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ma電動滑板平臺打破傳統造車理念 以矽谷思維創變汽車業

2021-01-09 國際在線

  E-FLEX平臺這一著眼於未來的前瞻之舉與布局,為Karma汽車從可持續汽車解決方案中繼續受益。

  雖然Karma汽車只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一家初創公司,但卻以其專有的「電動滑板」平臺——E-FLEX平臺聞名於世。那麼,什麼是「電動滑板」平臺?實際上,「電動滑板」平臺更像是用矽谷思維造車,不同於傳統造車理念。

  在傳統汽車製造領域,「平臺」通常指的是被稱之為汽車底盤的東西:懸掛、發動機連接點、變速箱、車門、油箱等集成的位置,而這也是傳統汽車製造商在製造汽車過程中所要做的最昂貴、最複雜的事情。

  研發領先

  現如今,在新能源汽車與智能汽車製造領域,出現了一種被稱之為「電動滑板」的新平臺,這種平臺通常擁有以下特徵:

  其一,扁平電池是其結構核心,對於不同車型,可以很容易地被加長或被縮短,同時不會對車輛底盤造成太多幹擾。

  其二,與大多數燃油車發動機、傳動系統、傳動系統相比,滑板末端或角落裡的緊湊型發動機更加輕盈。

  其三,線控加速器、剎車、驅動控制甚至轉向系統等都可以消除所有控制系統的硬安裝點和幹擾,由於「電動滑板「平臺無法容納傳統的轉向架,因此使用了線控轉向系統,也正因為如此,消除了方向盤和道路之間的物理連接,使其在駕駛室設計、駕駛員位置、駕駛配置方面可以提供更大的靈活性。

  其四,考慮到消費者的品味變化,「電動滑板」平臺可以降低裝配線的複雜性,提高汽車製造商的製造效率。

  也就是說,「電動滑板」平臺通常具有車輛的所有機械組件,包括電動機、電池組、轉向器、懸架等,可容納前後或雙電機動力總成,因此「無需車身」即可行駛,只需要在「電動滑板」平臺上放置新的車身,就可以推出不同的車型。這種全新的完全可擴展的電動車平臺,可容納一系列不同的車輛尺寸和車身樣式。

  「通過使用『電動滑板』平臺,可有效降低電動車生產線的複雜性,從而簡化電動車的標準化流程,降低電動車的開發成本,由此將節省下來的費用轉嫁給消費者,以便對未來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和用戶偏好快速做出響應。」Karma汽車中國常務副總裁張志國進一步解釋道。

  成果領先

  在此背景下,Karma汽車推出的E-FLEX平臺實則就是「電動滑板」平臺的一次積極實踐與大膽嘗試。今年一季度,Karma汽車正式推出E-Flex平臺,可配置出5種不同功能的底盤技術,以及多達22種不同配置和性能的產品,並涵蓋多種電池封裝方案和電機驅動系統,主要適用於自動駕駛多功能貨車、增程式卡車、日常通勤用車及高性能超級跑車等多種車型,完全可以滿足汽車製造商們的所有需求。

  更為重要的是,Karma汽車的E-Flex平臺並非一個「試水」產品,自問世以來,其已相繼發布多款增程式底盤技術、純電動底盤技術及概念車驗證,且該平臺上的大多數零部件均已完成超過100萬英裡的測試,並通過自家產品市場驗證。

  例如,增程式電動汽車底盤技術現已應用在Karma 2020 Revero GT車型上;另與文遠知行(WeRide)、英偉達(NVIDIA)合作的增程式多功能貨車底盤技術,則應用在L4級自動駕駛貨車上;隨後不久,Karma汽車首款純電動跑車KarmaRevero GT E誕生;未來,E-Flex平臺還將陸續推出更多純電動汽車底盤技術及概念驗證車。

  目前,Karma汽車正在尋求海內外更多與主機廠的合作機會,這意味著與其合作的主機廠無需自建專屬電動平臺,就可以生產出市場上所需要的電動汽車了。作為未來合作的一部分,Karma汽車可為主機廠提供工程服務,不僅能為其提供技術支持,還可幫助他們以更低的開發成本,更快速地推出自己的電動車產品。

