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後的洞池湖。姚界客戶端記者 王文苗 攝
餘姚新聞網訊(姚界客戶端記者 王文苗)「如今洞池湖大變樣了,我們住在旁邊也舒服了。」近日,低塘街道洋山村洞池湖片村民鄒老伯說,「以前這裡湖面很淺,水又渾濁,岸邊還有搞養殖的,周邊村民意見很大;現在經過清淤與治理後,湖面變寬、湖水清澈,兩岸綠樹成蔭,成了休閒的好去處。」
鄒老伯所說的洞池湖,是低塘街道洋山村境內的一個自然內湖,原名桐木湖、桐樹湖,屬歷史遺蹟。據南宋嘉泰元年(1201)《會稽志》載:「桐木湖,在縣東北四十裡,周八裡,傍多桐木故名,湖內有田七百四十五畝。」又據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餘姚縣誌》載:「宋慶元四年(1198),縣令施宿以高印無水利,處七百四十五畝給請食利人,徐丙等課其稅,入海堤倉備用,存四百畝有奇灌田。」至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新修餘姚縣誌》載:「原存湖四百畝有奇,今已盡廢為田,僅存一勺矣。」因湖僅剩一小池,後諧音成為「洞池湖」。解放後,洞池湖還有30多畝的水域,河水清澈見底,周圍200多戶村民都在河裡洗衣、洗菜。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由於疏於治理,洞池湖河床變淺,周圍還被垃圾包圍,逐漸成了村裡的廢棄塘。
2019年6月,「拯救」洞池湖行動正式啟動,低塘街道聯合洋山村共同投入400多萬元,著手打造洞池湖景觀帶。「當時街道負責整體工程,我們負責河岸的砌石和步道、護欄、排澇站等設施。」洋山村黨總支書記鄒魯輝說,「在美麗城鎮和美麗鄉村創建的進程中,我們街道和村委會根據村民的意願,通過堵住汙染源,促進水體循環等措施,決定把洞池湖打造成『洋山村的小西湖』。」
「在改造洞池湖時,我們恢復並打造了大面積的溼地,形成豐富多樣的水岸和濱水空間。」洋山村村幹部嚴仁權告訴記者,通過棧道、綠化帶、景觀燈、歡樂大舞臺、老年活動室、文化健身中心等,將特色空間串聯,豐富湖內外的景觀元素和形態。圍繞整個洞池湖,建有慢行步道,可開展文化展示、休憩交流、節慶觀光、婚紗攝影等活動。在規劃時,還利用溼地、灘涂和島嶼的設計,使洞池湖具有雨水淨化和河道自淨能力,並具有調蓄雨洪功能。
初冬時節,記者行走在湖邊曲折蜿蜒的步行道上,有種人在水中行的錯覺。湖中央的荷花叢是水鳥的樂園,幾隻白鷺撲稜著翅膀划過水面,激起一陣陣漣漪。站在岸邊放眼望去,一片寬闊的水域盡收眼底,加上四周的山嶺、村居,形成了一道獨特的「山·水·人家」風景。
「晚上的景色更加迷人,每天都有很多村民來這裡散步、拍照、遊玩。」村幹部張嶽輝說,「下一步,我們還要在湖中央建造一個廊亭,配上『九曲十八彎』等景觀,讓洞池湖成為村民休閒的樂園。」
(來源:餘姚新聞網-餘姚日報 編輯:鮑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