研究性轉變。
為了撰寫這個報告,谷歌訪談了14位全球教育專家和國家教育思想領袖;研究了教育期刊文獻、相關出版物及學術文獻、教育部門的研究和媒體敘事分析;進行了教師群體調查及政策研究。這份報告是關於K12教育演變系列的一部分,最終確認了8大新趨勢。
如何面對未來的教育
跟著藍小鯨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即將面對的世界,會是怎樣的?
怎麼做,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未來?
教育科技發展將給孩子的學習帶來什麼改變?
趨勢一:數位化世界
Digital Responsibility
科技、視頻已經越來越低齡化。比如在美國,8歲以下孩子使用移動視頻的時間,在2013年到2018年之間已經翻了3倍。在數字時代,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許多的家長甚至為了讓孩子安靜,就會拿出手機。泛娛樂的內容,常常讓孩子沉迷在數位化世界不可自拔。既然在這個科技化時代,孩子勢必要接觸網際網路,家長更應該幫助孩子學習怎樣正確使用網絡資源,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上網素養。
同時在數位化的當下,更要讓孩子理解到,不管是視頻、科技還是人工智慧,這些都只是工具。而更重要的還是在真實生活的經驗跟趣味性,與人相處間的情感連結,脫離對數位化的依賴。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制定一個數字計劃,跟孩子一起查詢資料,說明網絡世界的必要性及危險性,讓孩子成為安全、自信的數字世界探索者。
趨勢二:生活和勞動技能準備
Life Skills & Workforce Preparation
在過去高考時代下,更多家長著重於孩子的分數。然而教育早就不該只是分數和考試,曾經對於傳統教育系統的信心正在被動搖。適應社會,更多的是為將來的生活和職業發展做準備。在本次調研中,91%的全球CEO都提到了,他們最需要增強的是運營組織的軟技能,也就是跨領域的綜合軟能力。
新的職業層出不窮,傳統的職業消亡和遷移仍在繼續,一些職業因新的工作設備和條件變化,對職業內容有新的要求,而這些並不是在校園及學科裡可以學到的。快速變化的時代,對於未來的人才提出更多及更大的要求。「如今上小學的孩子,等他們長大時,80%的人會從事如今沒有的新工種。」
趨勢三:計算型思維
Computational Thinking
很多人會說,不管是STEAM、編程及數學,除非從事相關領域,不然似乎對未來職業沒有任何幫助。其實計算思維並不是狹義定義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背後的思維方式。計算思維吸取了問題解決所採用的一般數學思維方法,也就是利用數位技術解決問題。
谷歌採訪中有一位專家說了一句話:「大部分人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他們到了16歲就放棄了數學和STEM「。在全球範圍內,92%的未來工作將需要數字技能,這些技能不但涵蓋了一般數字知識,未來在這些課程裡的思維模式運用到各個課程及工作中,都是獲得搭建架構、問題解決的方式及方法。
趨勢四:學生主導的學習
Student-led Learning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逐步讓位於″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教育的目標,不該只是讓孩子″學會″什麼,而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學習″。在課堂轉型下,也可以看到教學方式也變得愈發靈活,內容也更加的有趣,學校跟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發展不斷學習的能力。這種由孩子自身所興起的學習欲望,才是孩子往"終身學習者」不斷前行的動力,隨著學生與外部世界越來越多聯繫,個人要如何去應對這世界成為每個人一生的功課。
趨勢五:協作型教室
Collaborative Classrooms
隨著學校把重點放在開放、靈活和協作上,學習空間是面向未來的學校的設計方向。有別於傳統的「排排坐」,新教師空間以小組為單位的圓圈坐,有助於協作式學習,互相激勵。
例如,Kramer 協作教室(如上圖),起初是硬體或軟體系統 ,它能控制學生小組協作,無論是在書桌上或者雜亂的空間。學生們可以通過自己的筆記本、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分享他們的觀點,而這些觀點將在一臺本地顯示器上得以展現。老師可以控制和掌管本地群組展示,並將信息進行分享,這給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提供更有效更便捷的幫助。雖然報告裡談的是教室,但對於家庭環境也是有借鑑意義的。研究表明,教室設計如色彩、燈光、聲學和空間組織等會影響學生的學習,2018《Education Resarch Highlights》曾經做了一個實驗,改變教室環境設計,一個學年可以提高25%的全班學生成績。
趨勢六:家園共建
Connecting Guardians & Schools
家長們應更多地參與其子女的教育,也是我們所理解的家園共育、家校一體共同營造適合孩子的教育環境。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父母與老師應是合作夥伴。教育是個系統工程,由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共同組成,三者之間互相滲透、互相聯繫、互相制約。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有優勢和局限,因此只有二者緊密結合,才能使教育具有一致性、連續性、互補性,同時得到鞏固和發展。報告中指出,各個國家的老師都感到,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參與度不高,往往體現在溝通和出席學校活動不積極。其實家長和老師之間的合作不僅有利於父母,也有利於教師更多地了解學生的環境條件和家庭狀況,從而更好引導學生學習。
趨勢七:創新教學法
Innovating Pedagogy
在全球範圍內,老師平均每天要花3小時在評分和課程計劃等管理任務上。而很多老師實際每天要花5小時進行備課及評論。在新課堂中,科技化將能將老師從許多繁瑣的行政工作中解脫出來。
另一部分,更多的創新教學法將引入到課堂,比方:體驗式較學、項目式學習等更多參與式課程。教師將更專注於專業發展、課程研發和學生互動等。
趨勢八:新興技術
Emerging Technologies
人工智慧、虛擬實境VR等新興技術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普遍。尤其在教育領域,越來越多的教室開始引入AR、VR等這些高科技技術,來幫助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化,增強教學內容呈現和對整個教學環境的感知,促進個性化教學活動開展的教學環境。
但在報告中所採訪的教育專家都指出,技術的產生無法替代學生和老師、家長的關係,教育的本質仍舊是與人的互動中產生。
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教育正在歷經重大的變革,我們無法用過去的認知去養育未來的孩子,這對於很多教育者和父母們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在面對變化的同時,教育工作者、學校、家長更要擁抱不確定性,提供有效的支持幫助學生迎接未來的挑戰,面向網際網路的時代,教育的本質不變。
教育為兒童提供了基礎的養分供給,隨著周圍世界的發展變化——無論是由於價值觀的變化、社會的轉變還是技術的創新,教育支持者們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