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毛澤東的「辦報思想」

2021-01-11 央廣網

毛澤東十分重視和擅長辦報。從早年在北京參加北大新聞研究會,到在湖南創辦《湘江評論》並親自撰寫多篇文章,再到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代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並主編《政治周報》,孕育了豐富的辦報思想。在長期革命生涯中,毛澤東更加重視報刊在「擴大政治影響,爭取廣大群眾」中的重要作用,並多次撰寫、審閱和修改《解放日報》、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的重要社論,撰寫了若干關於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論述,集中體現了毛澤東的辦報思想。

報紙是指導工作教育群眾的武器

強調報刊是服務黨的事業的重要武器,是毛澤東辦報思想的重要內容。在1925年《〈政治周報〉發刊理由》一文中,毛澤東開篇就提出「為什麼出版《政治周報》?為了革命」「向反革命派宣傳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傳」。此後兩年,《政治周報》對沙面罷工、五卅運動等十四件重大事件進行了大力宣傳,有力地反擊了買辦階級主辦的《工商日報》《新聞報》等報紙,「使民眾認識了本黨及本黨之目的,一變從前懷疑本黨的態度」,取得了極大的對外宣傳效果。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更加注重報紙在「擴大政治影響,爭取廣大群眾」中的重要作用,他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指出忽視辦報宣傳,「實際上就等於幫助統治階級削弱紅軍的勢力」。延安時期,毛澤東多次強調報紙的重要性在於「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並要求黨的宣傳工作人員和教育文化工作者「應該把報紙拿在自己手裡,作為組織一切工作的武器」去反映並指導根據地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建設。

「務使我們的宣傳增強黨性」

毛澤東始終倡導報刊宣傳要堅持黨性原則。1942年9月毛澤東在《增強報刊宣傳的黨性》中強調「務使報刊宣傳服從於黨的政策」,並要求各地通訊社和報社要及時研究中央政策,以增強宣傳報導中的黨性意識。此外,1948年8月毛澤東在中央關於請示報告制度決議的起草過程中特意加上一段話,強調「各地黨報必須無條件地宣傳中央的路線和政策」,並不得「將自己和中央處於平列的地位」,以增強宣傳報導中的看齊意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毛澤東更加注重宣傳報導的黨性。鮮明指出報刊宣傳應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為無產階級服務這一根本屬性。

「深入群眾,不尚空談」

毛澤東一貫堅持報刊宣傳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土地革命時期,針對紅軍宣傳工作中存在的忽視對城市貧民之取得、忽視對婦女群眾的宣傳和對青年群眾的宣傳不充分等問題,毛澤東提出了辦《時事簡報》的要求,並於1931年3月親自草擬和頒布《普遍地舉辦〈時事簡報〉的通令》,指出這一舉措的目的在於「提高群眾的鬥爭情緒,打破群眾的守舊觀點」。在文風和通俗性上,毛澤東要求用本地的土話,「不會寫本地的土話,也要用十分淺白的普通話」,以便於群眾閱讀。在宣傳內容上,毛澤東強調要多報導「與群眾生活緊密地關聯著的」新聞,如「牛瘟、禾死、米荒、鹽缺、靖衛團」等,這樣「群眾一定喜歡看」。在篇幅和字體上,毛澤東規定「字數每條不得超過四十字,每期不得超過四百字」,要用「極大黑墨字」,這樣才能「看上去明明朗朗」,才能成為「真正群眾的讀物」,群眾「既看了報又識了字」。延安時期,毛澤東更加重視報刊宣傳要堅持群眾路線這一原則。他嚴肅批評了《解放日報》「脫離群眾、脫離生活、脫離實際」的錯誤,並親自題寫「深入群眾,不尚空談」八字方針,以督促《解放日報》的改版工作。在毛澤東看來,堅持報刊宣傳中的群眾路線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密切聯繫群眾,及時反映群眾生活,使群眾在閱讀報刊後能夠「逐漸地離開愚昧狀態」。二是要在研究黨的政策的基礎上,在報刊中解讀和宣傳黨的政策,表明黨的立場。從而達到「讓群眾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務,和黨的方針」的宣傳目的。

