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困難就逃避是心理阻礙,如何引導孩子走出舒適圈直面困難?

2020-12-11 騰訊網

大家好,我是梵雲!

一個人的成長不僅是漫長的,而且還會遭遇諸多困難和挫折。

作為父母我們都很清楚,因為我們是過來人。

也許偶爾回憶些許有些苦澀,可人生沒有退路更無法回頭。

此時的我們,把期許和未了的心願,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我們希望他們能遇到困難迎刃而上;我們希望他們能走出舒適圈,不求安逸能出人頭地。

可願望,永遠擺脫不了現實的殘酷。

想讓孩子按照,我們期望的那樣順利成長,從小就應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和勇氣。

一個能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人,才是距離成功最近的人。

與其期待不如擺正心態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一旦遇到什麼困難或遭遇一點挫折,就會逃避容易退縮。

家長們除了著急,經常還會因為他們的不如人意,而忍不住心中那團團烈火,訓斥、謾罵乃至動粗也是情非得已。

這孩子咋就這麼不爭氣呢?

冷靜下來的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一下,現實中的你是不是也喜歡安逸,不願離開舒適圈,而逆來順受呢?

難道我們可以選擇,而面對未成年的孩子,就應該知難而上,越挫越勇嗎?

正因如此,請家長們安撫你的迫切成才之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不要用你的主觀意願,作為孩子成長的驅動力,因為這樣根本不起作用。

畏難情結是人的天性,孩子亦是如此。

當我們能用理解包容的心態,去接納孩子;能用耐心平和的態度,去引導孩子。

不經意間你會發現,孩子真的變成了你所期待的那個樣子。

通過引導激勵思考

想讓孩子擁有一顆戰勝困難的心,首先就需要讓孩子理解困難。

比如現在很多孩子,做作業根本不喜歡通過自己的思考來完成。

一旦遇到難題首先選擇的,就是去查手機。

此時的家長多半都很生氣,這一點腦子都不動,遇到考試能考好嗎?

可又有多少家長會主動問問孩子,為什麼不去思考,就查手機呢?

也許孩子會告訴你擔心做錯。

你看!這不就是問題的癥結嘛。

並不是孩子不想思考,而是擔心做錯,是一種完美心態在作祟。

當我們了解了孩子的心聲,再告訴孩子,前面做的不都挺好的嘛,所以你是有這個能力的。

當孩子陷入思考的時候,他們就理解了困難的意義,明白困難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克服的。

所以,當發現孩子有畏難情節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去思考。

讓他們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否定和直接告訴他們解決的辦法。

糾結一時不如展望未來

還有一點值得我們重視的地方,就是不要拿成與敗來評價孩子,更不能定義孩子。

比如孩子這次考試沒有考好,一些家長立馬就把臉子拉的八丈長。

批評、指責,一堆的大道理是滔滔不絕,一發不可收拾。

難道我們,就不能平復下那顆躁動的心,好好和孩子一起分析下沒考好的原因,看看錯題集中出現在哪裡,鼓勵孩子、激發他的抗挫敗動力。

幫助孩子,從考試失利的失落情緒中走出來,讓他把精力轉移到解決問題中去。

辦法總比困難多啊!

當孩子能有一顆積極的心態,擁有勇於面對挫折、直面困難的動能。

你還擔心,他下次考不出理想的成績不成?

當他一次次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超越自己,他的內心就會變得無比強大。

可想未來成人後的他們,走向了社會是何其的與眾不同。

這都要感謝默默付出的你,因為他的內功,父母從小就以幫他修煉完成。

所以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方法用對孩子的教育必將事半功倍!

