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哲學倫理之維的歷史指向

2021-01-12 央廣網

人的解放是歷史活動,「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解放由以感性的生產關係的變革運動所形成的歷史關係與歷史運動造就,「『解放』是由歷史的關係,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因此共產主義作為「消滅了現存狀況」的現實的解放運動日益現實化的條件,是由生產力與普遍交往的世界歷史性的客觀條件和歷史前提創造的。

馬克思哲學一直存在著指向人的自由、尊嚴和解放的倫理關懷(抑或一種倫理維度)。而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及其豐富發展中日益得到彰顯的歷史邏輯,則為這種倫理維度的實現與成就自身創造了感性實踐的現實條件與客觀基礎,歷史唯物主義最終由此實現了倫理維度與歷史邏輯的統一。

馬克思的早期文本中的倫理關懷。馬克思曾氣宇軒昂地指出,「我痛恨所有的神」這一普羅米修斯的自白,「就是哲學自己的自白,是哲學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對不承認人的自我意識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併列」。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中,馬克思指出了宗教批判與舊哲學批判的異曲同工之妙,通過觀念批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後,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被揭穿以後,揭露具有非神聖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隨著此一宗教批判同時進行的,還有對作為「德國迄今為止政治意識形式的堅決反抗」的黑格爾思辨的法哲學的批判。

按照馬克思的思路,無論是宗教還是法哲學,都是人們對現實苦難與不幸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思辨的法哲學所提供的國家觀念的實質「仍然是彼岸世界的抽象而不切實際的思維」。然而,這種抗議卻是一種思想世界中的虛假反抗。因而無論是宗教批判還是哲學批判,都首先力求通過揭露其世俗基礎本身的對抗,「德國人那種置現實的人於不顧的關於現代國家的思想形象之所以可能產生,也只是因為現代國家本身置現實的人於不顧,或者只憑虛構的方式滿足整個的人」。批判最終必然指向「人的解放」的根本議題,它「不會專注於自身,而會專注於課題,這種課題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實踐」。實踐批判的要點在於通過一個「有原則高度的實踐」,不是實現作為「現代各國的正式水準」的「政治革命」以完成「政治解放」,而是提高到超越這一「水準」的「人的高度的革命」,以實現「人的解放」。

以此觀之,作為一種倫理訴求,開啟現實批判以實現人的解放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作馬克思哲學矢志不渝的「絕對命令」,它要求我們「必須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係」。基於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在做出黑格爾辯證法與國民經濟學都和基督教神學一樣導向人的「非對象化」存在的診斷之餘,也強調了解放狀態(共產主義)中人對自身的積極的自我意識,「任何一個存在物只有當它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時候,才認為自己是獨立的,而且只有當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時候,它才是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靠別人恩典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個從屬的存在物。但是,如果我不僅靠別人維持我的生活,而且別人還創造了我的生活,別人還是我的生活的泉源,那麼我就完全靠別人的恩典為生」。因而「社會主義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揚棄為中介的積極的自我意識」。

然而,如果說馬克思哲學的倫理維度一直致力於開啟現實批判以實現人的解放的話,進一步的追問就是,我們究竟如何理解和穿透「現實」。顯然,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產生之前(甚至產生之後)馬克思一直在思索的課題。雖然早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就提出「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的唯物主義主張,但無論是萊茵報時期對現實物質利益的思考中存在的衝突,還是《導言》中將德國現實定位為「國家與法」這一「政治制度」層面的錯位(按照後來馬克思的觀點,法權關係顯然屬於政治上層建築而非經濟基礎領域),抑或《手稿》中異化邏輯與私有財產邏輯之間的張力都向我們顯示出,光有倫理關切是不夠的,只有在現實世界中抓住其有效的感性實踐的現實條件和歷史邏輯,進而在資本主義經濟生活中真正深入生產方式內部,倫理之維才能現實化自身。如果不能破解歷史邏輯,馬克思哲學也就不能從應然蛻變為實然,「人的解放」的價值關懷也只能是美好的空中樓閣。

