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王》:別擔心孩子的「自卑情結」,正向引導可激勵孩子成長

2020-12-22 雲娜說科普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時隔25年再度回歸,"真獅版"《獅子王》重返大熒幕,喚起了無數人的回憶。這部影片是迪士尼動畫片的"掌上明珠",第一支預告片播放開始,就已經收穫了2.25億次的點播量,排在全球影史的前3名。

這一次"真獅版"用CG動畫精妙地還原了所有的場景,有著像照片一樣真實的質感。色彩豐富,處處都能展現非洲大陸的活力。而且寫實性的風格,讓人感覺在看一部BBC的自然紀錄片,足以以假亂真。

在"特效逆天"的稱讚下,更多觀眾更關注"真獅版"的故事情節還原度。《獅子王》的故事是從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中提取靈感的,講述了小獅子辛巴歷盡艱難險阻最終成為草原之王的故事。影片中,老獅子王木法沙和辛巴之間的父子情,還有彭彭和丁滿對辛巴的陪伴之恩,還有辛巴長大後終於領會到責任的真諦,無一不令人動容。

《獅子王》之所以具有強大吸引力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還因為這部電影包含了心理學的啟示,其中一項就是孩子的"自卑情結"。

在辛巴成長的過程中,他從最開始的自卑怯懦,到最後勇敢無畏,經歷了一個既心酸又傳奇的奮鬥過程,其中的困難和挑戰也正如孩子需要面對的現實困難——"自卑情結"。

一·、 《獅子王》中辛巴從自卑到自信,反映了孩子的"自卑情結"

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以"自卑感"和"創造性自我"為中心創造出了不少心理學學說,最出名的就是《自卑與超越》這本書。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生來就會"自卑情結",甚至說生來就自卑。這源自於一種天性的性格心理元素——對外界和他人的依賴感。

"自卑情結"並不是無法改變,更不是一種"過錯",而是很多孩子、很多人都會有的正常心理現象。

當辛巴跟著爸爸走路,發現自己的整個腳掌還不如木法沙腳掌心那麼大的時候,他臉上的光芒頓時暗淡下來,這是辛巴第一次感受到"自卑感"。從出生開始,辛巴就是著"金鑰匙"出生的"預備獅王",他不停地想著去挑戰自己、展現自己,就是為了能夠快點跟上父親的腳步。

"自卑感"可以促使辛巴不斷奮力前行,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份"自卑感"辛巴才會一次又一次掉入叔叔刀疤的詭計中。他每次去證明自己,其實是冒險行事,常常讓自己身陷險境。

辛巴因為自己太弱小而感到自卑,正像是現實生活中孩子覺得自己成績不好、長得胖、不討人喜歡而感到自卑。孩子會希望通過證明自己來剝除自卑感,但往往不能用正確的方式來提高自身的能力。

這時就是家長需要站出來引導孩子的時候,正向的引導可以利用"自卑感"來督促孩子完善自我、取得進步。

二、 別擔心孩子的"自卑情結",正向引導可激勵孩子成長

現代社會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每個人都會被他人拿去作比較。在長得好看的人面前,我們常常感嘆自己沒有一副靚麗的面容;比起學歷高的人,我們還需要查詞典來背單詞,不然跟不上別人的節奏……覺得自己不夠好、比不上別人,這是我們背負壓力,產生自卑情緒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自卑情結"是一把雙刃劍,既能阻礙孩子的發展,也能變為促進孩子成長的催化劑,成為孩子向前的動力。

根據《自卑和超越》,自卑與超越是相輔相成的一對。很多時候,一定的自卑感反而能夠激發孩子的潛力,更勤奮地學習,用更快的速度往目標前進。

日本心理作家岸部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寫道:自卑的人,往往很想改變自己,卻很少真正付諸行動。這表明了,自卑感可以變為促人前進的推動劑,但需要正向的引導。

