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全區境內生長著經濟價值較高的野生植物600多種,其中羅布麻、蘆葦等70多種纖維植物是造紙、制繩和人造棉的重要原料;榛子、山杏、文冠果、紅豆等是良好的油料植物和製酒野果;柞樹的橡子、沙棗等50多種植物含有豐富的澱粉,可以加工成麵粉、粉條、糖稀、糖色等。內蒙古還是中國中草藥生產基地之一。現已發現藥用植物500多種,有譽稱為中國「國老」的甘草、補氣藥材之最黃芪、中國地精——肉蓯蓉,還有赤芍、麻黃、桔梗、知母、柴胡、蒼朮、遠志、車前子、龍膽草等藥材幾十種。鳥獸類有雁鴨類和雉雞類;紫貂、馬鹿和駝鹿等。犴鼻、熊掌、鹿尾被譽為大興安嶺佳餚中的三大珍品。內蒙古又是牛、羊、駝、馬之鄉,盛產駝峰、駝掌、牛鞭、牛黃、馬寶之地。還有黃河美鯉、河套蜜瓜、中華麥飯石、珍稀名貴的巴林彩石等,都是內蒙古特產 。以下是內蒙古特產重點介紹:
內蒙古土特產---內蒙古地毯
編織手工地毯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在兩千年以前也出現了用牛毛或駝毛捻成線,按照古老的編席方法編織出有美麗花紋襯託的各種毯類。
內蒙古地區地毯品種目前已有仿古、機拉洗、機抽洗,天然色、哈達毛、漢宮、雜毛、絲毯、盤金毯、藝術掛毯等十種,地毯是用羊毛線結獨立的系在棉織經緯線上,而織成的精美的手工藝品。地毯在室內的布置中佔著很重要的地位。內蒙古是全國地毯品種最多的省區之一。
內蒙古土特產---髮菜
內蒙古西部地區盛產髮菜,被稱為「髮菜之鄉」。用它可以做菜,烹製佳餚,同時也是饋贈親朋的禮品。髮菜的營養價值很高,與雞蛋相比,它高於雞蛋的蛋白質65%,熱量將近兩倍,碳水化合物達35倍。另外,髮菜還有很高的食療作用,對於高血壓、肥胖症、佝僂病、氣管炎都有一定的療效
內蒙古土特產---肉蓯蓉
肉蓯蓉:在茫茫無際的沙海中,有一種灌木叫梭梭樹,在這種灌木的根部寄生著沙漠之寶——肉蓯蓉。肉蓯蓉屬多年生寄生草木,別名甜大芸、肉鬆蓉、蓯蓉、地精。全株無葉綠素,黃褐色,葉小,鱗片狀,其肉質肥大,含脂量高,因產在沙漠,所以屬較名貴的特產。
內蒙古土特產---白瓜子
白瓜子是內蒙古出口的土特產品,其中涼城縣的雪白瓜子,片大、仁足、色白,曾榮獲1983年外貿部頒發的基地產品優質獎。
內蒙古土特產---黑木耳
黑木耳又名雲耳,生於枯死的樹幹上。由於黑木耳膠體有巨大的粘附力,能起洗骨作用,因此是冶金、採礦、國防工業、紡織工業及理髮業工人的保健食品。有益氣強身、活血止痛之效。主要產地呼倫貝爾市大興安嶺地區,每年產量達70萬公斤以上。
內蒙古土特產---猴頭蘑
猴頭蘑是蘑菇的一個種類,生長在柞樹幹上,剛生出時呈乳白色,逐漸轉微黃,肉刺長1-3釐米,採集乾燥後變為黃褐色,形狀酷似猴子腦袋,故稱為猴頭。有海味燕窩之說,是一種名貴藥材。
內蒙古土特產---河套密瓜
河套密瓜:「天下第一瓜」河套蜜瓜又稱華萊士。系厚皮系統非網紋類甜瓜,中早熟品種。
內蒙古土特產---枸杞
枸杞:是內蒙古地區傳統的土特產品,內蒙古產的枸杞藥性醇厚,品質優良,粒大色鮮,含糖高,以獨有的肉厚味甜口感好而著稱,如今,枸杞已成為人們共識的滋補佳品。
內蒙古土特產---黃花菜
黃花菜是金針菜的一種,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花開淡黃色,有香氣。黃花菜中鮮嫩粗肥者,可用於制菜或做湯,亦為調味珍品,在副食品乾菜中佔有重要地位,年產量達100萬公斤左右,是行銷全國的土特產品之一!
內蒙古土特產---駝形蒙古組合刀
駝形蒙古組合刀是牧民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也是居家室內裝飾品。駝形組合蒙古刀採用手工雕刻鏨花的製作方法,造型別致;駝身用紅、樺木雕刻而成,刀把以牛角、駝骨製作,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蒙古刀刀身一般採用優質鋼打制,長十幾釐米至數十釐米不等。刀柄和刀鞘有鋼製、銀質、木製、牛角制、骨頭制等多種,表面有精美的花紋,有的還填燒琺瑯,鑲嵌寶石。近年研製生產的駝骨彩繪鞘蒙古刀成為工藝珍品,暢銷海外。還有工藝精湛、實用的馬頭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