  「不論是對合作雙方還是對整個汽車行業,Karma汽車E-Flex平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更具包容性和靈活性,通過共享合作、分攤成本的方式,不僅能為汽車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和解決方案,還能讓更多企業有機會進入到電動車領域。」張志國如是說。

  B端碩果

  隨著新能源汽車與智能汽車時代的到來,主機廠們是時候開始加快他們的「滑板」速度了。Karma汽車憑藉E-FLEX平臺這一著眼於未來的前瞻之舉與布局,足以吸引各大汽車廠商的注意力。

  2020年9月29日,輕型、城市和短途電動汽車(EV)工程商和製造商AYRO,Inc.公司與Karma汽車創新和定製中心(KICC)宣布建立戰略製造、工程和設計夥伴關係。通過此次合作,AYRO,Inc.公司將利用Karma汽車最先進的KICC、Karma汽車工程資源、Karma汽車設計工作室,為其下一代輕型車輛提供專業技術和合同製造服務。

  據悉,兩家公司合作的目標是:未來三年,通過結合AYRO,Inc.公司的終端用戶、市場和工程專業知識,以及KICC的製造能力、開發經驗和全球供應鏈能力,能夠交付超過2萬輛輕型卡車和電動配送車,價值超3億美元。另外,此次合作最初將服務於北美地區,但未來可利用兩家公司的供應鏈能力和資源來滿足全球市場的需求。

  目前,在KICC位於加州莫雷諾谷的工廠內,已經在為AYRO,Inc.公司的電動車規劃了專門的庫存空間和裝配線。不難看出,KICC的垂直整合開發能力,包括車架/底盤製造、製造中心、車身車間、機器人噴漆車間和動力總成整合,能使雙方的合作迅速響應客戶和市場對獨特的、以任務為導向的配置和製造的需求。

  「兩家公司以不同技能組合,通過提供可定製的車輛,來滿足市場的特定需求。Karma汽車將助力AYRO,Inc.公司產品接近行業頂尖水平,會使我們在專用電動車市場中獲得戰略優勢。」AYRO,Inc.公司執行長Rod Keller這樣說道。

  自去年KICC成立以來,Karma汽車一直在向不同客戶群提供電動車技術、平臺和工程設計服務,而與YRO,Inc.公司的戰略合作則被視為其在B端業務中的一大突破。未來,「平臺共享」模式定將助力Karma汽車從可持續汽車解決方案中繼續受益。

  以Karma汽車為代表的國際新能源汽車品牌,通過全新的電子電氣架構,重新定義汽車平臺,是汽車行業轉向矽谷的一個創新體現。而現代、起亞、日產等傳統車企也在該領域開啟了「大象」轉身,或聯合新能源汽車品牌共同研發、或獨立布局電動滑板式架構平臺,無不昭示著電動滑板平臺的蓬勃生命力。

  (來源 汽車觀察Autoobserver 發布:Anna、David)

