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真長老對於魯智深的關心與愛護,可謂無微不至。前文我曾經說過,魯智深來到五臺山後,智真長老為他做過三件大事。不過,此時的魯智深卻沒有領悟到師父的深意,依然在五臺山胡作非為,最終引起公憤。這一回,連智真長老都無法保住魯智深。
以魯智深在文殊院的所作所為,智真長老完全可以按照寺廟的規矩將魯智深除籍。不過,智真長老並沒有這麼做,僅僅是讓魯智深離開了文殊院。而在告訴魯智深這個決定之前,智真長老又為他想好了去處:東京大相國寺。
當智真長老將處理決定告訴魯智深的同時,還特意說了四句偈語,讓魯智深終生銘記,說是終身受用。智真長老的四句偈語是這樣的:「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魯智深聽懂了智真長老四句偈語的含義嗎?從魯智深後來的經歷來看,魯智深的確聽懂了。何以見得呢?我們不妨從逐一進行分析。
第一句是遇林而起。這四個字中最為重要的是「林」字。從魯智深來到東京大相國寺後的經歷來看,這個「林」字有兩重含義,一個指的是林衝,一個指的是野豬林。眾所周知,魯智深在野豬林救了林衝的命,也因此受到高俅的迫害,不得不離開大相國寺,從此流落江湖。
第二句是遇山而富。這裡面的「山」,指的是二龍山。魯智深流落江湖期間,在孟州十字坡與張青、孫二娘相識。二人推薦魯智深上二龍山,誰知山大王鄧龍不但不讓魯智深上山,反而與之為敵。最終,魯智深與楊志、曹正殺了鄧龍,自己佔據了二龍山,從此當上了山大王,並將二龍山發展成為勢力僅次於梁山的一股強大力量。
第三句是遇水而興。這裡面的「水」,指的是水泊梁山。為了對付青州的慕容知府,三山聚義,終於攻克了青州。此後,魯智深帶著二龍山的兄弟來到了水泊梁山,成了聞名全國的一支反抗力量,這也讓魯智深的威望達到了巔峰。
從魯智深的經歷來看,魯智深不但理解了智真長老偈語的含義,其行為也與偈語完全一致。但在如何理解最後一句時,魯智深卻出現了激烈的思想鬥爭,最終還是違背了「遇江而止」中的這個「止」字。
那麼,第四句中的「江」字又是什麼含義呢?有不少人認為這個字指的是魯智深圓寂的杭州六和寺附近的錢塘江,其實這個理解是錯誤的。這是因為後來魯智深重返五臺山時,智真長老又說過四句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這四句偈語中的最後兩句指的才是魯智深的最後歸宿。而智真長老第一次的四句偈語則是魯智深今後正確的人生軌跡。因此,這四句偈語中的「江」指的並非錢塘江,而是晁蓋時候繼任梁山大寨主的宋江。智真長老的意思是說當宋江成為大寨主後,魯智深應該儘早離開梁山,從此退出江湖。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智真長老要暗示魯智深離開梁山呢?原因與宋江的招安實現有著密切的聯繫。作為半人半仙的得道高僧,智真長老已經預見到梁山眾兄弟日後的悲慘結局。因此,他才通過偈語暗示魯智深儘早離開。
作為魯智深而言,他對智真長老的這四句偈語顯然是心領神會,完全明白其中的含義。這也就是為什麼明知道二龍山無法打敗青州慕容知府時,魯智深寧願與桃花山、白虎山合作,也不願去找梁山協助的原因。因為他明白「遇江而止」值得就是宋江,因此才不願意接受宋江的恩惠。
不過,令魯智深產生激烈思想鬥爭的關鍵在於,他並不像智真長老那樣預知未來。儘管此時的宋江已在梁山,但梁山的大頭領依然是託塔天王晁蓋。在魯智深的心中,或許此時存在僥倖心理,認為只要有晁蓋在,就不算是「遇江」,也就沒有必要「而止」了。因此,魯智深最終還是上了梁山。
但令魯智深沒有想到的是,沒過多久,晁蓋就在曾頭市中箭身亡,梁山落入宋江之手,「遇江」變成了事實。而在這個時候,魯智深卻選擇了違背智真長老的偈語暗示,繼續留在梁山。他的命運從這一刻開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也因此才有了他重返五臺山時智真長老的另外四句意思截然不同的偈語。
參考書籍:《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