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演唱湖北大鼓一般是沒有舞臺的,即使有舞臺,一般也沒有布景,演員憑藉想像進入故事環境當中;藝人通過虛擬的動作,使聽眾得到「以虛為實」的感覺。這是要有多麼高超的技術才能做到這樣啊,小編不得不佩服這些湖北大鼓的演唱者,下面讓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湖北大鼓吧。
湖北大鼓是一種流行於孝感、黃岡和武漢一帶的說唱藝術, 原名「鼓書」,又稱「打鼓說書」、「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後,在湖北省內廣泛流傳。原先湖北的鼓書,與我國北方的鼓詞類傳統說唱藝術有著同宗的關係,而鼓詞(鼓書)又與說書(評書), 在歷史上有密切的手聯繫。唐代佛教盛行時,教徒們不僅講唱佛教經卷,說唱歷史故事,也說唱民間時事故事,如《秋胡小說》《張義潮變文》 等。到了宋代,由「變文」演變為鼓詞,出現了一些專業性的話本。湖北鼓書的歷史,正史記載甚少。
湖北大鼓的流派主要有南路、北路之分。用北方語音腔調,仍以鋼鐮演唱者,稱為「北路子大鼓」,改用本地語音腔調,以雲板代替鋼鐮,把大鼓換成小鼓者,稱為「南路子大鼓」。北路、南路之外,尚有一種兼容兩派之長的第三派,名日「南北二路」。湖北大鼓早期以「拍門」的形式演唱,即藝人挨家挨戶上門演唱:先在每家門前敲打一陣鼓板,招徠聽眾,然後說唱一段故事。後來,由於鼓書盛行和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鼓書藝人便採取「點棚打場」的形式進行演唱:鼓書藝人選擇一個場地,高踞於書壇或三站立於圓場之中,聽眾則圍觀於四周,當時無樂器伴奏,藝人現場根據聽眾的要求選擇書目,經常是三五天或十日半月連續演唱;有時聽眾越來越多,書場也就越來越大。
鼓書是一種有說有唱、以說為主的曲藝形式。建國後由於搬上了舞臺,多用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短小段子,逐漸改為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但在廣大農村集鎮,仍然採取以說為主的傳統形式,大都說唱中、長篇故事書目。後來又發展出一人說唱、二人對口唱和多人群口唱等形式,並有二胡、三弦等樂器伴奏。在一部書或段子裡,說和唱兩者均不可少。
湖北大鼓唱的方面,不同地區及不同流派各具有不同的唱腔特色。唱腔雖不複雜,但卻富於變化,唱法上也各有風味,加之鼓、板敲擊的輕重強弱與緩急快慢,靈活變換以打動人心,吸引聽眾。湖北大鼓同其他曲藝形式一樣,具有講唱文學的共同規律,特別注意唱詞的音韻與節奏。唱詞要求合轍押韻,不但要求每段書的唱詞必須用道轍上的字(即同韻的字),而且要求講究平仄,即上句的學落尾(末一字)必須是仄聲,下句的落尾必須是平聲。在節奏上,鼓書唱詞般為雙句,有上句就得有下句,否則就壓不住板。每句唱詞都要講究分句的格式,這種格式大致有二二三式(七字句)、三三四式(十字句)、三四三式(十字句)、二三式(五字句),也有不太規整的句式結構。湖北大鼓以「四平調」為基本曲調,其調式、板式、旋律、結構等都體現了湖北民間音樂的風格,板式多為一板一眼。
可能大家不知道,湖北大鼓不久前被國務院批准為湖北省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今天的湖北大鼓卻沒有一個正式的傳承人,繼承與發展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所以保護我國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