相關焦點

  • 傳統車企想造「新汽車」,憑什麼?
    熱議主題 1、站到舞臺中央的造車「新勢力」,究竟「新」在哪裡? 2、傳統車企想造「新汽車」,究竟難在哪裡? 3、「造車新勢力」市值狂飆,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4、網際網路汽車,究竟如何提升用戶體驗?
  • 從Karma E-Flex看電動平臺共享「二次元」打開方式
    E-Flex平臺計劃實則是通過和其他車企「抱團」的形式共同發力電動汽車,依託這一平臺,不僅能夠給合作企業提供技術支持,還能夠幫他們以更低的開發成本、更快速地推出自己的電動車產品。近幾年,大環境不景氣導致車企利潤紛紛下跌,加之在新技術研發上的巨額投入,很多車企在資金方面捉襟見肘,於是平臺「抱團取暖」成為一大趨勢。
  • 華為會不會成為一家不造車的汽車巨頭?
    現在華為智能汽車業務歸到消費者業務板塊,也就是2C了,人們當然要懷疑華為要造車,而傳統燃油車廠商可能成為其競爭對手。華為越說不造車,人們就越發懷疑華為哪天會造車。華為不斷重申「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的定位,甚至還傳出任正非說以後誰提造車誰走人的說法。這個就更嚇人了,因為以前華為也曾經堅決地這麼說過不造手機。
  • 國產造車新勢力崛起背後:網際網路思維全景加持
    賈躍亭的F1遲遲「還差臨門一腳」,等待下周回國;拜騰燒光84億元造不出量產車,被央視點名批評;奔馳寶馬新能源戰略喊了多年,目前銷量佔比還只是一個零頭...... 當我們談網際網路汽車的時候,到底應該談什麼?或者我們應該做什麼,才能避免大量的網際網路造車項目淪為PPT式的笑柄?
  • 獨角獸Rivian與特斯拉:底特律超人大戰矽谷鋼鐵俠
    Rivian的優勢之一是一個模塊化的電動「滑板」平臺(skateboard platform)。Rivian滑板平臺/Rivian官方斯卡林格曾表示,「這個平臺將是每一款Rivian產品的核心。」Rivian 希望,未來無論是公司自己的電動汽車產品,還是為亞馬遜、福特打造的產品,都會在這個平臺上進行開發。
  • 百度聯手吉利造車!這次科技公司與傳統車企的合作有啥不同?
    僅看標題,似是索然無味的車企與網際網路之間的技術合作,然而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正文字裡行間透露出不同以往的信息:「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宣布與百度組建智能電動汽車公司,成為百度電動汽車公司的戰略合作夥伴。」 前半句想必無需贅言,而後面半句的意思則更透露著吉利控股將「服務」於百度電動汽車公司,換句話說,這一次,可能吉利控股才是供應商。
  • SF MOTORS 要為「造車新勢力」正名|青主談
    2018年3月,又將有一家造車新勢力將橫空出世。這家公司叫SF MOTORS——沒聽說過哦,會不會又是一個打算用PPT圈錢的公司?經過兩年的厚積薄發,成立於美國矽谷的智能電動造車新勢力SF MOTORS(後續簡稱為SF公司)將於3月底在矽谷首次舉行全球發布會。
  • Karma汽車模式:造車拼的不只是速度
    不疾不徐地造車、擴充全球版圖,Karma汽車一直遵循著自己的節奏。卓越品質,口碑為證很多人把新能源汽車的量產作為評判的標準之一,然而除了造車的數量之外,安全性、品質、口碑也是不容忽視的要素。一些「PPT造車」的新能源車企,在技術不成熟、產品不過關的情況下匆忙完成交付,導致各種質量問題浮現出來。
  • 百度造車:恰逢其時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對百度造車已給出巨大反應,一夜之間,百度股價暴漲15.57%,百度市值飆升了110.億美元(約715億元),目前市值達到了819.43億元。在蔚來、小鵬、理想之後,百度造車是新一輪由網際網路公司掀起的造車運動,與其他新勢力造車不同,百度從一開始就擁有強大的生態系統、軟體平臺、自動駕駛平臺、車聯網平臺以及算法平臺等。
  • 中國電動滑板車歐洲訂單暴漲怎麼回事?訂單大漲200% 中國電動滑板...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電動滑板車歐洲訂單暴漲怎麼回事?訂單大漲200% 中國電動滑板車迎來陽春天 訂單大漲200% 中國電動滑板一躍成歐洲 交通工具,為啥中國電動滑板車歐洲訂單暴漲了,大漲200%是怎麼回事?電動滑板車暢銷歐洲的原因是啥?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東風嵐圖等傳統車企新品牌:慘敗先例、照貓畫虎、重蹈覆轍
