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盆景是指把山石置於淺口水盆(水底盆)中,盆中盛水不盛土,或只在山縫中放些土,以植物、配件作為點綴,以山石為主要造景材料和主要構景物,以表現山水景觀為主的一類盆景。主要用於表現有山有水的自然景觀,如太湖風光、桂林山水等,其養護管理方便。山水盆景按照其表現的內容和形式,分為水石盆景和旱石盆景兩種形式。水石盆景主要表現大自然有山、有水的景觀。石料經加工後置於淺水盆中,表現大自然層巒疊嶂的景觀。水石盆景的盆中貯水,並有植物及小配件作點綴。旱石盆景主要表現大自然有山無水的景觀,是將山石放置在盆內,盆中全部盛土,並按照自然景色的特徵,種植樹木植物,並點綴配件。
一、造型類型
(一)立山式
山體形式線直立,山水盆景盆中各峰石的縱軸及紋線都垂直於或基本垂直於底面(圖1-1)。常與其他形式搭配。
圖1-1 立山式
(二)斜山式
山體形式線傾斜,山水盆景峰石縱軸及紋線並不垂直於盆面,與盆面形成一定的夾角,具有強烈的動感,但要動中求穩,做到動而不亂(圖1-2)。常與其他形式搭配。
圖1-2 斜山式
(三)橫山式
山體形式線橫臥,山水盆景山石長軸及紋線平行於盆面,山石層層相疊,如同雲層,巖層兩端參差不齊(圖1-3)。常與其他形式搭配。
圖1-3 橫山式
(四)懸崖式
山水盆景常用來反映自然界中懸崖峭壁的驚險之態,象徵威武不屈和在逆境中拼搏進取的精神。一般主山呈明顯的懸崖狀,置於盆的一側,山頭向中間懸出。懸崖式山水盆景在製作時應注意懸出部位與整體的比例重心,由於懸出部分,重心往往會向前移動,因此一定要掌握重心,防止產生不穩定感。同時運用對比的手法,搭配其他造型,但懸出部位是整個造型的主體,主要觀賞面的曲線對比要強烈,以大曲線為主,小曲線為輔。主峰朝向畫面中心的山腳,可適當延伸,背向山腳必要時可以切除,使畫面穩定均衡(圖1-4)。主次要協調,配峰的形態應與主峰相呼應,即可作遠山處理,配峰的山腳寬度應小於主峰的底腳寬度。如果配峰高則底腳宜窄小,配峰矮,則底腳宜左右拉開。山腰部位,應以消瘦為主,避免臃腫。
圖1-4 懸崖式
(五)孤峰式
孤峰式是指在盆內只放一塊山石,為避免單調,也可用幾塊矮小的山石,在盆中適當位置加以襯託。山石不宜置於盆中央,也不宜緊貼盆邊,一般稍稍偏左或偏右(圖1-5)。
圖1-5 孤峰式
(六)怪石式
山體形狀古怪,無明顯的標準,只要外形奇特,能給人以美感即可。通常要求山腰部分要虛要瘦,整體應比例恰當,舒展大方(圖1-6)。
圖1-6 怪石式
(七)延綿式
延綿式是指景物從盆的一端向另一端蜿蜒伸展,構成長長的延綿狀山脈,表現群山起伏的景觀。峰巒層次較多,但主峰只有一個,而且要有主次之分(圖1-7)。
圖1-7 延綿式
(八)開合式
開合式是指盆中景物分作景物組合,在盆面上常形成不等邊三角形布局。其中兩組景物在前,一左一右分立布局,起到「開」的特點,同時另外一組景物在後,聯絡於前兩組景物,起到「合」的作用,一開一合,景物要有主次之分,不可等量齊觀,布置上也不能成等邊三角形。
(九)對峙式
對峙式是指由一大一小兩組山石組成,又稱偏重式,分別位於盆的左、右兩側。較高大的一組為主體,較矮小的一組為客體,兩組山石「形斷意連」,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圖1-8)。布局不宜太滿,注意留空白。
圖1-8 對峙式
(十)高遠式
