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期的新聞思想研究

2021-01-11 人民網

【摘要】辛亥革命時期出現了國人辦報的第二次高潮,無論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還是以梁啓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都大力開展新聞活動,試圖通過辦報紙這種形式,與持不同政見的報刊進行論戰,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鼓吹政治改良或革命,以引導輿論。本文在閱讀大量的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結合辛亥革命時期的歷史背景,對各個政治派別的代表性報刊做出列舉和分析,試圖對當時的新聞思想做出歸納和評價,並評析辛亥革命時期的新聞思想對後世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辛亥革命;新聞思想;梁啓超;資產階級報刊

引  言

本文對「辛亥革命時期」這一時間概念的界定是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截止到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自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開放「報禁」「言禁」後,民間自辦報刊數量逐年增長。到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報刊數量進一步顯著增加,而且出版地域從沿海、開放地區、大城市擴展到內地,乃至邊疆偏遠地區,國人第二次辦報高潮出現。這一時期,國內新聞界思想活躍,言論開放,各種持不同政見的政治團體紛紛以辦報為武器,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搶奪輿論陣地,大有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氣勢。通過他們的宣傳及論戰,國內原來只知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受封建傳統文化束縛的知識分子眼界大開,普通民眾的思想也得到了啟蒙。在這中間,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梁啓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新聞思想,還有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新聞思想。

方漢奇主編的《中國新聞傳播史》對辛亥革命時期的新聞事業有專章論述。書中將當時的新聞思想劃分為兩大派別——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並在「辛亥革命時期新聞理論與業務的發展」一節中對二者的新聞思想分別做了歸納,指出二者的思想源泉都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新聞學說,辦報主張在實質上是相同的。但是在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的主張更有反封建的革命性與鬥爭性,因而成為主流。

資產階級改良派有較多的報刊實踐,創辦報刊是他們進行政治鬥爭的主要方式。梁啓超是他們中最為突出的代表,在辛亥革命時期的新聞思想界,乃至在中國新聞事業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此外,嚴復、譚嗣同等人對改良派的新聞思想也有很大貢獻。國內對辛亥革命時期乃至近代報刊活動家新聞思想的研究中,關於梁啓超辦報活動和新聞思想的研究是最廣泛和深入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多。方漢奇主編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一卷)》中,對梁啓超的新聞思想做了總結,將梁啓超視為資產階級改良派新聞思想的集大成者。書中指出,梁啓超認為報刊是社會的「耳目喉舌」,具有「去塞求通」的功能;報刊的兩大天職是「監督政府」「嚮導國民」;梁啓超對新聞業務改革進行過系統論述。此外,梁啓超還提出全面的輿論觀,歸納了辦好報刊的四條標準,並論述了報刊「浸潤」和「煽動」的宣傳方法。

對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新聞思想研究,則以對孫中山新聞思想的研究居多。張育仁的《自由的歷險——中國自由主義新聞思想史》中,追溯了孫中山新聞思想的哲學和政治學發端及其發展演變軌跡。作者指出,孫中山對報刊的認識最初是來自啟蒙思想,甚至受到嚴復、康有為等人的影響,基本上是站在自由主義立場上,而他後來被廣泛研究和深入探討的「黨報思想」,則是在他領導「黨報」與保皇派的論戰中形成系統並逐漸嚴密起來的。方漢奇在《中國近代報刊史》一書中指出,在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是處在上升階段的新興階級,辦報是他們宣傳政治主張、領導民主革命的重要手段。孫中山積極支持革命派的報刊宣傳活動,並對革命派報刊在辛亥革命時期所起的作用做出了很高的評價。在《革命成功全賴宣傳主義》一文中,孫中山明確表達了他對革命宣傳工作的重視:「革命成功極快的方法,宣傳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革命派的新聞實踐主要是圍繞著革命鬥爭開展的,他們明確表示辦報的目的就是為了革命,因而其新聞思想也是在革命鬥爭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一、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報刊活動及新聞思想

