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CTO.com快譯】儘管如今IT技術已很先進,但是說到採購決定,它還是帶來了一些棘手的挑戰。例如人們會以這種方式購買汽車:單獨採購輪胎、車架、發動機、內飾和車身,然後組裝起來嗎?當然不會。然而,我們就是以這種方式購買IT系統的。計算、網絡、存儲、軟體和專用系統都是單獨銷售的,常常來自不同的廠商,然後將它們加以組裝和配置。可是我們對此不以為異,反而覺得這是正確的選擇。
思科、惠普、戴爾、IBM和甲骨文開始提供統一計算系統,正在慢慢改變人們採購IT設備的傳統思維。這些廠商將計算、網絡和存儲與預先安裝與預先配置的軟體和虛擬化技術合併在單一的交鑰匙系統中,這種系統的下一個階段就叫融合基礎設施和超融合基礎設施(HCI)。
融合與超融合的區別
那麼,融合基礎設施與超融合基礎設施之間有什麼區別呢?簡而言之,融合系統是一種關注硬體的解決方案,而HCI是一種軟體驅動的解決方案。
一些人可能認為,所謂的融合基礎設施並無真正的「融合」可言。融合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只是預先配置(或預先驗證)的伺服器、存儲,有時還有網絡交換機和編排軟體等方面的組合,但是根本沒有融合解決方案理應擁有的那種冗餘消除效果,比如硬體或管理層。
兩者的一大區別在於擴展方面。在融合基礎設施中,計算和內存由額外伺服器來擴展。存儲容量和性能由添加額外的磁碟架來增加。這些資源可以獨立擴展,但是仍裝配在一個集成解決方案中。
超融合是一種旨在成為橫向擴展架構的融合系統;在這種架構中,所有資源都放在尺寸小巧的節點(1U-2U機架)中,通過添加節點來實現擴展。這可以同時增加計算、內存、網絡和存儲等資源,儘管未必需要那些資源。比如說,你可能只需要更多的存儲資源,但是不得不一併添加更多的計算和網絡資源。這樣一來,往往對融合基礎設施中的硬體資源擁有更大的控制權。
超融合解決方案將所有智能從專有硬體取出,移到了軟體。比如說,HCI解決方案聚合了許多伺服器或節點當中的本地存儲(磁碟/快閃記憶體),將它作為一個本地捲來呈現。在融合架構中,存儲系統直接連接到物理伺服器,通常結合使用快閃記憶體和基於硬碟的傳統存儲。在HCI系統中,存儲控制器功能在集群中的每個節點上作為一項服務來運行,改善可擴展性和彈性。如果某個存儲節點出現故障,只要指向另一個節點,那樣你在修復故障節點的時候,可以讓另一個節點保持運行。
由於HCI將基礎設施架構變成了具有彈性的x86資源池,一切都由軟體來運行,以至於一些人將HCI系統稱為軟體定義數據中心(SDDC)。由於它是單一的共享資源池,可供使用的軟體服務多得多。它們包括如下:
•數據保護機制,比如備份、複製、快照和災難恢復。
•重複數據刪除應用程式。
•固態硬碟和固態硬碟緩存陣列。
•複製設備或軟體。
•系統管理、配置、監控和報告。
***,兩者之間的另一個區別在於廠商。雖然幾乎各大伺服器廠商都提供統一/融合系統,但是比如說仍可以選擇將甲骨文伺服器和EMC存儲系統混合搭配起來。硬體是關鍵。而在HCI中,大部分工作由軟體來界定,集成必不可少,所以它們需要來自單單一家廠商。你肯定可以選擇HCI提供商,但是它將是單一提供商。
融合系統和超融合系統用在在哪裡?
融合系統和超融合系統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如何擴展。就融合基礎設施而言,你通過增加更多的驅動器、內存或處理器來進行縱向擴展。就HCI系統而言,你是橫向擴展。
融合基礎設施的支持者聲稱這個概念應用於綠場、遠程中心和數據中心翻新等項目,尤其是構建私有雲的高度虛擬化的數據中心大樓。戴爾EMC表示,融合基礎設施通常用於大型的平臺2.0應用系統,比如企業資源規劃(ERP)、客戶關係管理(CRM)、資料庫網格、SAP工作負載和企業消息傳遞等。
在這些平臺,你可以***限度地利用刀片伺服器、模塊化存儲陣列、虛擬化網絡和虛擬機管理程序,因為它們都可以相輔相成,獲得***效率。如前所述,融合基礎設施主要基於硬體,可***限度地利用硬體,而上述應用系統是非常硬體密集型的。
HCI以不同的方式來使用。戴爾ECM表示,它很適合面向雲的平臺3.0應用系統,比如應用程式開發環境、大數據分析、生命周期和雲應用系統,它們都需要敏捷性,以及能夠以***的單位成本迅速增減資源。
所以HCI與融合系統並不相互競爭。它們用在全然不同的場合和應用。所以,你的選擇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兩者都可以。要是結合這兩種選擇,處理好每種工作負載,大多數IT運營就會得到最有效的服務。
另一個明顯的區別在於雲使用。融合基礎設施最適合公司的內部云:公司需要雲系統的好處,但又沒必要將雲系統暴露在外界面前。超融合系統更適合公共雲或混合雲環境,因為它能與虛擬機管理程序或公共雲的提供商更好地集成起來,由於所有的軟體控制機制,公司就能在數據中心和雲提供商之間更好地管理編排和自動化。
所以結論是,公司需要確定自己的IT要求和應用,然後在此基礎上決定使用融合系統還是超融合系統。
原文標題:Converged vs. Hyperconverged: What’s Best for You?
作者:Andy Patrizio
【51CTO譯稿,合作站點轉載請註明原文譯者和出處為51CTO.com】
【責任編輯:
周雪TEL:(010)6847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