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雷臺漢墓,中國旅遊標誌物的出土地,神奇的銅奔馬出現了

2020-12-24 騰訊網

中國旅遊標誌物的出土地 雷臺漢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威市北關中路雷臺公園內,是1969年由當地農民在雷臺老槐樹下發現的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寶、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而著名。

雷臺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約十米的土臺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觀而得名。 >>意外發現的古墓 雷臺漢墓的發現,完全是個意外。1969年初秋,中國甘肅省原武威縣新鮮公社社員在雷臺地區挖防空洞時,意外地挖到了墓室的外牆,由於缺乏文物常識,農民們繼續挖開外牆,進入墓室,在見到墓道擺放整齊的銅車馬後,出於好奇撫摸搬動了車馬,從而破壞了考古現場,為以後儀仗隊的復原造成了困難。

農民們還想把銅車馬賣到廢品收購站,為生產隊添置牲畜,暫時把裡面的銅車馬放到了庫房裡。 雷臺觀 當時在武威主管文物的幹部黨壽山在聽說雷臺被挖出寶物的消息後,找到生產隊詢問情況,生產隊長對挖出銅車馬的事情予以否認。黨壽山從農民挖開的地方進入墓室,

從墓室的規模和大量的鋪地錢判斷墓主人應該是十分富有,墓室內的東西可能已經被轉移。黨壽山找到新鮮公社領導說明情況,讓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通過說服教育,生產的隊長才同意帶他們到庫房看看挖出來的東西。

黨壽山對這些銅車馬進行了登記後送到文物保管單位,並上報甘肅省文化廳。12月雷臺古墓出土的文物被上調到省博物館保存。 據專業考古人員發掘發現,墓分前、中、後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

墓門向東,墓後壁至墓門長19.34米。此墓雖遭多次盜掘,但遺存尚多,是一座「豐富的地下博物館」。墓內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共22l件。墓中有一列雄偉壯觀的儀仗隊,38匹馬、1頭牛、14輛車、17位手執矛、戟、鉞等兵器的武士俑,29件各式立座奴俾牽馬俑,組成一支浩浩蕩蕩儀仗隊。而在最前面帶頭的是一件飛奔中的青銅馬。 >>天馬行空銅奔馬 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高34.5釐米、長45釐米,它的魁偉雄壯沒有因為斑駁的鏽跡而失掉半分,藝術所賦予它的靈性穿越了時空。

如今,它依舊鮮活生動。 站在銅奔馬面前,其矯健的身姿與輕盈的體態映入眼帘:昂首嘶鳴,四足騰空,馬鬃和馬尾迎風飄揚,儼然是一副天馬行空的奔騰姿態。更奇妙的是,它右後蹄輕輕地踏在一隻飛翔的燕子背上,那隻燕子驚異地回頭觀望著,巧妙地烘託出奔馬的輕快,增添了奔馬凌空飛馳的神氣。

銅奔馬 雕塑師以高超的塑制技巧,在昂揚的馬首、流線型的身軀和剛勁的馬腿上營造出充沛流動的氣韻,把奔馬的力度和速度融合在渾然一體的奔越之姿中,達到了「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神妙而又壯氣」的完美藝術境界。

奇特的是,這隻青銅馬全身的著力點集中於一足之上,平衡感卻極為精嚴。這造型極引人遐想:這馬究竟是如何凌空而起輕盈奔騰的呢? 雕塑者顯然經過了極其精密的計算,造型極為勻稱,整體雕塑尺寸得當才確保整匹馬靠右後蹄踏在底座飛燕背上,穩穩地保持了平衡。如此恰當地符合力學平衡的原理,實在讓人驚嘆古人的智慧和才能。

站在它的面前,人們無不唏噓讚嘆:是風馳電掣,是躍然如飛。這是出神入化的境界,這是形神一體的傑作:既有奮力向前的剛健感,又有輕盈飄逸的奔騰感。銅奔馬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恰是大漢遺風,這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這件藝術品更令人驚奇的是,按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相馬經》來衡量,它的尺寸比例幾乎無一不合乎良馬的尺度。那麼,想必雕塑者也深諳相馬之道。 也許,沒有對馬的誠摯熱愛和長久觀察,是造不出形神兼備的銅奔馬的。

