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福禍無門,惟人自招!自己的禍福,其實都是自己招來的

2020-12-22 恆實說

大家好,歡迎來到恆實說。點擊"關注"恆實,讓我們一起領略文化的博大與精深吧!

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永遠一帆風順,自己的生活也能過得美滿幸福。但是天不遂人願,雖然願望是美好的,可是有一些人卻總感覺到自己的生活過得不如人意,自己的人生逆境也多於順境。今天恆實要給大家分享的是:處世的頂級智慧,就是讓別人舒服。希望您能早日明白!因為它能利人利己!

福禍無門,惟人自招

古人說:君子慎言,禍從口出。言多必失。說話多了難免就會有失誤,或者招人不悅或是落得一個別人攻擊自己的口實。說話一定要注意方式方式,在日常的交流溝通中,一定要注意說話要簡短且巧妙,讓傾聽的人感到輕鬆愉悅。這不至於產生厭煩的感覺來。

有些朋友看到這裡就頗有異議,認為說話太彎彎繞繞,那豈不是太做作、太虛偽了嗎?難道做人這樣就好嗎?這跟當今社會推崇的正能量不是正好有所牴觸嗎?

列位朋友請先不要著急,拜求各位接著往下看。古時宋朝有一個人叫張詠,他和寇準是至交好友。因此張詠對寇準身上學術不足的劣勢要比其它人更清楚一些。

雖然寇準在以前學術略差一些無關緊要,但現在寇準身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他的一舉一動很大程度上都關係整個宋朝江山的興衰存亡,所以學問的儲備理應要比常人更豐富深厚一些。所以張詠就一直想找個機會好好勸勸寇準要多讀些書。

正好,這一日寇準和張詠湊巧在陝西見面了。他鄉遇故知自然兩個人格外高興,接連幾日小酌暢飲把手言歡。但只可惜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終於到了兩人要離別的時候了。分手之際寇準突然問張詠:你我知交好友,此地一別,再見無期。你有什麼要交代我注意的嗎?

張詠本想趁這個時候勸寇準多讀一些書。但轉念一想,又覺得此時此景,身邊一群人環繞在身側,加上寇準又是堂堂的一朝宰相。雖說兩人至交,說話並沒有什麼機會好談,但如果直截寇準要多讀書,那豈不就等於在眾人面前笑話寇準沒有學問嗎?

於是張詠便低頭沉吟了一下慢慢說道:《霍光傳》不可不讀。眾人聽到這句話後,包括寇準也沒有立時明白其中的意思,都認為這本書中可能會有一些治國安邦的經驗可以借鑑。

當寇準辦完公事回到京城自己家中,想起張詠的話便派人找來《漢書·霍光傳》,在燭光下一字一句細細品讀起來。但當寇準讀到"光不學亡術,謀於大理"時,頓時明白了老友的一片深意。於是掩書長嘆道:此張公謂我矣!大意也就是在說:這大概就是張詠想要對我說的話吧!

海明威說:人一輩子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可見說話雖然是一件相當容易的事情,但說好話卻很難很難。正因為太容易,所以才會有人隨口亂說,有人才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但往往他們一張嘴就會得罪人而自己還不清楚為什麼。

民國時期有一個影星叫做阮玲玉,在25歲正值人生黃金時期的她,卻因不堪忍受外界的流言蜚語,在1935年3月8日,含淚寫下"人言可畏"四個字遺言後,於住宅內服下安眠藥自殺。

有偶無獨,最近在某地一個小區裡,一名12歲的女孩上到32樓頂層平臺上,把書包放在一旁縱身跳了下來,人落到4樓的平臺上當場死亡。造成她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學習成績的事父母吵了她一頓,後來孩子想不開再加上沒有人開導,所以就尋了短見。

類似的事情很多很多。在我國宋代古籍《鶴林玉露》中說:堂堂八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人心其實很軟弱,儘管從外表看上去都是那麼的堅強。但你永遠也不知道你的一句隨口之言會對別人造成多大的影響,你也根本不知道,你隨手打出的一行字,會讓看到的人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崩潰。

人是一種很複雜的動物。同樣一件事我們可能因為各自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喜好而做出各自不同的評論與判斷。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我們漸漸發現,影響我們做判斷的因素實在太多了。以至於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去正確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也更沒有辦法去評論一個人的好壞了!

