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疫情下中美全球地位和領導力的削弱問題?看閻學通怎麼說

2020-12-15 竹吟風創作號

閻學通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被問及如何看待疫情下中美全球地位和領導力的削弱問題?看閻學通怎麼說。

財新記者: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近期稱,中美兩個大國的全球地位和領導力,都已在疫情期間遭到削弱。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埃利森(Graham Allison)近期則在專欄文章中稱,如果美國不能在短期內有效控制住疫情,則中國很可能會進一步看輕美國,升高強硬處理臺灣問題的動機。對疫情發展至今,中美兩國「互相敵視」態度的發展,您有哪些觀察?中國的決策精英們是否真的因為疫情期間的各國表現,調整了對美國或對整個西方治理模式的看法?

閻學通:陸克文的說法可能只對了一半。說疫情弱化了美國的全球領導力,這個說法成立,因為美國原先有世界領導地位,美國在抗疫中沒能發揮領導作用而遭到盟友的批評。而中國原本就沒有全球領導力,一個不存在的領導力就不存在削弱和沒削弱的問題。

閻學通在回答上述問題時還說道 :埃利森的說法存在邏輯上的問題。美國全球領導力弱化,並不必然意味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態度軟化。面臨實力難以支撐全球領導時,歐巴馬採取了「轉向亞太」的戰略,收縮了全球戰線,將海軍力量的三分之二集中到了亞太。他減少在世界其他地區的軍事力量,但加強了在亞太的軍事力量。川普繼續了歐巴馬的戰略,制定了「印太」戰略,把更多的軍事力量部署在東亞及周邊。

美國海軍在臺海和南海的活動頻率是加大,而不是縮小。美國不願為全球抗疫投入資源,並不意味美國在支持臺灣的問題上不願投入資源。目前,美國是加大對臺灣問題的投入,而不是減少。美國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是繼續派遣美軍艦隊「常態化穿越臺灣海峽」,並要求美國與臺灣地區建立網絡安全機制……。

無獨有偶,就在閻學通發表如上觀點之後沒有幾天,另外一個「鷹派」代表人物、《超限戰》的作者喬良也特別提醒「急統」人士們:「臺灣問題,不管我們怎麼強調它屬於中國內政,但本質上仍是中美問題。」他認為,在中美掰手腕未分勝負之前,臺灣問題不可能徹底解決。

閻學通在回答財新記者問題時,則就當下的「疫情」問題表示自己的看法說:疫情以來,中美在病毒源問題上的對抗不斷加劇,而且顯現出進一步加劇的趨勢。新冠疫情僅是強化中美戰略競爭的因素,疫情並沒有改變中國決策者們對西方制度的認識,只是強化了他們原先就有的對西方治理模式的負面認識。不過,這種認識的強化,並不必然導致正確的治理模式。因為不同國家的治理缺陷不同。他國的治理缺陷,不意味自己的治理就沒缺陷,很可能是治理缺陷不同。根據世衛組織的數據,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防疫效果好於美國、義大利、英國、法國,但這並不說明前四國的制度缺陷就比後四國少。因此,改革自己的治理缺陷,比防止重複他國的治理缺陷更為重要。因為前種缺陷比後種更容易形成。

閻學通還表示:「西方輿論對中國的懷疑,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們在國際上的宣傳有關。比如說,我們說中國『永遠不做超級大國』,我們認為這是一句好話,是向世界承諾我們不會像美國和蘇聯那樣欺負別人。但在別國看來,事實上中國已是超級大國,綜合實力比別國強很多。『超級大國』是一個『是不是』的問題,而不是『做不做』的問題,它描述的是一個客觀事實,而不是主觀意願。因此外國人聽到我們說『不做超級大國』的說法,他們會認為這是一種欺騙,對中國的猜疑反而會上升。」