相關焦點

  • 國家旅遊標誌銅奔馬聞名全世界,出土地卻默默無聞於武威雷臺漢墓
    即使如此,這裡依舊由於浩瀚的大地,眾多的旅遊資源,卻把很多原本非常出名的東西並沒有被挖掘,就像這個名叫雷臺墓的古墓,這個古墓原本並不知名,卻因為出土了銅奔馬而讓很多人了解。雷臺漢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由於在這裡還有一個明朝天順年間建築的雷祖觀,因此被後人稱為雷臺墓。
  • 跟著課本遊武威 ||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視頻由雷臺景區提供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馬超龍雀,為東漢青銅器。它集西域馬和蒙古馬的優點於一身,構思巧妙,造型精煉,鑄銅工藝卓越,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傑作,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馬踏飛燕」定為國家級文物,2002年被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 雷臺漢墓實為前涼王陵
    甘肅武威雷臺墓因出土銅奔馬(中國旅遊標誌原型)而知名。然而,關於此墓的年代與主人,學術界歷來有不同看法。甘肅省博物館的《武威雷臺漢墓》(《考古學報》1974年第2期)通過考察出土文物的銘文內容、墓制規格、錢幣特點,認為雷臺1號墓為東漢「張某將軍」夫妻合葬墓。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很多學者對此結論提出質疑。
  • 中國旅遊標誌出土地——雷臺漢墓是怎樣發現的
    中國旅遊標誌出土地——雷臺漢墓是怎樣發現的雷臺漢墓是武威漢文化保存至今的一處能夠參觀遊覽的實物建築,現已擴建為雷臺景區。相比其他以史書、文字記載的內容,雷臺漢墓最能真實、直觀地展示武威輝煌的漢文化。一、 雷臺漢墓是怎樣發現的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逐漸緊張,邊境衝突規模不斷增大。1969年6月,國務院成立了全國人民防空領導小組,從那時開始, 全國各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開挖防空洞、維修地道, 掀起了全民備戰運動。1969年9月22日,甘肅省武威縣。
  • 甘肅武威1800年的古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自這裡
    在中國的許多城市都能看到這樣的標誌,一批駿馬騰空而起正在飛奔,這是中國旅遊的標誌。這個標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馬踏飛燕」,出土自甘肅武威的一座墓葬中,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甘肅武威,古稱涼州,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長期以來是西北地區僅次於西安的第二大城市。這裡曾經非常繁華,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往返於絲綢之路的客商雲集於此,給武威這座城市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在武威城北有個雷臺,是前涼國王張茂所建的靈鈞臺,因臺上有明清時期所建的古建築雷祖殿而得名,是武威一處知名的旅遊景點。
  • 銅奔馬發現50周年|從雷臺、張君、銅車馬看漢晉絲綢之路
    「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故事」特展正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出。展覽開幕後,中國絲綢博物館近日陸續邀請榮新江等十餘位相關領域專家開講,就特展14個單元的每一單元做深入解讀。本文由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部主任李永平主講,介紹出土「銅奔馬」(中國旅遊的徽標「馬踏飛燕」)的雷臺漢墓以及墓主張君。
  • 分享|經論講堂:漢晉絲綢之路的標誌:雷臺、張君、銅車馬
    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部主任李永平引言7月13日,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部主任李永平在國絲為觀眾介紹出土「銅奔馬」(中國旅遊的徽標「馬踏飛燕」)的雷臺漢墓以及墓主張君。雷臺漢墓發現於1969年10月,今年剛好是銅奔馬發現五十周年。
  • 出土了國寶「馬踏飛燕」的雷臺,沒用粘合劑,還抗住了8級地震
    甘肅武威是河西迴廊的第一站、絲綢之路的第四站,而聞名世界的「馬踏飛燕」也在此,不僅成為當今中國旅遊的象徵,也被稱為「天下第一馬」,也是舉世震驚不常見寶物, 但是饒有興致,橫掃這個世界的寶物是偶然發現的。
  • 馬踏飛燕的出土地,甘肅雷臺景區