「報紙一定時期要有一定的方向」

毛澤東多次強調「報紙一定時期要有一定的方向」,要集中火力配合黨在這一時期的中心任務。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十分重視和擅長藉助黨的報刊配合黨的中心任務打宣傳戰。如全面抗戰爆發後,針對黨內外對抗戰前途的悲觀情緒,毛澤東要求動員報紙、刊物、通訊社等向前線官兵和全國人民宣傳「抗戰到底,反對投降妥協」的抗戰理念,並提出了三條具體的宣傳方針:一是宣傳抗戰典型(平型關、臺兒莊等);二是揭發、清洗、淘汰民族陣線中存在著與增長著的消極性;三是將敵人一切殘暴獸行的具體實例,向全國公布,以提高發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再如,1943年國民黨企圖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毛澤東組織宣傳反擊戰並要求各地報紙、通訊社揭發國民黨的陰謀從而達到「制止內戰,懲辦挑撥分子」的目的,以「援助陝甘寧邊區之自衛鬥爭」,最終迫使國民黨第三次反共計劃胎死腹中。此外,由於黨在某一具體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是時刻變化著的,因此毛澤東也十分重視觀察形勢變化以制定正確的宣傳方針。如1946年5月22日,為配合政治談判,毛澤東致信新華社、解放日報社代理社長兼總編餘光生:「從二十三日起,摩擦消息暫停廣播」。同年6月23日,蔣介石以30萬大軍圍攻中原解放區迅速點燃了全面內戰的戰火。為適應新的形勢,毛澤東再次致信余光生「從現時起,凡各地蔣軍向我進攻之消息,均請發表並廣播」,集中火力「予以揭穿」,有力地聲援了中原突圍。

培養出色的編輯和記者

毛澤東認為報紙辦得好不好,關鍵在於編輯和記者隊伍的質量。土地革命時期,針對紅軍宣傳工作中的錯誤傾向,毛澤東在《古田會議決議》中強調要「改造宣傳隊員成分」,以「請地方政府選派進步分子參加紅軍宣傳隊」或「從各部隊士兵中挑選優秀分子為宣傳員」兩種渠道來充實紅軍的宣傳隊伍,並要求政治部「經常地作出訓練宣傳隊的計劃」,以「改進宣傳員的質量」。延安時期,為提高辦報質量,毛澤東親自為《解放日報》擬定第四版的徵稿辦法,並挑選專家編輯隊伍負責組稿工作。如:范文瀾負責歷史主題,每月組稿12000字;艾思奇負責文化和哲學主題,每月組稿10000字;周揚負責文藝批評主題,每月組稿10000字等。不僅如此,毛澤東還親自參加編輯人員的座談會並指導他們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如1948年4月召開的晉綏日報編輯人員座談會上,毛澤東就提出「報紙工作人員為了教育群眾,首先要向群眾學習」,要求編輯和記者要「經常向下邊反映上來的材料學習,慢慢地使自己的實際知識豐富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擔負教育群眾的任務」。在文法和文風上,毛澤東提倡在對編輯進行教育時應選擇幾篇合乎標準的文件材料作為範例,使他們熟練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毛澤東依舊注重編輯和記者隊伍的培養工作,他強調各省、市、自治區「要有自己的出色的報紙和刊物的編輯和記者」,只有這樣「才好改進自己的報紙和刊物」。

