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時隔25年再度回歸,"真獅版"《獅子王》重返大熒幕,喚起了無數人的回憶。這部影片是迪士尼動畫片的"掌上明珠",第一支預告片播放開始,就已經收穫了2.25億次的點播量,排在全球影史的前3名。
這一次"真獅版"用CG動畫精妙地還原了所有的場景,有著像照片一樣真實的質感。色彩豐富,處處都能展現非洲大陸的活力。而且寫實性的風格,讓人感覺在看一部BBC的自然紀錄片,足以以假亂真。
在"特效逆天"的稱讚下,更多觀眾更關注"真獅版"的故事情節還原度。《獅子王》的故事是從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中提取靈感的,講述了小獅子辛巴歷盡艱難險阻最終成為草原之王的故事。影片中,老獅子王木法沙和辛巴之間的父子情,還有彭彭和丁滿對辛巴的陪伴之恩,還有辛巴長大後終於領會到責任的真諦,無一不令人動容。
《獅子王》之所以具有強大吸引力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還因為這部電影包含了心理學的啟示,其中一項就是孩子的"自卑情結"。
在辛巴成長的過程中,他從最開始的自卑怯懦,到最後勇敢無畏,經歷了一個既心酸又傳奇的奮鬥過程,其中的困難和挑戰也正如孩子需要面對的現實困難——"自卑情結"。
一·、 《獅子王》中辛巴從自卑到自信,反映了孩子的"自卑情結"
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以"自卑感"和"創造性自我"為中心創造出了不少心理學學說,最出名的就是《自卑與超越》這本書。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生來就會"自卑情結",甚至說生來就自卑。這源自於一種天性的性格心理元素——對外界和他人的依賴感。
"自卑情結"並不是無法改變,更不是一種"過錯",而是很多孩子、很多人都會有的正常心理現象。
當辛巴跟著爸爸走路,發現自己的整個腳掌還不如木法沙腳掌心那麼大的時候,他臉上的光芒頓時暗淡下來,這是辛巴第一次感受到"自卑感"。從出生開始,辛巴就是著"金鑰匙"出生的"預備獅王",他不停地想著去挑戰自己、展現自己,就是為了能夠快點跟上父親的腳步。
"自卑感"可以促使辛巴不斷奮力前行,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份"自卑感"辛巴才會一次又一次掉入叔叔刀疤的詭計中。他每次去證明自己,其實是冒險行事,常常讓自己身陷險境。
辛巴因為自己太弱小而感到自卑,正像是現實生活中孩子覺得自己成績不好、長得胖、不討人喜歡而感到自卑。孩子會希望通過證明自己來剝除自卑感,但往往不能用正確的方式來提高自身的能力。
這時就是家長需要站出來引導孩子的時候,正向的引導可以利用"自卑感"來督促孩子完善自我、取得進步。
二、 別擔心孩子的"自卑情結",正向引導可激勵孩子成長
現代社會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每個人都會被他人拿去作比較。在長得好看的人面前,我們常常感嘆自己沒有一副靚麗的面容;比起學歷高的人,我們還需要查詞典來背單詞,不然跟不上別人的節奏……覺得自己不夠好、比不上別人,這是我們背負壓力,產生自卑情緒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自卑情結"是一把雙刃劍,既能阻礙孩子的發展,也能變為促進孩子成長的催化劑,成為孩子向前的動力。
根據《自卑和超越》,自卑與超越是相輔相成的一對。很多時候,一定的自卑感反而能夠激發孩子的潛力,更勤奮地學習,用更快的速度往目標前進。
日本心理作家岸部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寫道:自卑的人,往往很想改變自己,卻很少真正付諸行動。這表明了,自卑感可以變為促人前進的推動劑,但需要正向的引導。
自卑的孩子常常會有改變、奮鬥的念頭,可是當他將要付諸行動的時候,卻常常無法跨出行動的第一步。一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朝哪個方向前進,一旦碰壁就會非常打擊自尊心和自信心;二是他們害怕做出改變的結果,如果不能完成目標,就會顯得自己更加失敗。
三、 正向引導:教育孩子將自卑轉化為內在動力
1、第一步是制定合理化的目標
行動是化自卑為動力最好的方式,缺少行動只是在空談教育夢想。而對行動力最好的輔助就是制定一個合理化的目標,仔細地設定計劃。
目標設得好不好與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關係。
很多時候,孩子就是因為目標定得太高而不敢行動,所以一直都被自卑感束縛。目標太高就容易處處碰壁,最後會讓孩子失去進取心,打消他們超越自我的念頭。
很多時候,孩子不能非常準確地評估自己,需要家長的幫助。孩子必須要有一個對自身的客觀認識,才能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目標計劃。
考量孩子的正當需求,不應該強求孩子過多的進步和成長。而且,目標必須要具體,還可以添加獎勵,讓孩子一步步獲得小成就,後來累積成大收穫。藉此,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培養起來。
2、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要得當
自卑雖然可以轉化為源動力,但是有些家長卻錯誤地理解了"自卑情結"的推動作用。常常以'自卑是前進的動力''為宗旨,在生活中更加嚴格地要求孩子,給孩子更多任務、更多目標,這其實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我們平時對孩子的要求就應該與孩子的實際水平和能力相當,當孩子能力不足完成任務的時候,家長應當在一旁好好地輔助。當孩子取得成績時,我們不管成績好壞,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孩子進步的過程,而不是光看結果。
面對孩子的缺點,家長更不能輕易地否定和責罵孩子,指責孩子沒達到要求。孩子的成長壓力實際上比我們想像的要重,與其進行無謂的批評和指責,不如多幫助孩子分析錯誤原因,總結經驗教訓。
一步步引導孩子做出力所能及的小改變,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這也會積累成為孩子向前的動力。
3、教育孩子不逃避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同時關注自身的優點
"自卑情結"是因為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產生的,孩子太過關注自己的缺點,以至於總是處在一個非常擔憂消沉的狀態下,這就是孩子的自卑來源。
孩子說':'我怎麼複習也考不過隔壁的小明,他答得比我好''時,我們不要敷衍地安慰孩子,而是應該讓孩子直面自己的短板,同時關注孩子的長處。
可以說:"你這段時間被認真背英語課文,所以英語成績上不去。不過,你的作文寫得很好,你看,老師也誇你有進步啊!"
讓孩子直面缺點,其實也是在給予孩子前進的動力。比起無條件地保護孩子,不如用一個比較委婉的方式點出孩子的不足,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進步空間,同時也讓孩子產生想要做得更好的欲望。
我是雲娜說科普,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