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七宗罪」:這七種問題,你是否遇到過?

2021-01-1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前期整個網際網路和社會對產品存在大量訴求,從而催生非常多的產品經理崗位,這促使很多不同崗位的朋友都投身於產品經理,但由於之前崗位的局限性,轉行的朋友可能只接觸產品的某一部分就轉行做產品經理,缺乏對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經歷和理解,導致老闆不滿意、同事不討好、產品不好賣,最終走上背鍋俠的不歸路。產品經理的體系化理論現在已經相當豐富,而本文希望根據實際案例和實踐,站在產品經理的不同視角,分享產品經理常見的七種問題,簡稱「產品經理七宗罪」。

一、缺乏規律敬畏:違背產品的發展規律

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就如人類也有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個階段的目標和發展策略是不一樣的,很難讓幼年期的小孩去寫代碼,也很難讓老年期的老奶奶去跑馬拉松,產品也同樣遵從類似的規律,產品的導入期、成長期、穩定期、衰落期有著不同的產品特徵和發展目標,但很多老闆們和產品經理經常將穩定期的產品策略,強制用在導入期的產品中,結果導致非常多產品在初期就不幸止步,這個問題也是非常多產品失敗的根本原因,

以下看一則案例:

某APP是通過地圖顯示天氣的方式為用戶提供天氣信息,本來特色的地圖顯示是其核心亮點,但產品前期,老闆和同事們總是說要看看競品怎麼做,如墨跡天氣今天又增加了本地服務功能,明天又增加社交功能,導致產品前期所謂的快速迭代,就是把競品的功能抄一遍,最後上線了,老闆還問:我們這個跟競品有什麼區別?(是不是很熟悉的問話?),所以這裡的問題是:墨跡天氣已經是穩定期,它的核心任務是增加用戶粘性,減少流失率,但這個APP還處於導入期,核心任務是讓用戶產生基礎認知,用穩定期「增加用戶粘性」的方式去打造導入期「讓用戶產生基礎認知」的產品,一上線就是天氣、社交、服務、內容幾大模塊,結果就是讓用戶記不住產品的核心亮點,無法形成有效的產品認知。

二、缺乏設計原則:一切扯淡的根源

很多產品經理都會遇到一個場景,如設計師問列表是默認收起來的還是全部展開,大部分產品經理都會憑藉自己的「直覺」和「經驗」判斷,應該是默認收起來,因為「我認為這樣好看」或者「競爭對手就是收起來的」,但顯然這樣的理由是不能說服聰明的設計師和程式設計師,甚至連自己都不能說服。其原因是沒有在產品規劃的初期為產品制定設計原則,設計原則與產品的價值觀、願景和定位同樣重要,是構成產品規劃的核心要素之一,儘早確定產品的設計原則,可以避免產品在設計、評審和開發中產生的扯皮和內耗,減少沒必要的討論。設計原則可以很簡單,如「設計扁平化、界面層次明顯、重點突出、低頻服從高頻」等,當前期制定了設計原則,設計師的質問、評審會的群毆、老闆隨意拍腦袋的意見,都能迎刃而解。

一個做視頻剪輯工具的APP,核心是視頻剪輯的效率和效果呈現,而某個同事看到支付寶的年度帳單報告,突然腦洞大開說我們也要做一個用戶使用數據的分析報告,然後整天在報告的樣式和內容上折騰,然而工具類的產品做內容,點擊率一般都是慘不忍睹,同時視頻剪輯功能出現BUG都沒時間處理,最後核心功能搞不好,沒用功能瞎折騰,結局就是被用戶無情拋棄。如果產品經理在前期制定設計原則,明確APP就是做工具,在用戶規模沒有達到一定量的時候,不做任何內容、社交、遊戲的功能,這樣就能減少幹擾,產品前期才能更穩健和聚焦。

三、缺乏戰略思考:總是在戰術層面去折騰

老子的《道德經》有個重要的思想「道法術」,後來不斷豐富演變成「道法術器勢」(後續我會另開文章詳細闡述產品經理的道法術器勢),其核心是做人做事,首先明確「道」,道是指規則,上乘,講求的是追求陰陽調合的自然法則、宇宙運行規則;其次是「法」, 法是方法和法理,中乘,在自然規則的運行中尋找和總結出來的一種方法;最後是「術」, 術是行式和方式,下乘,在道的法理中進行的一種行為方式。