相關焦點

  • 青年毛澤東這樣辦「最有分量」報紙
    湖南學生聯合會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決定創辦《湘江評論》。毛澤東是湖南學生聯合會文牘股幹事,深得大家信任,被一致推舉擔任主編。   毛澤東出任《湘江評論》主編,既是眾望所歸,也是欣然受命,青年毛澤東既有辦報的熱情、能力,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公眾影響力。   從辦報意願和熱情來看,毛澤東渴望創辦一個刊物以團結有志之士共同奮鬥的想法由來已久。
  • 毛澤東調查研究思想的緣起
    作者:程美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調查研究是毛澤東同志一生所倡導的科學工作方法,是他一生所極力推崇的思想方法,也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革命事業不斷走向成功的重要方法和保證。
  • 張季鸞辦報的核心理念
    1902年,又將其送至「煙霞草堂」,從此張季鸞先生師從關學大師劉古愚,接受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思想。這些學習經歷構建了張先生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思想基礎,也是他文人論政、言論報國,社會責任論的思想根源。
  • 論列寧新聞思想的歷史貢獻及當代價值
    這些舉措使得依靠群眾辦報成為俄國黨和蘇維埃報刊工作的一條重要原則和制度,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黨報黨刊提供了經驗,樹立了榜樣。  中國共產黨一向注重學習和踐行列寧的群眾辦報思想,延安時期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細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
  • 學會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問題——重溫毛澤東《學習和時局》
    這場討論歷時4年之久,覆蓋黨中央領導機關和高級幹部,為1945年黨的七大的順利召開做了重要的思想準備。《學習和時局》是毛澤東於1944年4月12日在延安高級幹部會議上和5月20日在中央黨校第一部關於黨的歷史討論時所作的講演。今天,我們重溫這篇重要著作,學習領悟其中蘊含的辯證法思想,對於黨員領導幹部堅持用辯證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 「學習黨史」陳晉:毛澤東與「西學」
    陳晉:毛澤東與「西學」學習黨史★★★★★社會上有一種印象,覺得毛澤東喜歡鑽中國古書,不大願意讀西方著述,對西學不了解。毛澤東讀中國古代文史著述確實比讀西方著述要多,而且興趣更大。但不能說他對西學不了解,或不願意讀。事實上,毛澤東對西方著述不僅有興趣,所讀在他那個時代並不算少。
  • 【黨建故事】董必武在建黨前後的辦報辦學活動
    【黨建故事】董必武在建黨前後的辦報辦學活動 2020-07-10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辛亥革命時期的新聞思想研究
    到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報刊數量進一步顯著增加,而且出版地域從沿海、開放地區、大城市擴展到內地,乃至邊疆偏遠地區,國人第二次辦報高潮出現。這一時期,國內新聞界思想活躍,言論開放,各種持不同政見的政治團體紛紛以辦報為武器,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搶奪輿論陣地,大有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氣勢。
  • 楚天舒:毛澤東與屈原,穿越時空的思想共鳴
    跨越千年來尋你——毛澤東與屈原,穿越時空的思想共鳴熟悉毛主席詩詞的讀者都知道,毛主席詩詞裡專門寫歷史人物的就幾首,有寫魯迅的兩首七絕,有寫賈誼的一首七律、一首七絕,有寫劉蕡的一首七絕,還有一首《浪淘沙·北戴河》是寫給曹操的,然後就是這首寫給屈原的七絕。
  • 毛澤東如何解讀《反對本本主義》
    摘 要:毛澤東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論斷和最早提出「思想路線」,就是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這篇文章強調了調查研究的極端重要性,闡述了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凝鍊了毛澤東思想的一些理論精髓,具有奠基性作用,毛澤東一生極為看重。他在探索道路、整頓作風、反思失誤等重要關頭多次解讀、升華調查研究思想和黨的思想路線。
  • 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經濟思想觀與現代社會思想文化創新
