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百年恩怨之張壽臣:真正的相聲老祖,與馬三立勢同水火?

2020-12-14 騰訊網

大家好,今天是「相聲百年恩怨」第二篇。這篇文章講一下相聲界兩位大宗師級藝人的恩怨糾葛,就是張壽臣和馬三立。

如果說70年代以後相聲藝人管馬三立叫「老祖」是崇拜到不知道怎麼稱呼了的話,那張壽臣絕對是名副其實的「相聲老祖」。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三:

第一、張壽臣是壽字輩藝人的總門長。

這個相聲迷都知道,相聲門沿用了舊社會「長兄如父」的規矩,同一個師父大師哥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師父去世後要代拉入門必須大師兄同意才行。

同一個師門如此,同一輩也是如此。張壽臣不僅是焦德海的第一個徒弟,更是第一個壽字輩藝人,在輩分和資歷上都壓所有藝人一頭(建國後)。

第二個原因,即張壽臣本人的藝術水平其時無出其右

放眼整個相聲界,敢說自己藝術穩壓張壽臣一頭的只有李德鍚一個人,張壽臣伺候李德鍚跟伺候爹一樣,不僅服他的藝術,更感恩他老人家的栽培。

李德鍚之後的相聲第五代藝人,論藝術沒人能夠超過張壽臣,唯一能夠比肩他老人家的只有馬三立!

張壽臣水平之高有兩點可以體現:

一、親傳弟子很牛X!劉寶瑞、田立禾、常寶堃,這三位都堪稱大師了,都是張壽臣弟子;而劉寶瑞作為單口大王自己也說過,自己這點東西遠不如師父張壽臣。

二、張壽臣極大地繼承、發展了相聲事業。

張壽臣獨自創作的相聲有《大戲魔》、《窩頭論》、《巧嘴媒婆》、《偷斧子》、《誇講究》、《怯剃頭》等幾十個名段,整理、改編的更是不計其數。郭德綱表演的《文武雙全》雛形就是張壽臣整理出來的。因為整理修改的相聲段子太多,張壽臣又被稱為「相聲大夫」。

另外張壽臣在60年代中期被打倒後扣上的帽子就是「反動藝術權威」,張壽臣建國後在事實上統一了相聲界,因此叫一聲老祖是沒錯的。

這裡插一句,儘管張壽臣教徒有方,但他還是深受徒弟之害。當年被打倒後喊打喊殺最猛的就是他一個徒弟,稱張壽臣是「封建糟粕」,並自己把自己「逐出師門」:「我哪有張壽臣這樣的師父,我的師父是Mxx」

簡單介紹一下張壽臣老先生後我們回歸主題。

在網絡流傳甚廣的「相聲百年恩怨」中提到,張壽臣和馬三立積怨極深,兩人勢同水火,真的是這樣嗎?兩位大師為何會有如此矛盾?小編試著探究一下。

「相聲百年恩怨」說兩個人不和主要有兩點:

第一,張壽臣看不起馬三立說相聲,說馬三立、馬德祿爺倆「太笨」,不會說相聲;

第二、即輩分問題。張壽臣曾要求馬三立自降一輩,而馬三立公開說「他頂多算我師哥」。

小編先亮出自己觀點,即張壽臣馬三立之間並無矛盾!

我們先來駁斥「相聲百年恩怨」中說到的兩個問題

第一,張壽臣公開說馬德祿、馬三立不會說相聲。這點很可笑,為什麼?因為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相當於現在的頂級流量,張壽臣再看不起馬德祿,也不會說這麼弱智的話,這就好像某新晉流量說肖戰李現人氣不行一樣,滑稽可笑;

再一個,張壽臣10多歲就開始說相聲兼說評書,在哪表演?在連興書場。連興書場的掌穴就是馬德祿和周德山(周蛤蟆,馬三立師父),對張壽臣照顧有加。張壽臣會說自己半個恩人這種話嗎?

第二個,關於輩分問題,那簡直更可笑了。

這涉及一個問題就是相聲界不允許兒子拜父親,但師承輩分得跟家庭倫理一致。

就是說馬三立不能拜馬德祿為師,但他只能拜跟馬德祿同輩分的藝人為師,為的是師承和親情輩分一致。

所以才有馬志明不好拜師一說,因為當時跟馬三立一個輩分的幾乎就沒了!

