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以死明志,表明他為了反抗黑暗、追求理想而矢志不渝。儘管屈原的死,沒有喚醒那些昏君佞臣,沒有換來強大的楚國,但屈原的形象卻是高山仰止,屈原的精神卻與日月同輝!毛主席的這首《七絕》,同樣描繪的是一個個性剛烈,不與黑暗勢力合流的勇士形象。雖然他德才兼備,忠君愛國,一次次勸誡,但跟魏徵不同的是,他不幸面對的是一個昏庸無能的楚懷王和楚傾襄王。國破家亡之後,只能一躍衝向萬裡濤,用死來對汙濁世界進行最後一次抗爭。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人,是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屈原的先祖熊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因受封於屈地,即以封地為姓。《史記.屈原列傳》裡這樣描述屈原:博文強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屈原年輕時便進入了楚國朝廷,深得楚懷王的賞識和信任,官至左徒、三閭大夫。他立志除舊布新,振興楚國,進而統一華夏,但因觸犯了舊權貴們的利益,遭到舊權貴和利益階層的排擠,遭饞流放,後不忍目睹楚國滅亡,遂投汩羅江自盡。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裡濤。
——《七絕.屈原》】
這首詩是1961年秋,毛主席緬懷屈原所作。
跨越千年來尋你——毛澤東與屈原,穿越時空的思想共鳴
熟悉毛主席詩詞的讀者都知道,毛主席詩詞裡專門寫歷史人物的就幾首,有寫魯迅的兩首七絕,有寫賈誼的一首七律、一首七絕,有寫劉蕡的一首七絕,還有一首《浪淘沙·北戴河》是寫給曹操的,然後就是這首寫給屈原的七絕。
對毛主席和毛主席詩詞稍有研究的人會發現,越是環境艱險、困難重重,毛主席就越是表現的氣定神閒,樂觀自信;越是壓抑、低沉時期,毛主席寫出來的詩詞,往往也越是陽光豪邁、恢弘大氣。
除此之外,毛主席詩詞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豪邁中不乏浪漫主義氣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念奴嬌.崑崙》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
——《七律二首.送瘟神》
鯤鵬展翅,九萬裡,翻動扶搖羊角。背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
——《念奴嬌.鳥兒問答》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蝶戀花·答李淑一》】
這首《蝶戀花.答李淑一》是毛主席寫給當時的湖南長沙十中教員、楊開慧生前的好友李淑一的一首詞。
【我失去了深愛的妻子楊開慧你失去了你的丈夫柳直荀,楊柳二人的英魂輕輕飄揚直上九重霄。詢問吳剛天上有些什麼?吳剛捧出了月宮特有的桂花酒。
寂寞的嫦娥也喜笑顏開,舒展起寬大的衣袖,在萬裡青天為烈士的忠魂翩翩起舞。忽然傳來「人間」打垮了國民黨反動派,全國得到解放的消息,兩位烈士的忠魂頓然高興得淚流如雨。】
革命的英烈羽化成仙,去尋訪月宮,吳剛捧出了桂花酒來款待。酒過三巡,神奇場面再次出現,寂寞嫦娥翩翩起舞,以慰忠魂……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是何等壯闊的場面,萬裡藍天千朵祥雲嫦娥起舞……此詞由悽清、悲痛轉向了熱烈奔放,何等豪邁恢弘、浪漫不羈?
