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語怪力亂神,中國幾千年來的朝代,每一次的消亡,都有各自的原因,然而,出於迷信,過去一直不乏著名學者,將之解釋為天意。通常人們都認為天子是「受天命而立」,但是如果出現德不配位的情況,上天就會對異兆或災難作出警告。
此亦能說明為什麼發生災禍後,包括漢武帝、宋理宗等人,皆以己有罪,自以為罪過。
談到明廷滅亡的原因,無非有三點,第一,一是關內農民起義,二是萬曆皇帝時期開始的,幾十年間兩朝之間連綿不絕的戰爭,三是崇禎時期的失誤指揮。
但也有人記載了崇禎時期的一些奇事。明末清初,京城出現了一隻40斤的大公雞,官府看後感慨:明朝就要滅亡了,這是怎麼回事?一六三七年,在北京城玄武門外,有一家專門養雞、鴨子的人家,養了一隻雞冠鮮紅的大公雞,其羽毛潔白,重量更是令人稱奇,竟達40斤,從而引起眾人好奇,紛紛跑去看。
而且一個出身孝廉、知識淵博的官吏在見到應延吉之後,也不由得長嘆一聲:「這就是明君啊,看來明君就要死了!」在《山海經》中有一種動物,《廣韻》中有云:「白首赤口;不祥鳥,白首赤口」,因此也被宣傳為極不吉利的象徵,應延吉發出此感嘆。
這則傳說,被收錄在《二申也錄》中:「京師宣武門外斜街家家戶戶的白雞,羽毛鮮嫩,啄距純赤,漸大,重達四十斤。慈禧、孝廉應延吉見之,遂遂然曰:「此騖也,所見之地皆亡。」事實上,這本書詳細地記錄了明朝出現的各種異像,並且,在崇禎年間,異像出現的次數,似乎有了顯著的增加。遠在崇禎登基之時,葉夢珠就曾說過:「天啟七年丁卯八月,崇禎帝即位,南行正中,將就寶座,聲聲發於殿之西,若天崩地塌。戰馬既驚,百僚震恐,上身亦震.」
在作者看來,這句話並沒有被視為一種吉兆。
與此相對應的是,崇禎滅亡的最後兩年,這場災難發生的頻率更高:
十六年正月二日,大風天晦,五鳳樓前門閂風斷三載,又風吹建極殿...殿瓦皆碎。
17年,南京孝林夜哭。
正如大家所知,崇禎皇帝在十七年間結束了他的統治,《燕都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是午時,白光起東北,閃爍久之,人以為帝之靈氣達於天也。」明王朝的滅亡,當然不是因為這些天象,為什麼這些作家們,還會樂此不疲地記載?以上資料,完全出於清代,也不排除後清統治者在政治上的需要,只有從多方面否定明朝的延續,才能保證其統治的正統性。
並且從科學上講,明朝從萬曆皇帝開始,逐漸進入明清時期的小冰期,在此期間氣溫下降,降雨量減少,導致自然災害頻發,如此眾多的奇特現象出現,也就成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