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為利害本,口是禍福門」,就算關係再鐵,這3種話也萬不可說

2020-12-14 書法網

先聖鬼谷子曾有名言: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

短短一句話表明了言語的重要性,語言的魅力是無盡的,有時候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表達方式,得到的結果或許是天差地別,尤其是在商務會談時,往往是一言定勝負。

鬼谷子 雕塑

人生於世,學會適當地溝通技巧,不但能夠提升你的個人魅力,促進你的事業發展,還會讓你有一個愉快地生活環境。

反之,當你不會說話,說話太過於順從自己的內心時,往往會給自己找來禍端。

就比如說在西漢時的一代大將韓信,他與劉邦一同打下了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功成名就之後卻被劉邦殺死,後人猜測是因劉邦忌憚他的權力,其實導致他死亡原因更多的在於他的一張嘴。

劉邦曾與韓信悠閒地討論軍事才幹、領兵打仗之事,兩人似乎要比一比高低。劉邦問韓信:以朕的才能,最多能夠統領多少兵馬呀?

韓信表示:以陛下你的才能,不過十萬兵馬。

劉邦反問:那你呢?

韓信則是回答:我就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劉邦一聽覺得不服:既然你能統領這麼多兵馬,為什麼還會被我管轄呢?

韓信說:陛下不善於統領士卒而善於領導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轄制的原因。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也正是這一番話,給韓信埋下了禍根,以至於以後為自己招來了禍端。

如《醒世恆言》中說:「舌為利害本,口是禍福門」

就算我們不會言語表達,不懂識人辨人,很多我們要明白,很多話在與人交往的過程,是不能開口的,就算是關係再鐵,也不要說。

尤其是以下這3類話,更是萬萬不可張口談論的,就算是心腹朋友也不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第一種:尖酸刻薄、揭人短的話不要說