該思想對應的產品思想是,做一款產品,首先要明確產品的價值觀、願景、定位和原則,其次是思考達成這個價值觀或願景需要做什麼,即戰略(做什麼),最後是思考通過什麼方式去實現,即戰術(怎麼做),簡單的說產品規劃前期,就要明確一個哲學問題「我想做成什麼事情、具體做什麼、事情怎麼做」的問題,這三個是有層級基礎的,單純去思考某一部分,將導致無法全局考慮,也很難達成最初的願景。

老闆希望做一個運動數據記錄的APP,然後結合運動數據推送不同的健身方案,願景是希望讓每個用戶都能感受到運動的快樂,而上線一個月要求產品經理搞定1萬的活躍用戶,這樣產品經理基於壓力,就在網上搜索各種運營幹貨、各種運營方案,如「10天零成本收穫10萬用戶」、「如何把文章閱讀量做到10萬+」,學習一輪實踐一輪後,仍然沒有達成目標,所以這裡的關鍵問題是,產品經理把重點花在具體的戰術層面,然而別人成功的經驗,是基於產品價值觀的建設和明確的戰略部署,別人10天零成本收穫10萬用戶,是基於資源互換得到的高流量平臺,而不是因為別人利用了春節營銷,把文章閱讀量做到10萬+,前提是別人有大V的支持,而不是文章寫得非常好或者就是標題黨。因此產品經理要更多充分思考戰略的問題,先明確做什麼,再思考怎麼做。

四:無思考借鑑:競品分析的結果往往是東施效顰

競品分析是各個產品經理的必修課,但產品經理經常把競品分析的影響過度放大。競品分析的內容比較廣,大到競品公司願景、創始人背景、資本操作情況,細到產品功能細節、運營模式、市場模式等,但分析的時候往往忽略一個關鍵點,就是競品的生命周期,不同生命周期,用戶對產品的認知不一樣,對應的產品和運營策略也就不一樣,我們往往在產品的起步階段,就跟行業的標杆對比,這樣的做法非常容易失控,產品和運營的目標都聚焦在競品身上了,容易忽略掉用戶的真實反饋,這種不考慮競品發展階段和沒有思考的借鑑,只會浪費時間和資源。

可口可樂在2015年播出創意廣告「用瓶蓋打電話」,廣告描述的是杜拜的南亞勞工由於電話資費太高無法跟家人通電話,可口可樂公司在勞工區放置特製的電話機,勞工向固定電話機投入可口可樂的瓶蓋,就能免費通話3分鐘!這個廣告與企業價值、社會責任、社會公益完美結合,受到很多國內企業的模仿,爭相播出各類「溫情、公益、責任」類的廣告,如某不知名的飲料播出「喝XX,溫暖遍全家」,咋一看是個不錯的廣告,可惜用戶並沒有太大反應,原因在於民眾對可口可樂的品牌基礎認知已經非常牢固,大家都知道可口可樂就是碳酸水,可口可樂現在做廣告是要提升品牌形象和附加值,但這個不知名飲料,在還沒有獲得用戶的基礎認知之前(究竟是果汁、還是糖水?),就仿效可口可樂的廣告模式,結果是對還沒基礎的品牌疊加其他附加價值,導致用戶無法對品牌和產品形成清晰的認知,最終廣告效果甚微。

五、無價值運營:太多沒有價值的運營活動

我自身對運營的定義是:產品和用戶之間所有活動的總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之前發表的文章《》),運營的核心目標是傳遞產品價值和解決用戶痛點,如果運營的動作沒有實現運營的核心目標,而是為了階段性的引流、促活、轉收費等,用戶的質量容易參差不齊,用戶流失只是時間問題。這裡不是說引流、促活、轉收費不正確,而是在實現產品價值或解決用戶痛點的基礎下,再去做轉化率的工作,這樣會更加有質量和效率。運營內部PPT分享:通俗易懂聊運營

我們經常見到這種運營活動:某個二次元資訊APP剛上線,為快速吸引用戶,線上下載送話費,線下下載送禮品,不到一周用戶已經上十萬,但推廣活動結束後,用戶量迅速回落,產品經理只好自我安慰「這是做優質用戶篩選」,但實際上本次推廣活動是完全依靠市場費用,用優惠和利益去驅動用戶下載安裝,而不是通過傳遞二次元的新奇趣怪,或者解決二次元用戶沒有網絡討論聚集地的痛點,因此活動的費用花出去,但並沒有獲得真正的用戶。這種例子簡直是多不勝數,如鋪天蓋地的事件營銷,風馬牛不相及的產品也跟建軍節捆綁一起做優惠等,所以所有運營活動,都要以「是否傳遞產品價值、是否解決用戶痛點」作為評價標準,而不是總盯著「用戶有多少、轉化率多高、收費有多少」,應該是先有前者再有後者!