常用來表現崇山峻岭、群山巍峨的名山大川風光,是一種常見的山水盆景款式。主峰高聳險峻,主峰山石可佔盆面的大部分,配石低矮,以襯託主峰之高大挺拔。高遠式山水盆景常選用剛直有力的瘦質型硬質山石,用橢圓形或長方形盆缽。為了形成上下呼應,常在山峰下部製造平臺,在平臺上安置亭、塔、茅屋等配件。
(十一)平遠式
多為低矮平緩的遠山,呈現延綿不斷的景象。平遠式用來表現水域遼闊的江南風光、魚米之鄉的景致。布局時應注意山腳的處理,特別是水岸線,要曲折多變。
(十二)全景式
常用以表現景致規模宏大、意境深遠的景象,群島夾峙或前後山重重疊疊。山石在盆中的位置切忌呈等邊形狀。多用長方形大理石淺口盆缽,盆的長寬比多為2:1。只有較寬的盆缽才能使山峰前後拉開一些距離,表現出遠山的深遠。
二、立意構思
顧名思義,立意構思就是確立作品的意境,構思作品的布局。立意構思是山水盆景創作前所必需的準備過程,也是作者確定自己的創作意圖和創作動機,進行布局設計的過程。製作山水盆景時,山石的自然形態好的或有些加工得好的塊石,可以獨立成景。但對大多數山石來講,往往要進行雕琢和拼組,這就更需要提前做好構思布局。在創作中,立意構思必須具有真實性,只有真實才能表達出真情實感,也才能具有藝術的感染力,在模仿大自然崇山峻岭和湖光山色的同時,傳達出自然的情感。布局是製作山水盆景關鍵性步驟,直接關係到意境的表達和體現。
山石材料是山水盆景創作的主要素材,山石種類繁多,一般可以從大自然中採掘而得,其質地、形態、色澤都具有天然本質。選石通常「因意選材」或「因材立意」。「因意選材」即根據創作意圖選擇石料的種類、形狀和色澤等;「因材立意」,即根據石料的種類、形狀和色澤等因素來決定創作意圖。例如選擇石紋直立簡練、形狀長條、輪廓自然的砂積石作為盆景素材時,最適宜表現挺拔峻峭、高聳入雲的山景景觀。選材時還應注意素材的質地、種類、「因意選材」皴紋一定要統一,一個盆景,最好只選用一種素材,色彩差異不可太大。選材時還應注意適當的多選擇一些山石,給製作留出餘地。在思考時,應先仔細觀察準備加工的山石,根據立意要求和材料特點全面考慮。山石布局是山水盆景製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將加工好的山石按照一定的原則布置在盆中。整體布局包括正確處理山水盆景的大小比例、遠近虛實、山石與水面的關係、種植與點綴等。
山水盆景在整體布局時,先確定主峰的位置。主峰是盆景製作的重心,布局時應先將主峰放在設計框內進行構思,確定主峰在盆內的最佳位置。再根據主峰的形態考慮配峰的形態和位置。主峰朝向面的布局是視覺的中心,也是作品布局的重點,所以山腳要低矮,不能遮擋主峰,這樣既可以突出主峰,又能使視野具有可穿透性而顯開闊。配峰的形態和位置應考慮整體造型的需要,講究氣勢、韻味和對比關係。
主峰、配峰有兩種概念:一種是如果作品中有大小几個山峰組合而成,大的山峰稱主峰,其餘稱配峰;另一種是以組的概念存在的,大的一組山峰即主峰,餘下的一組即配峰。要明確主峰和配峰在一組的主配關係和在總體布局中的主配關係。配峰與主峰在風格上要統一,在形狀、數量上要有變化。主峰配峰位置確定以後,才能解決「遠近之形」。主景居前,襯景是遠山,視覺上的近大遠小,使遠山顯得既遠又小,此類山石叫遠景山水。雕琢時,近景的主體要精細雕刻,遠山則不宜過細雕琢,只注重外形處理,使起伏儘量模糊,要遵循「遠山無脈」的原則。近景山水的加工,則均應仔細雕琢。