(一)改良派的報刊活動。早在1895年,康有為就在北京創辦了《中外紀聞》,接著又在上海創辦了《強學報》,它們可以看作是我國政黨報刊的肇始。1896年在上海創刊的《時務報》,是維新變法運動中影響最大的改良派報刊。接著,改良派又相繼創辦了《知新報》、唐才常等在長沙創辦了《湘學報》,加上譚嗣同的《湘報》、嚴復的《國聞報》等等,各地相繼創辦了數十家報刊,這些報刊成為改良派在全國各地的輿論陣地,國人第一次辦報高潮出現。梁啓超主編的《清議報》是維新派在海外創辦的第一份報刊,1891年12月創刊於日本橫濱。1902年2月創刊於日本橫濱的《新民叢報》由梁啓超主持,仿效西方大型綜合刊物,大量介紹西方資產階級學說,無所不包,其宗旨是培養民德、開發民智、造就新民。在國內,主要的改良派報刊有1904年在上海創刊的《時報》,以及1902年由英華在天津創辦的《大公報》。近代白話報刊最早也是由改良派創辦,雖然只有五種(《演義白話報》《平湖白話報》《無錫白話報》《通俗報》《女學報》)[1],但是這些白話報刊面向下層群眾,打破了文言文對主流信息傳播的壟斷,擴大了變法運動的影響,是革命性的嘗試,日後也被證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改良派的新聞思想。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新聞思想早在維新變法運動時期就已經趨於成熟,並成為中國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主流。康有為在推行維新變法時,就已經對輿論的重要作用有了充分的認識,他認為清政府要重視對民意的掌握,應設立專門的輿論採集機構;對於報紙的功能,康有為用「匡不逮、達民隱、鑑敵情、知新政」十二個字做出了精闢而又全面的歸納。嚴復早年曾赴英國,受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和文化思想影響很大。回國後,他走上變法維新的道路,開辦新式學堂、創辦宣傳維新思想的報紙,是他救國圖強的主要實踐。在《〈國聞報〉緣起》中,嚴復將報紙的功能總結為「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通上下之情」實際上指的是在國家內部建立一個通暢的信息交換機制,但是中國不能做一個「遺世獨立」的孤島,當時的中國已經是「與各國並立之國」,因此應該「以通外情為急」。[2]了解了外國的情況,才能意識到自己的落後,並從中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和做法,以使中國走上自強的道路。譚嗣同指出,報紙是「開民智、興民權」的重要手段,通過辦報,可以直接向民眾宣傳民權思想;對於報紙的功能,譚嗣同認為報紙應為「民史」「民口」,即報紙要報導民眾的活動,並且要反映民意,成為人民的喉舌。梁啓超是改良派新聞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新聞思想早在維新變法時期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統。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啓超流亡海外,對西方資產階級政治、文化思想有了更全面、更直觀的接觸,加之不斷的辦報實踐,他的新聞思想體系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總結梁啓超的新聞思想,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1.報刊功能方面。維新變法運動之前,梁啓超將報紙比喻為耳目喉舌,認為報紙的作用是「去塞求通」。他將當時中國之所以國勢衰弱、飽受列強欺凌的原因,歸結於中國從內到外都處在一種閉塞的狀態之中。在國內,統治階級和國民之間相互隔膜,清政府不了解民情民意;在國際上,清王朝閉關自守,故步自封。要想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必須睜開眼睛去看,打開耳朵去聽,張開嘴巴去說,學習西方,體察民情,只有內外都「通」,才能進步。維新運動失敗後,梁啓超又提出報刊「兩大天職」的觀點,即報刊的主要功能是「監督政府」和「嚮導國民」。梁啓超首先肯定了政府權力的必要性,但是強調一定要對其加以監督,使政府的權力能夠得到正確的行使,而報紙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代表,是對政府進行監督的有效工具。在傳播智慧與教化民眾方面,報紙的傳播比辦學堂要更快更廣泛,從而能夠對人民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那麼報紙如何實現上述功能,即如何辦好報紙呢?梁啓超在《清議報》出版100期《祝辭》中提出了衡量報紙好壞的四條標準:「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當,四曰報事速而確。」這四條原則精練地概括出一份好報紙應該具有的要素,這些標準在今天仍然適用。

2.輿論建設方面。輿論建設問題是梁啓超新聞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輿論是「多數人意見之公表於外者也」[3],所以少數人的意見,不能稱之為輿論,多數人持有但是沒有公開發表的意見,也不是輿論。要建立健全的輿論,報紙要從自身、從新聞從業人員入手,必須做到以下五點,即梁啓超所謂的報刊必須具備的「五本」:一是常識。報館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要豐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個方面的知識都應具備,這些知識都是建設輿論的憑藉。二是真誠。輿論是多數人公開發表的意見,而要將多數人集結起來,不是靠威逼利誘,而是要靠報紙的良知、信念使這種集結以一種自然而然的方式達成。三是直道。建立積極的輿論就要求報紙具有堅定的立場,具有不畏強權的品質。四是公心。報紙判斷是非善惡,不應出自自己的喜好做出主觀的判斷,而是應該從人民和國家的利益出發,判斷要出自公心。五是節制。報紙的傳播範圍越廣,它所形成的輿論影響範圍就越大,有時它會超過預計。所以對輿論的深度和廣度一定要有一個理性的把握,不能因為一時衝動而造成不可收拾的負面效果。