在我們看來,在從《德意志意識形態》到《資本論》及其手稿的歷史唯物主義時期,馬克思哲學突破了舊哲學的藩籬,開啟了「人的解放」的本質性的歷史邏輯,最終完成了與倫理之維的統一。

因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不僅強調「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而且進一步指出「對於這個世俗基礎本身應當在自身中、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並且在實踐中使之發生革命」,這顯然為把握歷史邏輯指明了方向。《德意志意識形態》則將歷史邏輯表述為自發分工基礎上的生產力與交往關係交互作用下的現實的個人的生產史。「人的解放」並非衝破「觀念、思想、概念」等被青年黑格爾派視為「某種獨立東西的意識的一切產物」的牢籠,作為「人們的真正枷鎖」,統治和奴役人的從來不是概念。

人的解放是歷史活動,「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解放由以感性的生產關係的變革運動所形成的歷史關係與歷史運動造就,「『解放』是由歷史的關係,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因此共產主義作為「消滅了現存狀況」的現實的解放運動日益現實化的條件,是由生產力與普遍交往的世界歷史性的客觀條件和歷史前提創造的。狹隘孤立的「地域性的個人」如若不能變成「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那麼「共產主義就只能作為某種地域性的東西而存在」,交往的力量就會「依然處於地方的、籠罩著迷信氣氛的『狀態』」。因此,「共產主義只有作為佔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的行動,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繫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

《資本論》及其手稿時期立足於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的辯證關系所把握到的「抽象上升到具體」和「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論,則為把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邏輯提供了科學方法論。以此為基礎,《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歷史邏輯旨在再現並破除「資本的邏輯」,而「資本的邏輯」及其力量,雖然衝破了人的依賴紐帶、血統差別等家長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狀態,由此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人的解放,但它卻使絕大多數個人屈從於社會生產及其成果的佔有者,個人必須將活動與產品轉換成商品—交換價值—貨幣,以這種物的形式證明自己的社會權力,他們「從屬於像命運一樣存在於他們之外的社會生產;但社會生產並不從屬於把這種生產當做共同財富來對待的個人」。

相反,交換價值和貨幣的少數所有者則「行使支配別人的活動或支配社會財富的權力……他在衣袋裡裝著自己的社會權力和自己同社會的聯繫」。而使人的關係發生物化的最簡單、最基本的關係,即商品關係。在其中,勞動的抽象屬性所產生的商品的價值維度造成商品拜物教現象,正像昔日人拜倒在「神」這一人腦的產物面前並成為「獨立的並且與人發生關係的東西」一樣,在商品的世界裡,人拜倒在人手的產物——商品之下。而充當一般等價物並進一步用物的關係掩蓋了商品生產的社會關係的貨幣,拜物教現象顯然會緊隨其後。商品生產者的命運現在取決於能否換得貨幣;支配人的商品變成了支配人的貨幣,「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只不過變得明顯了,耀眼了」。以此為基礎,資本的價值增值必然顯得更具魔力。正是在資本拜物教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採取了數不盡的物的形態,人們把無數的物的社會屬性甚至自然屬性都視為增值價值,「在生息資本的形式上,資本拜物教的觀念完成了」。

通過以上「資本的邏輯」的再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產生剩餘價值的秘密及人的非解放的現實生存處境才被深刻揭露出來,而人的發展三階段說、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發展空間與自由時間得以充分實現的人之全面發展等,則正面闡述了「資本的邏輯」之後,作為倫理訴求與歷史邏輯之統一的屬人的「人類社會」前景。

(本文系黑龍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學校青年創新人才培養計劃(UNPYSCT-201617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