山水盆景是神遊藝術,是聚天地之靈秀於咫尺間的造型藝術,是以三維空間來體現的。山水盆景造型的空間意識及構圖是體現其藝術性的重要因素。在這樣的空間形態中,設計何處是山、何處是水、何處是樓閣寺觀、何處是橋梁、何處是人物車舟,需要設想空間、安排比例、置陣布勢等。空間構建時注意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相結合。
焦點透視是從一個角度觀察對象,而散點透視是將直視、仰視、俯視結合起來,流動地觀看景物,逃脫了焦點透視的束縛,完滿地表達了豐富的空間關係。盆景構圖重要的是空間的藝術處理,需要把盆景狹小的空間劃分成若干區段,取得擴大景深的效果。即在垂直高度和水平方向安排適當的層次。空間構建時還需注意比例尺度,盆淺、配件小、樹低矮,便顯出山的高聳。盆景不是模型,無需按絕對比例,可以為突出某一主題而不完全按照比例,有時也可以採用藝術誇張的手法。
如局部樹木體量可大些,使盆景鬱郁蔥,更富生機,但在總體上要遵循事物形象間協調的比例關係,否則弄巧成拙,失盡真意。在置陣布勢時,要注意動靜互襯以及露藏的手法。水動山靜,樹動石靜,人動物靜。在山水盆景創作中,石得水而活,水得石而出。通過不同因素的組合可表現動勢,如直線靜止、曲線流動、三角形穩定等。露與藏是山水盆景造型藝術的主要表現方法之一,只露不藏,一覽無餘,觀賞者就沒有想像的空間,意境也就會顯得膚淺。
因此在製作山水盆景時,峰巒要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山峰之間的疏密關係要疏中有密、密中有疏,主體部分要適當密一些,客體部分要適當疏一些,要剛柔並濟,露中有藏。在山水盆景中,挺拔雄勁的山峰應以直線為主,以表現陽剛之美;低矮、輪廓比較圓的峰巒應以曲線為主,以表現優雅的曲線美。主體組山石的前面可以膠合一些比較矮並有一定姿色的小石,以增加層次。客體組山石是襯託主體山石的,用石比較小,數量也相對比較少,但也要高低錯落,有層次感。有一幅「深山藏古寺」的圖,畫面上並無禪寺,只見禪家循曲徑上山。曲筆達意,古寺藏而不露,卻可領會於心。蘇州園林為世人稱道,原因之一是小中見大,不是一覽無餘,耐人尋味。
三、素材處理
山水盆景在完成構思布局之後,即進入石料加工製作階段。
(一)確定山石觀賞面
仔細觀察選出的石料,報據立意選擇山石的主觀賞面和做峰頂的一端,以確定山石的下端,為鋸截做好準備。對於硬質石料,一般應先用鋼絲刷、螺絲刀等將選出的石料表面泥土清理乾淨。仔細觀察挑選出來的石料,對其色澤、紋理、形態等仔細觀察,反覆對比後確定山石觀賞面。
(二)鋸截山石
根據立意構圖確定山石下端的鋸截線。為了使鋸截準確,鋸截前,最好先找準切割線的恰當位置,找出其妥善的高度和傾斜度,用彩色筆做好標記,或將山石下端要鋸截的部分放入水盆中浸一下後迅速拿出,再用筆在山石乾濕交界的地方畫一條線作為鋸截的參考線。軟石鋸截一般使用手鋸。鋸截時,鋸條要直立,握鋸的手一定要穩,以免產生偏差,影響鋸截效果。鋸截時一定不要圖快,太快了鋸條易退火不耐用,而且也容易彎。正確的做法是有節奏地慢慢鋸。鋸截爭取一次成型,
第二次會加大難度。在鋸截的過程中,使用金剛砂輪鋸時,為避免石料產生大量的熱,可在鋸截時一邊用水槍向鋸截的部位噴水冷卻。如果硬石石料太大時必須劈開才能使用。較大的石料,一般情況下,都是美醜合一的不規則幾何體,需要根據構圖要求進行鋸截,選擇什麼地方該留,什麼地方該去。不論是硬石還是軟石,山底與盆面接觸的部分,一定要求平穩。而鋸好的山石一般鋸截面不夠平整,可以放在水泥地面上來回摩擦找平,或者用平挫挫平,也可以放在砂輪上磨平。這樣可以使鋸截面與盆底充分結合,在與盆底粘合時不易損壞山腳等薄弱處。
