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網傳韓家墩街綜合社區關於「昨晚麗水康城小區又有新增病例」的「重要通知」。對此,武漢有關方面做了回應:「經查,小區居民張某某為無症狀感染者,根據《國家衛健委辦公廳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的通知》,非確診病例。」那麼,什麼是「無症狀感染者」,為何未納入確診病例?會傳染嗎?
資料圖:來源視覺中國
什麼是「無症狀感染者」?
依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無臨床症狀,呼吸道等標本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或血清lgM抗體檢測陽性者。其實可理解為是指沒有發燒、咳嗽等臨床症狀,但其核酸檢測又是陽性的人。
目前指的臨床症狀主要是患者在感染了病毒之後,患者會出現以發熱、乾咳、乏力為主的主要表現,少量患者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瀉等症狀,重症患者在發病後一周會出現呼吸困難或低氧血症等。
上述症狀,無症狀感染者都不具有。其次,無症狀感染者在一些輔助檢查上也看不到變化,比如早期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以及淋巴細胞計數等都沒有問題,其次是胸部影像也正常。
而無症狀感染者的確定,必須具有具備以下病原學或血清學證據之一:
實時螢光RT-PCR檢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
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
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和IgG抗體陽性;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恢復期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防控方案有定義
「無症狀感染者」不是「確診病例」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中定義,疑似及確診病例,需具備臨床表現。無症狀感染者因無臨床表現,需要集中隔離14天並做進一步的檢測來進行判斷。如果無症狀感染者在隔離期間出現了症狀,則將其作為確診病例報告並公布。
「無症狀感染者」具有傳染性嗎?
「無症狀感染者」與「復陽」患者的核酸檢測結果均可為陽性,是否意味著二類人群都具有傳染性?記者就此問題採訪華大基因了解到,核酸檢測陽性指的是該次測驗在取樣部位處發現了病毒的核酸。但是核酸來自「活病毒」還是「死病毒」,需要對病毒進行培養才能確認。解放軍呼吸病研究所原所長劉又寧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核酸檢測陽性不能判斷病毒的濃度和活性,更不能判斷是否具有傳染性。
「無症狀感染者」如何發現?
2月1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紹了發現無症狀感染者的四個主要來源:
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在醫學觀察期發現了一些這樣的人;
在聚集性疫情的調查中,在開展一些主動檢測的過程中,我們可能發現無症狀感染者;
在新冠肺炎病例的傳染源追蹤過程中,對暴露人群進行主動檢測時可能發現無症狀感染者;
在對有新冠肺炎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的旅行史和居住史的人員主動檢測時,可能會發現無症狀感染者。
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如何上報?
按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相關規定,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無症狀感染者,應當對其採取集中隔離14天,並且在兩個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縣、區級疾控機構在接到無症狀感染者報告後,24小時內要完成個案的調查,及時進行密切接觸者登記,並採取隔離措施。同時,將個案調查表和調查報告及時通過網絡報告系統進行上報。
由此可見,無症狀感染者上報的數字並不屬於強制公開範圍。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如果是無症狀感染者在集中隔離期間出現了症狀,這個時候可將其作為確診病例報告,並且對外予以公布。」
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如何處置?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無症狀感染者應集中隔離14天,隔離期滿後,原則上兩次連續標本核酸檢測陰性者(採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可解除隔離。隔離期間出現症狀,立即收治入院。
專家建議進一步加強對無症狀感染者的監測與隔離
第六版防控方案指出,無症狀感染者也可成為傳染源。那麼,對於無症狀感染者後續應如何管理、救治?
武漢市一位感染科醫生介紹,無症狀感染並非新冠肺炎病毒的獨有現象。事實上,大多數傳染病都分為顯性感染、隱性感染。對於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目前採取的是隔離等積極防控政策。
金銀潭醫院副院長黃朝林介紹,在實際救治工作中,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後首先要隔離,防止其成為傳染源。由於他們只是病毒攜帶者,沒有症狀,一般不會對其進行治療,最多開點抗病毒藥。
多位醫生認為,此前疫情嚴重的時候,防控和醫療資源主要向確診、疑似、密接人群傾斜。隨著當前疫情進入新階段,為鞏固抗疫成果,防範疫情反彈風險,應高度重視無症狀感染者的問題,把進一步加強監測、隔離納入未來的工作重點中。
來源:人民日報 新華網 第一財經 千龍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