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話劇劇作家,國人可能沒有人不知道曹禺的名字。曹禺創作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經典作品,每一部都影響深遠、非同凡響,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在天津,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幾天後便去世了,他的姨媽和父親再婚,共同撫養他。曹禺小時,繼母經常帶他去各大戲樓看戲聽戲,這個經歷一定程度上為他日後走上話劇創作之路奠定了基礎,一定也給了他很多話劇舞臺藝術上的啟發和萌芽,他的這一段經歷對他的一生都很重要。
我在高中時,初讀《雷雨》,感受不是那麼強烈,覺得就是一個尋常故事。大學時,專業課上專門有幾節深析《雷雨》,才發現自己當年沒讀出東西,是因為自己太年少無知,對人生沒有充分的理解和洞察,對人性的認識也十分有限,所以那些臺詞觸碰不到我,那些人物也無法讓我直抵內心。所以大學時,才算是正八經讀《雷雨》,一邊讀一邊震驚,曹禺年紀輕輕,才二十出頭寫出《雷雨》,這是怎樣的才氣和心性啊?
《雷雨》是一齣悲劇,在這齣悲劇裡,映射出一個不平等的世界中,命運對人殘忍的捉弄,舊社會的腐朽、昏暗,舊思想的腐蝕、愚昧,雷雨就像一聲吶喊,一聲呼喊一樣,響徹夜空。《雷雨》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刻畫的形象生動、鮮活立體,偽善、冷酷的周樸園,單純、熱情的周衝,內心痛苦又軟弱的周萍,命運悲苦的魯媽還有性格豐富的蘩漪。故事發生在一個雷雨夜,曹禺很擅長用語言、動作襯託人物個性,他的戲劇語言運用的特別好。巴金曾這麼評價《雷雨》,他說《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讀的作品。《雷雨》被改編成京劇、滬劇、評彈、芭蕾舞、現代舞、音樂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雷雨》也是翻譯成各國語言文字最多的中國話劇。
《雷雨》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它也被公認為是中國現代話劇真正成熟的標誌。在此之後,曹禺又在1936年發表《日出》、1937年發表《原野》,這兩部作品也同樣很重要,《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被譽為「四大名劇」,最後一部作品《北京人》完成時,曹禺年僅31歲。
曹禺說,「一個劇作家應該是一個思想家才好。一個寫作的人,對人,對人類,對社會,對世界,對種種大問題,要有一個看法。作為一個大的作家,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然,儘管掌握了很多的、很豐富的生活積累,但他沒有一個獨立的見解,沒有一個頭腦來運用這些東西,從中悟出一個道理,悟出一個主題來,那還是寫不出深刻的作品。」
曹禺不僅是一位戲劇大師,還是一位無人比肩的戲劇詩人,他善於挖掘生活中的詩意,剖析詩化人物的內心與形象,使得他的劇作具有詩的激情以及詩的美感氣質。另外,曹禺的劇作在現實生活與哲學之間來回跳躍,將世俗與倫理之間的矛盾關係鮮明的展現出來,並將社會問題與詩之間取得美學平衡,使得他的作品備受矚目,為戲劇界留下偉大的精神財富。
女性形象是曹禺戲劇中最為經典的,人物形象飽滿,極具個性。有性情剛烈、自我強烈舒張的女性形象,比如蘩漪、陳白露和花金子;也有溫柔賢淑、默默奉獻自我的女性形象,比如丁大夫、韋明等。不過,在曹禺的作品中,他對女性形象的塑造產生鮮明的變化,從讚賞女性個性美到謳歌奉獻美,從追求現代美轉向欣賞傳統美,再從追求理想美轉向追求功利美,這是因為他的審美觀發生變化的體現。
今年是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讓我們用曹禺先生的十句名言,來紀念這位傑出的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