自卑的孩子常常會有改變、奮鬥的念頭,可是當他將要付諸行動的時候,卻常常無法跨出行動的第一步。一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朝哪個方向前進,一旦碰壁就會非常打擊自尊心和自信心;二是他們害怕做出改變的結果,如果不能完成目標,就會顯得自己更加失敗。

三、 正向引導:教育孩子將自卑轉化為內在動力

1、第一步是制定合理化的目標

行動是化自卑為動力最好的方式,缺少行動只是在空談教育夢想。而對行動力最好的輔助就是制定一個合理化的目標,仔細地設定計劃。

目標設得好不好與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關係。

很多時候,孩子就是因為目標定得太高而不敢行動,所以一直都被自卑感束縛。目標太高就容易處處碰壁,最後會讓孩子失去進取心,打消他們超越自我的念頭。

很多時候,孩子不能非常準確地評估自己,需要家長的幫助。孩子必須要有一個對自身的客觀認識,才能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目標計劃。

考量孩子的正當需求,不應該強求孩子過多的進步和成長。而且,目標必須要具體,還可以添加獎勵,讓孩子一步步獲得小成就,後來累積成大收穫。藉此,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培養起來。

2、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要得當

自卑雖然可以轉化為源動力,但是有些家長卻錯誤地理解了"自卑情結"的推動作用。常常以'自卑是前進的動力''為宗旨,在生活中更加嚴格地要求孩子,給孩子更多任務、更多目標,這其實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我們平時對孩子的要求就應該與孩子的實際水平和能力相當,當孩子能力不足完成任務的時候,家長應當在一旁好好地輔助。當孩子取得成績時,我們不管成績好壞,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孩子進步的過程,而不是光看結果。

面對孩子的缺點,家長更不能輕易地否定和責罵孩子,指責孩子沒達到要求。孩子的成長壓力實際上比我們想像的要重,與其進行無謂的批評和指責,不如多幫助孩子分析錯誤原因,總結經驗教訓。

一步步引導孩子做出力所能及的小改變,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這也會積累成為孩子向前的動力。

3、教育孩子不逃避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同時關注自身的優點

"自卑情結"是因為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產生的,孩子太過關注自己的缺點,以至於總是處在一個非常擔憂消沉的狀態下,這就是孩子的自卑來源。

孩子說':'我怎麼複習也考不過隔壁的小明,他答得比我好''時,我們不要敷衍地安慰孩子,而是應該讓孩子直面自己的短板,同時關注孩子的長處。

可以說:"你這段時間被認真背英語課文,所以英語成績上不去。不過,你的作文寫得很好,你看,老師也誇你有進步啊!"

讓孩子直面缺點,其實也是在給予孩子前進的動力。比起無條件地保護孩子,不如用一個比較委婉的方式點出孩子的不足,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進步空間,同時也讓孩子產生想要做得更好的欲望。