當時,閻學通是在回答財新記者關於中國和西方之間的「信任赤字」顯得正在擴大,怎麼解決中國和西方之間的信任問題時,做出如上表述。

相關焦點

  • 世界和平論壇丨疫情如「一道閃電」,照出缺乏世界秩序的現實
    來自中美德俄四國的專家論及了中美競合、疫情應對與政治能力、疫情衝擊與逆全球化、國際組織及條約在後疫情時代的作用等諸多議題。論壇現場。 本文圖片均來自清華大學新聞網新冠疫情暴露國際秩序結構性問題自從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以來,大國關係、國際機制都受到了不小衝擊。
  • 如何看待當前的中美關係
    這至少包括四個層面: 其一,美國維護霸權和中國快速上升之間的矛盾。霸權心態和自我優越感決定了美國會對任何可能挑戰其霸權的新興大國加以防範。近年來,美國防範心理更加強烈。 其二,中美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與訴求存在明顯差異。中美不僅在建立什麼樣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上存在分歧,在如何建立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上,也存在矛盾。
  • LeaTech全球CTO領導力峰會
    2020年12月5日,由51CTO與騰訊雲TVP精心打造的LeaTech全球CTO領導力峰會在深圳東海朗廷酒店拉開序幕。
  • 疫情或加速中美角色切換——穿越疫情
    第一,疫情導致美國債務形勢更加嚴峻,防止雙赤字同時擴張貿易逆差將受約束;第二,疫情無法逆轉美國能源革命的決心,在其他領域難以實現製造業回流的背景下,加速能源革命可能是美國降低貿易逆差擴張的最佳選項;第三,EIA預計2021年美國將成為原油淨出口國,若該因素令美國貿易逆差加速收縮,則美聯儲作為全球央行的功能也將被進一步削弱。
  • 崔天凱:有人說中美關係回不去了 我看也沒必要回去
    現在美國的疫情和抗疫情況,中國人民非常關注。《金融時報》日前報導說,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伊恩·利普金在中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到中國來,他正在跟中國科學家一起尋找病毒的源頭。抗疫將轉向長期,中美抗疫合作您認為應該如何推進?需要解開哪些結?美方和中方可以分別做出哪些努力? 崔天凱:我們身在美國,可能會有點「不識廬山真面目」,不一定就能看得很清楚。
  • 停繳世衛會費削弱的是全球抗疫的合力,疫情下美國情況究竟如何?
    分析人士指出,在全球抗疫的關鍵時刻,美方對世衛組織挑刺找茬、暫停繳費,是為自身應對疫情不力「甩鍋」,企圖讓世衛組織成為「替罪羊」。此舉對世衛組織無異於「釜底抽薪」,無疑將傷及全球抗疫的共同努力。 ●美國外交學會全球衛生項目主任託馬斯·博利基在社交媒體上說: 世衛組織在全球應對流行病問題上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應對新冠疫情危機方面,世衛組織基本上交出了不錯的答卷。美國應努力增進世衛組織的效率,而不是在危機中削弱它。
  • 中國焦點面對面:大變局「進行時」,中美關係該如何期待?
    中美應如何面向未來建立建設性雙邊關係並推進全球治理?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著名智庫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做出權威分析。第二,美國最怕失去霸權地位,尤其是美元的霸權,主要就是因為霸權地位帶來的利益太大了。美元的霸權地位支持美國的霸權地位,美國的霸權地位也支撐了美元的霸權地位,這樣的支撐關係一旦坍塌,美元背後什麼都沒有,誰來養活美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考慮的不是誰第幾的問題,而是它怎麼不失去霸權地位的問題。
  • 疫情催化下世界格局加速演變,新時代呼喚新理論、共識和行動...
    :轉移什麼和如何轉移。從未來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看,由一個大國主導世界的時代難以再現。權勢轉移的新含義並不是由一個大國再傳給另一個大國,因為權勢會分化和分解,體現在多個層次:基於國家的權勢分化,走向「多體化」,一是更多國家參與,這種參與,有些是通過自身的能力,有些則是通過制度性的參與;再則,看待權勢不能僅看國家,還有非國家實體的權勢。所謂非國家實體,主要是指國際與區域組織,大公司集團,以及有影響的社團。
  • 疫情與中美關係雙重夾擊下的香港經濟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7月26日發表題為《崎嶇的復甦之路》文章稱,原本略見復甦苗頭的商業往來及經濟活動,因疫情再次爆發而受到打擊。加上中美政治和經貿關係急劇轉差、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也為全球經濟前景增添不確定性,本港經濟或需要較原來預期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過來。
  • 世界和平論壇丨高科技合作非零和博弈:中美專家熱議人工智慧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來自多個國家的前政要、智庫負責人和戰略家針對當今世界人類所面臨的新安全挑戰進行討論,提出建設性應對方案,努力推動國際社會的安全合作。人工智慧等高科技領域合作是其中特殊一環,被重點探討。來自中美兩國的多位專家,圍繞著人工智慧在這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揮的作用以及各國後疫情時代人工智慧的應用與合作展開了討論。
