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自由挑戰這個話題,更多談論的是西方人。單就荒野求生,只要一談起這個話題,大家不由自主想到的是魯濱遜。1719年4月25日,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出版了。眾所周知,其實這本小說也是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真實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大西洋中,在荒島上生活4年4個月之後,被伍茲·羅傑斯船長所救。
我們中國人其實也是有這樣荒島求生,自然生存挑戰的人的,他原本就是出生在海南的潘濂。他其實很普通,自幼家貧,為了謀生又去輪船上做學徒。那時候,二戰期間,他們也是在運輸物資。那是1942年11月23日,一個叫做「貝洛蒙」號行駛在大西洋上,不幸的是,它被德國潛艇發現了,德國潛艇先後發射兩顆魚雷,船身破碎的很快,這時,早就穿上救生衣的潘濂趕忙抓住一塊木板,支撐著自己。他很開心,他能夠成功逃生,他又很迷茫自己該何去何從,因為此時的他,身邊空無一人,除了自己的呼吸聲,有的也僅僅是海浪的翻滾聲。漸漸的,已經不知不覺隨著木板漂流了2個小時。
讓他重新燃起希望和是他開心的事發生了,他看見了貨船上的一個救生筏,沒有被炸壞,並且漂了過來。他趕忙爬過去,去看看這個正方形木筏,四個角有桅杆救生筏裡面到底有什麼,終於他找一個金屬箱,幹牛肉,餅乾、40升淡水、巧克力、煉乳、糖等食物,還有幾發照明彈和手電筒等這些東西都有。他覺得自己很幸運,大概這就是幸運之神降臨的感受吧,至少不會那麼絕望。他靠著自己強烈的生存願望,努力出各種辦法讓自己活的就一點,再久一點。剛開始,缺淡水,他就想辦法儲存雨水,他把木筏上的帆布綁在桅杆上,搭了一個頂棚,遮陽取水。食物不夠了怎麼辦?他就想辦法用自己僅有的材料做魚鉤去釣魚,後來,又用小魚去釣大魚,他把他們曬乾做成魚乾方便食用。除了暴風雨的侵襲會讓他變得一無所有,但這對他來說不算什麼,他變得更加堅強,絕不認輸。終於,海洋顏色越變越淺,陸地越來越近,三個巴西漁民發現了他,他得救了。
這位堅韌不拔的中國男子海上漂流133天,最終寫入美軍教材!孩子們,在困境中,不要絕望,只要你敢想敢做,願意動腦子,總能撐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