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不過萬,不如出攤練一練,十年打工一場空,地攤三年變富翁,疫情工作不好找,不如地攤搞一搞。」
近期地攤經濟 風靡全網,引發全國民眾熱議,霎時間擺地攤成為發家致富的又一新風口。
於是在各大網站出現這樣的新聞:
90後小夥擺地攤月入3W網紅主播響應國家號召擺地攤日入千元擺地攤成本低,利潤高比打工失去自由掙死工資強百倍
這些誘惑的字眼,讓很多踏實的上班族蠢蠢欲動,更給想自主創業的人們一劑強心劑。紛紛效仿希望就此解鎖財富密碼,實現財務自由,迎來一波波地攤秀,給沒擺地攤的我們錯過一個億的錯覺。
但捫心自問擺地攤真的是針對個人解決經濟困難最好的方式嗎?
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否適合幹?
知道不知道這背後的水有多深?
是否了解擺地攤低進高賣的背後邏輯?
01 、什麼是地攤經濟?
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地攤經濟?
百度詞條裡面的註解是指通過擺地攤獲得收入來源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形式。地攤經濟是城市的一種邊緣經濟,一直是影響市容環境的關鍵因素,但地攤經濟有其獨特優勢,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
大概意思就是:以往正常情況下在城市擺地攤是不合規的,現在放開的是因為疫情導致經濟形勢嚴峻提供一個過渡期。
個人認為這一舉措是給原有的基層商販帶來尊嚴和獲得感,讓他們有謀生之道。給予底層大眾的是生存而非發財。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另一方面地攤能給城市增添煙火氣,喚起民眾對生活的記憶和熱情。
說實話我比較喜歡逛地攤。在規有序的夜市裡能給人歲月靜好,踏實生活就可以的幸福感。就好比《歡樂頌》中老譚說安迪一般,你需要點菸火氣 一個道理。所謂「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大概如此。
02 、地攤經濟存在哪些「泡沫」?
地攤經濟既然是城市邊緣經濟,就意味著不是所有人都能幹,也不是適合所有人, 更不能衝動而為之。
原因有三:
1 多數的高收入都是炒作的假象
相信很多人在網上都能看到一些主播說自己擺地攤日收入過千,月收入過萬等消息,其實你深入了解一下,大多都是「注水豬肉」,誇張了很多,禁不起推敲,稍微一算就漏洞百出。
比如某音好幾個博主上一個視頻還是擺攤倒貼,下一個視頻就月入3W,假到有用戶看到直接留言回懟。目的不過是為了在某音獲取關注,評論和諮詢,然後有了這些就可以明目張胆的授課。告訴你如何出攤,藉助自己的案例提供給你一些不痛不癢的方法,他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說這些不是唱衰地攤經濟,有真掙到錢的錢嗎?有,但絕不是大家在網上看到的那麼「豪橫」。
網上有個自稱「練攤小哥」的用戶,應該是有一些地攤經驗的。採訪裡,他的口述稱一年下來平均1個月能賺8K左右,去除家裡那些積壓的貨,純利潤差不多年收入10萬。這才是真實的案例。
去除精力,物利,能在地攤屆有百萬收入也不是沒有,只是少之又少,更不可能隨便一出攤就能實現月入過萬。
2 混淆概念誘導大眾
網上很多爆出月入3W的地方小吃,殊不知業主每天的桌數有20張,日入4W的燒烤老闆每天120桌,這兩個新聞報導中的案例分明是有規劃化的餐飲企業經營者。而我們公眾印象中的地攤經濟,是某個天橋或馬路邊支張桌子貼膜的小哥哥,是夜市裡推個小車烤冷麵的大姐,而有些媒體將餐飲業老闆作為地攤商販的案例和利潤來報導,顯然是混淆視聽,偷換概念。
3 衝動行動可能只是幫「資本家」清了庫存
某音鹽城地攤哥說了句實話,不要相信網絡上那些過來人的經驗,說擺地攤哪個產品好賣,其實不過是想清理自家庫存。看到的人都去進點貨,過剩的產能立馬消失,等地攤潮退去,大多數產品都沒有賣出去。當然人家也不關心你賣不賣的出去,恢復平靜以後,真正擺攤的還是原來那些人,自己不過是幫助各個廠商在極短的時間內解決了囤積已久的庫存。
所以我們要從個人的實際情況去理性評估,想參與擺攤是為了掙錢還是體驗生活,如果是為了掙錢那你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別人憑什麼買你的東西?你的產品最後能賣出多少,如果堅持不下去你的東西能不能轉出去,又能夠回收多少成本?擺攤失敗了對你的影響大不大?等等一系列問題。
03、6個維度告訴你,地攤賺錢有多難?