不同形狀的山石可根據其形狀特點進行處理。長條山石,斧劈石、虎皮石(石筍)、鐘乳石等多為長條形石料。這些長條石料中有的一端姿態較好,有的兩端都具有山嶺形態,在鋸截時應區別對待,只一端形態較好者,應根據造型需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好的一端,截去不佳的一端。而兩端都具山嶺形態者,可巧妙地將其分為一大一小、一高一矮,高者為峰,矮者為巒或遠山,從而獲得兩塊好的石料。對於不規則的石料,粗看渾然,一無是處。但如反覆審視,就會發現其雖不規則,但四周多稜狀突起,如巧妙地將其截為三四塊,甚至七八塊,即可獲得幾塊大小形態不同、姿態不一的石料,按材取用。
(三)雕琢
石料經過鋸截後,便可進行雕琢加工了。硬石和軟石的加工有所不同,軟石可以通過雕琢成形,而硬石由於質地堅硬,加工困難,因此可進行局部小範圍的簡單加工。硬石紋理較好,自然形態奇特,質地堅固耐久,因此又是製作山水盆景的上乘材料。
1.軟石雕琢
軟石雕琢好比在一張白紙上繪畫,可以隨心所欲地雕出各種造型和各種斑紋來。軟石雕琢可分兩步進行。雕鑿時要先對整塊石頭進行全面審視,根據石頭的自然紋理,觀察哪些部位適宜雕鑿洞穴、峰巒、峽谷、崗嶺、斜坡、懸崖、峭壁等,打一個大體輪廓,做到心中有數,然後進行細部雕琢。
打輪廓時可根據自己的立意構思,先用小斧頭或平口鑿砍鑿出基本輪廓來,這和繪畫時打輪廓一祥,只追求粗線條和大體形狀。這一步很重要,影響到整個山石造型,最好一氣呵成。山石大輪廓要放在遠一些觀瞧,整體造型效果才能顯示出來。
大致的外形輪廓確定以後,就要對細部著重刻畫了。多用小刀、螺絲刀或雕刻刀等,對於不同的軟質石料要分別對待,如質地不勻的石料(砂積石等),雕前可先輕輕地試探一下,然後再根據其軟硬程度來用力,否則石料疏鬆處如用力過大,容易出現大塊碎裂。對於有天然石紋可保留的石料,在加工時,須使雕鑿紋與天然紋協調一致,儘量不露人工痕跡。對於不同造型的雕鑿方法也不盡相同:一般峰巒雕鑿的刀法是由低而高,由前而後,一條條雕上去,形成一層層山峰;每一條的刀工是由上而下,而山腳處刀工多是由下而上、由外而內。
小型石料一般用手拿著雕鑿,大型山水盆景的石料則必須放在平臺或桌面上加工,並要正確使用工具。加工出栽種植物的洞穴和山石的紋理,一般按「頂部、上部、中部、下部」的順序完成。最後還要對重點脈絡部位作進一步的誇張處理。可採用廢舊鋁條的斜斷或鋸齒進行處理,區別於其他線條脈絡,使主次對比更強烈。最後可用砂輪將全山凹凸之處輕輕磨過,使其線條更柔和自然。
2.硬石雕琢
硬質石料質地脆硬,雕琢不易,著重於選石上,常常不雕或把雕鑿當作一種輔助措施。如果由於紋理缺陷等原因,確需雕鑿時,一定要注意與原來石料的紋理一致,確保石料的自然觀賞性。硬質石料在雕鑿之前,常常將鋸好的石料放入清水中清洗,去除石料表面塵土等。硬質石料主要用鋼籤或手工錘敲鑿,鑿時用力要適度,鑿子順著石紋移動,宜小不宜大,不能操之過急。寧肯增加鑿的次數,否則石料會出現一片片碎裂。