希望梵雲今天分享的內容能夠對您有所啟發,歡迎關注、評論和分享。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奧斯卡影片《鷸》:做「腳手架父母」,正確幫助孩子直面困難
    小鷸克服困難,最終學會獨自覓食的過程,其實就是每一個孩子成長的縮影。孩子在成長的時候也會有自己感到害怕的東西,也許是害怕離開父母,也許是不敢失敗,總而言之就是對於父母太過依賴。這部影片揭露了就是孩子如何進行自我的成長蛻變,完成人生的跨越。
  • 孩子拒絕走出舒適圈?這是「成就焦慮」在作祟,家長的做法很關鍵
    而且現如今的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有很多孩子之所以變得焦慮,就是因為父母給予的高壓力。一、孩子的「成就焦慮」源於家長的高壓力其實成就焦慮指的是,期待自己成功,卻害怕自己沒有辦法做到,從而出現的恐懼和焦慮的心理情況。
  • 「讀寫困難」孩子有讀寫困難怎麼辦?
    讀寫困難不是某種顯性的疾病或殘疾,需要的是理解、包容、認可與支持,卻因為社會較低的認知水平和想當然的誤解,讓他們在學校、家庭和人群中,無時無刻不體驗著挫敗和無助。讀寫困難一般何時出現?一般於嬰幼期或童年期就有表現,6-7歲明顯。但有時讀寫困難在低年級時可被代償,9歲或之後才明顯加重。有一部分孩子隨著年齡和矯治在讀寫方面能力會逐漸趕上同齡人,但還有將近50%的孩子讀寫困難表現會持續終生。
  • 面對困難,不要逃避,請「及時止損」,真正自律的人是怎麼做的?
    後來,工作時,喜歡先做容易的,困難的就拖著,但工作還是得完成。所以,在痛苦中,要花更多時間來處理困難的那部分。那時就想起上面那個女生,先苦後甜,這樣也不用再承受因不去面對問題而帶來的痛苦了。找各種理由來證明這真的不關我的事,這就是逃避責任。比如,如果你逃避為人父母的責任,不去教育孩子,導致孩子學習不好,卻把責任推到學校、老師或者教育制度上,這樣孩子會認為推脫責任是天經地義的事,最後又影響到你。有問題時要面對問題,首先去承擔責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改變別人和環境是相對更難的,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 《幸運的盧克:比利小子》|孩子,當你勇敢起來,困難都怕你
    本篇,我將以「教育」為主線,談談我從膽小鬼小鎮市民中了解到的,膽小鬼的心理特徵,以及從幸運的盧克身上學到的,幫助孩子戰勝困難的方法。多像我們的孩子!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是這樣解釋「人為什麼總是很容易選擇逃避現實」的:人生而痛苦,人的天性就是追尋快樂。面對困難,人會覺得痛苦,想儘快結束它,尋找暫時的快樂,而逃避是最好的方法。要知道,故步自封,逃避挑戰可以說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之一。
  • 《幸運的盧克:比利小子》孩子,當你勇敢起來挑戰,困難都怕你
    本篇,我將以「教育」為主線,談談我從膽小鬼小鎮市民中了解到的,膽小鬼的心理特徵,以及從幸運的盧克身上學到的,幫助孩子戰勝困難的方法。多像我們的孩子!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是這樣解釋「人為什麼總是很容易選擇逃避現實」的:人生而痛苦,人的天性就是追尋快樂。面對困難,人會覺得痛苦,想儘快結束它,尋找暫時的快樂,而逃避是最好的方法。要知道,故步自封,逃避挑戰可以說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之一。
  • 玩耍失敗就崩潰,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困難?
    玩不好的玩具就會著急,雖然也有鼓勵,但是我感覺我教不了她了……每個父母都很討厭自己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難和失敗,就退縮發脾氣的樣子,總會情不自禁的腦補孩子長大了一副窩囊廢的畫面,從而對孩子的整個人生道路產生懷疑。
  • 7個培養逆商好方法,帶孩子走出「心理舒適圈」,助孩子更優秀
    父母都是有著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願望,很重視孩子的智商和情商,但這往往都是不夠的,想要孩子未來有出息,逆商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在世十之八九不如意,在面對困難時如何擺脫和戰勝才能決定未來人生是如何,父母可別將重點放錯了。
  • 直面困難作文:翻過那座山
    漫漫人生中坎坷磨難多,面對從未有過的挑戰,我們總會害怕退縮於心中,形成高聳的大山,形成難以逾越的恐懼心理。但只要我們有直面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就一定能翻山越河,遇見更好的自己。我小聲的說,我向下望去,深不見底的峽谷下,僅有幾汪潭水,兩邊的峭壁怪石嶙峋,布滿厚厚的苔蘚,聽著耳邊遠方傳來的蒼鷹西涼恐怖的鳴叫,我剛做起的心理建設,如八月裡浸滿雨水的山丘,瞬間崩塌。心裡退堂鼓的鼓聲越發強烈,「不行,堅持了那麼久,難道現在要放棄嗎?所謂成長,就是把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的,要儘可能地完成對自己的歷練啊!」
  • 豆瓣9.3分動畫短片《鷸》:孩子的成長因跨出「舒適區」而出彩