六、無意義討論:把時間花在沒有結果的討論和部門間的內耗

產品的核心人物是產品經理,產品經理的精力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分配方式,產品的導入期和上升期,產品經理應該有絕對的決策權,這樣可以讓產品更快上線和優化,產品的穩定期和衰落期,應該是群體決策,這樣可以分散風險和降低相關利益損失,而現實情況更多的是,無論產品處於哪個階段,群體決策都大於個人決策,導致各種苦逼的產品評審會議、挨批的產品匯報會議,還有無休止的舌戰群儒(程式設計師/設計師),實際上產品的中前期,產品經理應該把時間放在用戶和產品上,並爭取到產品的決策權,不然工作中大部分的討論和協作都是無意義的內耗。

某事業部計劃在情人節用H5開展漂流瓶活動,根據用戶在APP內的積分和貢獻來設計配對概率,離情人節還有5天,當產品經理開始有想法的時候,先找運營人員溝通想法,然後找開發人員確認技術可行,再去跟領導匯報,大家都覺得可以做,然後開始做方案,方案出來後再召集設計、運營、技術、領導開評審會,結果大家七嘴八舌提很多意見,如漂流瓶應該設置成心形、配對成功是否要成為模擬情侶之類的,之後產品經理根據大家意見又改一輪,改了再評審,評審後再改,改到離情人節還有2天才定稿,實施的時候發現做不了這麼多,最後閹割這個刪除那個勉強上線,運營活動變成四不像,效果非常差。

活動復盤的時候,產品經理就只能安慰大家,說大家這段時間都盡心盡力,我們下次再接再厲…但其實問題在於,產品經理只是把決策風險分擔到團隊,即使失敗了也是團隊的問題,自己心安理得。而更好的做法是,產品經理開始有想法的時候,就應該開始設計全局,並直接讓設計和技術執行,無需過多討論,結果無論成功與否,都由產品經理承擔,在這種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個人決策會比群體決策更高效率,產品經理也可以省略掉無意義的討論時間,來做更多的運營準備。

七、項目思維:用做項目的思維做產品

相信有不少產品經理是從做B端項目轉型做C端產品,做項目型產品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堆砌功能,以獲得更高的合同額;

按需求開發,先滿足客戶需求再考慮用戶實際;

習慣加班加點趕項目進度。

如果帶著這三個項目的思路做產品,就會有以下的情況:

成天盯著競品「借鑑」其全部功能,或者把不相關的功能都做進去產品規劃;

想做一個產品,有一點想法就馬上讓技術人員開發,一做就是安卓+IOS+WEB+微信端,然後拿去用戶使用被鄙視後,說這是在打磨產品,快速迭代,但實際上是因為產品沒有做好頂層設計,產品的規劃、設計、市場、運營都沒有想清楚,就非常急躁去開發,結果產品沒人用,產品經理成為替罪羊;

以項目的激情日日夜夜加班,但產品戰略的問題還沒想好,就用加班來麻痺和安撫自己,即使失敗了就說我曾經努力過,可惜這些努力是沒用的,越努力越錯誤,這就是典型的「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

因此,無論是做項目的朋友,還是其他崗位轉崗做產品的朋友,一定要有歸零心態,對產品有足夠的敬畏,做事符合產品的規律,這樣就能避免很多麻煩和內耗。

OK,以上就是我見過或經歷過的產品經理常見的情況,歡迎各位討論,謝謝!