    中國人都知道馬踏飛燕是中國的國寶之一,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由來呢,今天有幸來到甘肅武威一睹國寶的真容。馬兒飛奔,三足已騰空,後蹄踏在飛燕背上,飛燕驚訝地回頭張望,比喻馬兒跑得飛快!馬匹在古代戰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導遊說以前中原的馬兒個子較小,馬術也無法與西域草原民族抗衡。
  • 中國旅遊的標誌——「馬踏飛燕」的故鄉
    甘肅武威位於河西走廊的東端,古時稱為涼州,是甘肅省的地級市。1969年秋,正是「深挖洞,廣積糧」的年代,當地的幾位農民正在雷臺附近挖防空洞,無意間挖岀一座漢代墓葬。儘管墓葬早已被盜過,仍出土珍貴文物231件,古代錢幣三萬多枚,被考古學界稱為一座「地下博物館」。
  • 書城不夜 | 中國旅遊標誌出土地—— 雷臺漢墓: 神奇的漢井
    書城不夜 | 中國旅遊標誌出土地—— 雷臺漢墓: 神奇的漢井 2020-05-04 2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旅遊商標的圖案「馬踏飛燕」:讓國人認識武威
    甘肅武威雖然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結點,但查看網上的遊記介紹的並不多,只說它原是一個古城,歷史上有過一次強地震把古城和古蹟都破壞了,現存沒有什麼古蹟可玩。其實武威並不是無景點可看,古代的涼洲就是現在的武威,涼洲詞很多人都讀過,還有中國旅遊商標的圖案「馬踏飛燕」就是武威的雷臺漢墓出土的,還有文廟也是4A級景點,海藏寺也有特色,據說還與藏傳佛教有著淵源,等等這些景點都是在市裡,市郊還有一些景點。
  • 雷臺景區文化旅遊綜合體修建項目全面開工建設
    武威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愛萍 9月20日,記者走進武威雷臺景區文化旅遊綜合體修建項目現場,工人們正緊張有序地施工。臨街施工路段標準化打圍,並在圍欄上安裝有噴淋的降塵設施。
  • 武威市雷臺漢文化博物館關於恢復開放雷臺2號漢墓及恢復票價的公告
    武威市雷臺漢文化博物館關於恢復開放雷臺2號漢墓及恢復票價的公告 2020-09-07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邱承彬遊記:甘肅武威雷臺觀雷神像奇觀
    >甘肅武威雷臺觀朱道長邱承彬攝影甘肅武威雷臺觀邱承彬攝影甘肅武威雷臺觀邱承彬攝影甘肅武威雷臺觀邱承彬攝影甘肅武威雷臺觀雷神邱承彬攝影甘肅武威雷臺觀雷神像邱承彬攝影甘肅武威雷臺觀邱承彬攝影甘肅武威雷臺觀邱承彬攝影甘肅武威雷臺觀
  • 銅奔馬、八景摺扇、西夏瓷器、鳩鳥胸針……哪一款武威文創產品入...
    原標題:銅奔馬、八景摺扇、西夏瓷器、鳩鳥胸針……哪一款武威文創產品入得了您的眼?「十三五」以來,武威市積極探索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新思路,構築了全域旅遊發展的新格局。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遊客走進武威,人們在欣賞悠久歷史、文明瑰寶和秀美山川的同時,也有聲音發問:「在武威,有沒有特色文創產品可以推薦?」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武威近年培育了一大批實力雄厚的文創企業,開發出銅奔馬文物仿製品系列、西涼樂器系列、涼州故事之彩繪鳩鳥系列商品等20大類500多種旅遊商品。
  • 馬踏飛燕的故鄉,全國各地可見的旅遊標誌,從這個墓地出土
    今天,我們來到武威的頭號景區雷臺漢墓景區,中國旅遊符號馬踏飛燕問世的土地。雷臺漢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武威最具代表性的漢代文明遺址。因出土極具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的馬踏燕而聞名於世。和我一起進去看看吧。1969年9月,當地農民在雷臺下挖掘防空洞時,意外發現一座東漢末年大型磚室墓。雖然這座墓葬早期曾多次被盜,但文物遺存十分豐富。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原標題: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馬踏飛燕已經是國人熟知的文物了,1969年在雷臺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中出土,現在被甘肅博物館收藏,馬踏飛燕的地位也非常的高,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 雷臺文化旅遊綜合體將於明年10月1日開園投入運營
    近日,記者從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獲悉,雷臺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27.4億元,95棟單體建築93棟已全面封頂,正在進行外立面和內部裝修,演藝中心、星光塔正在基礎施工。按照計劃,該文化旅遊綜合體部分項目將於2021年7月1日投入試運營,全部項目將於2021年10月1日正式開園投入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