    不光所有車企都拼了命的往這個詞上靠,連延遲了近半年的北京車展都將「智領未來」作為主題,旨在向外界傳達智能汽車理念。「提到造車新勢力你想到的第一個詞是什麼?」「科技。」一位潛在購車用戶想了想說道。如此標籤正是傳統車企所欠缺的。
  • 打破傳統思維 新北市女性跳陣頭舞蹈「車鼓陣」
    華夏經緯網9月19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傳統廟會陣頭文化中,幾乎是見不到女性組團演出的,但新北市土城新潮舞蹈協會為了打破刻板印象,聘請舞蹈教師吳淑芬指導一群中高齡婦」車鼓陣「舞步。經半年多訓練,這群婦女以」女性創新車鼓陣「在土城大墓公廟前表演,廣受歡迎,她們以不同的模式,重新詮釋傳統文化。土城新潮舞蹈協會打破傳統,讓中高齡婦女表演「車鼓陣」,廣受歡迎。
  • 「矽谷超人」單挑「鋼鐵俠馬斯克」,你更看好誰?
    「造車太難了!你要先有資金,數十億美金起,要有數千人的工程師團隊、幾百家汽車零配件供應商、生產工廠,還要有準確的市場定位。」然而2009年Rivian起步時,造車需要的條件一個都沒有,只有一個人,26歲的MIT博士畢業生——R.J.斯卡林格。
  • Aprilia發布10寸電動大輪滑板車!
    最近幾年小型的單人交通工具層出不窮,也吸引了不少摩託車廠商來跨界試水,僅僅是電動滑板車領域,能夠列舉出的知名廠商就有本田的Transcooter、山葉的Tritown、標緻的e-Kick、KTM的超大輪滑板概念車,甚至大眾也推出了一款Streetmate滑板車。
  • Karma汽車榮獲第八屆創新創業領袖峰會2020年度產業創新品牌獎
    本次活動也得到了造車新勢力的關注。基於產品的創新性和較強的市場增長潛力,在此次評選中,Karma汽車榮獲2020年度產業創新品牌獎。Karma汽車是美國汽車產業界的一顆新星,是美國南加州唯一一家集設計、工程、營銷和手工製造於一體的豪華電動汽車製造公司和高科技孵化器。
  • 蘋果為何捨近求遠造車 世界宿敵美國汽車盟友
    文 | 賈徵 責編 | 王曄 封面創意 | 王曄 策劃 | 劉克麗 校對 | 張靜楠 蘋果不斷曝出進軍汽車產業消息,今日消息稱蘋果將與韓國現代聯合造車,蘋果造車獲得實質性進展。
  • 矽谷全球創業中心地位難保 遲早淪落為「汽車業的底特律」
    原標題:矽谷全球創業中心地位難保,遲早淪落為汽車行業的底特律 來源:新浪科技據報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世界各地的幾十個科技中心,都夢想著追趕矽谷。在即將過去的 2020 年,這些夢想終於開始變成現實。如今,「矽谷的 VC 一條街」已不再是初創公司創始人尋求融資的唯一場所。
  • 嵐圖FREE全球首發,傳統車企出手,新勢力靠邊站
    值得一提的是,增程式電動模式將徹底解決續航焦慮問題,充電不便時加油就能補充續航,更重要的是,其始終採用電驅動力,帶來滂湃平順的駕駛體驗。升降中控、空氣懸架,高端化別具一格作為一個全新的品牌,在新造車的思維下,不搞出點全球首創的新玩意來,都不好意思稱自己為高端。
  • VP年薪50萬美元,成果幾乎為零,矽谷成造車新勢力大「黑洞」
    矽谷成本太高、造車新勢力耗資百億 博郡、蔚來在北美的布局只是造車新勢力的一個縮影。 2014年開始的新造車運動中,稍微有實力的公司都前往矽谷設立辦公室,尤其是蔚來、拜騰、小鵬等。從2014年滯留海外的賈躍亭秘密造車開始,到2015年成立僅一年的蔚來汽車設立矽谷辦公室,到2017年拜騰、小鵬等紛紛跟進自動駕駛的矽谷戰略,2018年開始設立矽谷辦公室的威馬,可能是最後一家推進自動駕駛矽谷戰略的造車新勢力。
  • Canoo展示電動「滑板平臺」在沙漠馳騁的畫面
    當 Canoo 在一年前提出基於「電動滑板」的汽車概念時,我們尚未想到該公司會將它付之於實踐。 在近日分享的一段視頻中,Canoo 首次展示了該車在沙漠環境中馳騁的視頻片段。 在塵土飛揚的畫面中,職業車手 Sara Price 對這套「滑板平臺」的性能和功能展開了究極的測試,結果讓我們感到很是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