    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期就已經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思想,在抗戰時期充分了解敵我形勢及所在地的經濟問題,比如說提出打土豪劣紳、分田地、土地改革、破除封建世襲制度等。從抗戰勝利到建立新中國,有了毛主席思想以及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奠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大力發展生產力。讓處於水深火熱的舊中國熠熠生輝,才有了今天人民當家做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基調。
  • 《紅樓夢》與毛澤東的人民史觀
    毛澤東說過,中國兩千多年,只有一本《紅樓夢》。  《紅樓夢》講的,其實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前輩爬冰臥血、茹毛飲血、一次次從死人堆裡爬出來,啃草根吃樹皮喝馬尿,拽著馬尾巴,在刀山火海裡九死一生打出的江山,由於後人的不爭氣,被輕而易舉地敗壞了。
  • 學習周恩來加強武警部隊建設的思想
    武警部隊的許多重要文件、報告,都是經他修改、批准後呈毛澤東的;武警設的許多重大方針、原則,甚至連武警部隊的名稱、服裝式樣,都由他親自審定過。他認真執行黨中央、毛澤東的指示,以毛澤東軍事思想為依據,提出了許多加強武警部隊建設的重要思想,指導武警部隊出色地完成了打擊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搗亂和破壞、清剿土匪武裝、鎮壓反革命分子、保衛國家邊境安全、維護社會治安等繁重任務。
  •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理論座談會發言摘要
    編者按今天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日。為深切緬懷毛澤東同志的豐功偉績和精神風範,深化對毛澤東生平及其思想的認識和研究,茲刊發我省「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理論座談會」7位專家的發言摘要,供大家學習參考。
  • 毛澤東詩詞與湖湘文化
    彭大成在《湖湘文化與毛澤東》一書中,總結了湖湘文化的五大特徵:哲理思維與詩人才情的有機統一,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與力行踐履的道德修養,氣化日新、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群體參政意識,運籌決勝、平治天下的軍事謀略。從毛澤東一生的革命經歷和思想發展脈絡,可以看到湖湘文化的深刻烙印。
  • 金剛簡:看《向毛澤東學讀書》的讀後感
    學習筆記也是有價值的,特別是這個自媒體時代,你把你的學習筆記寫成文章發到公眾號上面也可以吸引讀者。比較長時間我寫的學習筆記都是關於學習營銷的。但是我單獨寫完原創文章,比如關於跑步的經驗心得,還有一些其他的分析類文章,我總感覺我的見識不夠深刻,寫出的文章有些淺顯。名人就是成功的導師。
  • ...的思想盛宴!「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理論研討會精彩...
    延安整風期間,為了從根本上糾正和肅清王明教條主義錯誤影響,毛澤東專門闡述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系統闡述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把"實事求是"升華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原則——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特別具有象徵意義的是,1942年整風運動期間,毛澤東親筆為中央黨校題寫了"實事求是"四個大字,使之成為培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骨幹的最高學府的校訓。
  • 《毛澤東傳》讀書筆記精選
    找到了一個更廣闊的精神和社會領域,因此他的思想不再局限在農村這一熟悉的世界之中。向舊習挑戰的人。他走上造反的路是經過權衡的。他自己也把個人的鬥爭納入整個社會鬥爭之中。新思潮和舊中國的社會狀況使毛澤東成為一個反叛者;在韶山的家庭生活的磨鍊則使他比其他人更為堅定不移。為何求知(1910-1918):更努力學習那些在韶山學不到的東西。學習是毛澤東的唯一真正的朋友。對英雄的愛好使他想了解更多的偉大人物。
  • 從毛澤東詩詞感悟偉人家風
    今天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6周年,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領悟毛澤東的家風家教思想在我們黨內具有的重要典型示範意義,從毛澤東和家風有關的詩詞作品中,感悟和解讀他的偉人家風。 嚴父慈母恩難忘 毛澤東深受母親文七妹的影響。他曾說:母親對我的影響很大,她待人忠厚、和善、賢良、勤勞節儉。
  • 毛澤東,中華民族精神之魂
    湖湘學派經世致用的核心思想,深遠影響了後來的曾國藩、左宗棠、魏源、譚嗣同等人,此外還影響了楊昌濟,楊昌濟又影響了毛澤東。毛澤東思想的發源地,正是從民族精神最本源的邏輯出發,結合其他思想的精華,最終融會貫通,發揚光大。相比西方一神教文明先天的狹隘性,華夏文明恢弘而又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