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元朝皇帝沒有陵園,後人也未發現一座帝墓,他們葬在哪裡了?

2021-01-09 馬遷鑑史2

每一個朝代皇帝和他們親人死去時,都會有一座巨大的陵園來安葬他們,如北京十三陵就葬有明朝十三帝和他的親朋好友們。還有西漢帝陵,葬有許多漢朝的皇帝。但為何後人從未發現一座元朝的帝陵墓穴?他們的喪葬習俗又是怎樣的?

歷朝歷代在皇帝還在世時,就開始修建帝陵,一座帝陵可能都要十幾年才能修好,可見其中的物力財力和人力消耗是有多大,然而元朝皇帝卻沒有墓穴,這就要說起他們自身的民族習俗說起。元朝皇室是草原蒙古族建立的,雖然堅持漢化,但是喪葬習俗依舊採用他們草原的習俗。

元朝皇帝在死後,是用一顆上好的大樹從中間劈開,然後選擇一面掏出一個人的大小,再把人放進大樹裡面,再把兩段樹木緊緊合死,樹木的兩邊用金箍綁緊,防止脫落,最後在樹木表面塗上油漆,防止氧化。隨後就會運到指定的墓地,在路上時,若是遇到陌生人,一律殺掉,防止墓穴的位置暴露,防止被人盜墓。隨後到達墓地時,會封開一塊塊的草皮,每塊草皮都會標上記號,隨後下葬皇帝,把每塊草坪依次按標的序號放回原來的位置,把挖出來的新土運走,直到和原來沒有任何區別為止。

元朝人為了能夠祭奠祖先,使用駱駝來指路。在葬好皇帝的地方,會殺死一頭剛出生沒多久的小駱駝。每年祭祀的時候,人們就會牽出小駱駝的母親來指路,母駱駝在那裡發出悲涼的叫聲,就說明那個地方就是葬皇帝的地方,後人們就開始祭祖。這種喪葬方法是成吉思汗發明的,而且人們至今也沒有發現成吉思汗的墓穴,成為了千古之謎。但母駱駝死後,後代子孫就會找不到皇帝所葬的地方,就會在地上挖出一個坑,放進祭祖的物品用來祭祖,因為元朝人認為土地下就是祖先所在的地方。

元朝皇帝在死後沒有建座墓穴,也避免了自己墓穴被盜的風險。若讀者還喜歡元朝的其他故事,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