3.宣傳策略方面。梁啓超在其新聞宣傳實踐中,尤其注重宣傳的策略,可以歸納為如下十個方面:一曰激發讀者興趣,切忌注射式宣傳。二曰以自身的情感刺激讀者的情感。三曰通俗,不能脫離讀者實際太遠。四曰抓主要矛盾,先主後從,綱舉目張。五曰和風細雨,步步浸潤。六曰虛實結合,主觀見之客觀。七曰立論務公平,不為危險激烈之言。八曰分階段,由近及遠,自小而大。九曰持義至堅,鍥而不捨。十曰察讀者心理之微,攻暇不攻堅,使之移情於不覺。

在上述宣傳策略中,梁啓超從受眾的角度提出了兩個重要的觀點:首先,從內容上,新聞宣傳要抓住讀者的興趣,儘量使宣傳的內容豐富多彩,並且多注意與讀者進行情感交流,這樣才能使讀者產生信任,接受宣傳。其次,從語言上,宣傳要通俗,充分考慮中國最廣大民眾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因為宣傳的對象是人民大眾,必須用他們能聽懂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才能取得預期效果,「若夫妄談學理,廣列異聞,自耀其博,而不顧讀者之惟恐臥,此則操術最拙者也」[4]。報刊的宣傳必須領先於大眾,但是同大眾的距離又不能太遠,沒有先進性就談不上引導,距離太遠又失去了報刊宣傳的現實意義。此外,梁啓超還提出了「浸潤」和「煽動」兩種報刊宣傳的方法。他肯定猛烈煽動的宣傳方法會在短時間內快速起到明顯的效果,但「煽動所得為橫溢之勢力,故其弊之蔓延變幻,每為煽動之人所不及防;浸潤所得為深造之勢力,故其效之錫類溥施,亦每為浸潤之人始願不及」。慢慢浸潤,潛移默化的宣傳所取得的宣傳效果更為持久,也更為深入人心。