相關焦點

  • 《資本論》中的自然歷史觀及其對政治倫理的批判
    這種以「自然」為修飾的歷史觀所要批判的首先就是以觀念建構出來的道德哲學和倫理學,因為在古典政治經濟學中不乏用永恆觀念對資本主義歷史階段進行合理化、合法化論證。在當代理論語境下,自然歷史觀一方面指向了對《資本論》進行倫理化解讀的批判,另一方面則指向了對「歷史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不懈探索。
  • 以馬克思哲學批駁「非道德論」觀點
    西方學界一直以來都有一種對道德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應有位置(或馬克思是否具有一種道德哲學)的質疑態度,進而否定馬克思哲學與道德相容的可能性。這種觀點不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張相違背,而且也破壞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乃至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與政治哲學建構的合法性。
  • 意識形態批判的譜系:馬克思、韋伯與盧卡奇
    摘要:馬克思把意識形態視為現代社會的「觀念副本」,意識形態批判構成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重要維度。馬克思不僅奠定意識形態批判的歷史唯物主義之基,而且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深入到意識形態的本質之維。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韋伯從文化層面補充了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興起過程的分析。無論是馬克思還是韋伯,都對現代社會持一種複雜性理解,並試圖實現一種總體性的把握。
  • 哲學何以解碼技術:技術哲學的未來路向
    面對技術時代課題,作為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對技術的思考是其應有之義。馬克思曾將技術視為一種革命性的力量,並指出,「蒸汽、電力和自動紡織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郎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  當今的技術發展早已大大超越了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等相繼出現在人類對文明的表達之中。
  •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構建了思想與世界的真實聯繫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是從批判唯心主義哲學開始的,正因為如此,馬克思的哲學革命也常常被視為一種對形上學的顛覆。這沒有錯,但僅僅局限於形上學思想方式的批判是不夠的。從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這是馬克思一以貫之的主張。馬克思對於形上學的批判、對於唯心主義的批判,其目的也在於從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
  • 馬克思關於人的四個哲學論斷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追求是全人類的解放。馬克思對人的深刻理解,使人的解放具有豐富的內容。馬克思超越了傳統哲學,在對人的理解問題上,也實現了從抽象的、一般的人到現實的、具體的人的轉變。梳理馬克思對人的理解,可以選取如下四條論斷。
  • 卡爾·馬克思:正義、倫理與當代世界
    根據與之相適應的正義標準而將資本主義說成是正義的,這種斷言對馬克思來說空洞無物、微不足道。馬克思認為,那些看不到這一點的資本主義批評家們,只不過是意識形態迷思的犧牲品罷了。李義天:您承認,當提出「階級利益命題」並給出「階級利益論證」時,您只不過是想表明,階級成員的首要關切應當是自我行動的歷史意義和階級意義,而不是它的倫理意義;但是,這種「首要的」關切並不排斥人們日常的(個人的、倫理的)關切作為「非首要」的關切出現在行為動機之中。
  • 馬克思第一次宗教批判的背景、邏輯與意義
    摘    要:馬克思在其《關於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中就普魯塔克對伊壁鳩魯神學問題論戰的評述是馬克思對宗教問題的首次系統論述。馬克思的第一次宗教批判正面反擊了位格主義、實證哲學這樣的德國復闢時代的政治神學, 具有鮮明的現實指向和政治關切。但隨著對德國政治現實本身研究的深入, 馬克思也開始反思自己的第一次宗教批判。
  • 政治主體:黑格爾、馬克思與齊澤克
    而在寫於1843年3月中旬至9月底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全面分析了黑格爾《法哲學原理》中第261節至第313節(倫理篇中的國家章)的內容,批判的邏輯顯然是承襲費爾巴哈顛倒思辨哲學的唯物主義觀點,將賓詞當作主詞,強調市民社會決定國家。所以,這部《導言》不僅是獨立於《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文本,其與《法哲學原理》之間更是相互獨立。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向度
    這表明,人類缺乏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巨大的全球性風險相適應和匹配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自覺,而這無疑值得深刻反省。二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其他一系列全球性風險,呼喚人們確立與之相適應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意識,並內在地要求人類按照一個命運共同體來行動。
