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學通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被問及如何看待疫情下中美全球地位和領導力的削弱問題?看閻學通怎麼說。
財新記者: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近期稱,中美兩個大國的全球地位和領導力,都已在疫情期間遭到削弱。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埃利森(Graham Allison)近期則在專欄文章中稱,如果美國不能在短期內有效控制住疫情,則中國很可能會進一步看輕美國,升高強硬處理臺灣問題的動機。對疫情發展至今,中美兩國「互相敵視」態度的發展,您有哪些觀察?中國的決策精英們是否真的因為疫情期間的各國表現,調整了對美國或對整個西方治理模式的看法?
閻學通:陸克文的說法可能只對了一半。說疫情弱化了美國的全球領導力,這個說法成立,因為美國原先有世界領導地位,美國在抗疫中沒能發揮領導作用而遭到盟友的批評。而中國原本就沒有全球領導力,一個不存在的領導力就不存在削弱和沒削弱的問題。
閻學通在回答上述問題時還說道 :埃利森的說法存在邏輯上的問題。美國全球領導力弱化,並不必然意味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態度軟化。面臨實力難以支撐全球領導時,歐巴馬採取了「轉向亞太」的戰略,收縮了全球戰線,將海軍力量的三分之二集中到了亞太。他減少在世界其他地區的軍事力量,但加強了在亞太的軍事力量。川普繼續了歐巴馬的戰略,制定了「印太」戰略,把更多的軍事力量部署在東亞及周邊。
美國海軍在臺海和南海的活動頻率是加大,而不是縮小。美國不願為全球抗疫投入資源,並不意味美國在支持臺灣的問題上不願投入資源。目前,美國是加大對臺灣問題的投入,而不是減少。美國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是繼續派遣美軍艦隊「常態化穿越臺灣海峽」,並要求美國與臺灣地區建立網絡安全機制……。
無獨有偶,就在閻學通發表如上觀點之後沒有幾天,另外一個「鷹派」代表人物、《超限戰》的作者喬良也特別提醒「急統」人士們:「臺灣問題,不管我們怎麼強調它屬於中國內政,但本質上仍是中美問題。」他認為,在中美掰手腕未分勝負之前,臺灣問題不可能徹底解決。
閻學通在回答財新記者問題時,則就當下的「疫情」問題表示自己的看法說:疫情以來,中美在病毒源問題上的對抗不斷加劇,而且顯現出進一步加劇的趨勢。新冠疫情僅是強化中美戰略競爭的因素,疫情並沒有改變中國決策者們對西方制度的認識,只是強化了他們原先就有的對西方治理模式的負面認識。不過,這種認識的強化,並不必然導致正確的治理模式。因為不同國家的治理缺陷不同。他國的治理缺陷,不意味自己的治理就沒缺陷,很可能是治理缺陷不同。根據世衛組織的數據,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防疫效果好於美國、義大利、英國、法國,但這並不說明前四國的制度缺陷就比後四國少。因此,改革自己的治理缺陷,比防止重複他國的治理缺陷更為重要。因為前種缺陷比後種更容易形成。
閻學通還表示:「西方輿論對中國的懷疑,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們在國際上的宣傳有關。比如說,我們說中國『永遠不做超級大國』,我們認為這是一句好話,是向世界承諾我們不會像美國和蘇聯那樣欺負別人。但在別國看來,事實上中國已是超級大國,綜合實力比別國強很多。『超級大國』是一個『是不是』的問題,而不是『做不做』的問題,它描述的是一個客觀事實,而不是主觀意願。因此外國人聽到我們說『不做超級大國』的說法,他們會認為這是一種欺騙,對中國的猜疑反而會上升。」
當時,閻學通是在回答財新記者關於中國和西方之間的「信任赤字」顯得正在擴大,怎麼解決中國和西方之間的信任問題時,做出如上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