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標誌出土地——雷臺漢墓是怎樣發現的

2021-01-08 騰訊網

中國旅遊標誌出土地——雷臺漢墓是怎樣發現的

雷臺漢墓是武威漢文化保存至今的一處能夠參觀遊覽的實物建築,現已擴建為雷臺景區。相比其他以史書、文字記載的內容,雷臺漢墓最能真實、直觀地展示武威輝煌的漢文化。

一、 雷臺漢墓是怎樣發現的

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逐漸緊張,邊境衝突規模不斷增大。1969年6月,國務院成立了全國人民防空領導小組,從那時開始, 全國各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開挖防空洞、維修地道, 掀起了全民備戰運動。

1969年9月22日,甘肅省武威縣。這天本是一個平常的日子,由於一次尋常的開挖地道,卻讓它載入史冊。

在武威縣城北郊,有一座高大宏偉的長方形人工夯築的土臺,高8.5米,南北長106米,東西寬60米,此土臺年代久遠,為晉代夯築,但因為土臺之上有明代天順年間的建築 「雷臺觀」,所以人們稱之為雷臺。在雷臺附近居住的,是原武威縣新鮮公社第十三生產隊的農民。他們積極響應上級號召,決定就近取材,在雷臺東南角開挖戰備地道。

那一天,大家在隊長的帶領下,拿著鐵鍬、洋鎬,來到雷臺腳下。但就在地道挖到十多米的地方,他們發現裡面竟然是一間用青磚砌成的古代墓室,遍地是排列整齊的銅人、銅車、銅馬。

9月25日早晨,隊長又調動大批農民在離原來地道口大約20米處的臺基下,重新開挖地道。就在地道挖到30米的地方,所挖的地道正好又與幾天前發現的那座古墓甬道溝通了。

雷臺下面發現古墓的消息在武威縣新鮮公社傳開了,公社書記得知消息,立即派人封存墓葬洞口,並將此事上報了武威縣金羊區,金羊區保衛幹事張有隨即報告給武威縣委。武威縣委馬上派武威市博物館研究員黨壽山和張有二人負責調查,並派人追繳失散文物。

後來經縣委和公社幹部做工作,新鮮公社十三生產小隊同意交出全部文物,並派幾名社員將文物送到武威文廟文昌宮保管起來,有些珍貴文物後被送往甘肅省博物館保存。

經有關專家鑑定,當地農民發現的竟然是一座東漢晚期張姓將軍夫婦的大型磚室墓,而名揚天下的銅奔馬就靜靜地躺在墓葬之中。

編 排 :吳 燕

責任編輯 :楊琴琴

編 審 :張長寶

涼州文化研究

一個有文化溫度的公眾號

版權歸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所有,只能用於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本品須經同意,違者必究。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文章轉載自「涼州文化研究」微信公眾號。 轉載僅限全文轉載並完全保留作者署名,且不修改文章標題和內容。