「揭短」是人際交往中的大忌,或許我們說出口時,對方不動聲色,但是內心肯定是在意的,揭人短如同是觸碰到對方逆鱗。

在《韓非子·說難》中有這樣一句話:「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韓非子

相關焦點

  • 一位老僧的告誡:這3種話口業深重,千萬別亂說,當心損耗福報
    有這樣一句俗語:「口是禍福門,舌是斬身刀」,生活中看起來微不足道的言語,卻能在無形之中影響著一個人的運勢。這不,我同事阿飛最近就發生了一件怪事。老僧明白前因後果之後,認為是阿飛犯了口業之過,並耐心告誡我們:惡口,是惡業之中最大的惡。一不留神,便可能斷人善根慧命,退失道心。因此,在生活當中,人一定要守好自己的口業。尤其是這3種話口業深重,千萬別亂說,當心損耗福報。
  • 口德決定一個人的運勢,聰明人絕不說這10種話
    戒掉下面這十種糟糕的說話方式,有了這樣的修養,你就能化腐朽為神奇,風生水起好運來。 1. 戒多言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話不要太多,言多必失。 《墨子》中記載,墨子的學子禽問墨子:「多說話有好處嗎?」
  • 《易經》忠告:朋友間關係再好,也不能說這3件事,太有道理了
    《易經》忠告:朋友間關係再好,也不能說這3件事,太有道理了《易經》中有這一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意思是天下本沒有禍患,只有自找苦吃,沒事找事,才引來了禍患。那麼禍從何處起?有一句老話說的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三思而後言",一味地"口無遮攔"只會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做人要懂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遇到什麼樣子的人,就說什麼樣子的話。
  • 佛教:禍從口出,這3種話不要亂講,因果報應,絲毫不差
    古語云:「口為禍福之門,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古聖先賢無不教人「謹言慎行」。這個時代,一般人心浮氣躁,容易衝動,有時言語稍不不慎,就會得罪他人,惹來一身麻煩,所以我們的言談要特別小心,要特別謹慎。古人講的,言由心生。
  • 真正聰明的人,不說這5種話,遠離是非與禍患
    因此,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誡大家「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治家格言》也說「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醒世恆言》更是說:舌為利害本,口是禍福門。嘴巴就是福禍之門,我們如果能夠管控好自己的嘴巴,說話的時候注意場合和時機,儘量少說話,便可掌控住人生的福與禍。
  • 古人說:福禍無門,惟人自招!自己的禍福,其實都是自己招來的
    福禍無門,惟人自招古人說:君子慎言,禍從口出。言多必失。說話多了難免就會有失誤,或者招人不悅或是落得一個別人攻擊自己的口實。說話一定要注意方式方式,在日常的交流溝通中,一定要注意說話要簡短且巧妙,讓傾聽的人感到輕鬆愉悅。這不至於產生厭煩的感覺來。
  • 這3種話,跟同事關係再好也不能說,否則你會越來越不受待見
    職場人士和同事的關係很微妙,因為大家既是合作者,同時又存在競爭關係,所以,為了自己的發展,有些話和同事是不能說的。1、推卸責任,讓同事幫自己收拾爛攤子的話不能說在職場中難免會樹敵,多一個敵人就多一份艱難。
  • 「嘴是福禍門」:這3種話,儘量別講,因果報應太重
    譬如晉·傅玄所著的《口銘》中有曰:「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以及佛家常說的:「嘴是福禍門,舌是利害本」,這兩者雖然出處不同,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其用意無非就是在告誡人們,做人應該謹言慎行,要像聖賢佛陀一樣,做一個真語者,敬語者,知道什麼話當講不當講。佛教認為,只有深知因果報應,自古不虛,如此一來,才不會輕易造作口業,承受果報。
  • 佛教:這5種行為,最損人陰德,別再做了,因果不饒人!
    一個人身上最厲害的「風水」就是他的念頭和行為,惡念惡行不改,拜佛再虔誠,命運也不會有絲毫的轉變。「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我們曾經種下的「因」決定當下的「果」,「因」不改,你就是抱佛的大腿也無用。「萬般皆苦,只可自渡」,以下這5種行為,最損人陰德,別再做了,因果不饒人!
  • 關於「福禍」,老祖宗的這3句忠告,不可不知
    比如說,老祖宗的以下3句忠告,可以幫我們識破「福與禍」的真相,不可不知!1、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意思是說:福與禍並不是絕對的,福禍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轉化。有時候,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 經常說這四種話,因果報應很重,最好不要說了
    我們此時的遭遇,是我們過去行為來帶的結果,如果你過去經常說這四種話,此時就會諸事不順。佛教認為,世上沒有白說的一句話,我們說過的話,都會成為一個善惡之因。如果經常說這四種話,很容易招來災禍,要想自己越活福報越大,一定要學會清淨自己的口業,不要說造下惡業嚴重的話,就可以減少災禍的發生。
  • 99歲姥姥說,人生這「五種話」不能說,容易「惹火燒身」
    文|楊先生說話是門藝術,更是門心術,我們用了幾年時間學會了說話,但是卻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學會閉嘴。為什麼要學會閉嘴?因為你需要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以前遇到過一位99歲學佛的姥姥,姥姥跟我說,孩子,人這一生什麼話都可以說,但唯獨這五種話不能說,否則容易惹火燒身!對於快活到百歲的老人來說,她的人生閱歷自然是我無法比擬的,於是我虛心地問她說,姥姥,究竟有哪五種話不能說呢?姥姥說......
  • 《易經》提醒你:用餐時有這3種行為的人,沒啥真本事,不能深交
    《易經》提醒你:用餐時有這3種行為的人,沒啥真本事,不能深交在我們國家,有種特有的文化藝術,那便是酒局文化藝術,無論是紅白事還是工作中工作都是會碰到,簡易用餐身後反映的是一類人情往來,磨練的是咱們的交際能力。在飯桌,也是咱們結交朋友和擴展新項目的好機會。
  • 佛教:禍從口出,這2種話不要亂講,因果報應太大!
    禍從口出,有些話我們能說,有些話不要亂說,因為說了不該說的話,因果報應太大。佛教認為:口為禍福之門,一切福禍吉兇,都跟說話有關。古人常說: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佛教也經常告誡眾生,要少說妄語、惡語、兩舌的話,經常說這些話會有因果報應,如果你相信因果,就要學會謹言慎行。在我們生活當中,有2種話不要亂講,因果報應太大,看看你有沒有講過?第一、「發誓」。
  • 俗話說:「門咬門走口人,門衝道會傷人」,「門咬門」指的是什麼
    門咬門走口人什麼才是「門咬門」呢?其實「門咬門」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兩個房間的門相對,或者院子的大門與正堂的門相對,農村人認為這種格局的房子不好,如果正堂的門開著,院子的大門一開,就能看到房子裡面,這樣不好。
  • 佛教:因果不空,這4種話要少說,小心禍從口出!
    佛教將影響人命運、福禍的業力分為三種,即身業、口業、意業,指人的行為、口德、心念。業力清淨的人,懂得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一切唯心造」,人的心要正,念頭要清淨,才能感召來好運;人的行為要有德,不做損人不利己的惡事惡行。
  • 佛教:這四種話,不要再說了,因果報應很重
    佛教認為,口是患苦之門。老話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因為一句話而引發的悲劇實在太多,原因就是只要你一句話說出去,就會種下一個因,將來因緣成熟時,一定會得到一個果報。福報大的人自然口業清淨,而災禍多的人一定是說了惡語,招來惡果,這就是因果報應。有人會問:那我有口無心啊。
  • 不管你信不信佛,這4種話最好不要說,因果不饒人
    常言道:「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語言是一把能幫人也能害人的雙刃劍,無論有心無心,用語言去造謠、搬弄是非傷害別人,都是在造惡業——有時候莫名被別人刁難、排擠,這種時候就要去思考是否曾經說錯了什麼話招來別人記恨。
  • 和領導關係再好,也不能說出口的三種話,不要主動踩雷
    和領導關係再好,也不能說出口的三種話,不要主動踩雷一個員工,在一段工作經歷中如果能夠幸運地遇到一個好領導,那種感覺就像是好馬遇見了伯樂,好菜遇上了廚師,好種子遇上了農民,好手術刀遇上了醫生,好粉筆遇上了老師,好畫筆遇上了畫家
  • 老人說:關係再好的親戚,這3樣東西也不能借,容易招惹麻煩
    老人說:關係再好的親戚,這3樣東西也不能借,容易招惹麻煩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本就是一場大的學問,不僅僅只是局限於職場上的同事,學校中的同學,就連家人親戚在相處上,也是值得注意,懂得分寸的。尤其是親戚之間,就算彼此之間的關係再好,凡事也得有個度,不是說什麼忙都能幫,什麼東西都能借的。正因為親戚之間有著親情的羈絆在,就會讓人在心中產生一種想法:要是不借的話,會不會影響到兩人之間的關係。要是出現了這種想法的話,最後的結果自然就是將東西借出去。從親情的角度來說,這種決定並沒有什麼不妥;但要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就需要多思考一下了,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