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由19世紀丹麥著名作家安徒生所寫,他家境貧寒,14歲開始自謀生計,了解大眾疾苦。安徒生一生寫了160多篇童話,比較熟悉的有《海的女兒》、《柳樹下的夢》、《醜小鴨》、《皇帝的新裝》和《拇指姑娘》等。
首先,我們一起來學習本篇課文的生字詞。三年級的學生在預習課文時,如果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詞一定要自主查找,弄明白詞語意思。
一.學習生字詞
本篇課文多音字較多,同學們要清楚掙、幾、晃、噴的不同發音和組詞;柴由木而來,所以下面有個「木」;餓右邊的「我」要寫得扁一點;焰和燭都與「火」有關,所以都是火字旁,另外,注意焰的筆順,火字旁的筆順是:點、短撇、長撇、捺。
詞語積累:
乖巧 搖籃 又冷又餓 又厚又冷
哆哆嗦嗦 精緻
閃爍 明晃晃 薄紗 飢餓
二.學習課文
本文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的:賣火柴——擦火柴——凍死,主要講述了在大年夜裡,小女孩在街頭賣火柴,冷得幾次擦燃火柴,產生了一次次幻象,最後凍死了。
1.分段概括:
本文一共11個自然段,篇幅過長,同學們可以嘗試分段,這樣對故事能夠更加準確清晰地把握。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大年夜,小女孩在大街上賣火柴。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產生了美好的幻象。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
2.小女孩擦燃了幾次火柴?每次擦燃後看到了什麼,表達了她怎樣的願望?
本文一共寫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她都看到了美好的幻象,而這些美好的幻象也正是小女孩內心的渴望與願望。
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烘烘的火爐,她渴望溫暖,不再寒冷;
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了烤鵝,她渴望食物,不再飢餓;
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了聖誕樹,她渴望歡樂,不再難過;
第四、五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奶奶,她渴望疼愛和幸福,不再孤單寂寞。
3.本文突出的描寫手法有哪些?有什麼作用?
本文主要的描寫手法有細節描寫(抓住一些人物、景物、事情進行細微而又具體地描寫)和對比描寫(通過對人、事、物的對比描寫,突出其特點)。
例子:
細節描寫:「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這句話寫出了天氣的寒冷和小女孩的可憐。另外,小女孩的多次幻象也屬於細節描寫,寫出了小女孩對幻象的極度渴望。(同學們可以自己再找一找文中的細節描寫,感受作者通過細節描寫想給我們傳達的情感)
對比描寫:「可憐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每個窗子裡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第三自然段的前後兩句話形成鮮明對比,一個是饑寒交迫中的小女孩,一個是溫暖的人家、烤鵝的香味,寫出了社會的貧富差距太大。
另外,第五、六自然段也有鮮明的對比描寫,烘託出女孩處境的悲慘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貧富差距明顯和資本家對勞苦大眾的剝削)。表達了作者對勞苦人民的同情,揭露了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