如今是地攤 2.0時代,升級後的新地攤已不是你想擺就能擺。更不能學習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手法,否則你會賠到不敢回家。
擺地攤是門技術活,如果你真想在地攤經濟裡分一杯羹需要具備什麼?如何開始?
1「不要臉」的心態
大家都知道擺地攤最重要的就是選對地址,再就是產品,其實心態是第一要點,要抱著試試看的體驗心態去對待,不要一心只想著日入千元,不然心裡落差會在你第一天出攤後就大到讓你崩塌。
比如我有一朋友出差在麗江,因為要常駐兩個月,下班閒來無事看見全民都在說地攤經濟,於是在經過層層篩選下便進了些襪子,可不過一個晚上就打擊到不準任何人再跟她提擺地攤的事兒。原因就是開始做這個事的時候覺得很有趣,但真到那尷尬無比,經過的路人不是漂白眼就是無視,一個晚上一個都沒賣出去還白白遭人冷眼。你看,她只是體驗了一晚上,還沒有經歷起早貪黑的就大吐苦水。是不是事先沒做好心理建設。索性她拿貨不多,不然豈不是虧大發了。
擺地攤和上班完全不一樣,一定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一個是只要踏實做好自己的份內之事一天的工資就到手了,一個是在人群中面臨的多樣問題,多樣的變化及時解決了才能繼續,還可能忙乎半天一毛錢都賺不到。
2 價格歧視
先問一個問題,如果你進了100個泡泡機,馬上就要出攤了,你會怎麼定價?
A:統一定價,比如進價是10全部加價一倍賣到20
B:看人要價,根據人群浮動定價,也就是俗稱的「見人下菜碟」。
如果你選A,抱歉,你離擺地攤的精髓還差些距離。
經濟學中有個概念叫「價格歧視「大概意思就是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場景來定價。
剛畢業時和同學在老家夜市上賣過帆布包和帆布鞋,就發現這個規律:
如果是幾個小女孩來買,肯定要不上價格的,她們一定會使出渾身解數跟你討價還價;
這時候你價格也不能定的太高,不然會把她們嚇跑,定個適中價格,給他們些議價空間,有還價後佔便宜的感覺,她們就會欣然接受並掏錢。
那麼什麼時候能稍微要上價呢?
答案是如果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過來買,你可以稍稍加下價。大家懂得,男生比較愛面子,尤其在帶個女生的情況下,情竇初開的少男是絕對不會給別人摳門,小氣的印象的。所以就不會好意思跟你喋喋不休的還價,一般你只要面無表情的跟他對視一下,他就會立馬付錢。
這樣的例子很普遍,大家或多或少可能都聽過,可別以為這有騙人的嫌疑。其實內藏著科學依據。
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的華人經濟學家張五常,曾在經典之作《賣桔者言》中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價格分歧的原理。
還為證明「價格歧視」在地攤中可以收益最大化,親身做過實驗。
在香港年宵市場親自賣桔子樹,(過年都買桔子樹,意為「大吉(桔)大利」)
起初顧客著急買橘子樹,不太在意價格他定價60元一盆賣的挺好,到了晚上買橘子樹都貨比三家,他把價格降到40一盆也還行,臨近11點,他把價格提到80,因為香港人為圖好意頭,希望在初一之前擺上橘子樹,快到點,也就不再對比了。等到12點收攤之際,他再次把價格降到20,但此時他已經賺回本錢,剩下的橘子樹都在處理,趕快清空。
這個故事,看似簡單,其實蘊藏著地攤生意非常重要的核心觀點—— 隨行就市。
當然啦,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夜市裡烤麵筋飲食類,就不存在價格歧視,關鍵還是要看產品。
3 有趣新奇的特色產品
比如,你的手工製作,或這個集市沒有這個產品,做到獨家同時也適用於大眾的產品。
人都有獵奇心理,尤其小孩對新事物的好奇心,但價格一定不能選太高,可以選擇品牌,正規廠家,尾貨批發價位都很低,也有利潤空間,符合他們的消費習慣的。切記不要圖拿貨價低上一些劣質產品,不然第一天賣完,第二天就得換地, 以防有人來找你麻煩。
親戚家N年前賣卡通形象玩偶和溜溜球,櫻桃小丸子玩偶15一個 ,溜溜球10塊一個,一起買20。當時其他人類似的產品都是固定擺件什麼的,只有他家玩偶能動可聲控,給小孩玩有種捉迷藏的效果;溜溜球泡水就會變大,能看到裡面各種活靈活現的小動物,可以讓小朋友牽著走,反彈追逐玩樂。固定一個位置和時間,孩子玩的高興了,其他孩子也會慕名而來。
4 地攤的精髓是扎推效應
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買多肉、仙人球這些小植物會選擇去夜市還是隨便一個路邊攤?