相關焦點

  • 辛亥革命時期的新聞思想研究【2】
    [5]這些留日學生報刊在國內各地也設有發行機構,向國內傳播民主革命思想,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白話報刊由於用通俗的口頭語言編寫,文化水平有限的下層民眾也能讀懂,為了贏得他們的支持,革命派和改良派紛紛創辦通俗白話報刊,白話報刊在辛亥革命時期得到迅速發展。這一時期創辦的白話報刊中,持革命立場的佔了很大比例。
  • 辛亥革命時期,甘肅發動的一場起義
    圖 黃鉞 黃鉞是湖南寧鄉人,曾留學日本,深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後來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在東南各省宣傳革命。 圖 辛亥革命看照片 秦州的起義是革命時期甘肅的一次民主革命,黃鉞等革命黨人在起義後,未能鞏固勝利的果實,最終失敗。
  • 合力復興社稷前行,回顧辛亥革命,簡析辛亥革命的舉措及其影響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使得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影響之大,不止局限於政治、思想方面,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也產生了重大作用。
  • 辛亥革命時期,清政府全國有多少軍隊,為什麼要用北洋軍隊呢?
    辛亥革命的時候,清朝還只能仰仗袁世凱所代表的新軍。除新軍外,清朝原先的部隊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八旗軍,也就是清朝最早在關外起家的部隊,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大約有13萬人,這部分軍隊在清朝早期的時候戰鬥力非常強。
  • 王汎森:思想史研究方法經驗談_思想市場_澎湃新聞-The Paper
    【編者按】       2013 年6月21-24日,由華東師範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與世界聯合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思想史高級研修班在上海舉辦。來自海內外二十餘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青年老師和博士生參加了為期四天的研修活動。
  • 佛教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與地位——侯坤宏
    章太炎 黃宗仰 蘇曼殊 辛亥革命時,一些革命黨人從佛教中吸取教義,作為反清的思想武器辛亥革命與佛教,確實有密切的關係。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時期最有學問的革命思想家,曾主編過《民報》,寫過多篇以佛教為內涵的文章,在革命理論宣傳上,章太炎之所以比其他人做得出色,其佛教思想所發揮的功用不容忽視。在僧人參與辛亥革命方面,主要有黃宗仰、蘇曼殊、智亮與意周師徒、畢永年與紫林法師、棲雲法師、鐵禪法師等人。
  • 2021史綱模擬題:辛亥革命與君主制度的終結
    「平均地權」主張並非將土地所有權分給農民 B.沒有正面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C.沒有從正面鮮明的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綱領 D.在革難以成為發動廣大工農群眾的理論武器   3.1905年至1907年間,圍繞中國究竟是採用革命手段還是改良方式這個問題,革命派與改良派分別以《民報》、《新民叢報》為主要輿論陣地,展開了一場大論戰,過這次論戰   A.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
  • 毛澤東調查研究思想的緣起
    作者:程美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調查研究是毛澤東同志一生所倡導的科學工作方法,是他一生所極力推崇的思想方法,也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革命事業不斷走向成功的重要方法和保證。
  • 2018年自考《中國新聞事業史》簡答論述題整理四
    2018年自考《中國新聞事業史》簡答論述題整理四-第四章辛亥革命時期的新聞事業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報刊的興起(04「蘇報案」的起因、經過和意義如何?)《民報》創刊後,為從思想上擴大革命派的影響,主動向改良派報刊《新民叢報》發起攻擊,雙方圍繞著以下幾個問題展開了論戰:1)要不要進行民族革命。這是整個論戰的中心。2)進行民權革命?3)要不要實行土地國有、平均地權?4)革命會不會引起帝國主義幹涉,使中國招致瓜分?
  • 反思實證傳統中的思想研究
    縱觀人類歷史上的思想研究成果,實證傳統主要包括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精神分析、文化人類學等領域的研究。第一,神經科學通過對思想的物質器官——人腦的剖析,把握思想的生理基礎。自古以來,人類對思想有著種種猜測,掌握解剖術的醫者最先關注人腦這一思想器官,但受限於認知水平與技術條件,對人腦的了解非常有限。
  • 論列寧新聞思想的歷史貢獻及當代價值
    此外,列寧的辦報實踐與新聞思想對中國共產黨的黨報實踐與新聞思想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特別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把列寧的新聞思想作為指針,有效指導了解放區的新聞工作。  在列寧誕辰150周年之際,研究他的新聞思想,了解其歷史貢獻,把握其當代價值,對於我們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做好當前新聞工作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 高考歷史:辛亥革命的重要考點
    這一小節,我們和大家分享一下「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這一專題的相關考點。內容都是本人在多套試卷的選擇題中提煉出來,一定會對大家有幫助!,資本主義建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11、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弱點,根源在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正因為如此,辛亥革命僅僅趕跑了一個皇帝,卻沒有能夠改變封建主義和軍閥官僚政治的統治基礎,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
  • 十堰歷史名人|張振武:辛亥革命首義功臣的傳奇人生
    辛亥革命首義功臣張振武。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 《阿Q》的形象、思想、藝術成就
    人物形象 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落後貧苦僱農,性格質樸、愚昧又狡猾,主要性格特徵是精神勝利法,表現為不敢正視現實 思想 典型意義:魯迅抱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刻畫出國人的靈魂,暴露出國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療救的注意」,表達了魯迅以改造國民性為核心的啟蒙主義文學主張。
  • 辛亥革命的成功半途而廢?它的勝利果實究竟哪裡去了?
    我們都知道辛亥革命是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它對是近代中國的一次偉大革命,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
  • 魯迅《阿Q正傳》詳細分析解說,辛亥革命背景下的典型人物的命運
    二、《阿Q正傳》故事內容背景: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人物:阿Q、趙太爺、假洋鬼子、王胡、小尼姑、吳媽、小D故事:挨揍說是兒子打父親、和王胡比誰身上蝨子多、罵錢太爺兒子是假洋鬼子背打、欺負更弱小的小尼姑三、人物形象1、身份:阿Q是辛亥時期未莊僱農。
  • 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關係研究
    從歷史研究角度來講,對這兩個歷史時期的關係的認識問題,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小的歷史範圍中「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爭論的焦點。這個問題之所以成為焦點、熱點問題,與一個時期以來「歷史虛無主義」泛濫有關。歷史證明,亂人國,必先亂其史;滅人國,必先去其史。蘇共的垮臺就是前車之鑑。當時,全面否定蘇聯及蘇共的歷史虛無主義泛濫,搞亂了人們的思想,最終被敵人不費一槍一彈而擊潰,消解於無形。
  • 魏晉南北朝與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
    儒學的危機和科技文化的繁榮 (一)思想:儒學危機 1、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產生於東漢末年的道教在南北朝時形式逐漸完善,儒學獨尊地位動搖。同時,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逐漸本土化。
  • 2019中考歷史專題——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1.下表反映了1911—1919年我國麵粉業生產的狀況,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①帝國主義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②「實業救國」思想的鼓舞③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鼓勵工商業發展
  • 春秋時期:「士人」崛起和思想解放
    小編認為春秋時期一個重大的文化現象是士人的崛起。一大批士人奔走呼號,引起了那個時代的思想大解放。據傳,「士」這個概念是古已有之的。從「士」的字形上看,它像是手執武器的人,因此它的初義很有可能為武人。作為西周統治集團中的一分子,士的言論、行為、思想方式理所當然地要受到周王朝所制定的種種規範的約束。但是,一旦他們被解放出來,作為知識者,他們身上蘊藏的能量就會充分地發揮出來。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和「學術下移」,為這些士人的能量釋放創造了用武之地。學術下移和私學的興起是相伴而行的。一般認為,孔子是中國古代私學的創始人。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屬於春秋中晚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