俗話說: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好。對失意者,莫談得意事,傷人之言不出口,話鋒切勿刺骨髓。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張口積善閉口結緣而絕不能出口傷人閉口毀人,這是一種境界。誠然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標準也只能用來要求自己,而不能去強求別人也要遵守執行。但是言語之間一定要蘊含積極的正能量、這是每個人生所應具備不能缺失的底線。

西漢古籍《說苑·雜言》中說: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我們不妨試想一下,一個人長期處在抱怨、自私等負能量中,怎麼可能不沾染到一身的負能量?負能量一旦積多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都會有負面影響的。《濟公全傳》說:心好命也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中途夭折了。

古籍《左傳》說:福禍無門,惟人自招。大意是說人一生的禍或福,其實就是人自身而招引來的。所以要想維繫一帆風順的命運、幸福美滿的生活,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於修口養德。

因為德不配位必有餘殃!所以做人就不能不注意話留三分,低調謹慎。在任何場合下開口說話都請務必三思, 為人處世間,談話舉手間只有讓別人感到舒服,這才是頂級的人生智慧,才會為自己的人生保駕護航。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如果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啟發有所收穫,希望您能給恆實點個讚或者轉發評論一下,留下您寶貴的建議和意見。恆實在這裡衷心感謝!

相關焦點

  • 易經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若身邊出現這幾件怪事,要警惕
    易經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若身邊出現這幾件怪事,要警惕《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包羅萬象、廣大精微,被譽為「大道之源」,是中華文化傳統的源頭,儒家、道家皆以為經典,幾千年來對華夏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易經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 人生在世「福禍」相隨,老祖宗告誡的3句忠告,我們要重視起來
    我們常說好事變成壞事,反過來壞事也能引出好的結果。福禍不是絕對的,面對人生的福禍,不管順境還是逆境,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都要坦然面對。「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更是說明福與禍都是同出一門,就猶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當人們在享受福氣的同時,也要有憂患意識,懂得福氣也是有限的,懂得禍端也會來臨。
  • 關於「福禍」,老祖宗的這3句忠告,不可不知
    那麼,人生的福禍到底與什麼有關?其實,我們不妨來聆聽一下老祖宗的忠告。比如說,老祖宗的以下3句忠告,可以幫我們識破「福與禍」的真相,不可不知!1、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意思是說:福與禍並不是絕對的,福禍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轉化。
  • 佛說: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這2個字
    孔子當年求道於老子,不禁心曠神達,說了一句話:「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上天運行的規律,天命主宰眾生的命運,一個人只有知天命,才能趨吉避兇,遇事化險為夷。到底什麼是天命?
  • 民間故事:福禍無門人自招
    發現岸邊站著一個妙齡少婦,只見她身穿青色的衣服戴著黑色的頭巾,面帶微笑容貌姣好女子喚他們道:「兩個小哥好,可否讓我搭船過江啊」,兩個男人見這少女少婦有幾分姿色,相視一笑便對著少婦調戲她道:「可以呀,只要你與我們哥倆行夫妻之禮讓我倆能如魚得水般暢快我就讓你搭船」說完倆人一陣狂笑女子一聽非常生氣,怒道:「我還以為你們是好人,沒想到竟一點禮數都沒有
