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沸點Point
一個月前,國貨美妝品牌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成功在紐交所IPO,市值升至近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60億元,重塑了人們對國潮美妝潛力的認知。作為美妝界國貨之光,完美日記是後浪中很擅長利用網際網路做營銷的明星公司,以其為首,包括花西子、橘朵們在內的新國貨,將美妝產品在線上渠道不斷加熱,在線上打出中國化妝品的招牌。
與此同時,線上的火爆氛圍,也意味著美妝線下零售機會的減少。
以免稅店為例。持續不斷的新冠疫情正在帶來一系列衍生的副作用,國際間的通航減少導致機場免稅店客流量銳減,為了自救,免稅店也開始放鬆線上購買途徑和折扣條件。打開日上免稅店的App,已經可以看到優惠的標價上動輒8折的折扣提示。
線下零售遇冷,但好在美妝行業的蛋糕並沒有縮小,護膚美妝正在成為越來越不分年齡性別的全人群剛需,智研諮詢發布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美妝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2019-2023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6.77%。
只是線上渠道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各家品牌都想在李佳琦的「買它買它」裡殺出一條血路。於是,如何在線下零售渠道尋求差別、打造特色,就成為美妝品牌為脫穎而出而考慮的問題。
雜貨鋪文化興起,電商的被動轉身
上一次美妝零售行業的翻天覆地,是淘寶、京東等線上電商的拔地而起,不分時間空間,不受品牌限制,在線上吸引線下門店無法想像的巨大流量。而到2015年左右,線上流量獲取成本飆升,增量空間變小,品牌開始又再次著手線下,思考怎麼拿線下渠道做文章。
在這種情況下,補充消費者線下購物體驗的美妝實體經濟重回大眾視野,不是傳統門店的複製粘貼,而是湧現出一批風格鮮明的本土美妝集合店,衝擊老牌世界連鎖美妝體驗平臺絲芙蘭和亞洲最大藥妝連鎖屈臣氏,在線上線下互為導流,改寫美妝新零售的格局。
這其中的代表,有以國際一線大牌+海外小眾品牌為特色的高端美妝集合店Harmay話梅,有首個在國內引入男士彩妝、無性別彩妝、護膚彩妝等前沿概念的全球純彩妝集合店The Colorist調色師,有均價不過百的國貨美妝集合店Wow Colour,以及包含彩妝、飾品、零食、日用等多品類貨櫃主題的平價生活館KKV等。
國產美妝集合店聚堆興起,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成長,小步快跑地一步步佔領市場。擁有十多年線上運營經驗Harmay話梅起步於2008年的淘寶,在2016年銷售過億,2017年在上海開出第一家線下店,兩年後完成由高瓴資本領投的A輪融資,估值近5億元人民幣,到今年10月,Harmay話梅已經打造了五家線下旗艦店。
因為涵蓋海藍之謎、SK-II、香奈兒等一線國際品牌,也出售Suqqu、Le Labo、蘆丹氏等只能代購的網紅小眾,擁有護膚、彩妝、香氛、生活方式等多品類,並將大量級產品以倉儲方式集中陳列,Harmay話梅被稱為高端美妝界的「Costco」,讓用戶將美妝界各品牌的心儀產品都收歸到一個購物籃中,以「一籃子」模式讓用戶享受逛超市般的痛快和自由。
而「一籃子」模式的雜貨鋪文化並不是美妝領域的私有創新,在各個行業市場也早有豐富實踐。
和MUJI齊名的日本超人氣雜貨店Loft主打文具、日雜、生活用品品類,線下零售新物種1kg成為第一家線下稱重計費的家居生活集合店,像雜誌一樣定期更換店鋪陳列風格的日本時尚生活方式集合店niko and …產品覆蓋衣食住行,小紅書線下美妝體驗店RED home則是將線上各領域社區實體化以加速帶貨。
雜貨鋪文化對市場的席捲,實則來源於品牌對當下消費潮流的追隨,當直播電商的火從一個社交平臺燒到另一個,線下體驗也依然為消費者看重,對美妝來說,購買結果重要,挑選過程也有沉甸甸的意義。
