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雪貝財經的第183篇原創文章】
在逆周期業績中,重估佳兆業
作者:尼莫
策劃:老胡
如果沒有大的變數,地產行業未來很多年都要被「三條紅線」約束加槓桿的野心,政策調控的悲觀預期早在二級市場就已經演繹得淋漓盡致。
一瓶海天醬油的市值超過了兩個保利地產。原因在於:地產日益同質化的商業模式與生意屬性,以及隨之而來的順周期業績。
過去一年,股價能持續上漲的地產股,絕大多數是增加了開發銷售之外的商業模式。
比如商業地產,這是一個擁有永續現金流的生意,但是「好吃難做」,選址、運營、招商都是傳統房企難以跨越的門檻,深諳其道的就那麼幾家,股價也給出了誠實的反饋。
但是,在這門生意裡,還有一種被忽視的長期價值標的:城市更新,也被稱作「舊改」。相比國外成熟市場,這依舊可以被看作是中國特色的商業模式,城鎮化的進程才剛剛進入收穫期。
其先發優勢非常明顯:越早拿地,成本越低,利潤的剪刀差釋放空間也越高。舊改的護城河深在項目選擇、團隊執行,以及長達數年的開發周期。
這也使得競爭壁壘極高。
目前看,既能做好城市更新,又能運營商業地產的標的並不多,佳兆業是其中之一。
壹
先看這家公司上半年的增長情況與盈利能力。
上半年,佳兆業集團收入同比增長11%,達223億元;毛利同比增長12%,達75億元人民幣,毛利率33.8%,處於行業較高水平;公司持有人應佔核心淨利潤同比增長25.7%,達人民幣34.6億元。
就毛利率而言,這是佳兆業連續四年穩定在30%以上,穩定的高毛利率意味著管理效益在利潤上的兌現。
其實,對於佳兆業這一舊改龍頭,只需要關注三個核心數據:
第一,銷售均價,是否能同比大幅增長;
第二,舊改銷售佔比;
第三,帶息債務佔全部投入資本比例。
舊改模式的核心盈利指標一定是銷售均價;其次是考量規模,有了規模效應才能降低各種成本;最後,因為舊改佔用資金量大,必須考慮帶息債務以及在手現金充裕程度。
從最近披露的半年報來看,佳兆業的三個核心數據都有大幅增長。
2020年上半年,佳兆業的確認銷售均價為1.9萬元/平方米,實現了同比增14%的雙位數提高。
在疫情期間,能夠維持銷售均價不下降的就寥寥無幾,更不用說提價十幾個百分點。
按區域及城市劃分, 80%的營業收入來自大灣區;68%的營業收入來自一線城市。
這背後固然有深圳作為核心龍頭的大灣區行情在,但更深層次因素在於佳兆業的定價能力。
差異化競爭如果不體現在價格上,意味著護城河還不夠深。
貳
2020年上半年,佳兆業集團合約銷售金額360億元,同比增長4%。根據克而瑞權益金額排名,公司排名第27位。
在上半年的合約銷售中,舊改項目銷售額佔整體銷售的三分之一,已經成為佳兆業銷售貢獻的重要來源;舊改銷售佔比持續提高,隨著舊改項目的供貨進度加快,超過一半也將在預期之內。
三個看點:舊改佔比增加;毛利率穩定提升;銷售均價大幅增長。
三者共振,意味著舊改的規模效應開始顯現,隨後的結果就是利潤的大幅度釋放。
以深圳為例,目前舊改的土地成本幾乎是全國最高,達到約1.4萬元每平米,但相較住宅銷售均價而言,仍有很大利潤剪刀差的空間。
至於舊改未來的業績如何釋放?依賴於轉化數量和儲備。
在項目轉化方面,今年上半年,佳兆業轉化了5個舊改項目,分別位於香港、深圳及廣州,這些項目可售面積70萬平方米,可售貨值近270億元。
在舊改儲備方面,儲備項目佔地面積達4200萬平方米,預計貨值約2.6萬億元,99%都位於大灣區;其中深圳舊改佔地面積佔比27%,有112個項目;廣州佔比36%,中山佔比20%。
通過舊改獲得低成本土地的先發優勢,佳兆業正在快速甩開賽道上的所有競爭者。
叄
盈利是管理的效益指標與股價的景氣度,但房企的生命線自然是負債和現金。
先來看佳兆業的資本結構與償債能力。
最為核心的一個指標—帶息債務和全部投入資本的比例,這是衡量房企槓桿率的重要標尺。
這一指標,佳兆業在上半年末已經降至81.09%,達到近五年最低。
帶息債務一旦控制住,那麼不僅是短期償債的壓力減少,也意味著淨借貸比率,也就是淨負債率會隨之下降。
半年報顯示,佳兆業淨負債率已經下降至130%,同比下降14%,實現連續五個年度的去槓桿。
在拆槓桿之外,現金如何更多地覆蓋短期債務,是降低融資成本以及提升抵抗周期能力的重要法寶。
截至2020年6月30日,佳兆業擁有貨幣儲備約40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5%,較上年末增長9%,回款率達到87%以上。
現金短債比從2019年末的1.1倍提升至1.2倍,現金流寬裕穩健,償債能力持續增強,這也為舊改的超長周期帶來了一定的安全墊。
對於負債率相對較高的房企而言,適合用ROE來評價公司為股東創造的價值幾何。
下圖為佳兆業過去十年的中報ROE數據。
很明顯可以看到,2020年的中報ROE處於過去十年第四分位,超過10%。
未來考驗佳兆業的是,如何創造長期的、超出同行的高ROE,決定了舊改這個商業模式能否在二級市場為佳兆業給出超額收益。
肆
十五年前,佳兆業接手「中國第一爛尾樓」——中誠廣場項目,並於2008年初改造完畢開始對外租售。
在這一項目中,佳兆業克服了涉足過城市更新的所有難題:爛尾樓改造、舊城、舊村和舊工業區。
佳兆業因此被冠以「爛尾樓改造專業戶」稱號,成為中國的舊改專家。在組織建設上,佳兆業已擁有了一隻近900人的專業城市更新團隊。
他們平均從業經驗達5年以上。城市更新業務戰略布局全國10餘個核心城市,已成功打造佳兆業城市廣場(深圳)、北京佳兆業廣場、深圳佳兆業萬豪酒店等近20個城市更新項目。
在商業模式跑得通,毛利率維持高位,負債也能控制得住、項目團隊完備的情況下,還有什麼因素會影響這位舊改專家的業績釋放?
自然是供給。
其實,大灣區的市場需求依舊旺盛,比如深圳的增量土地供應日益稀少。
好在上半年,佳兆業共獲得23個項目,新增土儲權益建築面積超281萬平方米,收購代價超220億元。
按拿地權益建築面積劃分,新增土儲大灣區佔比74%,進一步鞏固了在大灣區的土儲優勢。
關鍵在於,平均土地成本約每平方米7900元,再考慮到2020年上半年的確認均價為1.9萬元/平方米。
因此,無論是土儲供給還是毛利率上,佳兆業在下半年都有了保障。
2020年,佳兆業的全年銷售目標是1000億元,能否在下半年繼續實現量價齊升,進入千億陣營,股價或許會提前告訴答案。
本文完,感謝你的閱讀,本號無留言功能,喜歡就順手在右下角點個「在看」吧~
長按添加主理人個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