圖片來自網絡。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國家旅遊標誌銅奔馬聞名全世界,出土地卻默默無聞於武威雷臺漢墓
    即使如此,這裡依舊由於浩瀚的大地,眾多的旅遊資源,卻把很多原本非常出名的東西並沒有被挖掘,就像這個名叫雷臺墓的古墓,這個古墓原本並不知名,卻因為出土了銅奔馬而讓很多人了解。雷臺漢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由於在這裡還有一個明朝天順年間建築的雷祖觀,因此被後人稱為雷臺墓。
  • 書城不夜 | 中國旅遊標誌出土地—— 雷臺漢墓: 神奇的漢井
    書城不夜 | 中國旅遊標誌出土地—— 雷臺漢墓: 神奇的漢井 2020-05-04 2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威雷臺漢墓,中國旅遊標誌物的出土地,神奇的銅奔馬出現了
    中國旅遊標誌物的出土地 雷臺漢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威市北關中路雷臺公園內,是1969年由當地農民在雷臺老槐樹下發現的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寶、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而著名。
  • 跟著課本遊武威 ||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視頻由雷臺景區提供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馬超龍雀,為東漢青銅器。它集西域馬和蒙古馬的優點於一身,構思巧妙,造型精煉,鑄銅工藝卓越,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傑作,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馬踏飛燕」定為國家級文物,2002年被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 雷臺漢墓實為前涼王陵
    甘肅武威雷臺墓因出土銅奔馬(中國旅遊標誌原型)而知名。然而,關於此墓的年代與主人,學術界歷來有不同看法。甘肅省博物館的《武威雷臺漢墓》(《考古學報》1974年第2期)通過考察出土文物的銘文內容、墓制規格、錢幣特點,認為雷臺1號墓為東漢「張某將軍」夫妻合葬墓。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很多學者對此結論提出質疑。
  • 中國旅遊的標誌——「馬踏飛燕」的故鄉
    1969年秋,正是「深挖洞,廣積糧」的年代,當地的幾位農民正在雷臺附近挖防空洞,無意間挖岀一座漢代墓葬。儘管墓葬早已被盜過,仍出土珍貴文物231件,古代錢幣三萬多枚,被考古學界稱為一座「地下博物館」。在出土的文物中,最珍貴的是99件銅車馬儀仗俑。其鑄造之精湛,設計之巧妙,工藝之精良,造型之別致均為我國青銅器製作之冠。其中貴中之貴的當屬被稱為「馬踏飛燕」的銅奔馬。
  • 雷臺景區文化旅遊綜合體修建項目全面開工建設
    項目負責人介紹,武威雷臺景區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根據土地用途分為A、B、C、D四大塊:A地塊包括綜合服務接待中心、東景區管理中心;B地塊包括演藝中心、文創孵化中心、天馬文創孵化產業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C地塊包括民俗節慶廣場、天馬星光塔、河西文化旅遊步行街、南服務中心、葡萄美酒文化產業街區、天馬漫步園、天馬博物館、漢文化博物館、詩詞博物館、古墓探險館;D地塊包括涼州詩詞園、天馬博覽園,以及雷臺公園提升改造工程景區南入口
  • 分享|經論講堂:漢晉絲綢之路的標誌:雷臺、張君、銅車馬
    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部主任李永平引言7月13日,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部主任李永平在國絲為觀眾介紹出土「銅奔馬」(中國旅遊的徽標「馬踏飛燕」)的雷臺漢墓以及墓主張君。雷臺漢墓發現於1969年10月,今年剛好是銅奔馬發現五十周年。
  • 馬踏飛燕的故鄉,全國各地可見的旅遊標誌,從這個墓地出土
    、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1392字,閱讀約3分鐘旅行時,你總會看到熟悉的標誌。馬踏飛燕。今天,我們來到武威的頭號景區雷臺漢墓景區,中國旅遊符號馬踏飛燕問世的土地。雷臺漢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武威最具代表性的漢代文明遺址。因出土極具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的馬踏燕而聞名於世。和我一起進去看看吧。
  • 甘肅武威1800年的古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自這裡
    在中國的許多城市都能看到這樣的標誌,一批駿馬騰空而起正在飛奔,這是中國旅遊的標誌。這個標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馬踏飛燕」,出土自甘肅武威的一座墓葬中,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在武威城北有個雷臺,是前涼國王張茂所建的靈鈞臺,因臺上有明清時期所建的古建築雷祖殿而得名,是武威一處知名的旅遊景點。1969年在雷臺發現一座東漢晚期的墓葬。在雷臺漢墓中發現的文物中,最為珍貴的就是馬踏飛燕了。馬踏飛燕又叫銅奔馬,高34.5釐米,長40.5釐米,後腿右足踩一飛鳥,三足騰空,長尾翹舉。
  • 武威市雷臺漢文化博物館關於恢復開放雷臺2號漢墓及恢復票價的公告
    武威市雷臺漢文化博物館關於恢復開放雷臺2號漢墓及恢復票價的公告 2020-09-07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雷臺文化旅遊綜合體將於明年10月1日開園投入運營
    近日,記者從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獲悉,雷臺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27.4億元,95棟單體建築93棟已全面封頂,正在進行外立面和內部裝修,演藝中心、星光塔正在基礎施工。按照計劃,該文化旅遊綜合體部分項目將於2021年7月1日投入試運營,全部項目將於2021年10月1日正式開園投入運營。
  • 中國旅遊商標的圖案「馬踏飛燕」:讓國人認識武威
    其實武威並不是無景點可看,古代的涼洲就是現在的武威,涼洲詞很多人都讀過,還有中國旅遊商標的圖案「馬踏飛燕」就是武威的雷臺漢墓出土的,還有文廟也是4A級景點,海藏寺也有特色,據說還與藏傳佛教有著淵源,等等這些景點都是在市裡,市郊還有一些景點。
  • 銅奔馬發現50周年|從雷臺、張君、銅車馬看漢晉絲綢之路
    「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故事」特展正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出。展覽開幕後,中國絲綢博物館近日陸續邀請榮新江等十餘位相關領域專家開講,就特展14個單元的每一單元做深入解讀。本文由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部主任李永平主講,介紹出土「銅奔馬」(中國旅遊的徽標「馬踏飛燕」)的雷臺漢墓以及墓主張君。
  • 出土了國寶「馬踏飛燕」的雷臺,沒用粘合劑,還抗住了8級地震
    甘肅武威是河西迴廊的第一站、絲綢之路的第四站,而聞名世界的「馬踏飛燕」也在此,不僅成為當今中國旅遊的象徵,也被稱為「天下第一馬」,也是舉世震驚不常見寶物, 但是饒有興致,橫掃這個世界的寶物是偶然發現的。
  • 武威雷臺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怎樣「面」世?行家們有話說
    投資58.5億元的武威雷臺文化旅遊綜合體作為目前甘肅省最大的文化旅遊綜合體PPP項目,備受社會關注。該項目充分挖掘武威「歷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優勢和雷臺景區「景城一體」的獨特優勢,發揮「中國旅遊標誌之都」的品牌效應,力爭成為武威旅遊業的「核心引爆點」。
  • 甘肅在建一處大型旅遊綜合體,分四大板塊建設,預計2021年竣工
    緒論大家都知道,新中國建立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後,老百姓逐漸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完美滿足,很容易就會發現,近年來,國內旅遊業的發展是越來越好,很多老百姓都希望踏上家門口,看看世界有多大,憑藉度假旅遊,不僅可以放鬆身心,還可以豐富經歷,充實人生,走進不同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