植物種植槽也應在雕鑿中考慮進去,多留在山側凹進去的部位或山腳亂石、平臺之後,也有留在山背面的。在這三種情況下可採用腐蝕方法處理山石。一是想造成一種特殊意境和特殊環境(如雪景或夢境),而採用稀鹽酸或稀硝酸把石頭表面腐蝕處理,以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二是石料經雕琢後容易留下人工痕跡,一般情況常用鋼絲刷刷去殘跡,如果痕跡重不自然,可稍加腐蝕,再用清水洗淨,可使其面目一新。但多數石料經腐蝕處理後,顯得石色光澤消失,枯燥無趣。英石、鐘乳石不能用腐蝕方法,會使得其面目全非,使其原有紋理破壞嚴重。三是使用燕山石製作山水盆景時一般要對石料進行腐蝕處理。燕山石原始石料表面紋理不明顯,但是用稀酸浸泡後會顯現出形態各異的優美紋理。此外,由於鹽酸、硝酸容易腐蝕,要注意安全,防止發生事故。腐蝕處理後,一定要用清水把石料表面沾著的稀酸殘液清洗乾淨。
四、製作過程
石料加工完成以後,進入山水盆景的製作,首先要根據立意構思選擇合適的容器,即配盆,然後在容器中進行石料的拼接膠合,成型後,再進行植物栽種與點綴,即可完成一盆山水盆景。
(一)配盆
山水盆景為方便貯水,一般採用無眼的水底盆。山水盆景的配盆講究造型輕巧,一般多選用盆缽狹長、盆邊薄、盆口淺的水底盆。首先淺盆更容易襯託出山的雄偉。其次淺盆可以將山船坡腳的曲折起伏一覽無餘地展示出來,使景觀層次更豐富。再次淺盆便於安置配件。材質一般以漢白玉、大理石、花崗巖等為好,其次是釉陶盆,特大型山水盆景也有採用水泥的。顏色通常選用白色、淡藍、淡綠、淡黃等淺色,少選用黑色、紫砂、陶瓷、釉彩等盆。具體選用時要根據盆景的表現內容及山石的色彩而定。其形狀一般以長方形或橢圓形最為常見適用,偶爾用正方形、圓形、船形、海棠形、長六角形等式樣。形狀以簡潔大方為好,可以根據造型形式考慮配以不同的盆。如開合式和廷綿式山水盆景宜配長盆或超長盆,用來表現畫面的開闊境界;怪石式等高聳的造型可用短盆、方盆和圓盆等來襯託山體的高聳。
總之,盆的大小和形狀要根據盆景主題來選擇,用盆過大,會使山峰顯得矮小而失去氣魄,用盆過小,則顯得景物擁擠閉塞,缺乏開闊的意境。
(二)拼接膠合
拼接膠合是製作山石的重要一步,也是最後一環。有時在製作大型山水盆景時,缺少或沒有大料,只好用小塊石料拼接而成。經加工的石料,如果造型的某些部分不足,也可用拼接方法彌補。若在雕鑿過程中不慎碰斷了某個部位,也得採取拼接膠合的辦法來補救。在布局完成以後,為防止膠合時石料錯位,影響後期效果,可以給石料按主次關係編上號,並用筆大致在盆中勾畫出山石的位置輪廓,給以後的膠合工作作一個參考。為了使石材和盆面膠結在一起,可以在膠合之前在盆面上鋪上一層報紙作襯紙,然後用噴壺向報紙上均勻噴水,使報紙與盆面結合緊密。也可以用塑料布代替報紙,用手輕輕將塑料布整平,防止氣泡產生。也可以不鋪襯紙。
軟石膠結一般採用400號以上水泥,按水泥和沙1:1的比例混合均勻,然後按3:1的比例在水中加入107膠水,再倒入水泥和沙的混合物中反覆攪拌。用白水泥和顏料調和成與山石顏色相近的膠結構可以使膠結效果更自然。膠結時由於軟石易磨損,因此軟石底部要抹上一層水泥,防止搬動和摩擦時造成底部損壞。石與石的接觸面上要抹上水泥,接縫外水泥要及時用擠幹、潔淨的毛筆去除。軟質石料需要能夠吸水以供山石上栽植的植物所需,因此膠合時必須留出吸水線路,防止中間隔絕水分,造成石的上半部分斷水,影響植物生長。膠合完成之後要將鋸截時產生的粉末撒在山石的膠合處,使其更自然(圖3-53)。小型山水盆景膠結3天左右,中型山水盆景膠結5天左右可基本牢固成型。然後向報紙上噴水,使其溼透,用手將報紙延盆景邊緣撕去,即可進行下一步植物栽種。