本文由馬遷鑑史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我國歷史中,還有哪些皇帝墓沒有被發現?
    每一座帝王陵墓,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文化。時至今日,還有許多皇帝陵墓沒有被人們發現。下面編者就來為大家梳理一下,那些沒有被發現的皇陵。 古人視死如生,特別注重殯葬禮儀。古代君王更是希望通過修建陵墓,把自己生前擁有的一切帶入另一個世界。
  • 作為埋葬明朝皇帝的十三陵,為什麼會有一座明朝太監的陵墓呢?
    作為埋葬明朝皇帝的十三陵,為什麼會有一座太監的陵墓,這座墓埋葬的是明朝哪個太監呢?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埋葬著自成祖遷都北京以來的十三位明朝皇帝(明代宗除外)。作為集中埋葬明朝皇帝的皇家陵園,明十三陵總面積達到一百二十餘平方公裡,自永樂七年(1409年)五月動建長陵(明成祖陵),到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葬入思陵止,期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 賢后孝莊:一生備受榮寵,為何死後卻被葬在皇家陵園的大門之外
    她一生輔佐三代皇帝,曾在大清危難之際,力挽狂瀾。一生備受榮寵,為何死後卻被葬在皇家陵園的大門之外?有人說正是因為她下嫁了多爾袞,所以死後無顏回到瀋陽昭陵去見夫君,所以被葬到皇陵門口替子孫看門!布木布泰為崇德皇帝的永福宮莊妃,因愛讀書,悟性高,才智與眾不同,受皇太極寵愛,經常參與輔佐朝政。
  • 為何明朝13位皇帝都要葬這裡?看完地形才知道!
    中國人對於身後事是非常在意的,皇家尤其如此,很多皇帝剛剛登基,就在修建自己的陵寢了,作為皇家陵墓,在地形和風水上肯定會有一定的講究,明朝的13陵就是如此,為何明朝有13個皇帝都葬在這裡?十三陵的地形到底有多好?
  • 歷史上孫權是怎麼死的,為何說他的墓差點被朱元璋掘了?
    歷史上孫權是怎麼死的,為何說他的墓差點被朱元璋掘了?孫權是三國時代吳國的開國皇帝,也是歷史上少有的長壽皇帝。年少便掌握東吳大權的他,足智多謀,為吳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民國總統孫中山居然也是他的後人!在他死後,他的墓為何差點被挖掘?下面,快和小編來一探究竟吧!
  • 為何元代皇陵一座也沒發現?
    從秦始皇,至清朝止,歷代皇帝死後都有陵墓,唯有元朝皇帝沒有留下一座陵墓,這成為一個千古歷史之謎。元代的皇帝為何沒有陵墓呢?現今成吉思汗陵其實是一座衣冠冢,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而元朝皇族,特別是皇帝死後和一般的皇族及貴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後首先是要有一個下葬的儀式,隨葬品也要多一些,只是在皇帝下葬時不得有漢族官員參加,也不會在地面上建立大規模的建築物,不設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來都很簡單。
  • 一座古墓發現古代龍袍,竟引數萬韓國人尋根祭祖,墓主什麼身份?
    原來,此時挖掘機挖穿了地下的一塊巨石,發現巨石下藏匿著一座巨大的古墓。當時考古人員聞訊趕來,並對這個墓葬進行深入研究。這座古墓為長方形穴石坑墓,墓坑東西長5.4米,南北寬3.5米。一棺一槨,槨用香榧木製成,木質耐腐蝕,出土後仍有香氣,可見是由最上等的材料製成的。
  • 光武帝劉秀為何葬於黃河邊?是兒子不孝,是風水,還是為了防盜?
    更何況,洛陽北面的邙山自古就是陵寢的首選之地,所謂「生在蘇杭、葬在北邙」說的就是此事。那麼,定都洛陽的劉秀為何不把自己葬在邙山之上?反而要把自己葬在喜怒無常的黃河岸邊,來個頭枕黃河、腳蹬邙山呢?這還得從劉秀所處的時代背景說起。 民間的傳說 說起劉秀為什麼要把自己的陵墓選在黃河邊上,在豫西一帶還有個美好的傳說。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因為永樂帝朱棣把朱允炆拉下皇位後,遷都北京,故後世的明帝大部分葬於北京。在230多年間,天壽山麓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這裡埋葬了明朝第三位到第六位,第八位到第十六位,共十三位皇帝。
  • 落魄秀才發現風水寶地,心一橫自殺葬於此,從此子孫後代人才輩出
    落魄秀才發現風水寶地,心一橫自殺葬於此,從此子孫後代人才輩出石為山之骨,水為山之血脈,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沒有水的山就仿佛沒有靈魂,所以風水有言:有山無水休尋地,未看山時先看水。
  • 廣東惠州發現明朝官墓 文物部門讓後人自行處理