作者:黃國強,K12教育產品和運營,2年通信行業技術項目經驗,5年K12教育產品、運營、項目和營銷經驗。

本文由 @黃國強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成熟的產品思維,讓產品經理職業生涯走得更遠
    比如設計功能主流程時,出現一個異常流程,然後解決這個異常流程的時候,發現異常流程當中還要細分好幾種異常情況,然後就不斷補填功能邏輯。然而並沒有思考過這個異常流程對你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是主流程)有什麼影響,以及是否需要解決和解決到什麼程度,上來就不假思索地增添功能邏輯。
  • 頭部產品經理的 OPPORTUNITY 素質模型
    李茶曾觀察分析過一些頂級的產品經理人,有意思的,無論你什麼時候看到Ta們,這些人始終對工作都是熱情飽滿(雞血滿腔),Ta們跟同事聊事情,三句話不離本行,處處都在討論產品的賣點以及差異點,幹勁十足。有的人負責的產品競爭其實很激烈,推廣難度也非常大,但是在這些優秀的產品經理眼中,既然管了,就要管好,所謂幹一行,要愛一行。
  • 產品經理是誰?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人?產品經理調色板
    農民帶領項目團隊,推動產品落地。是詩人。但作為一名產品經理,我不能用比喻的方法定義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它需要一個定義。慶幸的是,我在一本書中找到了行業更權威人士對產品經理的定義:產品經理就是以解決問題為核心,整合和管理各種人力、物力等資源,高效的將解決方案變成實際產品輸出的領導者。
  • 產品經理2020進階指南:如何養成你開掛的職業技能樹?
    評審問題:隨機性,臨場表現,評委水平,作弊,領導強推。你是否遇到過某些產品經理,覺得他職級挺高、背景挺強,但好像水平一般?很可能就是以上原因導致的。晉升標準,無非是績效、能力、潛力三者間的權重分配,沒有絕對合理的標準(尤其是產品經理職業的工作內容差異大)。
  • 產品經理,你會講故事嗎?
    關注並將「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設為星標 每天早 07 : 45 按時送達 2)STAR模型的應用 某一天,老張去某寶面試銷售經理,他對面試官說:「我一直銷售很好。」 面試官看了他一眼,開始詢問:「你以前是在什麼情景下銷售做得好呢?公司的氛圍怎麼樣?產品怎麼樣?銷售的區域需求怎麼樣?」然後又問:「你採取了什麼行動來保證銷售額?
  • 【乾貨】牛逼產品經理的18種能力
    經歷過騰訊、YY、迅雷的產品經理能力體系,也和同行交流過百度、阿里的職級體系,其實大同小異,相對來說,騰訊的職級標準和能力水平評估相對比較完整。前陣子有一篇獵頭的文章,提及BAT的職級能力結構,雖然和實際的有些出入,但某些地方還是蠻中肯。各個公司對產品經理能力描述有差異,但總體上,大致是以下這些內容。
  • 七宗罪是什麼意思?
    七宗罪有什麼含義?答|百度派 @楊zhuer七宗罪,應為七罪宗,七宗罪是錯誤的說法。(七個天主教的罪過,簡稱七宗罪)。宗為來源、根源的意思。天主教教義中提出「按若望格西安和教宗格裡高利一世分辨出教徒常遇到的重大惡行」。
  • Google產品主管Ken Norton的6條心得:如何招聘一位優秀的產品經理?
    最好的那批人通常會興奮地從椅子上跳起來,超級聰明的人有時自己就會遇到很多問題和不解。二、強大的技術背景一些我認識的管理者堅持只招聘有計算機科學學位的產品經理。我沒有這麼勢利–或許是因為我自己的文學本科教育背景–但我確實傾向於做過技術的人。
  • 就是這「七宗罪」,你我都身在其中
    他們說,青山是否嫵媚,還須看青山是誰。可我搖頭,我見眾生皆草木,唯你是青山。愛情是什麼,就是這「七宗罪」,當然了,這裡的七宗罪是美好的。1、聊天:增進感情聊天,是情侶之間最常見、最普通,卻又是最能增進感情的一種方式。
  • 產品經理需要哪些基本素質?
    那麼對產品經理來說,成長路上要做到什麼呢?所需基本素質又有哪些呢?筆者將帶來具體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啟發。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已經工作近5年了。都說5年是一個坎,對於工作、對於生活、對於自己,都應該有新的認識和期待。
  • 產品經理面試中,如何回答「一支筆的20種用途」?
    2015年騰訊產品崗校招就用了這道題,最近字節跳動2020年的產品實習生招聘中也拿出來做面試考核。這是非常典型的「用途枚舉」類題目,這類題目經常出現在非技術的面試中,同類型的題目也有很多,比如:列舉一張紙的10種用途列舉礦泉水瓶的10種用途列舉大數據的10種應用場景面試官很喜歡出這種題,表面看起來只是發散思維的腦洞題
  • 如果這4個問題沒解決,我勸你別貿然挑戰B端產品經理崗!