相信多數人答案是夜市,因為那有你確定要買的東西,且賣家多還能對比,而隨便一個路邊攤不確定因素太多,有可能那天那個攤主不在,有可能光一家要價高等等。
地攤經濟屬於「產品群落化」定格在消費者的潛意識裡,比如地攤龍頭 —— 小吃一條街,手工藝品一條街,花鳥魚市場一條巷,在他們消費時自然就想到這些地方。
營銷大師艾·裡斯曾在名著《定位》裡提到融合定位就是這個意思。
還有就是很多人是沒有目的的去逛夜市,可能只是想感受下生活的煙火氣,沒準順便就買了,換言之這裡聚集的客流量多。
5 營銷思維要跟上
說起營銷思維,好像挺高大上的,其實不然,上面所說的扎堆,也是一種營銷模式。
同樣的地點,同樣的產品,怎麼凸顯你的不同,就是包裝。
不要以為買地攤貨的人們就不在意包裝,我和朋友在去蘇杭旅遊的時候,看到好幾家賣紀念飾品的小攤,最終選擇在一個中年婦女的攤位購買,雖然產品都一樣,但她能說會道,光聽順口溜就吸引你去看她家東西,更出乎意料的是,她把自己的產品都起了名,不僅以人群、關係、等級區分向你介紹。還在支架兩邊做招牌,「精緻個性包裝,送誰都有面」。她用一個特別洋氣的小型紙盒包裝,夾帶了些文藝範兒,裡面都還有個小紙條,讓收到禮物的人感覺用心貼心。
所以,即便一個小地攤,也要把自己產品和芸芸眾生區分開,制定專屬的標籤,這就是營銷思維。
6 找出痛點引起共情
為什麼鄭州的孟婆湯能火遍全網,不僅讓成千市民排隊要喝,還吸引了很多人跨越城市千裡迢迢去喝的人,背後折射出成年的內心,無法釋放的酸甜苦辣,藉此來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仿佛喝了就能忘記人間疾苦,所以每個人都想來一碗,其實本質上大家想喝的根本不是那碗湯,而是向生活宣洩的一種態度,一個情緒出口。更何況所謂的「湯」可能是平時很多人都避而遠之的苦丁茶。
結語
看完以上內容是不是覺得體制外的自由創業者比上班族累多了,對那些鼓吹擺地攤的持懷疑態度了,還是那句話面對地攤經濟,沒必要都膜拜、效仿,想涉足就多去了解裡面的道道。
從宏觀的角度,國家一定是支持地攤經濟的,但我們要明白,政府的初衷並不是所有擺攤的人都能掙到錢。而是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在煙火氣中為百姓找到歸屬感,讓基層群眾能掙到錢帶動消費,讓更多的市民從家裡走出來消費,才能做大蛋糕,只有促進經濟的儘快恢復和形成循環,社會才能穩定。這次調整,看上去意義不大,卻關係著千萬底層民眾的生計。
微觀層面,有些人練攤可能是沒有選擇的窘境,建議個人不要輕易放棄工作,拿著所謂的秘籍去參與到地攤經濟當中。體驗可以、試錯可以、拿此當賭注還是免了吧,我怕你輸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