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梁玉,是晴隆縣安谷鄉司法所工作人員,長期從事群眾矛盾糾紛調解。2019年8月,我被抽調到安谷鄉安谷村四組參與扶貧,成為一名幫扶幹部,一名扶貧路上的「調解員」,雖然都是調解工作,但也栽了不少「跟頭」。
我剛到安谷村四組時,就聽到了村民趙興國的言論:「那新來的網格員我很不滿意!」
這一句話,就好像將我長期無法照看八個月大孩子的心酸、每天起早貪黑走家串戶的辛苦全部歸零。當時,我幾近崩潰。有人安慰我說:「算了,這個老人一直都是這個樣子的,你別在意。」
但長期從事人民調解工作的我,不服氣啊。以前,我調解了多少人調解不了的矛盾糾紛,解決了多少閒置多年的疑難問題?在「不服氣」的性格驅使下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嘴上說著「沒事兒」,心裡已經在計較著下一次的「調解」見面了。
梁玉(右一)走訪群眾
萬事開頭難,得做足準備。我捫心自問,是不是老人與我溝通少心存芥蒂了,是不是之前政策宣傳落實不到位讓他失望了……思來想去,我越來越睡不著,果不其然,第二天早上熬了個「熊貓眼」。
再到趙興國家,哪怕做足心理準備,他滿是懷疑的眼神依然盯得我渾身不自在,我細細打量了一下,這個常穿著泛白布衣的老人,膚色偏黑、皺紋很深,但雙目極為有神。
於是,我試探著開口:「老人家,我剛來當網格員,很多工作不夠細緻,還望您多多理解……」在我主動向他「示弱」甚至是「道歉」後,他眼裡的謹慎減弱了一絲。
「是不是聽人說我對你有意見才來找我的?」
「怎麼會呢?您不滿意,肯定是有原因的嘛,我今天來,是來了解一下之前工作不足的地方,幫助今後改進。」
老人遲疑了一下,拉來了凳子,「既然你來了,那我就跟你好好說下……」
「你看,之前給我算的收入,只有進沒有出的,我做點小本生意不要成本的嗎?這不合道理!」
……
梁玉(左一)收集核實群眾信息
打開話匣子後,趙興國老人很健談,條理邏輯也很清晰,臉上的皺紋都松和了許多。
幾個小時一晃而過,談話也從簡單的回答解釋變成了深度交流,而我帶來的筆記本早已記得密密麻麻。臨走時他笑著對我說:「年輕人要少熬點夜,你看,你眼睛都是腫的。」
老人的一句話,暖進了我的心底。我明白,老人對我的工作態度已經是初步肯定了。
後來我又陸續到他家去了很多次,結合政策和他的個人想法完善了收入臺帳,對接搬遷問題、宣講政策、關心老人身體狀況……
現在,每次路過他家門口時,他總是先一步和我打招呼:「小梁,進來坐坐,吃了飯再走吧,多注意身體啊!」
同村組幹部閒聊時,他也這樣說我:「這個網格員小梁,是有些不一樣……」
有幾次正逢安谷村「趕集天」,我買了水果去看望他,老人卻總是拒絕,大聲吆喝:「我不是不講道理的人,該得的我才能得,不要你自己買東西來,四組這麼多戶人家,你一個人顧得了幾家!」
老人說這話時,既責備又心疼又「護短」的模樣,令人感動!
梁玉(右一)幫助群眾接水管
在幫扶路上,雖然崗位變了,不過我覺得我做的還是「調解員」的工作,我將自身所學充分運用到新的工作之中,我攻克了一個個矛盾,也一次次的獲得了群眾的認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允鳳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