    如果有關注產品經理崗位的招聘需求的同學,應該不難發現,產品經理已經在往更細分更垂直專業的方向發展。早些年產品經理還未大熱的時候,招聘需求很多時候並沒有寫出對應聘產品經理崗位的特殊要求,但目前,你會發現各公司的產品經理JD的要求更細緻了,往往把特殊種類的要求前置,產品經理崗位的分類也越來越多。
  • 產品經理入門及進階修煉指南:七維能力模型
    (2)場景分析能力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這句話告訴我們,特殊性是這個客觀世界普遍存在的規律,一千位用戶就可能有一千種使用場景,產品經理無法窮盡所有的場景,更加無法滿足所有的個性化需求。再明確一點的說,你是為「人」這一客觀主體而工作的,你所有的工作動機都離不開這一點,那麼對於「人」的研究成果會為產品經理提供最本質的產品動機。只有深入探究人性、了解你的客戶/用戶,你才可能觸及服務這一根本意識,才可能更好的完成產品的設計。而關於用戶研究這一點,有大量的社會學研究成果和用戶研究工具可供產品經理去進行知識獲取和落地實踐。
  • 清單式工作,或許這產品經理最好的工作方式
    編輯導語:說到清單,可能你會和會計聯繫起來,但是清單對於產品經理來說也同樣是一個很好的工作方法。清單式工作方式,能夠幫助你持續、正確、安全地把事情做好,對於產品經理的好處也顯而易見。或許,這是產品經理最好的工作方式。如果說只是單純說清單的話,清單真的無處不在,各行各業都有清單。
  • 產品經理,你不能只會畫原型
    產品經理可以根據公司的要求按需掌握技能,會畫原型只是基礎工作,不同階段的產品經理或許有著不同的技能要求,但是最後考驗的是綜合實力和對用戶和發展方向的把握,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需要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前段時間,有人在產品群裡問大家有沒有使用axure9,然後就這個問題,竟然討論了一個多小時。
  • 產品經理能力模型二三話
    騰訊的產品經理能力模型剛入行的時候,也參加過培訓班,當時大概是大四。培訓班的主講是騰訊的一位PM,在課上,他給我們展示了騰訊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參見下表。表格中所列的能力模型現在已經流傳很廣了。它把產品經理的能力分為四類:通用能力、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組織影響力。
  • 「產品經理新人班」你做好準備轉行做產品經理嗎?
    我會堅持寫一系列的文章,主要會從產品經理的職業說明、核心技能、工具使用和擴展提高這四個方面入手,旨在幫助產品新人有一個系統的學習路線以及幫助迷茫的產品人有一個可以參考的方法論。產品現狀產品經理這個詞語嚴格來說它並不是網際網路的專屬名詞,相信大家都聽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一句口號,我個人的理解它在生活中確實成立,但是在網際網路可能就不是那麼合適了,網際網路的產品經理還是有一些門檻的,雖然門檻沒技術崗位那麼高,但絕不是你的一腔熱血就能做好的,切莫衝動的沒做職業規劃和崗位了解就盲目的進來。
  • 產品經理小白常犯的錯誤
    作為產品經理,產品原型製作是一項基本的要求,用於表達產品經理的想法。通過原型,能夠驗證產品流程是否符合預期、能否體現產品的最終表現形態,有益於提高溝通效率。產品經理小白往往會因為從業時間短或接觸的項目少,對於原型工具的認識只做執行工作,下面胡老師給大家說說產品經理小白常犯的錯誤。
  • 工作了3-5的產品經理,你真的應該好好學學產品規劃了
    那是不是產品負責人將規劃做好,就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產品經理就安安心心地按照這個規劃執行就好了?當然不是。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句話放在產品規劃上也是非常貼切的。這非常考驗產品負責人的對行業的認知能力、對商業模式的理解能力以及對產品體系的管理能力。如果你想要達到一位優秀負責人的標準,想要突破職場進階瓶頸,那麼只掌握產品規劃能力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管理並影響團隊的領導能力以及業務分析和思考能力。
  • 產品經理的一天工作內容
    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高大上,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悠然自得,沒有你想像的那樣指點江山,甚至也沒有你想像中的那樣「經理」,產品經理只是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職業,只因給予的名稱聽起來很厲害而已,其實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又雜又亂,哪裡缺人就補哪裡,哪裡需要就去哪裡