  • 黑格爾法哲學的第一突破口
    (本文系2015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重訪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2015SJD149)階段性成果)。  有意識地突破黑格爾體系的固有結構  黑格爾自己立下畢生的使命,要考察「在現實中啟示其自身的理念」,要把哲學提升為邏輯科學,讓哲學成為可以公開傳授和學習的共同財富,並以這種概念形式去把握存在於一切真正意識中的、持恆常駐的堅實東西,既抵抗那些逃遁到主觀表象或神秘直觀、尋求慰藉的思想,又抵抗那些迴避歷史內容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性貢獻
    這表明馬克思開始重視並深入研究生產勞動、經濟關係(包括私有財產)問題,抓住了歷史發展的根本。1845年馬克思撰寫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六條,可以明顯看出他的世界觀、思想認識和研究指向正在實現一種根本轉變,即從抽象的人本主義轉向研究現實的個人、生產和交往形式。在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作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們把現實的個人作為邏輯起點展開分析。
  • 南哲思享丨周嘉昕:《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
    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早期專家伊薩克·魯賓《馬克思論生產與消費》一文啟發,依託《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按照手稿寫作順序編排的文本結構,可以發現:對需要問題的考察構成了馬克思反思人本主義異化勞動理論,從勞動分工入手把握現實的生產方式重要理論切入點。換言之,對人的需要背後的社會關係和生產方式的發現,構成了馬克思走向歷史唯物主義的關鍵理論環節。
  • 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
    答案:正確哲學視野中的學術規範1【單選題】從哲學的角度思考學術規範是指對學術規範的()。A、任何歷史都是在特定時空條件中發生的B、研究歷史要考慮到宏觀時空的條件C、研究歷史要考慮到微觀時空的條件D、解讀古人作為要遵循當下倫理規範4【單選題】治史者要有好文筆
  •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在柏林大學讀書時期,馬克思的政治思想主要是以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為精神支柱。黑格爾對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要貢獻在於,他以辯證法思想批判了形上學的機械唯物主義思想,但其理論的唯心主義本質卻一直未變,因此造成理論上的致命缺陷。在國家問題上,黑格爾認為國家是倫理觀念的實現,家庭、市民社會、國家分別對應倫理發展的三個階段,國家決定家庭和市民社會,三者都是「絕對觀念」的產物和表現。這些觀點影響了青年時代的馬克思。
  • 馬克思是具有救世主義情懷的務實者,他的思想追求的是要改變世界
    馬克思是千年以來,少見的思想家,這一點舉世公認。他不同於在他之前的宗教主義者和空想社會主義者,在於他的的改造世界不是提供一幅現成的方案,而是提供了改造這個世界的哲學和實施路徑。這種哲學和實施路徑,不同於自然科學的現成的、可即刻驗證的知識,它主張的是可驗證的一種社會發展趨勢,提供是一種可以落實到社會變革中的一種行動指向。它所追求的社會發展狀態同宗教主義或空想社會主義的所提供的虛幻烏託邦,好像沒有多大區別。如果單從所追求最終目標來說,馬克思確實有救世主義情懷。
  •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
    馬克思生前也曾明確表示過:「我不主張我們豎起任何教條主義的旗幟。」馬克思認為,任何原理都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生產力、生產方式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產物,隨著這一切歷史條件的變換,人對社會認識的原理也相應地發生著改變,所以超越時空的永恆原理是不存在的。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站在人類整體發展的歷史高度思考人類的前途命運,是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重大問題的理性思考,體現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理論邏輯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邏輯之辯證統一,展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深邃的世界眼光與高尚的時代情懷。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內容提要]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一規定,奠定了社會關係在馬克思現代性批判中的本體論地位。正是把現實性的社會關係理解為人的本質規定性,以之取代了抽象的類本質,馬克思才實現了從異化到物化的邏輯轉換。馬克思把現代性理解為一種社會關係,他的物化批判也就主要圍繞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展開。
  • 關於馬克思正義論研究的認知測繪
    這些爭鳴與相關闡述構成馬克思正義論研究的學術圖景,對其進行有效的認知測繪是理解馬克思正義論的必經之途。在此基礎上,重構一種面向現實問題且符合時代精神的馬克思主義正義論,在遵循歷史規律的同時秉持規範性原則,探尋解決公平正義問題的合理思路,是促進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