  • 為啥說「人走背運,必有因果」?「因」與「果」又是哪來的?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句話意思就是人的福禍本就沒有一定的門路,全都是自己招來的。所以古代民間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人走背運,必有因果」。古人為什麼這麼說?他們這樣說有依據嗎?道教始祖老子曾告訴人們:天地沒有私心,吉兇禍福都是自己招來的。人的念頭一動,想壞事的那就是惡,想好事的那就是善。從一開始的念頭,到後來漸漸的開始付諸實際行動,於是便有了惡人與善人的區別。所以,古人才會說「人走背運,必有因果」。他們認為,一個人得禍還是得福,全都取決於當初那一剎那的善惡念頭。
  •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命是自己造成的,為什麼又說「天命不可違」
    生活中:只有能駕馭善惡之人,才能在福禍之間得以保全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命是自己造成的,為什麼又說「天命不可違」?親愛的,生活已經讓你不快樂,為什麼還讓它如願以償?其實,人生就是這樣,這一切都是有定數的。其實這都是自己的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這絕對不是宿命論,但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自己的人生是自己一手譜寫。正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那麼,是不是每一個人的命運,都可以改變?其實不然。
  • 佛教:生活諸多不順,大多都是這幾個因緣
    人的一生有多少福氣和禍端是自己找來的,就如太上感應篇上所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用什麼樣的心就會感召什麼樣的果,前世因,今生果;前世積德、今生有福,前世造業,今生受罪,即是如此。倘若有五種心就會給自己招來禍患,一定要注意!
  • 《了凡四訓》之禍福都是自己求來的·第35篇
    吾於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譯文: 孔老先生曾經算定我在五十三歲時必定會有災難,我從來都沒有祈求過延壽,但是到了那一年,竟然沒有發生一點病痛,平安地度過了,現在已經六十九歲了。《書經》上說:「天道是難以捉摸的,人的命運也不會是恆常不變的。」
  • 南懷瑾的告誡:禍福互為因果,越走運越謹慎,是真聰明
    聽人說,我的一個朋友做生意賠了個精光,負債纍纍。原本蒸蒸日上的事業由於自己的貪心冒進,前程盡毀。這件事不僅讓我想起古人的一句話:「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幸運和倒黴其實離得並不遠,有些人不知道珍惜自己的福氣,總是得不到滿足,想趁著有福的時候索要更多,被欲望障蔽了自己的身心,分不清好與壞,最後只能毀於自己的貪婪。
  • 「舌為利害本,口是禍福門」,就算關係再鐵,這3種話也萬不可說
    反之,當你不會說話,說話太過於順從自己的內心時,往往會給自己找來禍端。就比如說在西漢時的一代大將韓信,他與劉邦一同打下了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功成名就之後卻被劉邦殺死,後人猜測是因劉邦忌憚他的權力,其實導致他死亡原因更多的在於他的一張嘴。
  • 福薄之人都有這兩個特徵,一旦發現其中一個,就要警惕了
    ——歐陽修俗話說「福禍無門,唯人自招」,指的是禍福是不會自己上門的,都是人為所做之事引來的。俗話說因果報應,也就是為善得福,為惡致禍。禍事常常是由於微小的疏忽造成的。而福薄之人都有這兩個特徵,有的話就要注意了。
  • 老祖宗說:人怕三長兩短,香忌兩短一長。上香真的可斷吉兇嗎
    其實,「三長兩短」這個詞語相信對於大家都不陌生,就是說突然導致的意外事故給人擔驚受怕的感覺。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在古代,祭奠亡靈一般的儀式都是上三炷香和兩支蠟燭,蠟燭一般比香短,也就形成了「三長兩短」的形式,而只有已經過世的人才可以享受到這樣「三長兩短」的香火儀式的,所以古人就用「三長兩短」這個詞語表示對生人遇到危險及意外的擔憂。那麼,「香忌兩短一長」又是何意呢?
  • 「命自我作,福自我求」:這3個習慣會積累自己的福氣,要養成
    奧維德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決定未來。改變自己的「習慣模式」,就有可能徹底改變自己。日常生活中,一個人若能擁有這3種良好的個人習慣,就會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有福氣。
  • 福禍轉變風雲莫測
    古人說:給予別人恩惠,不如報答別人的恩德厚道;謀求好的名聲,不如逃避名聲更為舒適;故意做出違背常情的事情,以自命清高自居,不如踏踏實實地做人更為妥當。生活中,很多人做事是本末倒置。比如施捨,只為了獲得對方的喜悅,取悅他人,而不是造物主,這樣的施捨是無效的。因為其中帶有不良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