    鷸媽媽讓自己的孩子獨立生存,引導孩子如何在面對現實的困境的情況下,通過自我獨立的解決方法從而變得成長,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食物的故事。《鷸》這部動畫短片告訴了我們,其實孩子的成長需要跨出自己的舒適圈,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將來面對挑戰或挫折的時候會更有信心。一、豆瓣9.3分動畫短片《鷸》:關於小鷸走出"舒適圈"的成長故事當小鷸剛剛出生不久的時候,對於保護問題總覺得一張開口就會有媽媽將食物送上嘴來了。
  • 《獅子王》:別擔心孩子的「自卑情結」,正向引導可激勵孩子成長
    《獅子王》之所以具有強大吸引力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還因為這部電影包含了心理學的啟示,其中一項就是孩子的"自卑情結"。在辛巴成長的過程中,他從最開始的自卑怯懦,到最後勇敢無畏,經歷了一個既心酸又傳奇的奮鬥過程,其中的困難和挑戰也正如孩子需要面對的現實困難——"自卑情結"。
  • 馬術教育,讓孩子走出舒適圈
    家長要捨得讓孩子跳出舒適圈,不斷地去學習和嘗試,從而變得更加優秀。對於初學馬術的孩子而言,馬術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跳出父母給自己營造的舒適圈,要學著照顧馬兒,克服上馬時的恐懼,還要適應高強度的訓練,這樣的體驗對孩子來說並不輕鬆,但非常有意義!
  • 抑鬱讓孩子逃避現實?你忽視了這三點
    >不管孩子的狀態如何,家長和孩子都面臨著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如何恢復社會功能。這裡提到的社會功能指運動、社交、學習等一系列人生重大議題,生病的孩子往往在這些方面表現出迴避和退縮的行為狀態。 那些逃避現實,沉迷網絡的孩子們,到底想要逃避什麼呢?是什麼阻礙了孩子恢復社會功能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孩子逃避現實的心理狀態。
  • 身處低谷的你,該如何走出困境?以下3點可以幫助到你
    面對人生的低谷期,我們要如何走出來呢?答案是「多走幾步」。努力向前多走幾步,方能跨越低谷。那麼,我們要如何多走這幾步,希望以下這些能夠幫助到你。接受現實,調整內心,保持良好心態困境之中,良好的心態至關重要,很多時候戰勝困難的決定因素便是良好的心態。
  • 有一種力量叫直面困難天天向上
    近幾天連續降雪,很多同學都走出寢室,出門踏雪,到體育場堆雪人、打雪仗。薛冰冰說,她所在的學院在體育場舉辦了一場堆雪人活動,分組堆雪人,最後還進行了成果評比。因為疫情原因,學校的遊泳館、體育館暫時關閉,但體育鍛鍊沒有停。航海技術專業大三學生劉博識說,他原來經常去遊泳,現在則選擇去跑步晨練。
  • 幫孩子走出舒適區,要先搭好「腳手架」,再幫孩子找到最近發展區
    貪戀舒適區給我們帶來的安全和可控感會阻礙我們思維的擴散,會慢慢的丟失我們增強自我能力的機會。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總是無法逃離舒適區,是會嚴重阻礙個人成長的,只有學會從舒適區中走出來,還是讓我們更據有創造性。我們獨自陌生領域進行摸索的時候,可能會讓我們感到孤獨和焦慮,但一旦我們打破了舒適區的枷鎖,就會發現一個全新更好的生活。
  • 想讓孩子走出舒適區,要先有「腳手架」,再尋找「最近發展區」
    朋友卻說:「自己這樣是為了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否則孩子每天都不知道要做什麼,很容易養成懶惰安逸的性格,多學點對孩子以後也是有好處的。」孩子一味沉溺在自己的舒適區對成長的確會造成很大的阻礙,我不否認朋友說的是有道理的,讓孩子學點技能,走出舒適區,但是朋友用的方法確實有點過激了。
  • 孩子不願走出舒適區?找準「最近發展區」,「輕推」讓孩子前進
    如果家長能從小就引導孩子,讓他們知道該如何走出成長的"舒適區",那麼孩子長大也就更具有面對挑戰的能力和信心。而面對孩子不願走出"舒適區",家長不妨先找準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然後"輕推"孩子一把,讓他們前進。"最近發展區"是什麼呢?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孩子沒出息的九大根源,來看你家孩子犯了嗎
    2.失敗一次便限制住了自己 沒有誰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風順的,都會經歷失敗與挫折,有些人失敗以後很快便能走出失敗的陰霾重新挑戰困難,而有的人失敗了一次後便限制住了自己,覺得自己不行。而這種限制就像自己將自己鎖在一個牢籠中,不願意突破自己。
  • 厭學孩子到底在逃避什麼?父母苦心勸導卻被當耳邊風,試試這樣做
    上節課,我們重點介紹了厭學孩子錯誤思維觀念下的扭曲心理,主要有以下三種心理,分別是:a.矛盾心理,b.逆反心理,c.逃避心理。其中「矛盾心理」包括以下三點:a.嘴上說要好好讀書,行動上卻做不到;b.擔心被學校勸退開除,卻又死性不改;c.呆在家裡真無聊,但是又不願去上學;而「逆反心理」則包括a.和父母對著幹;b.和老師對著幹;最後強調了深入了解孩子「逃避心理」的重要性——當孩子處於「逃避心理」狀態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勸導以及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