所以張壽臣讓馬三立自降一輩根本無從說起,你再牛也牛不過相聲圈的規矩啊!

馬三立如果不降輩,張壽臣還非得比馬三立高一輩的話那就欺師滅祖了,因為這樣張壽臣就跟他乾爹李德鍚,師父焦德海一個輩了,這種事打死他也不敢。

所以說,張壽臣跟馬三立積怨很深勢同水火根本就是胡扯!

真實的情況是兩人關係並不疏遠。

馬三立跟張壽臣的兩個徒弟劉寶瑞、常寶堃關係都很好,馬三立跟劉寶瑞組過搭檔,還救過劉寶瑞的命;

馬三立敬佩常寶堃的精神,抗美援朝常寶堃去世後馬三立就去了前線;

馬三立跟常家關係很鐵,主動收常寶華為徒。

如果馬三立真跟張壽臣有難麼大仇怨,劉寶瑞、常寶堃是不會跟馬三立走這麼近的。

另外,馬三立自己也說過,他敬佩張壽臣的藝術,每年的大年初一都去張壽臣家拜年。

當然,去張壽臣家拜年一定是58年之前,因為58年馬三立被下放到了農村,到1977年才回城;而張壽臣1970年就去世了。

所以,馬三立跟張壽臣只可能有藝術上的較量,不會有個人恩怨。專發此文, 以正視聽!