微博、小紅書、B站等社交平臺上共享信息渠道增多,讓用戶對一切品牌信息的了解都沒了門檻,對美妝領域的認知增加,這使得當一站式的豐富產品選擇呈現在用戶面前時,跨品牌購物的便捷高效,大大帶動相鄰的關聯品牌,在原本購物目標之外產生更多的「邂逅」和「意外」。
同時,相比博主分享的開瓶和試色感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能給消費者更大衝擊,以視覺觸覺激發購物衝動。線下特色的規模化空間,完整的沉浸式購物氛圍,也都能幫助消費者快速進入並儘可能延長美的體驗。
更重要的一點,當新銳和小眾品牌們還無法開設獨立線下門店、只想試水市場之時,集合店提供了適當的空間,讓它們突破大牌封鎖,借大牌流量,低成本在市場探頭。
現象級排隊網紅Harmay話梅正是此類被消費者給予厚望的美妝集合店。
從倉庫醞釀人貨場新靈感
實用意義和文化意義上的倉儲文化是Harmay話梅的主打店鋪特色,超大空間、黑白灰主題,加上金屬、不鏽鋼、混凝土和玻璃板元素,都是對傳統美妝店固有精緻審美的打破。無論是幾千元的護膚品,還是入門級開架唇膏,都被平等排列,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消費中的階層。同時,線下銷售和線上倉儲的功能兼容,也大大節省了店鋪成本。
工業風格的倉儲文化統籌下,是Harmay話梅各地建築設計各具主題的藝術化。北京三裡屯店還原至簡前衛流水線,上海安福路店模仿酒店後廚,香港歌賦街店引人進入復古藥劑室,成都晶融匯店致敬蜀道,10月剛開業的上海新天地店則打造出一個新鮮清爽的水果市場。
Harmay話梅這一個個風格迥異的店鋪場景,構建的是新語境下的人貨場。貨場一體,人擁有自在的購物空間,去BA,反推銷,以「冷淡」簡潔營銷語言,用環境跟用戶溝通。比如,金屬等冷硬元素就在不知覺中把人群降溫,消除相互的影響,緩解傳統商場購物場景中被過分關注的緊張和壓力。
這種顛覆和改變,正體現了Harmay話梅對千禧一代和Z世代購買力和購買習慣的絕對洞察。
在中國高端美妝市場,人們有更多意願高價護膚,卻不再對品牌忠誠。隨著彩妝教程、產品測評、空瓶記等內容在社交平臺的湧現分享,新品牌被科普,好品牌被強調,消費者的注意力被分散,也產生更充分的好奇心指引嘗試。
這種線上自助精神也延伸到線下,消費者變得有能力有精力主動辨別產品質量和營銷手段,無需專業顧問的幫助。波士頓諮詢和騰訊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社交零售白皮書顯示,85%的美妝消費者在進入銷售渠道前就已做好了購買決策。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依賴於社交媒體信息,從線上走向線下的消費者,也將反流線上,在網絡分享新內容並被長期留存,產生新流量,如此源源不斷,讓線上和線下、渠道和營銷互生推力。
Harmay話梅深諳這套線上線下齊發的邏輯,充分發揮線上運營優勢,以天貓旗艦店、微信小程序等成熟的線上平臺承載線下轉化來的用戶,並主動在微博、小紅書等平臺上發起主題活動,吸引用戶發文,疫情期間還與抖音合作「雲逛街」等項目,模仿還原消費體驗,拓寬消費者想像。
Harmay話梅的待解難題
Harmay話梅刷新了行業對美妝集合店的認知,但也並沒能做到一騎絕塵。對消費者來說,創意噱頭的吸引之外,質量和價格仍然是決定購買與否的根本問題,對此,Harmay話梅並沒有展示出絕對的行業自信。
對大眾來說,Harmay話梅的最大光環,集中在大牌的優惠價格和小樣的批量售賣上。各大渠道的貴价大牌很少打折,讓話梅略低於原價的價格有一定吸引力,可以直接購買不受數量限制的小樣,則方便新手用更少成本嘗鮮,同時滿足品牌忠實用戶購買旅行裝的需求。
但如果仔細算一筆帳,Harmay話梅在原價上的8-9折優惠,也不一定能勝過專櫃偶送小樣和積分兌換,更不必說和折扣力度更大的免稅店相比。以紀梵希當紅的四色散粉為例,淘寶官方旗艦店和絲芙蘭售價均為550元,Harmay話梅淘寶店的標價為440元,雙十二折扣價為400元,而日上免稅店的標價為344元,在7.8折優惠後價格僅為為268元,比官方價格的一半還低。
沒有足夠競爭力的優惠之外,大牌小樣產品上清晰的「非賣品」標識也引人注意。無論是商場專櫃、免稅店、還是絲芙蘭,大牌小樣都多做贈送之用,為何可以在這裡大量購買?如果是正常進貨,批量售賣是否違反品牌統一的售賣規則?或者說貨源本身就並非常規?