圖1-9 山石拼接膠結(1)
硬石盆景一般都是若干塊山石經過精心布局組合成景的,膠合的材料以白水泥最為經濟實用。白水泥加入顏料,調和成與山石材料相接近的顏色,方法和比例同軟石膠結。也可以使用環氧樹脂。環氧樹脂和凝固劑按3:1的比例混合,再加入適量水泥攪拌均勻即可。膠結的厚度要合適,太厚會加大山石之間的縫隙,太簿在勾縫時易掛滴汙染石面。將要膠結的山石在底部及相互接觸處均勻地抹上水泥,膠合時一定要上下左右輕磨一下,保證縫隙中的水泥均勻吻合,多餘的水泥刮除,不足之處補上,必要時應立即做出相應的紋理。抹縫又有平縫、陰縫(凹縫)、陽縫(凸縫)的區別。平縫是抹縫與石面相平的一種抹縫方法,這種抹縫可增加大山石的平面效果。
陰縫是比石面低的抹縫方法,這種抹縫可以區別兩山分隔,增加層次。陽縫則是抹縫高於石面的一種做法,可以增加石面的紋理感。抹縫時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切不可千篇一律。膠結時如果在盆面鋪襯紙,一定注意襯紙要勻貼,因為襯紙幹後收縮變形力很大,小的石縫會被拉裂。除了鋪的時候要儘量平整外,還要經常向襯紙噴霧保持溼潤,直到水泥硬後能移動為止,尤其是小型和微型盆景更要注意這一點。
針對不同部位,也有不同的膠合方法。可分為主峰膠合、補腳和固定。主峰膠合時首先要考慮主峰是否符合造型要求,如有不足之處,可用膠合法補救。如主峰過矮沒有氣勢,可拼接一塊底石,使其加高;主峰若無層次變化,可在其兩側各膠合一配石,高低搭配,以加深層次。在主峰形態完善後,即可進行整體膠合。整體膠合一般在淺盆中進行,以利於隨時觀察效果。首先在盆底鋪一張紙作為墊底,以防止水泥與盆粘連。然後將主峰放在盆中定位置。如主峰底部不平穩,可用水泥抹乾,使其立穩。與主峰膠合時要有收有放,不能把主峰抱得過緊而看不清主景面貌,也不能將主峰孤立裸露。待大小石料搭配布局完畢後,即將水泥砂漿澆灌各部接縫,把每塊石料拼接膠合,連成一體,固定造型(圖3-54)。
另外在較大空隙處,不要將其用水泥砂漿填滿,應注意留有洞穴和栽植槽。待幾天水泥砂漿凝固後,即可洗去底紙,進行固定補腳。此時如發現空隙過大膠接不牢,應調整填補,這叫固底。山腳在山水盆景中也比較重要,處理得當可達到水隨山轉、山依水活、虛實相依的藝術效果。因此山腳水岸線應有曲線美,切忌平直。山腳處理可選用參差不齊的零星石料配以水泥漿分別將山體環抱表現。
圖1-9 山石拼接膠結(2)
(三)栽種植物
選擇植物時應注意植物、山體、水體之間的體量比例關係。植物矮小,才可襯託山之高大,因此以葉細枝矮為好或以草代樹。常用的木本植物有杜鵑、金雀、小葉羅漢松、五針松、榔榆、雀梅、福建茶、珍珠黃楊、瓜子黃楊、小葉女貞等。常用的草本植物有浦草、半支蓮等。此外,在可以吸水的山石上,青苔的種植是不可缺少的。同時,也應注意植物的姿態。山中樹木並非一樣,應隨環境而異:懸崖樹木倒曳,山巒叢林層疊,江岸樹木多為臨水俯枝,老樹多懸根露爪。山水盆景植樹還要講求與山石走向保持一致。
山水盆景植樹時應以少勝多,少則簡潔,多則喧賓奪主。另外,還要注意植物的色調與作品的搭配。春山新綠,夏木華滋,秋江清遠,寒林蕭疏,乃自然之規律。山石草木的色調搭配也要體現季相。樹木與山石色彩也應協調,意境之美有時不在五光十色,而在於和諧統一。
