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標誌出土地——雷臺漢墓是怎樣發現的
雷臺漢墓是武威漢文化保存至今的一處能夠參觀遊覽的實物建築,現已擴建為雷臺景區。相比其他以史書、文字記載的內容,雷臺漢墓最能真實、直觀地展示武威輝煌的漢文化。
一、 雷臺漢墓是怎樣發現的
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逐漸緊張,邊境衝突規模不斷增大。1969年6月,國務院成立了全國人民防空領導小組,從那時開始, 全國各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開挖防空洞、維修地道, 掀起了全民備戰運動。
1969年9月22日,甘肅省武威縣。這天本是一個平常的日子,由於一次尋常的開挖地道,卻讓它載入史冊。
在武威縣城北郊,有一座高大宏偉的長方形人工夯築的土臺,高8.5米,南北長106米,東西寬60米,此土臺年代久遠,為晉代夯築,但因為土臺之上有明代天順年間的建築 「雷臺觀」,所以人們稱之為雷臺。在雷臺附近居住的,是原武威縣新鮮公社第十三生產隊的農民。他們積極響應上級號召,決定就近取材,在雷臺東南角開挖戰備地道。
那一天,大家在隊長的帶領下,拿著鐵鍬、洋鎬,來到雷臺腳下。但就在地道挖到十多米的地方,他們發現裡面竟然是一間用青磚砌成的古代墓室,遍地是排列整齊的銅人、銅車、銅馬。
9月25日早晨,隊長又調動大批農民在離原來地道口大約20米處的臺基下,重新開挖地道。就在地道挖到30米的地方,所挖的地道正好又與幾天前發現的那座古墓甬道溝通了。
雷臺下面發現古墓的消息在武威縣新鮮公社傳開了,公社書記得知消息,立即派人封存墓葬洞口,並將此事上報了武威縣金羊區,金羊區保衛幹事張有隨即報告給武威縣委。武威縣委馬上派武威市博物館研究員黨壽山和張有二人負責調查,並派人追繳失散文物。
後來經縣委和公社幹部做工作,新鮮公社十三生產小隊同意交出全部文物,並派幾名社員將文物送到武威文廟文昌宮保管起來,有些珍貴文物後被送往甘肅省博物館保存。
經有關專家鑑定,當地農民發現的竟然是一座東漢晚期張姓將軍夫婦的大型磚室墓,而名揚天下的銅奔馬就靜靜地躺在墓葬之中。
編 排 :吳 燕
責任編輯 :楊琴琴
編 審 :張長寶
涼州文化研究
一個有文化溫度的公眾號
版權歸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所有,只能用於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本品須經同意,違者必究。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文章轉載自「涼州文化研究」微信公眾號。 轉載僅限全文轉載並完全保留作者署名,且不修改文章標題和內容。
圖片來自網絡。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