除了對小樣的貨源疑問,Harmay話梅的整體進貨渠道也不明朗。社交媒體上有不少用戶反映,在其他渠道斷貨的爆款產品,卻可以在Harmay一家買得到,也有用戶指出,部分產品的使用體驗與專櫃產品有明顯差別,假貨與否不敢確定。
對此,Harmay聯合創始人、總經理兼合伙人鞠春茂在接受36氪專訪時曾解釋,獲得授權的200+品牌中沒有一線大牌,Harmay的貨主要來自於專櫃和貿易商,針對一些限定版或櫃檯斷貨爆款,Harmay是在零毛利甚至賠錢給到消費者。大品牌引流,中小品牌拉升利潤空間,是Harmay目前主打的品牌策略。
這番看似坦誠實則模糊的解釋,並沒有從正面打消人們對進貨渠道的疑慮。相比之下,The Colorist調色師在明確品牌授權和貨源渠道上的安排就讓市場更放心。
The Colorist調色師在入場時就制定"調色師合作夥伴計劃",與歐萊雅、資生堂、Canmake、橘朵等30餘個知名彩妝品牌達成戰略合作和授權,並且區別於一般的"收租",The colorist調色師通過美妝品牌的自營模式,直接對銷售額負責,以獨家首發、全渠道打通、數據化營運及DTC服務等內容,全方位增加與品牌的深度合作。
而除了渠道不明造成的用戶信任度下降、口碑受損,Harmay話梅依靠大品牌為小眾品牌拉新、用小樣收入彌補正裝讓利的邏輯也並不自洽。
小樣產品對用戶的觸達,確實能幫助新潮品牌獲取精準渠道曝光,也讓貴价大牌走到大眾眼前。但從運營細節處考慮,潛在用戶的相關信息與數據,以及從小樣到正裝用戶的轉換率很難被追蹤和研究。同時,Harmay話梅將多數大牌產品放置線上,在線下著重展示更容易通過即時體驗打動人的小眾產品,中間也很難用一個大牌小樣就架起用戶流轉的橋梁。
這仍然是一種線上和線下割裂的粗放式引流。
渠道和營銷的布局之外,將品牌自有產品做高毛利,也是絲芙蘭和屈臣氏等前輩們多線程提高利潤的經典選擇,但Harmay話梅也並未太在意,Harmay聯合創始人、總經理兼合伙人鞠春茂曾在採訪中表示,Harmay不會涉足很重、很長的產品線,目前自產的只是美妝蛋、面膜等邊緣產品,沒有踏足最核心的彩妝和護膚版塊。
回顧Harmay話梅的走紅,不難發現,眼下美妝行業的「品牌溢價」與「顏值溢價」對它的打法有很深的影響。在承載Harmay話梅品牌格調和氛圍體驗的線下店鋪,購物在功能需要之外,有了更多更純粹的休閒屬性。巨型SKU池的規模帶來感官震撼,讓沉浸其中的購物行為本身也頗具美感,以此來看,用戶對Harmay話梅的選擇重點甚至並不在產品自身了。
有更多路人為曬朋友圈而來探店拍照,線下場景消費的更多可能被線上社交需求打開,消費行為自帶的符號價值受重視:Harmay話梅鮮明的的建築風格、別致的購物場景和高端小眾的產品定位,都是在彰顯用戶的購買力與審美能力,充實用戶人設。
你可以認為Harmay話梅是在「溢價」趨勢和網絡社交的狂歡中討了巧,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美妝經濟生態中,純靠產品創新和營銷包裝興起新品牌已經太難了,線下集合店是一種新思路,當集合>和,各要素的隔閡變得更少,選擇和自由變得更多。
如今,這條路的競爭依然激烈,傳統老牌集合店在落敗,新興集合店在扎堆擴張,得到資本市場的更多肯定和期待。誕生於2019年的The Colorist調色師已在20多座城市開出超200家門店,其背後的KK集團於今年8月完成了CMC資本領投的10億元E輪融資。名創優品孵化的美妝零售品牌Wow Colour,在2020年1月品牌創立時,其母公司也獲得了來自賽曼基金的戰略融資10億元。
面對勢頭正盛的對手,Harmay話梅的可持續性發展仍然存疑,零售的核心是組織與盤貨能力,消費的核心是質量和價格,兩者都對供應鏈提出高要求。對於更多面向高端市場Harmay話梅來說,如果因為供應鏈問題導致貨源和價格優勢都不突出,那所佔市場份額也很難與其他主打平價的競爭者抗衡。
希望Harmay話梅未來不會變成一個只被路人為拍照而探的特色建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