我是雲娜說科普,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解析《獅子王》:別擔心孩子自卑,「自卑」也是孩子進步的源泉
    《獅子王》的賣點不僅僅是可愛的動畫形象,它還有著另一層意義。小辛巴的故事激勵了很多人的成長,小獅子從自卑到勇敢挑戰、回歸草原的過程,就像是很多人的人生軌跡,也許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隻可愛又勇敢的"獅子王"。
  • 適度自卑,或許讓孩子更優秀,別把自卑當作「病」
    文/ 曉梅媽媽聊育兒很多人說到自卑就會萌生出不悅,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自卑。自卑是一種正常的行為,而且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卑的時刻,可以允許適度自閉的存在,可這並不影響我們成為一個遊戲卓越的人,關鍵是要勇於面對自卑,並且努力去改變這種狀態。
  • 育兒視角解析《獅子王》:別小瞧「自我意識」發展,關乎孩子一生
    ,以及一步步的自我成長。自我意識"的萌發有一定規律性,家長應該以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孩子成長,而非以高姿態紳視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形成。 別小瞧"自我意識"的發展,這關乎孩子的一生 實際上我們不難發現,辛巴"自我意識"發展的每一步都有其規律。
  • 《獅子王》|從俄狄浦斯情結、陰陽哲學、心理療愈,闡釋自我成長
    引言二十多年前動畫版《獅子王》成為經典,留在人們的記憶深處。2019年7月,迪士尼出品了導演喬·法弗洛(Jon Favreau)執導的真人版《獅子王》,此片使用《奇幻森林》(The Jungle Book)的相同技術。
  • 如何幫助孩子走出自卑情結,家長需注意的幾點!
    父母們都在說孩子不夠自信怎麼辦?孩子不敢嘗試新的事物怎麼辦?孩子不敢接受挑戰怎麼辦?孩子總說自己做不好怎麼辦?到底是什麼讓過去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一步一步走向自卑的?到底要如何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自信的人?孩子為什麼會自卑?如何幫助孩子走出自卑?
  • 解析《獅子王》:從辛巴的成長史,看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一、《獅子王》:從心理學角度解析辛巴的成長史《獅子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講述了榮耀王國裡的小獅子辛巴如何經歷重重困難,成為真正的獅子王的故事。聽上去非常勵志,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曾經看《獅子王》,以為這只是一個小獅子的勵志成長故事,卻沒有意識到這看似是辛巴身份的變換,實際上卻伴隨著辛巴"自我意識"的發展和成熟。這部電影之所以經典,也是因為大人都從小辛巴的成長過程中,看到了自己自我意識的發展,同樣的,也激起了孩子對於自我成長的渴望。
  • 孩子很自卑怎麼辦?父母做好這三點,幫助孩子走出自卑陰影
    文丨小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鄰居家的孩子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但是孩子卻連一個玩得好的玩伴都沒有。孩子總是一個人在角落裡玩,看著孩子很不合群的樣子,鄰居有些擔心。一、孩子自卑的原因有哪些?董卿是人們很喜歡的主持人,她知性優雅,主持風格非常穩健,作為央視的招牌,她的節目很受歡迎。但是即便如此優秀,董卿在一次訪談中還是提到了自己的自卑。她說,她常常會誠惶誠恐,擔心自己擁有的一切很快就消失,心裡的自卑感常常讓她覺得無法逃避。
  • 孩子怕生不願跟生人說話,「強迫」孩子禮貌,只會讓他更自卑
    媽媽不得不對著同事自我解嘲道:「我家嘉嘉就是怕生,不願意和不熟悉的人說話,性格太內向了,別見怪啊!」媽媽說此話的本意,是為了緩解當時的尷尬場面,可對於嘉嘉來說,卻是感到了莫名的委屈。嘉嘉其實也是想叫人的,只是內心本能的驅動致使其張不開嘴。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開朗,適應環境能力強,這點非常容易理解。
  •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獅子王》:家庭與孩子成長的秘密,在這3點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相信許多家長和孩子都看過這樣一部迪斯尼的經典電影,那就是獅子王。這部電影主要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小獅子辛巴的成長經歷。故事的最後,辛巴走上了國王懸崖,用怒吼聲告訴草原中的每一個子民,他就是真正的獅子王,繼承了他父親的位置。在一場滋潤著非洲大草原的大雨中,辛巴重新成為了榮耀國的獅子王。從心理學角度解析《獅子王》:家庭與孩子成長的秘密,在這3點1.
