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
冉冉歲將宴,物皆複本源。
霜降節氣特點
氣肅而凝,露結為霜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時值每年公曆10月23-24日交節,太陽到達黃經210度。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淅冷、開始降霜的意思。而後,新的季節又將開始,中醫五行學說認為,金生水,主收藏,到了霜降之後,天氣更加寒冷,人體的陽氣也傾向於收藏。
《月令七十二後集解》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天氣更加寒冷,秋風蕭瑟,露水凝結為霜。霜降時節,是秋季與冬季的過渡節氣,尚未完全退去秋季之燥熱,又帶有初冬之寒氣,此時小兒養生重在護陽禦寒。
霜降養生
「秋凍」需有度
民間有所謂「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說法,但進入霜降之時,「秋凍」則需有度,不可一味強求,避免適得其反。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腠理疏鬆,肌膚薄弱,衛外不固,不耐寒熱。霜降時節陽氣漸收,陰氣漸盛,容易感受陰寒之邪侵襲而發病。
此時,小兒要多曬太陽,加強鍛鍊,逐漸添加衣物,要藉助自然界的陽光之氣以禦寒防凍,防止陰氣過度聚集,促進自身陽氣的收斂與保養,是霜降時節小兒養生防病的重點。
深秋時節,防病保健意識要加強
霜降時節已是寒冷的深秋,要特別注意自我保養,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注意以下疾病的發生。
1、鼻炎
秋天是鼻炎的高發期,也是防治鼻炎的關鍵時期。鼻炎患者發病時,鼻子不透氣、頭疼,晚上睡覺不踏實、會被憋醒,繼而導致患者白天精神萎靡不振。當病情進一步發展到鼻竇炎時,患者還會出現頭疼、膿鼻涕多等症狀,其中兒童患者尤其是嬰幼兒,一旦患上慢性鼻炎、鼻竇炎等疾病,發病時間過長,還會引起面部形態的改變,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預防鼻炎的主要辦法
①要經常鍛鍊身體,逐漸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儘可能地避免感冒,自然會減少患各類鼻部疾病的概率。
②飲食上要多吃清淡的食物,儘量少吃油膩辛辣的食物。
③一旦出現鼻周器官疾病,如扁桃體炎、咽炎等病時,要及時到醫院治療,以避免因相關疾病引發鼻炎、鼻竇炎。
④過敏性鼻炎患者要儘可能避免接觸各類過敏源,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2、失眠
失眠症是一種持續性的睡眠質量令人不滿意的生理障礙。失眠是常見的睡眠障礙。可繼發於軀體因素、環境因素、神經精神疾病等。其症狀特點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易驚醒、早醒、多夢,醒後疲乏或缺乏清醒感。
可代替催眠藥的催眠食物
①牛奶:牛奶中含有色氨酸,這是一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睡前喝一杯牛奶,其中的色氨酸量足以起到安眠作用。飲用牛奶後的溫飽感也增加了催眠效果。
②核桃:核桃是一種滋養強壯品,可治神經衰弱、健忘、失眠、多夢和飲食不振。每早晚各吃些核桃仁,有利睡眠。
③桂圓:性味甘溫,無毒。桂圓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可醫失眠健忘、神經衰弱等。中醫治療心脾兩虛、失眠多夢的方劑歸脾丸」就有桂圓肉。
④蓮子:蓮子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心煩夢多而失眠者,則可用蓮子心加鹽少許,水煎,每晚睡前服。
⑤食醋:勞累難眠時,可取食醋1湯匙,放入溫開水內慢服。飲用時靜心閉目,片刻即可安然入睡。
飲食保健
補冬不如補霜降
民諺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所謂霜降之補是補基礎,此時陽漸消,陰始生,小兒養生的要點是斂陽養陰,各於陰陽。只有夯實基礎,才能平安地度過嚴寒的冬天,有利於小兒的生長發育。可適量增加攝入一些益氣固陽的食物,如羊肉、牛肉、兔肉、蘿蔔、白果、芥萊、芡實、黃芪等,並稍佐養陰潤肺之品,霜降節氣是脾臟功能最盛的時節,小兒食慾旺盛,食量增加,容易引起食滯而發生消化系統疾病。所以家庭護理要做到飲食有節,進補有度,不能暴飲暴食,盲目進補。
