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田文、趙勝、魏無忌,皆為各自國家的王室成員,其中孟嘗君田文乃齊國宰相田嬰庶出,而田嬰又是齊威王之子,齊宣王弟弟;平原君趙勝的父親是趙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趙武靈王;信陵君魏無忌則是魏昭王之子。只有黃歇非王室出身,因為楚國王室為羋姓,熊氏。這是為何呢?
這跟黃歇的立功方式有關。其他三人大都藉助強大財力延攬天下的人才發揮作用立功,如竊符救趙、毛遂自薦、雞鳴狗盜等典故,都是門人在關鍵時刻站了出來,為主人或者國家解決了難題。唯獨黃歇靠著一人之力,幾次在千鈞一髮之際,幫助楚國挽回頹勢。
公元前273年,秦國名將白起在華陽擊敗了韓魏聯軍,韓魏兩國臣服於秦國,不久後,秦國開始謀劃,拉著韓魏進攻楚國。此時的楚國是江河日下,不復當年之勇,在公元前278年,被秦國攻破了首都鄢郢,無奈之下,楚頃襄王被迫把都城向東遷往陳縣。
楚頃襄王獲悉秦國又來攻打,急忙讓黃歇前往秦國「攻關」。黃歇早年遊學博聞,練就了好口才,能言善辯,其對秦昭王說,秦國如果攻打楚國,削弱楚國的同時,等於強大了齊、魏等國,也相對削弱秦國。秦昭王被黃歇的一番說辭是繞進去了,覺得說得有道理,阻止了這次戰爭,轉而與楚國結盟。當然了,秦昭王也不傻,讓楚國也付出了代價,楚國太子熊完和黃歇一起到秦國做人質。
世人熟知後世呂不韋將秦國質子異人帶回秦國,並力助其成為秦王的故事。殊不知,黃歇也曾策劃相類似的橋段,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病危,熊完急切地想回國即位,被秦昭王阻止,理由是楚國國內局勢不明。
危急時刻,黃歇先是遊說了與熊完私交甚好的秦國宰相,其對範雎說,如果範雎能幫熊完回國即位,熊完必然會感激報答;反過來,如果熊完失去了繼位的機會,楚國也會選擇別的公子成為楚王,如此一來,熊完就失去了價值,對範雎一點好處都沒有。範雎於是成為了說客,說動了秦昭王。秦昭王答應讓熊完的師傅,先回楚國國內,了解情況。
接著黃歇有說服熊完假扮隨從,跟著師傅回國即位,而自己留下來應付秦昭王。紙裡包不住火,秦昭王對此非常惱火,這時範雎也拿出黃歇說服自己的那套說辭,其對秦昭王說,如果放黃歇回國,一定會被楚國重用,並且會感激秦國。
就這樣,黃歇靠著忽悠範雎,範雎忽悠秦昭王,回到了楚國。先期回國即位的熊完,即楚考烈王,自然是相當感激黃歇,不僅任命其為楚國的令尹,還賜予了淮北十二縣,作為封地。
15年後,秦國不斷地向東擴張,壓縮了齊楚的生存空間,由此兩國變得不那麼和諧,而黃歇的封地大致在今天的皖北、蘇北,正好與齊國接壤,為此其向楚考烈王提出,希望將自己的封地改到昔日的吳國地盤,楚考烈王同意了。可見,楚考烈王給予了黃歇足夠的信任。
黃歇也幾乎掌握了楚國的大權。面對日益強大的秦國,在黃歇主持下,充分發揮當年的「忽悠」,組成了六國聯軍進攻秦國。起初戰事還比較順利,六國聯軍曾一度攻到函谷關,這時候的秦國,動了「真氣」,舉全國之兵,將六國聯軍一一擊潰。事後楚考烈王追責定調,認為黃歇應該對此負責,由此也開始疏遠了這位「恩人」。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春申君黃歇是一個政治投機者,善於做局,善於將不利的局面轉化成對自己有利的因素,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黃歇在做局的同時,又可知誰在做你的局呢?答案是李園。
李園是黃歇的門客,其先是藉口齊王要見自己的妹妹,與齊王使者喝酒喝多了耽誤了時間,所以回來晚了。黃歇一聽,連齊王都對李園妹妹感興趣,說明這小妞不賴,便提出也要享受與齊王同等待遇,見見李園妹妹;黃歇一見果然漂亮。
李園趁機將妹妹獻給黃歇,並且提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想法:楚王一直沒兒子,可以趁妹妹剛剛懷孕,將其獻給楚王,以後黃歇的孩子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楚王了。可見,李園是蓄謀已久;同時有點懷疑呂不韋有點「抄襲」之嫌。
儘管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君臣還是有天淵之別,面對如此的誘惑,且還可以彌補裂痕,黃歇毫不猶豫地將李園妹妹獻給楚考烈王,此後也果然如李園所料,李園妹妹果然生了個兒子。對此楚考烈王非常高興,立這個兒子做了太子,封李園妹妹為王后,並重用了李園。
李園顯貴以後,變了個人似的,處處咄咄逼人。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李園先下手為強,派刺客殺死了黃歇,將其滿門抄斬,徹底剷除了政治上的對手。黃歇玩了一輩子鷹,最後讓家雀啄了眼,這哪裡說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