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標誌物的出土地 雷臺漢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威市北關中路雷臺公園內,是1969年由當地農民在雷臺老槐樹下發現的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寶、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而著名。
雷臺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約十米的土臺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觀而得名。 >>意外發現的古墓 雷臺漢墓的發現,完全是個意外。1969年初秋,中國甘肅省原武威縣新鮮公社社員在雷臺地區挖防空洞時,意外地挖到了墓室的外牆,由於缺乏文物常識,農民們繼續挖開外牆,進入墓室,在見到墓道擺放整齊的銅車馬後,出於好奇撫摸搬動了車馬,從而破壞了考古現場,為以後儀仗隊的復原造成了困難。
農民們還想把銅車馬賣到廢品收購站,為生產隊添置牲畜,暫時把裡面的銅車馬放到了庫房裡。 雷臺觀 當時在武威主管文物的幹部黨壽山在聽說雷臺被挖出寶物的消息後,找到生產隊詢問情況,生產隊長對挖出銅車馬的事情予以否認。黨壽山從農民挖開的地方進入墓室,
從墓室的規模和大量的鋪地錢判斷墓主人應該是十分富有,墓室內的東西可能已經被轉移。黨壽山找到新鮮公社領導說明情況,讓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通過說服教育,生產的隊長才同意帶他們到庫房看看挖出來的東西。
黨壽山對這些銅車馬進行了登記後送到文物保管單位,並上報甘肅省文化廳。12月雷臺古墓出土的文物被上調到省博物館保存。 據專業考古人員發掘發現,墓分前、中、後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
墓門向東,墓後壁至墓門長19.34米。此墓雖遭多次盜掘,但遺存尚多,是一座「豐富的地下博物館」。墓內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共22l件。墓中有一列雄偉壯觀的儀仗隊,38匹馬、1頭牛、14輛車、17位手執矛、戟、鉞等兵器的武士俑,29件各式立座奴俾牽馬俑,組成一支浩浩蕩蕩儀仗隊。而在最前面帶頭的是一件飛奔中的青銅馬。 >>天馬行空銅奔馬 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高34.5釐米、長45釐米,它的魁偉雄壯沒有因為斑駁的鏽跡而失掉半分,藝術所賦予它的靈性穿越了時空。
如今,它依舊鮮活生動。 站在銅奔馬面前,其矯健的身姿與輕盈的體態映入眼帘:昂首嘶鳴,四足騰空,馬鬃和馬尾迎風飄揚,儼然是一副天馬行空的奔騰姿態。更奇妙的是,它右後蹄輕輕地踏在一隻飛翔的燕子背上,那隻燕子驚異地回頭觀望著,巧妙地烘託出奔馬的輕快,增添了奔馬凌空飛馳的神氣。
銅奔馬 雕塑師以高超的塑制技巧,在昂揚的馬首、流線型的身軀和剛勁的馬腿上營造出充沛流動的氣韻,把奔馬的力度和速度融合在渾然一體的奔越之姿中,達到了「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神妙而又壯氣」的完美藝術境界。
奇特的是,這隻青銅馬全身的著力點集中於一足之上,平衡感卻極為精嚴。這造型極引人遐想:這馬究竟是如何凌空而起輕盈奔騰的呢? 雕塑者顯然經過了極其精密的計算,造型極為勻稱,整體雕塑尺寸得當才確保整匹馬靠右後蹄踏在底座飛燕背上,穩穩地保持了平衡。如此恰當地符合力學平衡的原理,實在讓人驚嘆古人的智慧和才能。
站在它的面前,人們無不唏噓讚嘆:是風馳電掣,是躍然如飛。這是出神入化的境界,這是形神一體的傑作:既有奮力向前的剛健感,又有輕盈飄逸的奔騰感。銅奔馬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恰是大漢遺風,這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這件藝術品更令人驚奇的是,按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相馬經》來衡量,它的尺寸比例幾乎無一不合乎良馬的尺度。那麼,想必雕塑者也深諳相馬之道。 也許,沒有對馬的誠摯熱愛和長久觀察,是造不出形神兼備的銅奔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