節氣好食:平補養生菜
陳皮蘿蔔燉牛肉
材料:白蘿蔔塊、牛肉500克,陳皮10克,鹽適量。
做法:
1. 牛肉洗淨,剁成小塊,入沸水中汆燙後撈出。
2. 將所有材料入鍋,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慢燉1小時最後加鹽調味即成。
功效:牛肉富含蛋白質,可以補虛損、增氣力,搭配具有增進食慾、促進消化等作用的蘿蔔,芳香健脾的陳皮,適合霜降節氣平補用。
慄子燉白菜
材料:慄子200克,鴨湯適量,白菜200克,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
1.將慄子剝去殼,切成兩半。
2.鍋中加入適量鴨湯,燒開後下入慄子肉,大火燒開後轉小火將慄子煨熟透,再加白菜,略煮後加入鹽和味精調味,燉熟即可。
功效:慄子能健脾腎,白菜補陰潤燥,秋末冬初經常食用對改善乾燥上火等症狀很有幫助。
霜降節氣調理
養好肝脾腎,常按三個「太」
《黃帝內經》中提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季節,人體肝、脾、腎三個臟器容易出現功能紊亂,出現眼睛乾澀、消化不好等健康問題。所以適當調養是非常必要的。採用穴位按摩的方法也可以達到滋養肝脾腎的目的,推薦三個穴位,即太衝穴、太溪穴和太白穴,這三個穴位都在腳上,晚上臨睡前按一按,對秋冬養生很有幫助。
太衝穴:
是肝經的原穴,肝之精氣匯聚最深的地方就是太衝了。揉太衝穴可以疏通肝經,保養肝臟。可以改善面色,還可以改善視力。取太衝穴時,應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太衝穴位於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也就是足大趾與第二趾的中間凹陷處,以手指沿拇指、次指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脈搏搏動的地方,即是太衝穴。按摩太衝穴可以疏解情緒、緩解胸部發悶的不適感。
方法:可以用拇指的指尖或棉棒按壓太衝穴,會有酸麻的感覺,每次按壓5-10分鐘即可。
太白穴:為足太陰脾經的輸穴、原穴。刺激此穴有健脾利溼、理氣和胃的功效。天氣寒冷,出現脾胃功能不好,表現為消化不良、腹痛、腹脹,便秘或腹瀉等,都可以按摩太白穴,效果非常好。太白穴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方法:用手的大魚際部位,在足內側從後往前推,每次推50下,每日2次。
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是匯聚腎經元氣的「長江」所以古人稱太溪穴為「回陽九穴之一」。腎是人的先天之本,人體的元陰和元陽都來源於它,所以腎是人體元氣之源。古代很多醫家面對垂危的病人,多用這個穴「補腎氣、斷生死」,如果在這個穴位上能摸到跳動的動脈,說明病人腎氣未竭,還可救治;如果沒有跳動,就說明病人陰氣纏身,比較危險了。
太溪穴位於足內踝後方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雙側對稱。可用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棉棒來按揉;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脹的感覺之外,還要有麻麻的感覺。
方法:每天按摩2次,用指腹按揉,以局部微有酸脹感為度,每次10分鐘,在腎經的流注時間,即每日下午17-19點時按摩的效果更好。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經筋骨推拿療法
經筋骨推拿療法三代傳承譜系
非遺特色調理有效針對329種症狀
了解更多信息,歡迎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益盛堂"——了解中醫非遺傳承品牌:益盛堂、中醫護膚品牌:澳麗泉。
來源:部分圖文內容摘自《二十四節氣養生經》中圖養生文化研究中心;《廿四節氣》馮秀藻、歐陽海著;《二十四節氣》陸仁壽著;《黃帝內經24節氣順時調養》常學輝編著;《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黃硯萍主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