栽植位置是否恰當,要看是否圍繞視覺中心來安排。植物配植,從局部看有的是為了襯託主題,有的是為了加強透視效果,有的是為了加強各組景之間的呼應,有的是為了增加層次和分割空間。植物一般栽植於山石縫隙或預留的種植穴內。植物栽植時應符合自然規律,並與盆景的意境表達相一致。如高山頂上植樹,應種植矮於山頂、枝幹彎曲並耐旱的樹種;山腰則宜種植懸垂式耐旱樹種;山腳水邊應選喜溼性樹種。另外還要注意用樹木來掩飾山形的不足之處。石縫種植一般要選裡寬外窄的縫隙,填土要適宜,過少不利於植物生長,過多又容易汙染盆面,可選擇需土少的植物。種植穴種植是在加工山石時預留的洞穴中種植植物。
洞穴有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開放式種植穴口大底小,一般用於不易加工的硬石類山石,設在山峰的背面、側面或留坡處,一般不設在正面顯眼處,以避免栽種植物後遮掩山形及紋理之美。封閉式種植穴呈口小腹大狀,適用於易於鑿的軟石類盆景,可設在山的正面。種植穴可雕鑿而成,也可用小石拼接而成。種植穴下部要留出排水孔,以利於排出穴內過多水分。在封閉式種植穴內種植植物時,先把根系攏成一束,再將細鐵絲的一端固定在莖稈上,用細鐵絲從上到下將根系纏緊,然後將細鐵絲另一端穿入穴內,並從排水孔穿出,再把根系拉入穴內。最後,鬆開固定在莖稈上的鐵絲上端,把鐵絲從下部抽出,即可使根系在穴內舒展開。在填土時可用紙圍成漏鬥狀,將土灌入。
滋養青苔可消除開鑿痕跡,使山石更加自然。滋養青苔的重點部位一般在山腳、山谷和山陰面,石形、紋好的部位不易滋生苔蘚。滋生苔蘚的方法主要有嵌苔法、接種法及自生法三種。嵌苔法,在青苔滋生處(潮溼少見陽光的牆角、地面等處),用利鏟將苔產下一層待用,在欲鋪設苔蘚處刷一層泥漿,然後貼上事先準備好的苔蘚,放於背陰處,每天噴水1~2次,數日後便可成活。接種法,選營養土數小塊,研碎後放水調至糊狀,將背陰處自然生長的苔取下,放於糊狀泥漿攪勻,將其均勻地用小刷子刷在經雨水浸泡過的山石上,經常用細噴壺灑水,直至苔露出;還可將別處刮下來的青苔,除去雜質,研成粉末,浸泡於水中,噴灑到需要植苔的山石上,隨後將山石連盆一起置於半陰的潮溼處,保持潮溼。
自生法,雨季將山石放在樹下等陰溼的地方,讓雨水自然淋溼山石,經一段時間便能自然生育苔;或將加工造型好的山石放在雨中或河水中數日,然後用潮溼的稻草將山石包上,用尼龍繩捆好,置於陰溼處,常用水噴灑,在伏天約一周即可生苔。
(四)點綴配件
山水盆景中安置的配件要根據盆景的題材、布局、石料等因素來選用。在山水盆景中盆景配件雖然很小,但所起的作用卻很大,它能夠起到擴大空間的效果,也可以表現特有的環境,創造優美的畫境和深遠的意境。此外,它還有一定的尺度效果。所以,配件的點綴不是隨隨便便安放的。一般表現名山大川,宜選用古典的亭臺樓閣和寶塔等。表現山野景色、田園風光時則宜選用茅屋、板橋、放牧等配件。配件還應因景制宜,如江岸高處可安置寶塔,而山腰和水岸則宜放置亭臺,水面寬闊之處宜設舟楫,而礁石之畔則宜設人垂釣(圖1-10)。
配件不宜過多,要少而精。另外注意各部分的比例關係。其一是山石與配件的比例,配件越小,山體越大,反之亦然。其二要注意樹木與配件的比例,如二者同放一位置,一般情況下,除古塔類外的配件不能大於樹木。其三,配件與配件之間的比例,從透視關係來看,應遵循近大遠小、低大高小的原則;同樣遠近的景物中,人物不能大於亭閣房屋,橋不能小於船隻。
圖1-10 點綴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