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分為南派北派、內家外家,素有「北尊少林,南崇武當」之說。少林拳奉達摩為始祖,武當拳則以張三丰為開山。張三丰是怎樣創造出內家拳的呢?這是明清以來武術界、學術界普遍感興趣的問題。迄今為止,流行著以下四種說法:
01玄帝神授
據《王徵南墓志銘》和《寧波府志》載,張三丰接受宋徽宗的徵召,赴汴京途中遇阻不前。夜晚夢見玄帝(真武)降臨,向他傳授拳法。次日黎明,張三丰被一群盜賊圍住,便運用神授拳技,隻身殺賊一百多人。從此,張三丰以拳技聞名於世。
02受鵲蛇相鬥的啟發
在武當山至今流傳著張三丰觀「鵲蛇鬥」的故事。說張三丰在「邋遢崖」看見一隻喜鵲與一條蛇打架,每當喜鵲俯身飛擊長蛇時,蛇就蜿蜒曲身,搖擺閃避,不曾被擊中。
相持時久,喜鵲精疲力竭,無可奈何地飛走了。張三丰遂模擬鵲蛇之鬥,「形如蛇,動如羽」,悟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之理,創立了內家拳。
03道家修煉。
道家、道教導引術、服氣術及後來的內丹術皆以健康長壽、修煉得道為圭臬。在長期的修煉時間中,許多道士兼習技擊武術健體防身。張三丰是道教內丹修煉的集大成者,他將內丹術、導引術等與技擊之術結合,創立武當內家拳法。
04脫胎於少林拳
張三丰雲遊數十年,足跡遍布江湖。據《道教派別宗譜》,他在嵩山崇福宮住過,學了些少林拳腳功夫是有可能的。他精熟少林拳法後進行加工改造,使其變為以靜制動的新拳法,這也是合乎情理的。
上述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張三丰創造內家拳或多或少地與夢中的靈感、動物的啟示和少林拳的先導相關,同道家理論和道教修煉更是緊密相連。
張三丰將《易經》和《道德經》的精髓與武術巧妙融為一體,開創內家拳之先河,後經歷代武術家不斷創新、充實、積累,形成具有重要養生健身價值。
不僅如此,張三丰還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為主體及劍、棍、刀、槍等內外功法組成的武當武術,丹道一體、理深藝精,武道結合、玄妙飄靈,與少林功夫雙峰並立,同為中華武林的領袖。
需要指出,在清代以前,中華武術是不分內家、外家的。內家拳一說始見於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所撰的《王徵南墓志銘》。當時黃宗羲與武當松溪派傳人王徵南過從甚密,其子黃百家拜王徵南為師,習武學拳。
王徵南去世後,黃宗羲在其墓志銘中總結出:少林拳以勇猛名天下,講究力博於人,而「有所謂的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
不久,黃百家編著了《內家拳法》和《王徵南先生傳),將父親黃宗羲的「內外家論」系統化。尤其是《內家拳法》,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武當拳術的拳理拳法。
此後,武當武術深受這本書影響,開始以「內家拳」自居。自然而然地,少林武術就被習武之人慣稱為外家拳。
武當「內家拳」,顧名思義,重在修內,偏重精、氣、神的內部修煉,注重意念的訓練,所謂「用意不用力」,風格是安舒、沉穩、圓活,是一種鍛鍊「內勁」的功夫。
少林派的「外家拳」則以速度和力量見長,注重筋骨皮肉的外部訓練,也注重修煉內力;在拳理上,仍然把重點放在力量的訓練上,所謂「一力降十會」,意思是不管你會什麼拳法,我只要力量大就可以降服你,風格是勇猛、快速、直取。
因此,廣義上看,武當內家與少林外家拳各有特色,風格迥異。不過,有必要強調,不論武當內家拳還是少林外家拳,各自都有一套外功與內功的修煉方法,有剛有柔。內家拳與外家拳二者只有風格不同,沒有高下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