  • 長大後容易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
    孩子自信的樹立,最初的場所是在家庭。不注意以下三個方面,很容易養出一個自卑的孩子。一、愛孩子有條件的家庭自卑,跟一個人優秀不優秀沒有多大的關係,很多優秀的人,卻依然有著很深的自卑情結。反而,小時候有沒有被無條件愛過,才是影響一個人自信的關鍵。有個學生在班上當班幹部,成績特別好,平時待人接物表現得可圈可點。
  • 遇困難就逃避是心理阻礙,如何引導孩子走出舒適圈直面困難?
    一個人的成長不僅是漫長的,而且還會遭遇諸多困難和挫折。 作為父母我們都很清楚,因為我們是過來人。 也許偶爾回憶些許有些苦澀,可人生沒有退路更無法回頭。 此時的我們,把期許和未了的心願,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 淺析《海底總動員》:當缺陷的孩子自卑,父母更應該比孩子勇敢
    但他也解釋影片不僅是針對有殘疾或先天缺陷的人,而是指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弱點,都有自卑的時候,但應該勇敢接受、面對而不是為此苦惱。今天我們就通過淺析這部電影,來說一說——當缺陷孩子自卑,父母更應該比孩子勇敢。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情結"的推動力不僅僅限於母親,還可以是父親、孩子,或者是其他相關的家庭角色,不管他們是否住在一起。其中可能還會包括非家庭中的成員,比如老師、同學還有鄰居。"俄狄浦斯情結"原本是孩子在3-6歲期間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是如果沒有受到正確的引導,那麼孩子很容易會陷入終身的戀母情結之中。
  • 孩子成長中沒有爸爸陪伴,多半會自卑懦弱,這些「缺陷」油然而生
    孩子自卑懦弱,多半是爸爸的「功勞」。孩子的成長中需要父母的存在的,缺少任何一方對孩子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但是有一些父親,卻從來都沒有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過,以至於孩子的童年是殘缺的。
  • 說說「正向催眠」——連續50天被誇獎的孩子
    一、連續50天被誇獎的孩子這是日本電視臺做為數不多的一個靠譜的「整蠱型」節目:隨機邀請了4位路人參加「50日變美計劃」試驗。不減肥,不整形,50天真正改變外貌是否可行?外教只是簡單而不斷的引導山本釋放情緒,在改變潛意識的狀態下自己療愈自己,自己從內心真正樹立起自信,從而感受到生活的積極面。當負面情緒得以釋放,正面認知得以回升後,人性光輝的一面就開始顯露。每個人的內心就像一塊晶瑩的鑽石,只是蒙塵太久,我們忘記了自己各方面的光輝。
  • 當孩子在學習時感到太累,父母需要正確的引導,七句話可激勵孩子
    當孩子感到學習累時,父母並沒有幫孩子做出調整,而孩子在長期疲勞下學習,最終,孩子承受不住壓力,開始胡言亂語…… 其實,現在孩子們的學習壓力挺大,小學生們每天的課程並不是很多,下午4點左右都已經放學。
  • 你有約拿情結嗎?
    約拿情結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他的著作《人性能達的境界》中提出了「約拿情結」這一概念,它意指對成長的逃避與恐懼,表現為在機遇面前退縮,甚至演化為對成功人士的嫉妒和仇恨。約拿情結源於心理動力學的假設: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那麼,約拿情結是如何產生的呢?
  • 孩子3歲仍說不清話?媽媽要及時使用「媽媽腔」,正向引導孩子
    「媽媽腔」是指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時候,儘量把事物具體化,用溫柔的語氣去引導孩子。 比如父母想要讓孩子拉臭臭的時候告訴自己,父母要跟孩子說:寶寶,你肚子疼的時候要記得告訴媽媽,媽媽帶你去拉臭臭。 父母將拉臭臭這件事情具體化,孩子才能正確理解拉臭臭是怎麼回事?
  • 從《獅子王》中悟出:家庭關係和成長秘密,要謹記這3點
    表面上講述的是小獅子王辛巴通過各種成長成為了真正的獅子王的故事,但從家庭教育的角度淺析《獅子王》,其背後帶來的自我意識的發展,對教育孩子有深遠的意義今天,我們就通過淺析這部電影《獅子王》,來說一說家庭關係對孩子的影響,以及孩子成長中的秘密。
  • 孩子內向是性格缺陷?家長別再亂「貼標籤」,三點優勢助力成長
    然而,這裡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孩子內向就是性格缺陷嗎?難道內向的孩子就一定不如外向娃?家長別給內向孩子「貼標籤」,「真內向」or「假內向」必須搞清楚在心理學上,氣質沒有好壞之分,是與生俱來、不易改變的。其中,多血質和膽汁質的孩子性格偏外向,黏液質和抑鬱症的孩子性格偏內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