相關焦點

  • 他們是相聲界最後的寶藏,碩果僅存的相聲寶字輩藝人
    三、陳湧泉 1932年生於北京,外祖父鍾子良和父親陳子貞都是清門相聲的代表,像《八大改行》《賣五器》等經典相聲都是鍾子良的作品。陳湧泉一直被議論的事情就是他的「降輩分」之說,他和高鳳山的降輩還不屬於同一類情況,陳湧泉進入相聲行業較晚,是自己選擇了拜師壽字輩譚伯儒的,因此從他進入相聲行業就是寶字輩,也可以說沒降過輩分。陳湧泉也算大器晚成的一位相聲演員,通過和徒孫輩的李金鬥合作,他在退休前成為全國聞名的相聲藝人。
  • 相聲圈的那點兒破事之相聲興衰
    相聲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的相聲。清末民國時期是相聲第一個發展高峰。那個時期著名的相聲演員有張壽臣、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等。建國之後有一段時間相聲的發展遇到了桎梏,在革命樣板戲一統天下的年代,一切傳統藝術都得靠邊站,直到八十年代開始相聲又開始了發展。相聲這門藝術跟別的藝術不同,就是逗人樂呵的,你高雅了觀眾就樂呵不起來。所以,相聲就得通俗,也就是得接地氣。因此,相聲裡就少不了調侃別人和作踐自己。甚至少不了「下三路」的玩意。
  • 中國有哪些大師級相聲演員?來看看吧
    侯寶林將相聲從民間帶入廟堂,讓天橋曲藝進入大雅之堂,能說會唱,《關公戰秦瓊》《戲劇雜談》《夜行記》,眾多段子沿用至今,當之無愧一代宗師。如果說侯寶林是廟堂魁首,馬三立就是無冕之王,馬老的相聲幽默風趣,貼近生活,貼近老百姓,《開會迷》《開粥廠》《逗你玩》生動諷刺當時不良社會現象,廣大聽眾耳熟能詳,是很多人心中的No.1。
  • 中國十大相聲演員,殿堂級相聲表演藝術家有幾位?沒有郭德綱哦!
    相聲第四代門長張壽臣曾談到,在朱少文之前也有相聲,但那是「暗相聲」,是口技和故事的組合,而「明相聲」的形成,始祖就是朱少文。現在觀眾仍十分熟悉的《大保鏢》《黃鶴樓》,就是朱少文的作品。朱少文藝名「窮不怕」。張三祿是八角鼓藝人,最早他是丑角,演出時經常當場抓哏。他性情怪僻,同行都不願意跟他搭班子,他就離開了八角鼓班子,自己在天橋撂地,表演「說學逗唱」四種技能。
  • 以郭德綱和陳寒柏為例,談「拜乾爹」為何在相聲圈盛行
    本文就談一下相聲圈裡的「拜乾爹」文化。 相聲圈裡的「乾爹」們一般都有以下幾個特點,有名望、有本事、有勢力,這三個「有」的程度和乾兒子數量一般成正比。 另外還有一個「有」是:有感情。但這個「有」在相聲圈是放在最後考慮的問題。
  • 中國相聲史華山論劍,兩版「五絕」十大宗師冠絕古今
    而馬三立在相聲界的地位,也是無可爭議的大宗師。天津相聲人愛稱他為「馬祖」,就因為馬派的表演方式,是現代相聲藝人爭相模仿,而且永遠不會被時代淘汰的高級技法。所謂無人不宗馬不光是對馬祖的尊重,而是怹的相聲技藝已然化境,足夠讓所有後輩高山仰止。
  • 相聲演員走邪道怎麼辦,歷代長輩們各有奇招收拾你~
    相聲是一個百年傳承的行業,而且屬於公共娛樂領域,相聲藝人吃張口飯,靠名氣掙錢。在餓肚子吃不上飯的時候,什麼苦難都能咬牙背著,但在成名以後總會有一些心態的變化,也就是所謂的膨脹。如果是老年成名還好,即使膨脹一下也很快能收心,畢竟活了大半輩子,對於名利的驚喜值也不那麼猛烈。
  • 相聲三分逗七分捧只是客套話,真正三七開的是它
    其實相聲表演中,捧哏演員的重要性,在於演員本身的實力,而不是這個角色。如果優秀的捧哏演員,可能舞臺重要性比七分還高,但如果是菜雞肉腳,負分都是多的。捧哏又叫量活,意思就是給逗哏演員衡量火候尺寸,負責把逗哏演員抖出來的包袱翻開,讓觀眾感受到幽默。如果捧哏演員本身就沒有火候,那麼這個包袱翻出來就是尷尬跟冷場。
  • 高英培演透天津小市民,釣魚不正之風傳誦至今,被譽諷刺相聲之王
    如果說天津人最敬佩的相聲演員,那馬家無人可比,要說天津人認為是自己人的藝人,高英培必有一號。高英培(1928年-2002年2月14日),著名相聲演員,相聲表演藝術家,天津市人。最早的藝名是「高伯堂」(師哥是李伯祥),後來張壽臣老先生覺得「伯」字和老輩老先生重字不太尊重,譚小培先生就給了「培」字,趙佩如按「家譜」排字,給了「英」,就二次取名「高英培」。
  • 相聲界中的相聲八德分別指誰?他們對相聲有何特殊貢獻?
    相聲八德,是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活躍於京津一帶著名的八位相聲大師。他們分別指誰? 相聲八德: 1、馬德祿 馬德祿,原名馬恩祿,出生於1882年,相聲演員。他是相聲大師馬三立的父親,相聲八德」之一。
  • 傳統相聲《文章會》純屬無中生有!前世今生被藝人多次「改刀」
    早先其實並沒有《文章會》這麼一段相聲,「文章會」在當時只是傳統相聲《大保鏢》的一段。後來,被譽為「相聲大夫」張壽臣先生將這段進行了二度加工創作,使之內容更為豐富。同時,也使得《文章會》獨立成篇,並傳承至今。這塊傳統活很多相聲名家都使過,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有馬三爺的「門外主考」、馬志明的「超等顧問」以及蘇文茂、佟大方等人的精彩演繹。