  • 鄭永年:應對中美關係最好的方式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人文社科學院代行院長、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疫情衝擊之下,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衰退。如何看待2021年的全球經濟形勢?中美經貿關係是全球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拜登的當選會給2021年的中美經貿關係帶來哪些變化?新京報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人文社科學院代行院長、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
  • 中美頭部電影人都是怎麼看待疫情之後的機遇與挑戰的
    一邊是雲上連線,一邊是線下論壇,哪怕中美貿易戰正酣,但中美電影的民間交流一直都沒有停過。 8月25日下午,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探尋電影之美」高峰論壇如期舉辦,本次論壇將主題定為「當下電影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論壇希望深入洞察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機遇與挑戰,並探尋全球電影行業創新發展的思路與方法。多位身處一線的中美電影人分別以線下和線上的方式參與,一同探討。
  • 如何看待中美關係?國內大循環是閉關鎖國?這個...
    V,結合近期國內國外熱點事件做分享交流,幫助大家樹立對於相關問題「怎麼看、怎麼辦」的正確方法和觀點。外交與國際當前,中美貿易摩擦不斷,臺海局勢波雲詭譎,中印邊境衝突屢屢爆發,新冠疫情更擾動全球政治格局,國際社會正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終結論」已被拋入故紙堆,但新冷戰的「鐵幕」是否正在緩緩落下?世界風雲變幻究竟是「文明的衝突」還是「大國政治的悲劇」?國際政治是否只能是「零和博弈」?
  • 「下一階段」中美關係前瞻:拜登會與川普大不同?|北京觀察
    在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看來,趙立堅的回應中雖然不點名的指出蓬佩奧之流是造成中美關係嚴峻的原因,「中美關係之所以呈現建交以來最嚴峻的局面,根本原因在於美方一些人固守陳舊的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從零和博弈角度看待中國發展和中美關係。」
  • 新發展格局下 如何理解與突破「卡脖子」技術問題
    無論產業鏈供應鏈按照市場規律自發「外溢」,還是中美經貿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被迫「外溢」,疫後加劇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本地化、區域化、數位化,這些對中國產業鏈提出了新挑戰,也為產業鏈轉型升級、供應鏈向上遊攀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機遇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發、蔓延與防控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與安全至關重要
  • 全球新冠病毒疫情風暴下,如何穿透產業鏈體系重構的迷霧?
    對於佔據全球產業鏈核心地位和身為世界最大貿易國的地位,海外的疫情更為緊迫,進出口貿易影響造成的需求下降、訂單減少需要謹慎評估,警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的潛在風險,產業鏈重構處於關鍵時刻。全球經濟增長按下了「暫停鍵」,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均再遇到前所未有的經濟重創,產業鏈因為疫情防控和封鎖變得極為脆弱。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疫情加速世界後霸權時代到來
    在反全球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族主義以及地緣政治競爭等因素加劇國際社會紛爭的背景下,全球健康衛生合作有望給國際關係帶來一股正能量。合作將在多個層面展開,既包括國與國之間的合作、次區域和區域層面的合作,也包括全球層面的合作。
  • 審視與反思——如何避免下一場疫病全球大流行?
    中新社北京12月25日電 題:(國際年終特稿)審視與反思——如何避免下一場疫病全球大流行?  作者 薄雯雯  「新冠肺炎」毫無懸念地佔據了2020年全球搜索熱詞榜首。這場波及全球的疫情不僅已奪去170萬餘人的生命,其引發的經濟衰退、社會停擺、國際摩擦等「次生災害」更是帶來一片狼藉。
  • 張燕冬在財經論壇上提出全球經濟和中美關係將呈現的三大特徵
    2020年12月14日 10:10 閱讀:4,842 12月12日,《財經》雜誌執行主編、《財經智庫》總裁張燕冬在主持三亞·財經國際論壇「全球經濟走勢與國際關係展望
  • 疫情衝擊下的世界經濟與中國對策
    從影響上看,雖然本次疫情對世界經濟和全球化的衝擊超過中美貿易摩擦,但目前世界經濟的持續動蕩更多是由於外生衝擊而非金融系統自身問題所致,各國的經濟基礎與社會基礎也與20世紀有很大區別。只要各國政府和企業採取的措施得當,雖然經濟衰退無法避免,然而不可能出現當年的大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