    京華時報訊廣東惠州市博羅縣一座明代「官墓」被打開後驚現完整古屍,連日來,墓主後人面對這具古棺卻陷入兩難:當地文物部門認為這是有主的墳墓,讓其後人自行處理;而遠在北京的中國社科院專家認為有極高的文物研究價值,呼籲儘快保護。
  • 考古隊發現範增墓,內有一元朝盜洞,專家考證後:盜墓賊是個蠢蛋
    意思是項羽因為後來沒有重用範增才被劉邦所擒獲,可見其對範增的評價之高。範增作為歷史上有名的謀士,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少關於他的傳說,被後人所津津樂道。項羽曾經卻十分重視範增,不僅賜下諸多賞賜,甚至尊其為「亞父」。於是在範增死後,歷朝歷代的盜墓者便打起了範增墓的主意。
  • 成吉思汗的陵寢究竟在哪裡?「八白室」衣冠冢,還是一個永遠的謎
    我國古代共誕生了400多位帝王,目前為止,他們的陵寢多數都被發現,只有極少數還隱蔽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裡。而這極少數裡就包括被喻為「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現存成吉思汗陵園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的伊金霍洛旗,號稱「八白室」。不過,這座氣勢恢宏的「八間房子」建築只是一個「衣冠冢」。也就是說,裡面根本沒有成吉思汗的遺骨,只是一個方便後人祭祀憑弔的地方。
  • 浙江有一帝王墓,村民守墓千年不知墓中何人,農民移葬卻家破人亡
    而在浙江蒼南縣的一個小山村中,一座皇帝墓卻更顯神奇,因為據祖上相傳,他們都是這位皇帝墓的守墓人的後人,但卻根本不知墓主身份。曾有農民想沾沾帝王之氣,移葬皇墓附近,卻災禍不斷,家破人亡。如此玄乎的說法,無疑引發了考古學家濃厚的興趣,它究竟是誰的墓呢?帶著好奇,專家團曾親自前往調查。
  • 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墓發現始末.郭振華
    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墓發現始末郭振華郭子儀是唐代偉大的愛國將領,著名的軍事家。郭子儀的愛國事跡陳列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第三室,被譽為偉大的愛國將領。郭子儀千古一人,世人仰慕。歷代皇帝、歷代名人無不稱讚。郭子儀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樹立了永不磨滅的豐碑!
  • 四川挖出一座「農民墓」,出土4件龍袍,數萬韓國人跑來認祖歸宗
    1982年,四川曾經挖出了一座 「農民墓」,但墓中出土的四件龍袍,卻說明這個「農民」並不簡單。那麼,他究竟是誰? 簡單墳墓,何奇之有 1982年春,重慶江北區的一個織布廠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許多工人正在工地上埋頭苦幹,忙著挖地打地基趕工程進度,突然一個工人在挖地過程之中鑿出了一個深洞,立馬叫來了在現場監督的工頭。
  • 中國第一風水寶地,葬六朝24座帝王陵
    但凡走進,就會發現邙山中,真是墳連墳,墓接墓,陵蓋陵。古墓之多,堪稱中國陵墓史上之最。有墓,就往往伴隨著盜墓,所以盜洞也極多。中國第一風水寶地的由來。據統計,邙山僅古代陵墓總面積就為七百五十多平方公裡,埋著數十萬墳墓。其中,更葬著6個朝代的帝王陵墓。至於帝王之下的王公大臣、社會名流、富貴人家將陵墓選在這裡,更是不可勝數,難以一一道來。
  • 古代帝陵大多被盜,為何2000多年來,漢光武劉秀原陵卻保存完好?
    漢光武帝陵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20公裡處的孟津縣白鶴鎮,古稱為原陵,俗稱漢陵,又稱原陵、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年)和光烈皇后陰麗華的陵園,始建於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
  • 都說開封有個包青天,為何專家卻在合肥發現了真正的包拯墓?
    怎麼會葬在合肥呢?    原來在開封不僅有個包公湖,湖邊還有一座包公祠,再加上電視劇裡的演繹,難免大家都會誤以為包公是開封人,但其實這座包公祠只是為了紀念包公而修建的,跟包公祖籍是沒有任何關係的。而真正的包公是在公元999年,出生在合肥市肥東縣謝集鄉,去世後被葬在了此地的包氏宗族墓園。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明十三陵只葬了十三位,那剩下的皇帝去哪裡了?
    有明一朝(不包括南明)總共有16位皇帝在位,那麼,還有三位皇帝葬在哪裡去了呢?下面就說一下,這三位皇帝為什麼不葬在明十三陵。 一,明太祖朱元璋。由於明朝得國之時,初定國都是南京。儘管朱元璋確實叫太子朱標四處尋找更好的新都,本初擬定為中都鳳陽,也就是朱元璋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