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地處魯西北的聊城市冠縣萬善鄉東馬固村的15畝蓮藕迎來豐收季。隨著高壓水槍衝開塘中淤泥,一節節白白胖胖的雪蓮藕被採收上岸,經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統一包裝、統一品牌後,直接銷往蔬菜批發市場和超市。
「兩年前,這幾個荷塘還是堆滿建築和生活垃圾的廢坑塘。現在,夏天荷花飄香,冬天蓮藕滿塘,畝均蓮藕種植純收入5000元,今年村集體收入將奔10萬元。」東馬固村黨支部書記邢之乾高興地說。
萬善鄉地處黃河古道片區,因土地性質沙化,全鄉32個村中集體經濟「空殼村」多達10個,年集體收入3萬元以下的村還有11個。同時,每個村都有廢棄坑塘,共計數百畝之多。久而久之,這些坑塘成了一些村民傾倒垃圾、汙水之地,嚴重影響農村人居環境。
2019年春天,萬善鄉按照每畝坑塘20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鼓勵各村結合實際「宜種則種」「宜養則養」或「種養結合」。此前村集體經濟幾近空殼的東馬固村,去年清理出8畝坑塘種植雪蓮藕,垃圾坑從此換上「新裝」:夏天,花香水清,鳥鳴蛙叫;秋天,蓮蓬朵朵,鮮嫩飽滿;冬天,喜獲一塘塘雪蓮藕,當年村集體收入就過了5萬元。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實現共同富裕。今年,東馬固村持上級扶持資金和集體坑塘,與部分村民共同成立金淼蓮藕種植合作社,合作社收益的60%按出資比例返還,20%用於社員技術培訓和互助互濟,其餘20%用於擴大生產經營。
邢之乾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平均每畝產蓮藕4000斤,市場價2.5元一斤,除去藕種、人工等成本,畝均純收入5000元。今年,還探索立體化養殖泥鰍、小龍蝦,15畝荷塘預計將給村集體帶來10萬元收入。」
如今,萬善鄉「坑塘經濟」已在宋村、後田平等19個村全面開花,並聯合成立兩個大型合作聯社抱團發展,實現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銷售,並發展起藕粉、荷葉茶等深加工產業,平均每個村集體年增收5萬多元。
同時,各村通過設置荷塘公益崗位,吸納了20多名貧困群眾就近就業,負責荷塘安全和打掃衛生,幫助他們人均年增收4000多元。
「垃圾坑變身『聚寶盆』,不僅增添了一道道荷塘美景,讓村容村貌實現美麗蛻變,而且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增加了村民就業,實現『生態帳』『就業帳』『經濟帳』多贏。」冠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韓宗寶說。
54歲的東馬固村村民邢之喜家的房子離舊坑塘不到10米遠:「過去垃圾坑臭味刺鼻,村裡人都躲著走。現在每到夏天,周圍村甚至縣城裡的人都跑來賞花,人人羨慕我家住在荷塘邊。」
「青青荷葉滿塘栽,一枝白蓮出水來。曾是舊年廢棄池,巧思善為百花開。」有村民專門作詩一首記錄廢坑塘之變。如今,東馬固村的荷塘邊建起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主題廣場,道路寬了,路燈亮了,成了村民們日常休閒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