  • 常氏相聲中為何只有二蘑菇沒能大紅大紫?真實原因讓人敬仰動容!
    晚年的常三爺還收穫了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譽,成為相聲非遺傳承第一人。而「四蘑菇」解放後,先是追隨大哥的足跡加入抗美援朝慰問團,回國後又和侄子常貴田一同加入了海政文工團。先逗後捧的從藝經歷也展現了其捧逗兩門的深厚功底。唯獨「二蘑菇」常寶霖一直默默無聞,與其他三位蘑菇的高光表現相比,常寶霖似乎顯得暗淡無光,甚至被不少人主觀臆斷為「無名之輩」。
  • 「相聲八德」,當年相聲界的扛把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漢武帝始終視為俳優之言,不以採用。東方朔一生著述甚豐,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等名篇。一般認為起源於清朝的相聲,祖師爺怎麼就是東方朔了呢?這一觀點,很多人持懷疑態度,但不可否認的是,東方朔機智聰敏,語言技能極高。歷史上第一個說相聲的,是張三祿。張三祿本是清道光年間一名八角鼓藝人,因性格古怪受人排擠,遂撂地演出。
  • 傳統相聲《學電臺》就出自他之手
    在中國相聲發展史上,如果非要找出一位能與侯寶林先生同輩分、同時代的相聲大師,那毫無疑問這個人必定是孫少林。看到這兒可能有很多人提出質疑:劉寶瑞先生也是公認的相聲大師。這話不假,劉先生的藝術造詣的確登峰造極,尤其在單口相聲表演上可謂一騎絕塵。正因為嗓音獨特,導致其在學和唱兩方面有所欠缺。
  • 真正的侯門相聲弟子,賈玲王迅姬天語都是,沒有侯震郭德綱
    關於相聲的門派,馬志明先生說的比較透徹,相聲哪有派啊,根本沒有馬派相聲,只有馬氏相聲。他就是馬氏相聲的傳人。雖然少馬是馬氏相聲無可爭議的傳人,就跟侯耀文是侯氏相聲的傳人一樣,但如果論起相聲的師門,馬志明並不是馬家門的弟子,他的師父是朱闊泉。侯耀文也不是侯家門的弟子,他的師父是趙佩茹。
  • 走進天津相聲主題茶館
    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來到天津有「津沽第一老街」之稱的大胡同估衣街,經過一番打聽,到了謙祥益。老街上曾經經營絲綢布匹的字號有「八大祥」,分別是謙祥益、瑞蚨祥、瑞生祥、瑞增祥、瑞林祥、益和祥、廣盛祥、祥益號,其中謙祥益規模最大,不僅在天津為八大祥之首,鼎盛時在全國甚至有24家分店,但因為本身所從事絲綢布匹行業是夕陽產業,最終人去樓空。綢緞莊衰落後被改建成天津相聲博物館,最終以「謙祥益文苑」之名重新出現在大眾面前,成了一家相聲主題茶館。
  • 相聲行話之走穴,德雲社所謂「相聲商演」,其實就是走穴
    筆者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說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非常火爆的相聲商演,但很多沒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讀者卻以為八十年代的相聲商演只能算走穴,不能算商演。這明顯就屬於概念混淆了。本文就聊聊相聲行話之「走穴」。
  • 自創「公式相聲」,指點郭德綱的交大博士,真的懂相聲創新嗎?
    小編發現近兩年什麼都願意講創新,百年品牌一創新變成了國潮,過去的時尚一創新變成了復古潮流,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提倡創新,那傳統相聲一創新會變成什麼樣呢?相聲界有一對夫妻自打進入大眾視野就一直暢談相聲創新,說自己的這套公式相聲能讓觀眾3秒一大笑,6秒一鼓掌,無論什麼人只要用到這個公式都能創作出讓人爆笑的相聲劇本。但是,這二位將相聲這類的創作型的藝術研究成了冷冰冰的公式,將快樂變成了可複製的模板,這樣的創新形式真的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嗎?
  • 圖樂相聲社:讓小劇場相聲紮根包頭
    目前,圖樂相聲社每場演出裡有三段是傳統相聲,兩段是自己創作的新相聲。一段新相聲需要兩個月左右進行初期創作,然後再通過反覆不斷的上臺打磨,大概需要歷經半年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作品。圖樂相聲社比較有名的作品像《包頭地名對》和結合北梁搬遷而創作的《搬遷記》,都是非常具有包頭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廣受好評。
  • 聽相聲揮舞螢光棒?相聲演員想做偶像索性轉行
    相聲大師侯寶林有個拿手名段《關公戰秦瓊》,說的是大軍閥韓復榘家裡唱堂會給韓老爹慶壽。韓老爹有點地圖炮,嫌《千裡走單騎》不好——山東人不聽山西人的戲,要聽一出《關公戰秦瓊》。唱戲的忌憚韓家的勢力,不敢笑話他不懂,就現編把相差四百年的兩位攢到一塊兒,來了段大亂鬥。相聲諷刺的是舊軍閥不學無術,但也說明了外行觀眾會破壞藝術創作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