而以屈原為代表的2000多年前的楚文化,風格就是瑰麗浪漫、飄逸、神秘。
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是一首近似自傳體的長詩。詩人以縱橫馳騁的豐富想像力,曲折離奇的優美神話傳說,激越高昂的詩歌韻律,講述了他坎坷不平的生活遭遇,表達他偉大的政治理想抱負,抒發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真摯情感。
在屈原的《離騷》、《九歌》、《九章》中不乏作者憂國憂民卻又不失浪漫色彩的風格。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而毛主席對屈原及屈原作品的心儀和推崇,在很多地方都有所體現。
毛主席在長沙第一師範的學習筆記《講堂錄》共計47頁,前11頁就是手抄的《離騷》、《九歌》全文,還寫有《離騷》的內容提要。
到了建國以後,毛澤東的工作十分繁重,但每次外出攜帶的閱讀書籍中,總不忘帶上《楚辭》,而《離騷》、《楚辭》更是他的床頭書,反覆吟讀、樂此不疲。1957年專門搜集的《楚辭》的各種版本就多達50多種。
1958年1月12日,他在一封信中寫道:
【「今晚我又讀了一遍《離騷》,有所領會,心中喜悅。」】
寥寥數語,把毛主席痴迷於《離騷》的細節展示的淋漓盡致。
1949年12月,毛澤東在赴蘇聯訪問的火車上,與蘇方陪同的漢學家、翻譯費德林有過一次有關中國詩歌的談話。
《詩經》之後,毛澤東認為「首屈一指」的詩人是屈原,他稱屈原為「第一位有創作個性的詩人」。對屈原,毛澤東深情地說:
【「屈原生活過的地方我相當熟悉,也是我的家鄉麼。所以我們對屈原,對他的遭遇和悲劇特別有感受。我們就生活在他流放過的那片土地上,我們是這位天才詩人的後代,我們對他的感情特別深切……這些都發生在我的故鄉湖南,發生在屈原殉難的土地——長沙。因為這緣故,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聖。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裡。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
毛澤東是湖南人,湖南古屬楚國。"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鍾此",湘楚大地人傑地靈,它孕育了屈原,也孕育了毛澤東。這兩位相距兩千多年的偉大愛國政治家和詩人,情相投,神相通,氣相隨。
毛主席在詩詞創作中大力吸收屈原作品的藝術營養,傳承了屈原的浪漫主義詩風,從而使毛主席詩詞的藝術成就達到了前無古人的高度。
而同毛主席一樣,屈原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更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他身居要職之時,積極向君王建言獻策,親自參與法律制定,提倡「美政」,即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在屈原不懈努力下,楚國呈現出了復興的勢頭,所謂戰國「七雄」,實際只是秦、楚、齊三國爭雄而已。而真正能做到統一天下,無論是從國力、人才資源,還是從地理位置的優越條件來看,最有希望與可能的,還是秦、楚兩國。
楚國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而且經濟發達、國庫充盈,與秦國相比,實力相差無幾。
所以《戰國策·楚策一》說:
【「從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
但是,清正廉潔、剛正無私的屈原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威脅到了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懷王寵姬鄭袖等腐敗官僚集團的利益。
貪腐的權貴們置國家前途於不顧,為了一己之私,甚至收受秦國特使張儀送來的巨額賄賂而暗中出賣國家利益,陷楚國於危難之中。
他們不僅忌妒屈原的才華,更是擔心屈原若是獲得更高的地位擁有更大權力會使自己受到清算。於是剛正不阿的屈原自然就成了腐敗分子、賣國賊的眼中釘,他們聯手陷害屈原,污衊其挾民意以自重,將威脅到君王的地位。
痛心的是,昏庸的楚懷王竟然聽信讒言,將屈原流放到了楚國西南的窮鄉僻壤。
公元前296年,屈原被楚頃襄王第二次流放,時間竟長達十六年之久。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
誠信而被懷疑,忠誠而被毀謗,一個頗有作為的政治家就這樣一次次遭到了昏君奸臣的聯手殘害。而楚國隨著屈原的放逐而沒落,最終為強秦所滅。楚懷王亦淪落為喪家之犬而客死他鄉。
公元前278年,秦國的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都城郢都,燒了楚先王墓夷陵(今宜昌),楚襄王兵散,遂不再戰……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的屈原眼見國破,徹底絕望,遂於五月初五日抱石投江殉國。
屈原以死明志,表明他為了反抗黑暗、追求理想而矢志不渝。儘管屈原的死,沒有喚醒那些昏君佞臣,沒有換來強大的楚國,但屈原的形象卻是高山仰止,屈原的精神卻與日月同輝!
毛主席的這首《七絕》,同樣描繪的是一個個性剛烈,不與黑暗勢力合流的勇士形象。雖然他德才兼備,忠君愛國,一次次勸誡,但跟魏徵不同的是,他不幸面對的是一個昏庸無能的楚懷王和楚傾襄王。國破家亡之後,只能一躍衝向萬裡濤,用死來對汙濁世界進行最後一次抗爭。
楚國灰飛煙滅,楚懷王、子蘭、靳尚、鄭袖這樣的昏君奸佞早已湮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而「舉世混濁唯我獨清,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那個寧死不屈、忠貞愛國的屈原卻千百年來一直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